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豆盧貴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豆盧貴妃

本 名: 豆盧氏

別 名: 豆盧貴妃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群: 鮮卑族

出生日期: 662年

逝世日期: 740年

主要成就: 唐睿宗妃嬪,撫養申王李捴和唐玄宗李隆基

豆盧貴妃(662年—740年),昌黎徒何(今遼寧錦州市)人,鮮卑族。唐睿宗李旦的妃嬪,汾州刺史豆盧欽肅之女。 上元三年(676年),以良家子的身份,選為相王李旦府孺人。唐睿宗李旦即位後,冊封貴妃,寵冠六宮。但始終無子,於是在竇德妃被害後主動撫養年幼的李隆基。神龍初年(705年),離開宮廷獨自生活,並奉詔收養惠莊太子李捴。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病逝,享年七十九歲,葬於河南龍門鄉之原(今洛陽市南郊龍門鎮花園村南側)。[1] 豆盧貴妃年幼的時候就很正直、平和,宗族都認為她很奇特。她躬行仁道、孝順宗族,仁愛且才華出眾,受到唐高宗的愛子李旦的讚揚。

選為孺人

上元三年(676年),十五歲的豆盧氏入宮,以良家子人的身份選為相王李旦的孺人。

晉封貴妃

光宅元年(684年),相王李旦即位,冊封豆盧氏為貴妃。她受到皇帝恩寵的稠密程度,在古往今來沒有第二個。於是她的地位超過了普通嬪妃等在宮中所盡的職守,在君王的宮殿裡以度量寬宏而著稱。

出宮別居

神龍初年(705年),豆盧貴妃的伯父豆盧欽望認為貴妃久居宮闈,特請出宮,言辭誠懇,武則天下詔批准。敕令豆盧貴妃收養惠莊太子李撝。

病重去世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四月,豆盧貴妃病重,處於彌留之際。唐玄宗深切憂慮,御醫來往不斷,然而卻忽然去世。甲申,逝世於親仁坊,享年七十九歲。唐玄宗深感哀痛,於是廢朝三日,以示弔唁。下詔百官籌辦喪事靈車,返回東都洛陽,令京兆少尹田賓庭護送。同年七月己酉,將豆盧貴妃葬於河南洛陽龍門鄉之原,舉行喪禮。   豆盧貴妃痛恨奢侈,恭謹樸實,佩戴的頭飾很少,厚繒製成的衣服也從不拖到地上,穿上翟衣頗有儀態。  

明哲保身

豆盧氏晉封貴妃時,由太后武則天把持國政。於是豆盧貴妃順下翊上,言辭謙遜,得以保全自身。  

撫養玄宗

李隆基幼年喪母(其生母為竇德妃),當時豆盧貴妃身在後宮,遇到了還未當上皇帝的李隆基,於是多年陪伴左右,一心保護撫養他。等到李隆基長大後,給予了豆盧貴妃許多賞賜,恩惠無比,並向天下昭告豆盧貴妃的賢德。   曾祖父:豆盧寬,禮部尚書、鎮軍大將軍、光祿大夫、芮國定公,贈特進,并州大都督。   曾祖母:昌樂公主,隋太祖楊忠之女。

祖輩

祖父:豆盧仁業,成州刺史、右武衛大將軍、芮國敬公,贈太子少保、代州都督; 叔祖:豆盧懷讓,迎娶萬春公主,金紫光祿大夫、太府卿、駙馬都尉、上柱國、芮國公。

父輩

伯父:豆盧欽望,左僕射、同平章事、相王府長史、芮國元公。 父親:豆盧欽肅,晉陽縣令,贈水衡都尉、汾州刺史。 叔父:豆盧欽爽 叔父:豆盧欽文,蜀州司戶參軍。

弟弟

豆盧恕,字靈均,忠武將軍、上柱國、平原郡公。

相關記載

「貴妃,姓豆盧氏,稽諸本系,受氏於燕,因山為號,以冠易族。故在燕為慕容氏,在魏為豆盧氏。洎唐之崇,降生定公。定公即妃之烈曾也,皇禮部尚書,光祿大夫,贈特進,并州大都督,諱寬。敬公,大父也,皇朝右武衛大將軍,贈太子少保,諱仁業。汾州,王考也,皇并州晉陽縣令,贈汾州刺史,諱欽肅。惟定公挺忠肅之純粹,惟敬公稟河嶽之閒氣,惟汾州蓄明哲之上智,累仁積慶,鍾秀於貴妃焉。 妃幼而貞和,宗黨稱異,體仁以順族,由孝以安親,非禮勿言,非傳不出,慈惠秀髮,敏銳標舉先帝,高宗(李治)之愛子也。時妃歲十五,以良家子人為孺人。暨先帝嗣位,儲皇戎丕業,乃冊為貴妃,增殊號也。恩榮稠迭,今古莫二。由是位超內職,器茂公宮。疾浮華以厲咸恆,敦愨素而敬苹藻。副笄罕飾,綈衣不曳,翟紋有儀,鵲巢成德。先是,母后虐國,諸呂擅衡,嗷嗷讒口,膚譖日熾。妃順下翊上,言遜身全,倪麗燁重安劉氏,實有力也。 神龍初,伯父左僕射、平章事、兼相王府長史、芮國元公欽望,以妃久處禁闈,特乞出內,詞旨懇到,有詔見許。敕令妃養惠莊太子(李撝)為己子。惠莊孺稚始孩,覃訐在抱。幼撫長訓,不忝前人。施自得於均一,思無望於反哺,早代無嗣,悲夫!今上昔在幼年,太后棄代。妃在椒掖,時遇龍潛。累載左右,一心保輔。及大人,貞觀日月,麗天茅土,增湯沐之邑,金帛盈服玩之用,優詔歲降。殊渥薦及,昭其德也。扈從進賀雪詩,兼對御談論。言備規諍,詞該風雅。天文宸翰,累有褒寵,昭其才也。 開元廿八年夏四月,寢疾彌留,上用憂軫,御醫中使相望不絕,執燭加衣,奄忽而逝。甲申,薨於親仁里第,歲七十有九。上聞哀,輟朝三日,吊賵加等,詔官給喪事靈輿,還都,敕京兆少尹田賓庭監護焉。以其年七月己酉,葬於河南龍門鄉之原,禮也。與夫幽婉自閒,淑慎合度,砥彼峻節,柔茲靜心。九嬪范其女儀,六宮師其母訓。豈當熊(馮昭儀)辭輦(班婕妤)之譽可稱哉。宜其光輔聖君,儀刑內則。如何不弔,喪我閫式。議行與能,備在彤管。勒銘終古,乇茲玄石。其詞日: 赫赫遠系,來宅燕裔。勛庸代襲,賢哲相繼。誕茲靈仙,淑慎配天。容乃合禮,德必稱賢。後夜冥寞,女宗奚乇。特降恩詔,遵於東洛。闕塞南峙兮,伊水北流;山川今古兮,白楊新秋;於嗟貴妃兮,不泯徽猷。」 《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志銘並序》  

墓志銘

唐睿宗 貴妃 豆盧氏墓葬發掘報告》   墓葬位於洛陽市南郊龍門鎮花園村南側,當地群眾反映,這裡原來有五個大土堆,50年代以來,四個已經被夷為平地,該墓的封土是僅存的。1992年5~9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對墓葬進行了發掘。 一、地面遺蹟 地面封土殘高6.5米,略呈方形,南北長22.3米,東西寬22米,南邊還保存包磚的遺蹟。發掘表明,該墓唐代就被盜掘。 二、墓葬形制 墓葬為大型的磚結構洞室墓,坐北向南。由墓道、過洞、甬道、墓室組成。 墓道位於墓室南側,長17.4米,口寬1.5~1.59米,底寬1.3~1.4米,坡度約18。底部是一層路土,土質硬而光滑,地面上堆放一層厚約0.3米、用白灰包裹的泥塊。墓道兩壁均勻地抹有一層草拌泥牆皮,然後敷一層很厚的白灰面,上繪建築、仕女、花草等。因墓道以夯土填實,壁畫因受力而破碎,所剩無幾。 過洞在墓道北端,長5.5、寬1.3、高2.04米,頂部大部分被唐代盜洞打破。從殘存部分看過洞頂為拱形,底部為斜坡,坡度約25。推測墓道和過洞交界處原來有木門。過洞內頂部和兩壁都很平整,有白灰面,亦繪有建築等內容的壁畫。 甬道位於過洞和墓室之間,總長9.02米、寬1.28米、高2.08米。用小磚砌成,白灰抹縫。頂部為拱形,平底,以墓門為界分為前後兩部分。地面以素麵方磚鋪砌,頂部有兩個盜洞,為近代所為。甬道兩壁和頂部都繪有壁畫,可惜因盜擾,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前甬道門外有兩件鐵釜,後甬道殘存有墓誌及粉彩鎮墓獸、天王俑陶盆等遺物。 墓室位於甬道北端偏西,略呈方形,南北長4.27米、東西寬 4.58米、高6.18米。四壁略向外弧,用條磚砌成。墓頂為穹窿頂。有四處近期盜洞,頂部和四壁壁畫多已脫落無法辨認。地面鋪方磚。 棺床位於墓室西半部,長4.27米、寬2.2米、高0.26米,用9塊石板平鋪而成,東邊用長條石包邊。 三、遺物 陶鎮墓獸1件,陶武臣俑1件,陶男侍俑3件,陶女侍俑4件,陶塔式罐2件,鎏金銅鎖1件,鎏金銅鋪首1對,鎏金銅鉚釘1對,鎏金銅泡釘27枚,白釉碗1件,陶碗1件,鐵釜2件,開元通寶1枚,石墓誌1合 四、墓誌 墓誌蓋上篆書「唐故貴妃豆盧氏墓志銘」,志文首題「唐睿宗大聖真皇帝故貴妃豆盧氏墓志銘並序」。 以上內容節選自《文物》1995年第8期,有刪改  

參考來源

美艷動人的貴妃鬥不過長水痘的寵妃,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參考資料

  1. 豆盧貴妃---主動離開李唐皇室的女人,百度貼吧 , 2017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