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
中文名: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簡稱: 左聯 旗幟人物: 魯迅 成立時間: 1930年3月 創辦刊物: 《萌芽月刊》《拓荒者》等 |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國共產黨於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1]
成立背景
孫中山於1925年逝世前在廣州領導國民黨改組,當時極需經濟支援,使「聯俄容共」政策成為共產國際支援中國的條件,造成國民黨左右兩派展開長期暗鬥。1928至1937這十年間,表面上是國民政府大成功,也是共產黨失敗和挫折時期。1927年的清黨使共產黨作家從此努力在文學方面奪取領導地位。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是中國共產黨於1930年3月2日在中國上海領導創建的一個文學組織。目的是與中國國民黨爭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其思想。左聯的旗幟人物是魯迅,但實際在背後握權是兩度留蘇曾任中共總書記的瞿秋白。左聯勢力主要是由1926年急轉成激烈革命派的「創造社」成員郭沫若,與1928年「太陽社」錢杏邨,匯合個人主義立論的「語絲」魯迅、文學研究會《小說月報》茅盾等人停止混亂的內鬥,苗頭一致轉向對「新月派」如胡適、徐志摩、梁實秋為首的「資產階級代言人」進行筆戰,在不斷攻擊、不團結的衝突而建立起的共產黨戰鬥傳統,在之後的文化大革命終食惡果。
直到1936年解散,左聯已為共產革命思想創造極大同情,此一勝利促使了大部分中國作家的左傾與把五四以來自由心靈帶上為政治革命服務的道路。左聯的解散,一是表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政治妥協,二是「中國文學家的集體抗日救國」到了最後階段,亡國滅種的現實使國民黨終於在1937年七七事變發出全國對日八年抗戰。
發展歷程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於1930年3月2日在上海的中華藝術大學舉行。到會的有馮乃超、華漢(陽翰笙)、龔冰廬、孟超、莞爾、邱韻鐸、沈端先(夏衍)、潘漢年、王堯山、周全平、洪靈菲、戴平萬、錢杏邨(阿英)、魯迅、畫室(馮雪峰)、黃素、鄭伯奇、田漢、蔣光慈、郁達夫、陶晶孫、李初梨、彭康、徐殷夫、朱鏡我、柔石、林伯修(杜國庠)、王一榴、沈葉沉、馮憲章、許幸之等40餘人。最初的盟員共50餘人。大會通過了左聯的理論綱領和行動綱領,選舉沈端先、馮乃超、錢杏邨、魯迅、田漢、鄭伯奇、洪靈菲7人為常務委員,周全平、蔣光慈兩人為候補委員。魯迅在會上發表題為《對於左翼作家聯盟的意見》的演說,強調革命作家一定要接觸實際的社會鬥爭。他對左聯工作提出四點意見:「對於舊社會和舊勢力的鬥爭,必須堅決,持久不斷,而且注重實力」;「戰線應該擴大」;「應當造出大群的新的戰士」;「聯合戰線是以有共同目的為必要條件的。……如果目的都在工農大眾,那當然戰線也就統一了」。
左聯一成立,立即遭到國民黨政府的破壞和鎮壓,如取締「左聯」組織,通緝左聯盟員,頒布各種法令條例,封閉書店,查禁刊物和書籍,檢查稿件,拘捕刑訊,秘密殺戮革命文藝工作者等。人們習慣稱為「左聯五烈士」的李偉森(李求實,左翼文化工作者,不是左聯成員)、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就是1931年2月7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國民黨警備司令部的。但左聯仍頑強戰鬥,除上海總盟外,還先後建立了北平左聯(又稱北方左聯)、東京分盟、天津支部,以及保定小組、廣州小組、南京小組、武漢小組等地區組織。參加左聯的成員,也不限於文化工作者,還擴大到教師、學生、職員、工人,盟員總數達數百人。
左聯與國際無產階級文藝運動建立了聯繫,1930年11月,左聯派蕭三作為代表參加在蘇聯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家代表會議。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加入國際革命作家聯盟,成為它的一個支部-----中國支部。
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路線的影響,左聯在工作中有過教條主義、宗派主義的錯誤傾向。反映在創作中,不少作品內容上染有較濃厚的小資產階級意識。有些作品還有公式化、概念化的弱點。對此,魯迅曾進行過中肯而切實的批評。左聯在國民黨政府殘酷壓迫下頑強戰鬥了6個年頭,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軍事上的反「圍剿」鬥爭。左聯培養了一支堅強的革命文藝大軍,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甚至建國以後的人民文藝事業準備了一批骨幹人才。左聯為建設人民大眾的革命文藝作出了卓越貢獻。
1936年初,為了適應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為了建立文藝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左聯自行解散。
領導機構
左聯的領導機構,起初是常務委員會,後改稱執行委員會(或兩者同時並存),設秘書處,有行政書記負責日常工作。下設組織部、宣傳部、編輯部、出版部、創作批評委員會、大眾文藝委員會、國際聯絡委員會等。擔任過左聯領導工作的,除成立大會選出的常務委員之外,後來還有茅盾、馮雪峰、柔石、丁玲、胡風、以群、任白戈、夏征農、徐懋庸、何家槐、林淡秋等。左聯內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黨團」,先後擔任黨團書記的有潘漢年、馮乃超、馮雪峰、陽翰笙、丁玲、周揚、戴平萬等。在組織上,左聯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文化工作委員會(簡稱「文委」)的領導。
創辦刊物
左聯先後創辦的機關刊物有《萌芽月刊》、《拓荒者》(二刊系接辦)、《巴爾底山》、《世界文化》、《前哨》(第2期起改名為《文學導報》)、《北斗》、《十字街頭》、《文學》、《文藝群眾》、《文學月報》、《文學新地》等等;還秘密發行了《秘書處消息》和《文學生活》;並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主辦《每周文學》。另外有外圍刊物《文藝新聞》。北平左聯機關刊物有《文學雜誌》、《文藝月報》等。東京分盟辦有《東流》、《新詩歌》、《雜文》(後改名《質文》)。左聯盟員以個人名義編輯的刊物有《無名文藝》(葉紫、陳企霞)、《文藝》(周文、劉丹)、《春光》(莊啟東、陳君治)、《中華日報》副刊《動向》(聶紺弩)、《譯文》(魯迅,後為黃源)、《太白》(陳望道)、《新小說》(鄭君平,即鄭伯奇)等。左聯領導的中國詩歌會有會刊《新詩歌》。
社會影響
左聯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方面,魯迅、瞿秋白、馮雪峰等人都做了不少翻譯介紹工作。左聯從一開始就重視理論批評工作,其成員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武器,對於「新月派」、「民族主義文藝運動」、「自由人」、「第三種人」及「論語派」等的資產階級文藝觀點,進行了批評。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文藝政策,進行了批判和鬥爭。他們很重視文藝大眾化的問題,先後在《大眾文藝》、《拓荒者》、《文學導報》、《北斗》、《文學》、《文學月報》以及其他報刊上發表文章,展開熱烈討論,形成很有聲勢的文藝大眾化運動。
左聯領導的左翼文藝運動,在創作方面取得巨大成就。革命作家在左聯刊物和其他進步刊物上發表了大量作品,魯迅的《故事新編》以及他和瞿秋白的雜文,茅盾的《子夜》、《林家鋪子》、《春蠶》,蔣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張天翼、葉紫等人的小說,田漢、洪深、夏衍等人的劇作,中國詩歌會諸詩人的詩歌,都以其思想上藝術上新的拓展,顯示了左翼文藝的實績,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左聯的培養下,湧現了沙汀、艾蕪、葉紫、周文、蔣牧良、艾青、蒲風、聶紺弩、徐懋庸等一批文學新人。他們給文壇帶來許多生氣勃勃的作品,成為30年代文壇上活躍的力量。創作方面的巨大成就還在於出現了許多新的具有重大社會意義的題材和主題。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英勇鬥爭,工人群眾對資本家剝削的猛烈反抗成為許多作品描寫的內容。農村生活和鬥爭的題材也進入了許多作家的創作視野,不少作品以真實生動的藝術畫幅反映了農村貧困破產的景象,顯示了廣大農民的覺醒和鬥爭。此外,30年代動盪不安的城市生活也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真實、集中的反映。所有這些作品都體現着強烈而鮮明的時代色彩。
92年前的3月2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革命文學組織⸺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隨後,多個左翼文化組織陸續建成。形成左翼文化聯合戰線,聯手國際左翼文化陣營,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粉碎了國民黨當局的「文化圍剿」,並在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都取得了輝煌成就。即日起,小編要帶領大家緬懷英烈,回望歷史,沿着城市考古路線,走進虹口街巷,深入青磚紅瓦的石庫門弄堂,聆聽一處處會說話的建築講述歷史故事。
重大意義
「左聯」是一個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的組織機構,許多成員如柔石、胡也頻、殷夫、馮鏗、李偉森等人本身就是革命家,從事着實際的革命鬥爭。因此,「左聯」成立以後,便遭到國民黨當局的迫害。但是,在嚴酷的政治環境中,「左聯」仍然頑強戰鬥,在「誣衊和壓迫之中滋長」(魯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創辦刊物,繁榮文學創作 「左聯」成立以後,先後創辦了一批刊物,如《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文學周報》、《文學導報》、《文學》半月刊等,還改組或接辦了《大眾文藝》、《現代小說》、《文藝新聞》等期刊。這些期刊雜誌吸引了一大批新老作家,形成了一支以左翼作家為核心的革命文藝大軍,出現了文藝創作空前繁榮的新局面。魯迅後期的雜文、歷史小說《故事新編》,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駱駝祥子》,曹禺的《雷雨》,蔣光赤的《咆哮了的土地》,夏衍、田漢、洪深的戲劇,都是這一時期創作的重要收穫。在魯迅的關懷愛護下,葉紫、沙汀、艾蕪、丁玲、張天翼、周立波、蕭軍、蕭紅等一批青年作家成長起來,寫了大量引人注目的作品,充分顯示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實績。
參考來源
- ↑ 百年黨史青年說|1930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左翼文化運動 騰訊網 2021-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