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帚石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帚石楠

圖片來自數位島嶼

科學分類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演化支: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演化支: 菊類植物 Asterids

目:   杜鵑花目 Ericales

科:   杜鵑花科 Ericaceae

屬:   帚石楠屬 Calluna

種:   帚石楠 C. vulgaris

帚石楠學名Calluna vulgaris)是指杜鵑花科[1](Ericaceae)帚石南屬下的唯一物種,別名「蘇格蘭石楠」。常綠小灌木,株高約60厘米,冠幅60-70厘米,葉交互對生,鱗片狀,綠色或灰綠色 ,長1-毫米;總狀花序,密集,長1-10厘米以上,花管狀或鐘形,有紅、白、粉、紫等花色;花期長,從夏季至秋季;種子極細小,1千克多達數百萬粒。

歐洲,帚石楠屬與其同科近類歐石楠屬經常遭到混淆,被互作訓解的稱號亦有不少(這種情況在漢語領域中更為明顯)。雖然它們在生物分類上界線清晰,但在文化理解上卻曾造成不少誤會。兩種花屬的主要分別是帚石楠的花萼的裂片遮蓋著花瓣,而歐石楠的花瓣則反過來蓋著萼片[2]

耐寒性極強,在中國北方地區不需保護能順利越冬。葉片在冬季低溫時變為棕紅色或暗紫色,呈現了豐富的季相變化。原產於歐洲北部主西部、西伯利亞、土耳其、摩洛哥等地。帚石南是挪威的國花。

植物學史

帚石楠的學名Calluna源自希臘語,詞義是「掃除」,意指用以製作掃帚的植物,因此被翻譯成中文的「石楠」。英語對石楠花有「Heath」及「Heather」兩種稱謂,當中的「Heather」實際所指的正是帚石楠。帚石楠是挪威國花,同時亦是容易令人聯想到蘇格蘭的重要標誌。

理查德·安東尼·索爾茲伯里(Richard Anthony Salisbury)將「帚石南屬」(Calluna)與密切相關的「歐石南屬」(Erica)分開,索爾茲伯里可能是從希臘語「Kallyno」(καλλύνω)詮釋出通用名稱「帚石南」(Calluna),「美麗、輕掃」,指的是該物種在大自然中的傳統用法。特殊的俗語是「普通」的拉丁語。帚石南與歐石南的區別在於其花冠和花萼分為四個部分而不是五個部分。

特徵

帚石楠是一種多年生灌木,普遍高度有20至50厘米(亦有少數種類高至一),大致分布在歐洲及小亞細亞地區,適合種植於有足夠水分及陽光的酸性土壤上,習性耐寒,較難於高溫潮濕的地區生長。帚石楠品性強韌,能存活於經歷有限度放牧的地區,亦有機會在遭受山火焚焦後依然持續繁衍。帚石楠是歐洲一種著名地貌Heath)植被的主要品種,廣泛生長於酸土草原(Moorland)及酸性泥炭濕地(Bog)。另外,帚石楠是多種反芻動物(如鹿)與及部份鳥類(如松雞)和昆蟲(如有「帚石楠甲蟲」之稱的Lochmaea suturalis)的主要食糧。

近種區別

帚石南與歐石南是同科植物,它們雖然非常相似,以至常被人們混淆,但其實它們不為同一個屬。帚石南與歐石南最大的不同在於其花萼裂片遮蓋着花瓣,而歐石南的花瓣蓋着萼片(萼片是花蕾最外面的一層,起着保護花蕾的作用)。帚石南是多年生常綠灌木,它很矮,有時僅高几十厘米,在蔽蔭處可長高到近1米。

帚石楠的文化

帚石楠是相當受歡迎的觀賞植物,許多花園及原野都種植了大量的帚石楠,在歐洲尤其聞名,曾經是西歐及北歐許多荒地的主要植被,因此有「山中薄霧(Mountain Mist)」的稱號。當中最著名的帚石楠原野是位於德國北部的呂訥堡石楠草原。另一方面,帚石楠可製花茶,其花蜜亦具備藥效價值。

由於帚石楠的花卉部份相當美觀,受到賞花者的普遍喜愛,因此出現了經由人工改良的帚石楠栽培品種,衍生出不少在顏色、花瓣形態及成長習性方面都迥然不同的新品種。大部份新品種的帚石楠都以紫色為主,另外亦有白色粉紅色甚至紅色的品種。北半球的帚石楠,開花期本來在七月的下旬,如今亦被人工擴展至十一月左右。而且部份帚石楠在冬季仍能保存,除了顏色會轉變成棕色之外,花卉依然可以保持不凋謝的狀態。

帚石楠後來傳入新西蘭,卻在當地成為了入侵物種。尤其在東格里羅國家公園裡,帚石楠的過份繁衍更令當地政府感到憂慮。為解決帚石楠叢生的困擾,當局特意驅動大量「帚石楠甲蟲Heather Beetle)」進食帚石楠,最終成功處理相關問題。

生長環境

適合種植於有足夠水分及陽光的酸性土壤上,習性耐寒,較難於高溫潮濕的地區生長。帚石南品性強韌,能存活於經歷有限度放牧的地區,亦有機會在遭受山火焚焦後依然持續繁衍。

帚石南是歐洲一種著名地貌(Heath)植被的主要品種,廣泛生長於酸土草原(Moorland)及酸性泥炭濕地(Bog)。通常會出現在山坡、沼地、松樹或樺樹林、荒原甚至是比較穩定的沙丘上。生於荒野、沼澤和開闊地。

具有極強的耐寒性,可以承受遠低於-20°C的嚴酷暴露和冷凍條件。 已被引入全球其他許多氣候適宜的地方,是歐洲西部及北部許多荒地的主要植被。

分布範圍

原產於歐洲、冰島法羅群島亞速爾群島,包括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福克蘭群島。廣布於歐洲西部及亞洲、北美以及格陵蘭

繁殖方法

可以在春季和冬季種植。但是春天更好,這樣便於帚石南生根,在冬季的霜凍中完好地生存下來。常用扦插、播種、壓條、分株方法繁殖[3]

壓條繁殖

春季用堆土壓條繁殖,10月或4月用分株繁殖。這是最簡單和最快的種植方法。夏末,把帚石南挖出來,不把它從地上抖下來,就把它切成碎片,這樣每一個都有幼嫩的生長,老的莖被剪斷。然後把幼苗的根栽在一個單獨的洞裡。

扦插繁殖

初夏取半成熟枝,插穗長5厘米,插前用1000毫克/升生根粉浸30秒,基質用酸性的沙壤土、泥炭、蛭石按1:1:1配置而成,插後澆透水,保溫保濕,30-40天後即可生根。春季亦可用堆土壓條或分株繁殖。

播種繁殖

這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首先,把種子放在盤子裡,撒上薄薄的2-3毫米的一層,弄濕並蓋上一個玻璃碗。2-3周後,種子會發芽,然後播種在木箱裡。幼苗通常在播種後一個月出現。充分發育的溫度條件是18-20°C。要保持適度的土壤濕度。在夏季,定期將成箱的秧苗帶到露天進行硬化。溫室的幼苗在1.5-2年後才能在露天種植。  

插穗繁殖

夏末,從灌木最結實的樹枝上剪下插條(不要取開花的嫩枝)。用泥炭和沙子3:1混合,在不同的盆里生根。保持室內溫度15-18°C。每2-3周用尿素溶液餵插條:每升水和微量營養素肥料1克。在越冬季節,插條生根良好,春天可以在開闊地上種植。

栽培技術

土壤灌穊

帚石南露地栽培土壤以酸性沙質壤土為宜,最適土壤及基質的pH為4.0-4.5。氯離子對植株生長有不良的影響,會引起植物葉片褪綠髮黃,所以最好用軟水或經過濾的清潔水進行灌穊。理想的土壤基質是泥炭與沙子、針葉土和鋸末的比例為3:1:1:1,針葉林取自雲杉或松林,長度為5-6厘米。如果設法獲得高沼泥炭,則無需在土壤混合物中添加沙子。每平方米土壤可添加70-80克硫。在帚石南準備栽種的地方,用鏟子移除上部的地表面封土,用土壤混合物代替。然後輕輕地碾碎土壤,倒上一點酸性水。

種植技術

栽植穴相距40-50厘米,其大小是根球的2倍。放置幼苗時,請注意帚石南的根要水平放置生長,但在苗圃購買的幼苗容器中,它們被擠到中心。因此,在種植帚石南之前,儘可能地將其根部拉直。幼苗放在根頸的水平面上。栽植後,用手輕輕夯實土壤,充分澆灌,並用泥炭或鋸末將幼苗的根部磨碎。如果所在地區的土壤是粘土,將排水層(鵝卵石、碎石、碎磚)倒入每個種植穴2-3厘米的高度。

栽培管理

夏季最適溫度為15-25℃,不宜超過35℃。在溫室內溫度超過35℃時,可採用噴霧的方法降溫,同時適當遮陰,並注意通風,露地栽培時夏季也需要遮陰。冬季最適溫度為4-7℃,極端溫度為-20℃。喜光,但對光照要求不很嚴格,在溫室條件下,自然光即可滿足正常生長。8月底,應將在溫室內栽培的植株及時移出室外,給予充足的光照,以利形成飽滿的花芽。繁殖過程中或雨季移栽時,應儘量保持土壤乾燥,以利於植株生根,提高成活率。灌溉應在清晨進行,這可使植株的枝條和葉片迅速恢復乾燥狀態,減少病菌的發生。在人工栽培或繁殖過程中,為了加快其生長速度或提高其成花量,可以適當施肥。

主要價值

文化價值

帚石南(Heather)被視為蘇格蘭的標誌性植物,該植物在蘇格蘭廣泛生長。帚石南是挪威的兩種國花之一。

園林價值

帚石南枝葉細密,株型緊湊,開花繁茂,花相壯觀,是優良的花灌木。不僅可作地被和綠籬栽培,也可孤植或叢植。帚石南的矮生種是極佳的岩石園、庭園背景材料和地被植物,花時陣陣清香,非常吸引蜜蜂;高杆種常用於室內裝飾切花,若用帚石南與杜鵑花、馬醉木、歐石南等配植於小庭園,可全年開花不斷,十分耐觀。在山坡上大量種植時,直立的灌木效果更佳。帚石南也可以作為界籬和背景植物。該物種通常可與矮小的針葉樹和落葉灌木很好地結合在一起置景。

影片

《焰火花園》152 帚石南,冬季園藝里不可或缺的一抹色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