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民族團結誓詞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誓詞碑在1951年1月1日(一說為1950年12月26日)的佤族傳統盟誓儀式後建立,旨在提升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前稱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的民族團結[1]。此碑原位於雲南的普洱紅場,曾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遺棄,找回後改為存放在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化館(一說為縣政府院),後來在2000年安放至寧洱城北側的「民族團結園」內。誓詞碑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後於1986年3月列入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現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文物保護單位)、於1993年11月列入第四批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於2006年5月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碑源由及過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雲南省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當時名為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居住了哈尼族拉祜族傣族、佤族、瑤族基諾族布朗族等26個民族人口,這些民族之間有着經濟文化上的鴻溝,出現相互仇殺的情況,又遭到其他勢力干擾;直至1950年9月,當地各民族派員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典禮,事後意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各民族代表從北京返回自治縣後,自治縣在翌日召開了第一屆兄弟民族代表會議,期間佤族代表拉勐提議結盟以示團結;最終,會上決定在當地豎立民族團結誓詞碑,並在中國共產黨思茅地區委員會書記張華俊安排下交由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詩人雷同起草碑上的誓詞。

盟誓儀式在雲南普洱紅場上舉行,訂於1951年1月1日(一說訂於1950年12月26日),採用佤族傳統的剽牛簽字儀式(殺牛後觀察牛身的倒向,從而判定吉凶,以此決定是否舉行盟誓)。儀式上,思茅地區委員會的黨政軍領導首先發表講話、宣讀誓詞,然後宰殺一隻公雞,瀝血入酒,讓黨政軍領導和各民族代表每人輪流喝雞血酒。喝過雞血酒後,提議結盟的佤族代表拉勐在木鼓響聲下剽牛,他邊念咒語、邊雙手緊握剽槍殺牛,得出象徵吉祥的結果;現場民眾隨即歡呼,42名民族代表喝下涼開水、雞血和酒混合而成的咒水,在主席台上的紅紙簽名,後在普洱紅場刻石立碑。

民族團結誓詞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首塊同類紀念碑,被譽為「新中國民族團結第一碑」和「新中國民族工作第一碑」[2]

視頻

民族團結誓詞碑 相關視頻

弘揚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 推動普洱跨越發展
民族團結誓詞碑動畫演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