生物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生物鹼它是一種含氮鹼基的有機化合物,能與酸反應生成鹽類,廣泛存在於生物體內(主要是植物)、對人和動物有強烈生理作用的含氮的鹼性物質。生物鹼的分子構造多數屬於仲胺、叔胺或季胺類,少數為伯胺類。它們的構造中常含有雜環,並且氮原子在環內。生物鹼常常是很多中草藥中的有效成分,例如,麻黃中的平喘成分麻黃鹼、黃連中的抗菌消炎成分鹽酸小檗鹼, 有些中藥中含有的生物鹼有劇毒如烏頭中的烏頭鹼,馬錢子中的士的寧等,少量即可置人於死地. 生物鹼大多數來自植物界,少數也來自動物界,如賢上腺素等。生物體內生物鹼含量一般較低。
生物鹼是存在於自然界(主要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於動物)中的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化合物,有似鹼的性質,所以過去又稱為贗鹼。大多數有複雜的環狀結構,氮素多包含在環內,有顯著的生物活性,是中草藥中重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光學活性。有些不含鹼性而來源於植物的含氮有機化合物,有明顯的生物活性,故仍包括在生物鹼的範圍內。而有些來源於天然的含氮有機化合物,如某些維生素、氨基酸、肽類,習慣上又不屬於「生物鹼"。
又稱植物鹼。生物體內的鹼性含氮有機化合物。大多數存在於植物體中, 個別存在於動物體內。具環狀結構,難溶於水,與酸可形成鹽,有一定的旋光性與吸收光譜,大多有苦味,呈無色結晶狀,少數為液體。生物鹼有幾千種,由不同的氨基酸或其直接衍生物合成而來,是次級代謝物之一,對生物機體有毒性或強烈的生理作用。
含有生物鹼的植物有100多個科,雙子葉植物中的茄科、豆科、毛莨科、罌粟科、夾竹桃等所含的生物鹼種類特多,含量也高。單子葉植物中除麻黃科等少數科外,大多不含生物鹼。真菌中的麥角菌也含有生物鹼(麥角鹼)。生物鹼存在於植物體的葉、樹皮、花朵、莖、種子和果實中,分布不一。
一種植物往往同時含幾種甚至幾十種生物鹼,如已發現麻黃中含7種生物鹼,抗癌藥物長春花中已分離出60多種生物鹼。 植物體內生物鹼含量雖少,但與人類關係密切。許多生物鹼是治病良藥,如毛莨科黃連根莖中的小櫱鹼是黃連素的主要成分,有抗菌消炎作用;蘿芙木中的利血平能降血壓;石蒜中的加蘭他敏對小兒麻痹後遺症有療效,罌粟果皮中所含的嗎啡鹼是著名鎮痛劑;奎寧鹼是有價值的解熱藥;三尖杉鹼和長春花鹼是治癌良藥;秋水仙素(鹼)能人工誘變產生多倍體。有的生物鹼可用來製作農業用的殺蟲劑。人們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體內也分離到了生物鹼,其中某些動物的生物鹼與它們報攝取食用的植物有關,蟾蜍、蠑螈和某些魚類中發現的生物鹼是真正的動物代謝產物
一般是植物體內產生的一種或多種有機物質,多呈鹼性,大多數具有較明顯的藥理作用,比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我們通稱之為生物鹼.
生物鹼是存在於自然界(主要為植物,但有的也存在於動物)中的一類含氮的鹼性有機化合物,有似鹼的性質,所以過去又稱為贗鹼。一部分生物鹼是有毒性的,不能食用。人攝入大劑量的配糖生物鹼就會引起中毒,輕則口乾、發麻、噁心、嘔吐、腹瀉,重則發生麻痹、抽筋、發燒、昏迷等症狀。
類型
按照生物鹼的基本結構,已可分為60類左右。下面介紹一些主要類型:有機胺類(麻黃鹼、益母草鹼、秋水仙鹼)、吡咯烷類(古豆鹼、千里光鹼、野百合鹼)、吡啶類(菸鹼、檳榔鹼、半邊蓮鹼)、異喹啉類(小檗鹼、嗎啡、粉防己鹼)、吲哚類(利血平、長春新鹼、麥角新鹼)、莨菪烷類(阿托品、東莨菪鹼)、咪唑類(毛果芸香鹼)、喹唑酮類(常山鹼)、嘌呤類(咖啡鹼、茶鹼)、甾體類(茄鹼、浙貝母鹼、澳洲茄鹼)、二萜類(烏頭鹼、飛燕草鹼)、其它類(加蘭他敏、雷公藤鹼)。
味感
不論生物鹼本身或其鹽類,多具苦味,有些味極苦而辛辣,還有些刺激唇舌的焦灼感。[1]
酸鹼
大多呈鹼性反應。但也有呈中性反應的,如秋水仙鹼;也有呈酸性反應的,如茶鹼和可可豆鹼;也有呈兩性反應的,如嗎啡(Morphine)和檳榔鹼(Arecaadine)[2]
分布規律
(1)絕大多數生物鹼分布在高等植物,尤其是雙子葉植物中,如毛茛科、罌粟科、防己科、茄科、夾竹桃科、芸香科、豆科、小檗科等。
(2)極少數生物鹼分布在低等植物中。
(3)同科同屬植物可能含相同結構類型的生物鹼。
(4)一種植物體內多有數種或數十種生物鹼共存,且它們的化學結構有相似之處。[3]
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