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梁武帝蕭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蕭衍
出生 464年-549年
知名作品 《大品》《大品》《涅萃》

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字叔達,小字練兒,生於建康(今南京),籍貫南蘭陵武進縣東城裡(今江蘇省丹陽市訪仙鎮),南北朝時期梁朝政權的建立者。

蕭衍是蘭陵蕭氏的世家子弟,為漢朝相國蕭何的二十五世孫。 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封臨湘縣侯,官至丹陽尹,母張尚柔。他原來是南齊的官員,南齊中興二年(502年),齊和帝被迫"禪位"於蕭衍,南梁建立。蕭衍在位時間達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前期任用陶弘景,在位頗有政績,在位晚年爆發"侯景之亂",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於台城,享年八十六歲,葬於修陵,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人物軼事

少年英才

蕭衍於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甲辰歲生於秣陵縣同夏里三橋宅。從血緣上看,蕭衍和南齊皇室關係很密切,他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的族弟,曾經做過侍中、衛尉等高官。他們都是東晉淮陰縣令蕭整的後代。蕭衍後來之所以能建立功勳,並最終建立梁朝,他的家族背景起了很大作用。

蕭衍小時候就很聰明,而且喜歡讀書,是個博學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學方面很有天賦。當時他和另外七個人一起游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被稱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歷史上有名的沈約、謝朓、范雲等。沈約是知名文學家史學家,著有《宋書》、《齊紀》等書[1]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2],而謝朓則是這時期有名的詩人。不過,這八個人當中,蕭衍的膽識卻是其他七個人無法相比的。在隋煬帝正式創立科舉制度之前,中國的官吏基本上是世襲加推薦兩種形式,所以,家族的背景尤其重要。而且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更注重門第觀念,不是名家大族的人,如果想做官是非常難的。蕭衍因為有先天的家族背景,所以剛做官時就是在衛將軍王儉手下。

果然,王儉見蕭衍很有才華,言談舉止也很出眾,於是就提拔他做了戶曹屬官。因為他辦事果斷機敏,和同事以及上司關係融洽,不久又提升為隨王的參軍。後來因為父親去世,蕭衍回家守喪三年,然後復官,升任太子庶子和給事黃門侍郎。

襄助蕭鸞

永明十一年(493年),齊武帝蕭賾病重,當時大臣王融想在蕭賾去世後擁立竟陵王蕭子良,以便控制朝政。後來事情敗露,王融下獄被賜死。王融的計劃和結局,蕭衍原來就已經推算出來了,他的好友范雲由此對他異常敬佩。蕭賾去世後,皇太孫蕭昭業即位為帝。蕭昭業只知享樂,不理政務,對大臣的勸諫也不接受。掌權的大臣蕭鸞(即後來的齊明帝)決定把他廢掉。

蕭鸞在和蕭衍等人商議時,蕭衍表示反對,他說:「廢立皇帝是大事,不能輕率從事,現在廢立難免會遭到眾王的反對。」蕭鸞則說:「現在的眾王沒什麼才能,只有隨王蕭子隆文武兼備,而且占據荊州。如果把他召回來,就萬事大吉了。但怎麼才能讓他回來呢?」蕭衍說:「隨王其實徒有虛名,並沒有什麼真才幹。他的屬下也沒有出色的人,只是依賴武陵太守卞白龍和另外一人,這兩人也是無能之輩,貪圖金錢富貴,到時候只要一封書信許諾高官厚祿,就可以把他們輕易地召回來。沒有了左膀右臂,隨王到時候也會跟着回來的。」蕭鸞對蕭衍的分析很贊同,於是照他們商議的執行。蕭鸞廢殺蕭昭業後,擁立蕭昭文即位,自己掌握朝政大權。三個月之後,蕭鸞廢蕭昭文,自立為帝。蕭鸞登基之後,沒有忘記蕭衍的謀劃之功,把他提拔為中書侍郎,後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

力退北魏

在蕭鸞登基的第二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率領三十萬軍隊親自進攻南齊,沿淮河向東攻打鐘離。蕭鸞先派左衛將軍崔慧景、寧朔將軍裴叔業領兵迎戰。聽到北魏軍隊分兵攻打義陽後,又派遣蕭衍和平北將軍王廣之領兵救援。

王廣之領兵進到離義陽百里之外時,聽說北魏軍隊人強馬壯,於是畏縮不前。蕭衍則請求充當先鋒,和北魏軍隊交戰。王廣之於是派部分軍隊歸蕭衍指揮,進兵義陽。

蕭衍帶領軍隊連夜抄小路趕到了距離北魏軍只有幾里地的賢首山,然後命令士兵將旗幟插滿了山上山下。等到天一亮,義陽城中的齊軍看到後,以為重兵已經趕到給他們解圍來了,於是士氣大增,馬上集合軍隊出城攻擊北魏軍,同時順風放火。這邊的蕭衍也趁機夾攻北魏軍,蕭衍親自上陣,搖旗擂鼓助威,齊軍士氣高昂,個個奮勇殺敵。北魏軍在齊軍前後夾擊下,潰不成軍,只好退卻。齊軍最終取得了這場戰役的勝利。蕭衍也因戰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雍州戰敗

建武四年(497年)秋,北魏軍再次南下,接連攻下了新野和南陽,前鋒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市)。蕭鸞趕忙派蕭衍、左軍司馬張稷、度支尚書崔慧景領兵增援雍州。

建武五年(498年)三月,蕭衍和崔慧景領兵與北魏軍作戰,在雍州西北的鄧城被北魏的幾萬鐵騎兵包圍。蕭衍知道城中糧草和槍械缺乏,就對崔慧景說:「我們遠道征戰,本來就很疲憊,需要休整,現在又遇到強敵圍困。如果軍中知道糧草缺乏的實情,肯定會發生兵變。為防萬一,我們還是趁敵人立足未穩,鼓舞士氣殺出重圍為上策。」

崔慧景雖然心中憂慮膽怯,但表面上卻假裝鎮靜:「北方軍隊都喜歡遊動作戰,他們不會夜裡攻城的,不久自然會退兵的。」沒想到魏軍越來越多,沒有退卻的跡象。原來還表現得很鎮靜的崔慧景這時露出了膽怯的原形,沒有和蕭衍商議,就私自帶着自己的部曲逃走了。其他各部見統帥溜了,也紛紛逃散。蕭衍無法控制局面,只好邊戰邊退。過一道溝時,軍隊自相踐踏,再加上北魏軍在後邊射箭攻擊,齊軍死傷慘重。

最後,蕭衍退到了樊城,才得以站穩腳跟。這次戰敗後,蕭鸞未責怪蕭衍,而是讓他主持雍州的防務,任雍州刺史。從此蕭衍就有了一塊固定的根據地,這為他勢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成為他日後爭奪齊政權的資本。

誅除東昏

蕭鸞在位只有五年就病死了,他的兒子蕭寶卷(即東昏侯)即位。蕭寶卷治國無術,暴虐無道,即位後殺掉了很多大臣,對於一些功臣也不知道愛護,妄加殺戮。蕭衍逐漸和他對立起來。

在蕭寶卷冤殺軍功大臣、蕭衍的兄長蕭懿後,蕭衍召集部下商議廢掉蕭寶卷。眾人非常贊同,蕭衍於是大力招兵,準備和蕭寶卷決戰,很快招募到甲士千人,馬上千匹,戰船三千艘。為了增加號召力,蕭衍聯合了南康王蕭寶融一起舉兵,後來蕭寶融(即齊和帝)在江陵即位。他們共同和蕭寶卷爭奪齊的政權。最後,蕭衍領兵到達了建康城下,和守軍激戰,攻下了外城,將齊宮城團團圍住。

在國難之際,齊內部仍有奸臣進讒言,說事到如此完全是文武大臣的過錯,慫恿蕭寶卷大開殺戒。這使征虜將軍王珍國異常憤恨,暗中派心腹給蕭衍送去一個明鏡,表示心跡。王珍國和其他大臣,帶兵夜入皇宮,殺死在國難當頭還在醉生夢死、歌舞不斷的蕭寶卷。然後將他的頭顱送出,獻給蕭衍。蕭衍在攻占首都建康後,派兵四處征討,各地的官員紛紛投降歸順。這次蕭衍擁戴蕭寶融,消滅了東昏侯,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也因此升任大司馬,掌管中外軍國大事,還享有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的殊榮。

代齊建梁

蕭衍雖然大權在握,也想廢蕭寶融自己做皇帝,但他並沒有急於求成,而是靜待時機。原來的好友沈約知道他的心事,於是委婉地向他提起此事,第一次時蕭衍裝糊塗,推辭過去了。第二次提起時,蕭衍猶豫片刻,說了句「讓我想想再說吧」。後來就答應了。

沈約又告知了范雲,兩人都同意擁立蕭衍做皇帝,蕭衍知道後,很高興。在他們謀劃的過程中,蕭衍竟然貪戀起原來宮中的兩個美女來,把頭等大事忘到了腦後。范雲知道後很着急,又找到蕭衍,說明利害,這才使蕭衍下決心滅掉齊,免得夜長夢多。

范雲和沈約寫信給蕭寶融的中領軍夏侯祥,要他逼迫蕭寶融禪讓帝位給蕭衍。同時,蕭衍的弟弟、荊州刺史也讓人傳播民謠「行中水,為天子」,利用人們的迷信觀念為蕭衍稱帝大造輿論。等蕭寶融的禪讓詔書送到後,蕭衍又假裝謙讓。於是,范雲帶領眾臣117人,再次上書稱臣,請求蕭衍早日登極稱帝。太史令也陳述天文符讖,證明他稱帝合乎天意,蕭衍這才裝着勉強接受眾人的請求,在中興二年(502年)四月,正式在都城的南郊祭告天地,登壇接受百官跪拜朝賀,建立梁朝。

然後,蕭衍派人給蕭寶融送去生金,逼其吞金自盡。蕭寶融死後,蕭衍說他暴病而死,諡為和帝。又按照皇帝的規格舉行喪禮,將他葬在恭安陵

顯著政績

蕭衍稱帝之後,初期的政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吸取了齊滅亡的教訓,自己很勤於政務,而且不分春夏秋冬,總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凍裂了。他為了廣泛地納諫,聽取眾人意見,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門前設立兩個盒子(當時叫函),一個是謗木函,一個是肺石函。如果功臣和有才之人,沒有因功受到賞賜和提拔,或者良才沒有被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書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給國家提什麼批評或建議,可以往謗木函里投書。

蕭衍的節儉也是出了名的,史書上說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講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過好幾次的,吃飯也是蔬菜和豆類,而且每天只吃一頓飯,太忙的時候,就喝點粥充飢。在這方面,蕭衍在中國古代所有皇帝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之輩。

蕭衍很重視對官吏的選拔任用,他要求地方的長官一定要清廉,經常親自召見他們,訓導他們遵守為國為民之道,清正廉明。為了推行他的思想,蕭衍還下詔書到全國,如果有小的縣令政績突出,可以升遷到大縣裡做縣令。大縣令有政績就提拔到郡做太守。他的政令實行起來以後,梁的統治狀況得到顯著改善。

猜疑心重

和封建社會很多的皇帝一樣,蕭衍也是猜疑心重,忌憚開國元勛。在功臣當中,應該是范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並沒有重用他們。建國開始時范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蕭衍對功臣吝嗇,但是對於自己的皇室親屬卻是另外照顧,照顧得有些徇私護短。但他的照顧沒有給他帶來好處,反而讓他備受刺激,這是他以後當和尚的主要原因。一個是他的六弟蕭宏,一個是他的次子蕭綜。

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也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私通,兩個人還謀劃着要篡奪蕭衍的皇位,結果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最後處死。蕭衍的女兒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沒臉再見父親,於是自盡。蕭衍沒有怪罪蕭宏。後來蕭宏得病而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可能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並沒有受歧視,蕭衍封他為王,還做將軍。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由於對蕭衍的怨恨,就把七個月生蕭綜的事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更為疏遠了。後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但蕭綜卻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興,授予高官厚祿。蕭綜還改名為蕭纘,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服(即斬衰,一種生麻布做成的簡單衣服)三年。蕭衍聽說後,非常生氣,不但撤消了給他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他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了諡號為「敬」。

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是很大的。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直接倡導了好的學習風氣。但老年後,特別是以上這兩樁事後,蕭衍看破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

篤信佛教

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蕭衍親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捨身出家,三日後返回,大赦天下,改年號大通;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這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3]。梁武帝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

信佛之後,蕭衍不近女色,不吃葷,不僅他這樣做,還要求全國效仿:以後祭祀宗廟,不准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老人皇帝做事總是和年輕時、壯年時不一樣。這個命令下達之後,大臣議論紛紛,都反對。最後,蕭衍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蕭衍不僅幾次入寺做和尚,還精心研究佛教理論[4],蕭衍把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引申為素食,頒布了《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行素食,開啟了漢傳佛教素食的傳統,之後漢傳佛教僧團開始遵守《梵網經》規定的菩薩戒,不再食肉[5]。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的僧侶,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頒布《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宗廟犧牲,這是有違儒家祭祀禮儀的,但他堅持推行。他還正式受戒,據《續高僧傳》卷六記載,他於天監十八年(519)「發宏誓心,受梵網經菩薩戒[6],這使得他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現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蕭衍也是剛愎自用,亂建佛寺,不聽勸諫,導致後期的政績下降。

侯景之亂

侯景原來是被鮮卑族同化的羯族人,和北齊奠基者高歡關係很好,在懷朔六鎮起義失敗後,侯景投靠了其他部落,後來又投奔了高歡,高歡很欣賞他,委以重任。

侯景為人居心叵測,在高歡死後,他和高歡的兒子高澄不和,高澄想奪他的兵權。侯景就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據河南13州投降了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他有戒心,於是侯景又請求蕭衍接受他歸順。蕭衍很高興,封河南王,封大將軍,派軍隊接應。朝中有的大臣知道侯景為人,一句話成了讖語:「亂事就要來了。」

後來,歸順的侯景以誅殺朝中弄權的朱異為藉口,發動叛亂,最後,圍困都城,本來侯景已經元氣大傷,但守城的將領也沒了鬥志,開城把侯景放了進來。侯景帶着五百甲士去見蕭衍,發生了很有趣的一段對話:

蕭衍見侯景來,不慌不忙地問道:「你是哪裡的人,竟敢作亂,你的妻子、兒女還在北方嗎?」侯景這時害怕得汗流滿面,竟不知道怎麼回答。旁邊的部下替他說:「臣景的妻子和兒女都被高氏殺了,現在只有一人歸順陛下。」蕭衍問道:「你過江時有多少兵馬?」侯景答道:「千人。」蕭衍問:「攻城時多少?」「十萬。」「現在呢?」「率土之內,莫非己有。」最後,蕭衍安慰他說:「你有忠心於朝廷,應該管束好部下,不要騷擾百姓。」侯景答應了。

見過蕭衍後,侯景對身邊的親信王僧貴說:「我多年征戰疆場,從沒有膽怯過。這次見蕭衍竟然有點害怕他,莫非真是天子威嚴不容侵犯嗎?」其實,侯景一是作亂心虛,二是蕭衍本來也是戰場勇將,侯景肯定早就有敬畏之心,加上當時迷信思想嚴重,認為天子都是神靈下凡。還有蕭衍信佛後,看清權勢,他的鎮靜無疑更讓侯景心虛。

台城身亡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蕭衍餓死於台城皇宮淨居殿[7][8],享年八十六歲。同年十一月,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諡號武帝,廟號高祖。

主要成就

經史著作

在學術上,蕭衍以經學、史學的研究為卓著。在經學方面,他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二百餘卷[9],可惜大都沒有流傳下來。天監十一年(512年),又製成吉、凶、軍、賓、嘉五禮,共一千餘卷,八千零十九條,頒布施行;在史學方面,他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10],並「躬制贊序」。他對此書頗為自負,曾對臣下說:「我造《通史》,此書若成,眾史可廢。」可惜,此書到宋朝時即已失傳,這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蕭衍最大的著述是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五經義注講疏等共有二百卷,贊、序、詔、誥、銘、誄、箴、頌、箋,奏等文共一百二十卷

蕭衍又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淨名》《三慧》等數百卷佛學著作。對道教學說,他也頗有研究。在此基礎上,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涅槃、「因果報應」揉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佛教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詩文才華

蕭衍的詩賦文才,也有過人之處。齊武帝永明年間(485年—493年),詩壇創作風氣大盛,很多文人學士都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的周圍,各逞其能,施展他們的詩歌創作才華。在這些文人學士中,比較著名的有八位,如謝脁、沈約、任眆、范雲等人,時人稱之為「竟陵八友」。蕭衍也是「竟陵八友」中的一位。他的很多詩歌都是在這一時期寫的。建梁稱帝後,他素性不減,經常招聚文人學士,以賦詩為樂。他的文學創作,推動了梁代文學風氣的興盛。

蕭衍現存詩歌有80多首,按其內容、題材可大致分為四類:言情詩、談禪悟道詩、宴遊贈答詩、詠物詩。蕭衍的言情詩集中在新樂府辭中,又稱擬樂府詩,數量幾乎占了其全部詩作的一半。樂府是古代專門掌管音樂的官署。據學者研究,至遲在周代便設有樂官,稱為大司樂,以樂府為音樂官署的名稱,則始於秦。到了漢代,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職。漢武帝時,樂府的性質和規模與以前有很大不同。那時,樂府除製作樂章、訓練樂工之外,還廣泛採集民間歌謠配樂演唱。凡由樂府機構製作和採集的歌辭,以及文人以樂府題寫作的詩,後世皆稱為「樂府詩」或「樂府」。其中,民歌是樂府詩中最有生氣的部分。

魏晉時,樂府停止了採集民歌的工作,當時的樂府詩也出現了日趨雅化的傾向。到了南朝,江南新異風格的民歌再次受到了上層社會的重視,通過樂府機構的採集、演唱,對文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由於江南民歌言情的題材、內容,及其纖弱綺麗的風格特點,適應了當時統治階級對聲色的愛好,因而被廣泛模擬創作。

蕭衍任雍州刺史駐居襄陽時,就非常喜好當地的民歌,他的許多擬樂府詩,如《芳樹》《有所思》《臨高台》等,便是在此時創作出來的。即使在稱帝以後,蕭衍對樂府詩的興趣也仍然不減當年。在天監十一年(512年),他親自動手改西曲(南朝樂府民歌分為吳歌和西曲兩大部分。前者產生於建康周圍,此地相襲稱為吳地,故其民間歌曲稱為吳歌;後者產生於江、漢流域的荊、郢、樊、鄧幾個主要地區,是南朝西部軍事重鎮和經濟文化中心,故其民間歌曲稱為西曲),制《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可見其愛好沉迷的程度。

和樂府民歌一樣,蕭衍的樂府擬作也是情歌,主要以女性為詠唱對象。他的大多數詩作都是描摹女子對愛情的殷盼,為離別相思所苦的情態,感情纏綿,風格綺麗,語言平易,具有濃郁的江南民歌風味。如「一年漏將盡,萬里人未歸。君志固有在,妾驅乃無依。」(《子夜四時歌。冬歌》);「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襄陽蹋銅蹄歌》)等。鄭振鐸先生認為,「蕭衍新樂府辭最為嬌艷可愛」。此話確有一定的道理。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蕭衍的七言詩。蕭衍有十餘首樂府詩是用七言歌行的體裁寫的,如《河中之水歌》《江南弄》《東飛伯勞歌》等。其中以《東飛伯勞歌》最為著名:「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誰家女兒對門居,開顏法艷照里閭。南窗北牗掛明光,幄帷綺帳脂粉香。女兒年幾十五六,窈窕無雙顏如玉。三春已暮花從風,空留可憐與誰同。」七言體詩歌的創作始於魏文帝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現存最古老、最完整的文人七言詩。此後,宋、齊時鮑照湯惠林釋寶月等人也間有此類作品問世,但影響不大。到了蕭衍,七言詩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曹丕的《燕歌行》雖然是開山之作,但全詩逐句押韻,未免顯得單調,缺乏婉轉詠嘆的情趣。梁武帝的七言體詩平、仄韻互換,抑揚起伏,頗具獨創性。其後,仿效者四起,其子蕭綱(梁簡文帝)、蕭繹(梁元帝),大臣沈約、吳均等,都有七言詩的創作。到陳朝時,七言詩的句式、結構更趨完美,韻律也更加和諧多姿。後來,唐朝的李白、杜甫、高適等人創造性地運用這一詩體寫出了許多氣勢磅礴的詩篇,七言體詩更為發展。蕭衍等人的開拓之功是不容抹煞的。

蕭衍的談禪悟道詩的數量僅次於其樂府詩。他早年信道,晚年佞佛,他所撰寫的談禪悟道詩是其信道佞佛的自我寫照。這些詩,如同宗教哲學箴言,十分乏味,沒有什麼藝術可言。

蕭衍的第三類詩是宴遊贈答詩,內容較前兩類詩複雜。這裡有表現宗教哲理、宣揚佛教思想、規勸臣下信奉佛教之作,如《游鐘山大愛敬寺》、《覺新意贈江革》等;有巡幸記游、描繪景物之作,如《首夏泛天池詩》、《登北顧樓》、《天安寺疏圃堂》等;有送別詩,如《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等。這類詩不乏上乘之作,如「舟楫互客與,藻苹相推移。碧池紅菡萏,白沙青漣漪;新波拂舊石,殘花落故枝;葉軟風易出,草密路難披。薄游朱明節,泛漾天淵池。」(《首夏泛天池詩》)該詩畫面景物鮮明,色彩絢麗多彩,讀來頗有韻味。再如:「蘭華時未晏,舉袂徒離憂,…謄言無歇緒,深情附還流。」(《答任殿中宗記室王中書別詩》)寫友人將別時深沉真摯的眷戀之情,也是贈別詩中較好的作品。

蕭衍的第四類詩是詠物詩,如《詠舞詩》《詠燭詩》《詠筆詩》等。這類詩雖窮力追新,但內容淺薄,可足稱道者甚少。

他的《贈逸民十一》:「如壟生木,木有異心。如林鳴鳥,鳥有殊音。如江游魚,魚有浮沉。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事跡易見,理相難尋。」此詩以樹木異心、飛鳥殊音、游魚浮沉、山高水深難以知曉的某些不可思議之處,來說明世間事物的本質、規律實在是難以尋求。

後世文人對齊梁詩總的評價不高,大都以為其「嘲風月,弄花草」(白居易語),「風雲氣少,兒女情多」。齊梁詩人缺乏匡世救時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嚴肅認真的社會責任心,因此反映社會現實及言志述懷之作便不多見,充斥當時文壇的是大量的山水、詠物、艷情之詩。蕭衍的詩歌從題材、內容、風格諸方面來說,都無一例外地體現了齊梁詩歌的特點。這當然與他即位前漫長優裕的貴族生活環境不無關係。他雖然是一個開國創業之君,但即位前已官居高位,養尊處優,並未受過太多的打擊;其滅齊建梁,也只經歷過一年多的時間,而且非常順利。所以,蕭衍的詩歌中多「兒女情語」、「神仙道氣」,少「風雲之氣」,少言志述懷、積極進取之作,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外,蕭衍對音樂也頗有研究,他創製了許多新歌。《隋書·音樂志》上說:蕭衍「既善鐘律,詳悉舊事,遂自製定禮樂」。如「鼓吹,宋、齊並用漢曲,又充廷用十六曲」,蕭衍「乃去四曲,留其十二,合四時也。更創新歌,以述功德」。蕭衍創製了不少頌揚佛教的歌曲,如「制《善哉》《大樂》《大歡》《大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磚》等十篇,名為正樂,皆述佛法」。

音樂繪畫

蕭衍重視禮樂。他素善鐘律,曾創製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氣。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應。每律各配編鐘、編磬,豐富了我國傳統器樂的表現能力。他很喜歡繪畫,尤善畫花鳥與走獸。著名畫家張僧繇善於寫貌,頗受蕭衍賞識。當時,蕭衍諸子多出鎮外州,蕭衍常常想念他們,便命張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畫諸子之像,懸於居室之中,蕭衍見圖如見其子,思念頓減。蕭衍信佛,在位時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張僧繇作畫。

棋藝超群

蕭衍對圍棋特別喜愛,棋藝也很高超。在齊朝為官時,每逢閒暇,常徹夜不眠,與人弈棋。稱帝之後,興趣不減。大臣朱異、韋黯、到溉,都是他的棋友,名將陳慶之原先為隨從時也常陪蕭衍下棋。每到興致高時,便不復君臣之別。一次,蕭衍又約到溉玩了一個通宵。到溉不能熬夜,一局未終,竟低頭睡着了。蕭衍見狀大笑,就做詩嘲諷他:「狀若喪家狗,又似懸風槌。」到溉被喚醒,頗為尷尬,等到聽到蕭衍的詩句,又放聲大笑。君臣盡歡而散。

蕭衍對圍棋如醉如痴,也有因此誤事的時候。他晚年佞佛,有一個名叫榼頭師的和尚,頗為他敬重。一天,蕭衍下敕召榼頭師入宮研討佛法,當榼頭師入宮的時候,蕭衍正在和人下棋,要殺死對方的棋子,便隨口說道:「殺掉!」左右侍從將此話理解錯了,以為蕭衍要殺掉榼頭師,便不由分說,將榼頭師推出斬首。下完棋,蕭衍下令召見榼頭師,左右侍從回答說:「已奉旨將此人殺掉了。」蕭衍聽罷,後悔不迭。

時代風

由於蕭衍雅好詩文,大臣們紛紛效仿,甚至連赳赳武夫也能偶爾吟出幾句好詩來。天監六年(507年),梁將曹景宗和韋睿徐州大敗魏軍。班師回朝後,蕭衍在華光殿舉行宴會,為他們慶功。在宴飲中,君臣連句賦詩。鑑於曹景宗不善詩文,怕他賦不出詩來難堪,負責安排詩韻的尚書左僕射沈約便沒有分給他詩韻。曹景宗深感不平,堅決要求步韻賦詩。蕭衍對曹景宗這種不甘人後的性格早有了解,於是安慰他說:「將軍是一位出眾的人才,何必在乎作一首詩呢!」當時曹景宗已經有一些醉意,就乘酒興再三固請。蕭衍不願再掃他的興,便命沈約分給他詩韻。這時詩韻差不多已經分完,只剩下「競」、「病」二字。在這種局限之下要按韻賦詩是很困難的。可是曹景宗只是稍微想了一會兒,便提筆賦出一首詩:「去時女兒悲,歸來笳鼓競。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詩寫得自然流暢,而且非常切合眼前凱旋慶功的實際。此詩一出,語驚四座,文人們自嘆弗如,連蕭衍也感嘆不已,特命史官記入國史。

在蕭衍的影響和提倡下,梁朝文化事業的發展達到了東晉以來最繁榮的階段。《南史》作者李延壽評價說:「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於茲。」這句話頗能反映當時的實際。

書法造詣

蕭衍在書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詣,可以在古代善書的帝王中排上前幾位。即使拋卻他的帝王身份,以一個書法家的標準來評判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觀之處。蕭衍當時常與陶弘景探討書法上的話題,陶弘景擅長行草書,師法鍾繇王羲之。二者間的對話被整理為《與梁武帝論書啟》流傳於後世,成為書法史上的經典典籍之一。同時蕭衍還是歷史上第一個大力推崇王羲之書法成就的帝王,而在此之前王羲之的聲名往往被其子王獻之所掩。也因為他的推崇,從那時的梁朝起,興起了第一波學習「大王」書法的風潮。同時蕭衍還留下了《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答陶隱居論書》、《古今書人優劣評》,四部書法理論著作,都是歷代書法理論典籍中的精品。

軼事典故

小名來歷

蕭衍小名「練兒」。蕭衍篤信佛教,練兒出自佛經,是梵語音譯,全稱「阿練若」或「阿蘭若」,譯成漢語,就是樹林、寂靜處、無諍地,指能遠離喧噪,安心修習的禪定之所。

父親的名諱要規避,小名也要規避,蕭衍的子孫為親者諱,把「練」叫做「絹」。《顏氏家訓·風操篇》講到避諱時說:「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梁武小名阿練(練兒),子孫皆呼練為絹;乃謂銷煉物為銷絹物,恐乖其義。」蕭氏子孫為蕭衍避諱,絕口不提「練」字。可有一個人卻對「練」字恨之入骨,他就是蕭衍的次子蕭綜。

原來,當日南齊的東昏侯蕭寶卷臨朝時,荒淫無度,百姓叫苦不迭。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以改立南康王蕭寶融為名,舉兵攻下金陵,先後殺掉蕭寶卷與蕭寶融,以梁代齊,自立為帝。有一位東昏侯寵愛的美人吳景暉,已經懷孕三個月,蕭衍見她漂亮,就收入後宮。七個月後,東昏侯的遺腹子出生,蕭衍認為己子,排行老二,起名蕭綜,小名緣覺,後封豫章王。蕭綜長大後,吳景暉悄悄地對兒子講了他的身世,蕭綜得知真相後,暗下決心,時刻準備為生父蕭寶卷復仇。後來,蕭衍讓他出任徐州刺史,徐州有不少枝繁葉茂的練(楝)樹,因蕭衍小名叫練兒,蕭綜對此十分反感,就讓人將樹統統砍伐了,藉以發泄對養父「練兒」的不滿。後來,蕭綜到底離開蕭衍,帶着南徐州降北魏。

梁皇懺法

天監二年(503年),蕭衍作皇懺度皇后郗氏。郗氏初生時,也是紅光照室,神奇異瑞。及長,其性明惠,形貌秀麗,且善於隸書,尋於史傳女工之事,靡不閒習。當時,宋、齊諸王皆慕名而來求婚,均被她父親郗曄所拒,後來嫁給蕭衍,生了三個女兒;當蕭衍為雍州刺史時,郗氏就不壽而死,郗氏生前貌雖美麗性卻善妒,不信佛法,毀謗三寶,殘殺生靈,因此死後墮為巨蟒。一日,託夢給蕭衍,請求他看在夫婦面上,設法為她超度,以離苦得樂。因蕭衍夫妻情深,念於舊情,便參閱佛經而撰慈悲道場懺法十卷,請僧禮懺,超度夫人。郗氏遂仗佛力而脫離蟒身,化為天人,現身空中,謝帝而去。此懺因在蕭衍時肇始,故稱〈梁皇寶懺〉。直到一千幾百年後的今天,仍然盛行不衰。


史書記載

《梁書·本紀第一·武帝上》 《梁書·本紀第二·武帝中》 《梁書·本紀第三·武帝下》

家族成員

父親

太祖文皇帝蕭順之

母親

獻皇后張尚柔

哥哥

長沙宣武王蕭懿、永陽昭王蕭敷

弟弟 衡陽宣王蕭暢、桂陽簡王蕭融、臨川靖惠王蕭宏、南平元襄王蕭偉、安成康王蕭秀、始興忠武王蕭憺、鄱陽忠烈王蕭恢

姐妹 義興昭長公主蕭令嫕、新安穆公主、餘姚公主

后妃 郗徽,追崇德皇后

妃嬪 丁貴嬪丁令光,追崇穆太后、阮修容阮令嬴,追崇文宣太后、吳淑媛吳景暉、董淑儀、丁充華、葛修容

長子

蕭統,字德施,母丁貴嬪,早逝,諡昭明太子→昭明皇帝

次子

豫章王蕭綜,字世謙,母吳淑媛,豫章郡王

三子

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贊,母丁貴嬪,晉安郡王→皇太子→皇帝,諡簡文皇帝

四子

南康簡王蕭績,字世謹,母董淑儀,南康郡王,諡簡王

五子

廬陵威王蕭續,字世訢,母丁貴嬪,廬陵郡王,諡威王

六子

邵陵攜王蕭綸,字世調,母丁充華,邵陵郡王,諡攜王/忠壯王

七子

梁元帝蕭繹,字世誠,母阮秀容,湘東郡王→皇帝,諡孝元皇帝

八子

武陵王蕭紀,字世詢,母葛修容,武陵郡王,諡貞獻王

女兒 永興公主蕭玉姚,母郗徽、永世公主蕭玉婉,母郗徽、永康公主蕭玉嬛,母郗徽、富陽公主蕭氏,梁武帝第四女,下嫁張纘(張弘策子,出繼從伯、梁武帝舅父張弘籍),其女為梁明帝蕭巋皇后張氏、長城公主蕭玉姈,下嫁柳偃,其女柳敬言為陳宣帝陳頊皇后。、安吉公主蕭玉志,下嫁王實、臨安公主蕭氏


歷史評價

​蕭衍狂狡,擅斷川瀆,役苦人勞,危亡已兆。(郭祚評)

江東復有一吳翁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望之以為正朔所在。(高歡評)

齊季告終,君臨昏虐,天棄神怒,眾叛親離。高祖英武睿哲,義起樊、鄧,仗旗建號,濡足救焚,總蒼兕之師,翼龍豹之陣,雲驤雷駭,剪暴夷凶,萬邦樂推,三靈改卜。於是御鳳歷,握龍圖,辟四門,弘招賢之路,納十亂,引諒直之<矢見>。興文學,修郊祀,治五禮,定六律,四聰既達,萬機斯理,治定功成,遠安邇肅。加以天祥地瑞,無絕歲時。征賦所及之鄉,文軌傍通之地,南超萬里,西拓五千。其中瑰財重寶,千夫百族,莫不充牣王府,蹶角闕庭。三四十年,斯為盛矣。自魏、晉以降,未或有焉。及乎耄年,委事群幸。然朱異之徒,作威作福,挾朋樹黨,政以賄成,服冕乘軒,由其掌握,是以朝經混亂,賞罰無章。「小人道長」,抑此之謂也。賈誼有雲「可為慟哭者矣」。遂使滔天羯寇,承間掩襲,鷲羽流王屋,金契辱乘輿,塗炭黎元,黍離宮室。嗚呼!天道何其酷焉。雖歷數斯窮,蓋亦人事然也。(姚察評)

①布澤施仁,悅近來遠,開蕩蕩王道,革靡靡商欲,大修文學,盛飾禮容,鼓扇玄風,闡揚儒業,介冑仁義,折衝樽俎,聲振寰區,澤周遐裔,干戈載戢,凡數十年,濟濟焉,洋洋焉,魏晉以來,未有若斯之盛也。②慕名好事,崇尚浮華,抑揚孔墨,流連釋老,或終夜不寐,日旰不食,非弘道以利物,唯飾智以驚愚,且心未遣榮,虛廁蒼頭之位。高談脫屣,終戀黃屋之尊。(魏徵評)

梁高祖聰明文思,寬厚通博,生而神異,動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賢受命,竭懷輔正,盡力康衢。細隙未開,纖塵不動,而雄圖英算,孤識獨見。(朱敬則評)

世人疑梁武建佛剎三百餘所,而國破家亡,殘禍甚酷,以為釋氏之力,不能拯其顛危。余以為不然也。釋氏有六波羅密,檀風密羅是其一也。又曰:「難捨能舍,大者頭目肢體,其次國城妻子,此所謂難捨也。」余嘗深求此理,本不戒其不貪,能自微不有其寶,必不操人所寶,與老氏之無欲知足,司城之不貪為寶,其義一也。庸夫謂之作福,斯為妄矣。而梁武所建佛剎,未嘗自損一毫,或出自有司,或厚斂氓俗。竭經國之費,破生人之產,勞役不止,杼柚其空,閏位偏方,不堪其弊,以此徼福,不其悖哉!此梁武所以不免也。(李德裕評)

梁武帝明智勇武,創為梁國者,捨身為僧奴,至國滅餓死不聞悟,況下輩固惑之。(杜牧評)

梁蕭氏興於江左,實有功在民,厥終無大惡。(歐陽修評)

老、佛之道,與吾道同,而欲絕之;老、佛之教,與吾教異,而欲行之;皆失之矣。秦姚興區區一隅,招延緇素,譯經談妙,至者凡數千人,而姚氏之亡,曾不旋踵。梁武繼之,江南佛事,前世所未嘗見,至捨身為奴隸,郊廟之祭,不薦毛血,父子皆陷於侯景,而國隨以亡。議者觀秦、梁之敗,則以佛法為不足賴矣。(蘇轍評)

梁武帝以妖夢之故,思中原牧伯之朝,卒自貽侯景之禍。只為揭其本根,而以之召亂。(郝經評)

梁氏享國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王夫之評)

昔梁武帝亦創業英雄,後至耄年,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禍。(康熙帝評)

創業之君兼擅才學,曹魏父子固已曠絕百代。其次則齊梁二朝,亦不可及也。…至蕭梁父子間,尤為獨擅千古。武帝少而篤學,洞達儒玄,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天性睿敏,下筆成章,千賦百詩,直疏便就。…兼長釋義,…歷觀古帝王藝能博學,罕或有焉。(趙翼評)

①蕭穎胄之起事江陵,實由蕭衍誘成之,是穎胄之才智,已非衍敵。寶融固一傀儡耳,穎胄亦一蕭衍之傀儡也。曹景宗反勸衍奉迎寶融,安知衍之本意?衍豈甘居人下者!彼為衍效力諸軍將,皆傀儡中之傀儡耳。觀其初出夏口,即欲假黃鉞,其居心已可概見。②蕭衍無弒主之名,坐收討亂之實,雖其智力過人,亦未始非乘勢待時之利也。③異哉蕭衍,明知韋睿之為時望,而不能重用,幾陷乃弟於死地。乃弟可死,如全軍何!及鍾離一役,又未嘗專任韋睿,而獨任曹景宗,令睿歸景宗節制。幸睿素負重名,為景宗所敬禮,始得和衷共濟,大破魏軍。否則,景宗嘗違詔進軍矣;雖有密敕,令彼敬睿,亦烏足恃!然後知蕭衍之智,不過尋常,無怪其老且益愚也!④梁主用降人王足計,命築淮堰,無論其勞民費財,實為厲階,即令淮堰易成,成且經久,亦豈遽足奪壽陽!果使壽陽歸梁,於魏亦無一損,仁者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猶且不為,況喪民無數,以鄰為壑,必欲爭此一城,果何為者?甚矣哉梁武之不仁也!夫欲築淮堰,不惜民命,薦祭宗廟,乃欲廢牲,甚至如宏之一再謀亂,一再姑息,子弟可愛,百姓獨不必愛乎?犧牲可惜,人民獨不足惜乎?愚謬若此,真出意外。⑤梁主衍安據江南,不乘兩魏相爭之際,修明政治,漸圖混一,乃迷信釋教,捨身佛寺,一任朱異擅權,紊亂朝紀,何其憒憒乃爾!夫梁主衍手造邦家,未始非一英武主,其所由誤入歧途,攻乎異端者,得毋鑒沈約之死,獲罪齊和,自省亦未免多疚,乃欲借佛教以圖懺悔耶!然而愚甚!然而謬甚!⑥高歡能防景於身後,而梁主衍不能察景於生前。杜弼謂年既老矣,髦又及之,正不啻一梁主寫照。且誤用從子淵明,自覆全軍,昏耄之徵,一至於此,無怪其終困死台城也。⑦梁主固昏耄無知,太子綱亦一庸才耳。⑧梁主亦知和不如死,乃胸無主宰,始明終昧,卒致墮入賊計,台城陷而正容語景,果何益耶?(蔡東藩評)

獨有一蕭衍老翁,儉過漢文,勤如王莽,可謂南朝一令主。(錢穆評)

①蕭衍善攝生,食不過量,中年以後不近女人。然予智自雄,小人日進,良佐自遠,以至滅亡,不亦宜乎。②「專聽生奸,獨任成亂」,梁武有焉。(毛澤東評)


參考資料

  1. 《梁書》卷三《武帝本紀》下
  2. 《南史·梁紀中·武帝下》:「﹝帝﹞少而篤學,能事畢究。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然燭側光,常至戊夜。」
  3. 《南史·循吏-郭祖深傳》
  4. 《斷酒肉文》二十三日。會其後諸僧尼或猶zh-cn:云; zh-hk:云; zh-sg:云; zh-tw:云;律中無斷肉事及懺悔食肉法。其月二十九日。又勅請義學僧一百四十一人義學尼五十七人。於華林華光殿使莊嚴寺法超。奉誠寺僧辯。光宅寺寶度等三律師。昇高座御席地施座。餘僧尼亦爾。制旨問法超等三律師曰。古人云。止沸莫若去薪。息過莫若無言。弟子無言乃復甚易。但欲成人之美使佛種相續與諸僧尼共弘法教。兼即事中亦不得默已。故今集會於大眾前。求律中意。聞諸。僧道律中無有斷肉法又無懺悔食肉法
  5. 聖嚴法師《律制生活》佛教的飲食規制:制斷肉食,皆出大乘經律,小乘國家未能見到大乘經律,故未斷除肉食,也是很難怪的,我們不必攻擊他們。即在我們中國的佛教從東漢開始直到梁武帝時所有的僧侶弟子均未斷除肉食,到了梁武帝捨道信佛,聽了《涅槃經》以後,便極力主張素食,從他本人開始,並勸一切僧俗佛子,皆斷肉食,他以朝廷的力量,來影響社會,所收的效果,自然很大。從此之後,中國佛教的素食主義,也就形成風尚了。
  6. 《慧約傳》
  7. 《資治通鑒》記載梁武帝:「疾久口苦,索蜜不得,再曰:『荷,荷。』遂崩。」這是說梁武帝覺得嘴巴苦,想要吃蜂蜜而不能,大喊數聲而死。一說蕭衍是得了重病而死。蕭綸還給蕭衍送去了幾百粒雞子(蛋)讓他吃,不應該會餓死。周安士《萬善先資》卷三:「考之《通鑑》,曰口苦,則非枵腹可知;曰求蜜,則非療飢可知;飲膳僅曰裁節,則非全無可知。焉有數百枚雞子在旁,而可稱餓死耶?」
  8. 唐長孺研究認為,「荷,荷」是士兵先退後進以作交戰的預前口號,而蕭衍死前『荷,荷』之聲,「乃藉以表示他志在反擊的忿憤,並非僅是嘆恨」。見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頁265-266
  9. 《經籍志·道經》,《隋書》卷三十五
  10. 《述三教詩》,《廣弘明集》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