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颱風鳴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颱風鳴蟬英語:Typhoon Maemi,國際編號:0314,聯合颱風警報中心:WP152003,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ogi,台灣譯名:梅米)是1904年有紀錄以來吹襲朝鮮半島的最強颱風,於2003年9月4日經西太平洋季風槽內存在的擾動天氣發展而成。系統在向西北方向移動期間緩慢增強成熱帶風暴鳴蟬,再於9月8日達到颱風標準。由於外界環境有利,氣旋這天開始以更快地速度強化,發展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並達到風力時速19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近最高強度時,風暴的前進速度減緩並轉朝北偏東方向移動。不久後,鳴蟬的風眼牆於9月10日在日本宮古島上空經過,當地測得的氣壓值低至912毫巴(百帕,26.9英寸汞柱),是該國有紀錄以來測得的第4低氣壓。由於行經洋面水溫較高,颱風得以保持較高強度,於9月12日從韓國釜山以西不遠處登陸[1]。次日,風暴在韓國東海轉變成溫帶氣旋,系統殘留又持續了數天,日本北部因此遭遇狂風。

氣象歷史

2003年9月上旬,有季風槽在關島附近催生出熱帶擾動。系統包含雜亂無章的對流區(也稱雷暴),所在海域存在中等強度風切變。9月4日時,對流結構已有改善,組織出弱下層環流。雖有風切變的不利影響,但系統繼續發展,在楚克州以北洋面成為熱帶低氣壓。協調世界時9月5日凌晨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布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並於當天開始針對位於關島以西近海的第十五W號熱帶低氣壓發布公告,此時系統中心上空的對流已有增長。受北側的亞熱帶高壓脊影響,氣旋形成後的第一個星期總體向西北方向移動。

9月6日清晨,日本氣象廳將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鳴蟬」(Maemi)命名。由於外界環境更趨利好,風切變更少,外流也有加強,鳴蟬得以繼續強化。9月7日,日本氣象廳把氣旋升級成強烈熱帶風暴,並於次日進一步升級成颱風。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在鳴蟬的衛星圖像上出現眼狀特徵後將之升級為颱風。此外,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也在此期間開始針對風暴發布公告並以當地人名「普傑」(Pogi)為之命名,不過這場颱風自始至終沒有逼近該國。9月8日,受逐漸逼近的短波槽產生的氣流影響,氣旋因外流強化而開始快速增強。UTC9月9日中午12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風暴的1分鐘持續風速已達每小時240公里,達到超級颱風標準。次日,該機構估計鳴蟬達到風力時速280公里,陣風時速335公里的最高強度,已處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2]下最高的五級颶風標準。UTC9月10日中午12點,日本氣象廳估計颱風在日本宮古島東南方向約155公里洋面達到10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95公里,最低氣壓910毫巴(百帕,27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鳴蟬處於最高強度期間的覆蓋範圍較小,其烈風強度風場半徑僅有240公里。

因有東進的低壓槽令北側的高壓脊減弱,颱風在最高強度期間的前進速度放緩並開始轉向北上。UTC9月10日晚19點左右,風暴從距宮古島不足10公里洋面經過。風眼從上空經過期間,島上氣壓跌至912毫巴(百帕,26.87英寸汞柱),風速達每小時250公里。氣旋繼續北上,在此期間略有減弱,於9月11日從沖繩縣以西約220公里海域經過,在此期間還進入眼牆置換周期。低壓槽逐漸逼近,致使外界環境漸趨不利,颱風進一步減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鳴蟬於UTC9月12日早上6點以1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85公里強度從濟州島以東近海掠過。此後不久,風暴又從韓國釜山以西不遠處登陸。日本氣象廳估計鳴蟬登陸時的10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估計其1分鐘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65公里。風險管理方案估計颱風登陸時的風力時速達190公里,超越1959年颱風莎拉的紀錄,鳴蟬因此成為1904年大韓民國氣象廳開始有紀錄以來吹襲該國的最強颱風。由於風暴移動速度很快,行經洋面水溫較高,氣旋強度基本得以保持。風暴登陸後迅速減弱成熱帶風暴,並且進入日本海時已開始向溫帶氣旋轉變。越來越多的風切變將對流從結構不斷惡化的環流中心剝離,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於9月13日清晨發布針對鳴蟬的最後一份公告,宣布系統已轉變成溫帶氣旋。日本氣象廳也在當天追蹤系統至日本以北海域後宣布位於鄂霍次克海的鳴蟬已屬溫帶氣旋。風暴殘留又持續了多天,於9月16日行進至堪察加半島西南方向洋面,日本氣象廳也在這時停止追蹤。另據《水手天氣日誌》(Mariners Weather Log)記載,氣旋殘留此後繼續東進,最終於9月21日襲擊阿拉斯加州海岸

視頻

颱風鳴蟬 相關視頻

這颱風威力多大啊
[菲律賓]實拍超強颱風海燕襲擊菲律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