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台中萬春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台中萬春宮
圖片來自taichung

台中萬春宮,舊名藍興宮,是位於臺灣臺中市中區光復里的媽祖廟,媽祖被稱為「台中媽」、「藍興媽祖」。

沿革

此廟建廟時間說法不一,廟方的萬春宮廟產諭示碑,記載可追溯藍廷珍建立。宮誌《萬春宮:臺中媽祖的故事》記載,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澳總兵藍廷珍來臺平朱一貴事件前,先從湄洲朝天閣恭請媽祖三媽神像來臺灣,將神像駐駕奉於台南大天后宮,至雍正元年(1723年)平靖,才迎此神像奉祀於大墩庄店(今三民路一帶)建廟,定名為「藍興宮」。但《重修臺灣府志》及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均無此媽祖廟的記載,直到乾隆年間的古地圖〈岸裡社番與張藍二家田園紛爭圖〉中才出現。《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宗教史料彙編(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記載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建。

林爽文事件,藍興宮遭破壞,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復廟庭。道光四年(1824年),在鄭卿雲、林開梅、許其昌的倡議下,重修並更名為「萬春宮」,並立有萬春宮廟產諭示碑。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本願寺佔領萬春宮,改為中尊寺。1900年(明治33年),被挪為台中公學校女子部(今篤行國小),為臺中女子現代教育之始。

1900年台中進行第一次市街改正,萬春宮部分建築被拆除規劃為排水溝渠與街道。1911年進行第二次市街改正,這是調整規模最大的一次,連同萬春宮拆除大墩街上的許多民宅,劃出棋盤格式的筆直馬路,媽祖暫時供奉於民間商家。

1917年(大正6年),時任臺中區區長林耀亭邀請台灣中部七間媽祖廟(萬春宮、旱溪樂成宮梧棲朝元宮鹿港天后宮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南港奉天宮)的媽祖聖像搭車到烏日車站,再從樹仔腳莊徒步迎至新富町。當時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還將苗栗到二水的火車票九折優惠,在臺中車站加開兩個剪票口、設置接待處、設置臨時郵局提供加蓋紀念郵戳、架設電話亭,首次的五媽會(亦稱七媽會)一共舉辦40天。

1947年,林坤、林景焜聯合地方善士信眾,組織重建委員會,於現址重建萬春宮。1951年大殿及兩廊完成。1952年5月,廟方主委林坤委託律師賴耿松,指控前管理員劉臭獻在1940年將錦町四丁目的廟地轉賣給女婿呂炳煌。同月,呂炳煌委託律師趙鉌,指稱當時12年前廟方未提出異議。1958年拜殿竣工、1971年修建天后閣牌樓。省轄市時期,與舊社南興宮台中萬和宮台中樂成宮號稱臺中市的四大媽祖廟。

古物

大門崁字對聯為:「萬仞仰宮牆抗手女中堯舜,春王遵正朔追棕天上娥英。」、「天上有真如世世毫光永照,聖母無偏志生生智慧圓通。」

拜殿天井有一對螺貝捲毛、頭戴斗笠的青斗石石獅,據耆老口述是萬春宮遭拆毀時被當時管理人埋藏,戰後才在今中正路與平等街口的臺灣銀行出土。因戴斗笠,常吸引民眾目光,廟方解釋是為了免於雨水破壞。本體為清代作品,下有束腰造形之底座,底座則有「民國戊辰蒲月」陰刻年款。2011年報導時,住持洪永松表示五十多年前,一位信徒帶還未長牙的8、9歲孫子用牙齦與石獅的石牙互相磨牙,據說回去後沒幾日,小孩就長出牙。

其媽祖被稱為「台中媽」、「台中媽祖」、「藍興媽祖」。廟方的大媽神像,廟方視為由藍廷珍奉請來臺的開基媽祖神像,其風格類似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鹿港天后宮所奉祀的湄洲媽祖神像,推測為乾隆之前的神像。

廟內龍爿迴廊上的銅鐘,鐘口為波浪型,具金線描繪圖案,為咸豐已未年(1859年)仲春由泉州同安人、漳州人共同敬獻。正殿神龕上方的木匾,為光緒十七年(1891年)所贈,其上陽刻「海晏河清」描金字樣。上款「光緒歲次辛卯元月」,下方印章已脫落,下款「管帶衙隊左翼信官林榮華暨隊目德明蕭錦隆胡清陳□ 添丁海龍阿甲泉潭仝勇丁等叩」,可見之木板拼接痕跡,推測其日治前因木材限制,所產生的風格類型產物。廟內正殿外有一對泉州白石龍柱,李乾朗從形式判斷為清中葉之作品。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廟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