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俞平伯 | |
---|---|
性別 | 男 |
出生 |
俞銘衡 1900年1月8日 蘇州馬醫科巷曲園春在堂 |
逝世 |
1990年10月15日 北京三里河南沙溝寓所 | (90歲)
墓地 | 北京市福田公墓 |
職業 |
現代詩人 作家 紅學家 |
政黨 | 九三學社 |
配偶 | 許寶馴 |
親屬 |
曾祖父:俞樾 父親:俞陛雲 兒子:俞潤民 長女:俞成 小女:俞欣 曾孫:俞丙然 |
學歷
| |
代表作
|
俞平伯
(1900年1月8日-1990年10月15日),原名俞銘衡,字平伯,乳名僧寶。現代詩人、作家、紅學家。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散文家、紅學家,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清代樸學大師俞樾曾孫。與胡適並稱「新紅學派」的創始人。
俞平伯[1]191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任教。曾參加中國革命民主同盟、新潮社、文學研究會、語絲社,與朱自清等人創辦《詩》月刊。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俞平伯[2]祖籍浙江德清,1900年1月8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於蘇州馬醫科巷曲園春在堂。其曾祖俞樾是清末着名學者,父俞陛雲爲探花,因此俞平伯自幼受到古典文化的薰陶。
1915年他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1917年與杭州才女許寶馴結婚,開始愛好崑曲。在校期間他投身新文化運動。
1918年5月他的第一首新詩《春水》和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一起刊登在《新青年》上,成為中國白話詩創作的先驅者之一。同年,他與同學傅斯年、羅家倫等人發起成立了新潮社。以後陸續發表過《冬夜》等詩集。
1919年(民國八年)12月,俞平伯於北京大學畢業。
初探紅學
民國十年(1921年),俞平伯開始研究《紅樓夢》。 民國十一年(1922年)1月,他與朱自清、鄭振鐸、葉聖陶等人創辦五四以來最早的詩刊《詩》月刊。同時他也研究古典文學,上自《詩經》、《楚辭》,下至清人的詩詞都廣為涉獵,並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講授清詞、戲曲、小說及中國詩歌名著選等課目,詩詞、散文著作宏富。
1923年俞平伯出版《紅樓夢辯》,考證出《紅樓夢》原書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作。與胡適一同稱為新紅學的奠基人之一。
1924年(民國十三年)冬,俞平伯認識了崑曲藝術家陳延甫。陳延甫精通崑曲三百多折,還能吹笛,故而俞平伯就聘請他到老君堂拍曲,每周兩次,這樣俞平伯就有了更多學習崑曲的機會。
1928年去清華大學。1935年在清華園成立「清華谷音社」,推廣崑曲。
1930年10月,俞平伯搬家到了清華園南院七號,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秋荔亭」,「秋荔亭」成了清華崑曲愛好者的活動場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俞平伯以滿腔愛國激情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奮筆書寫《救國及其成為問題的條件》、《困難與娛樂》等文章,又號召青年們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救中國。
1933年上半年,俞平伯邀請笛師何金海到「秋荔亭」吹笛,相約校內外崑曲同好來度曲清唱。許寶馴能唱整出的戲,俞平伯雖歌喉不亮,但拍曲的功夫日益老練。
1934年初,俞平伯邀請陳延甫二次北上,俞平伯牽頭,陳延甫拍曲,清華園匯聚了不少崑曲愛好者,「秋荔亭」內雅音不絕。那年的一個仲夏夜,在水木清華的工字廳水軒,他們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曲集。第二年正月,他們在那裡再次集會,俞平伯演唱了《紫釵記》、《單刀會》和《玉簪記》中的曲子各一折。這一次,雖然還沒有正式結社,但他們已經確定「谷音社」的名稱,希望崑曲「空谷傳聲,其音不絕」。
1935年3月17日,谷音社在清華園俞平伯的寓所正式召開成立會,俞平伯被推為社長,他親自撰寫了《谷音社社約》和《同期細則》。在社約引言裡,俞平伯歷述了歌詩曲樂在陶冶人們性情和操守方面的功績,以及崑曲的發展史,明確了谷音社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涵詠風情,陶寫性情」,「發豪情於宮徵、飛逸興於管弦」,也是要承擔起拯救崑曲的責任。
1946年轉入北京大學任教授。1953年入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學研究室,將舊着《紅樓夢辯》修訂後易名《紅樓夢研究》出版。
1947年,加入九三學社,他參與發表「十三教授《保障人權宣言》」,抗議北平憲警夜人民宅肆行搜捕事件。
遭受批判
1949年1月,俞平伯與北京文化界、教育界民主人士及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院校30名教授發表對全面和平書面意見,一致擁護中國共產黨。
1952年,俞平伯應文懷沙之約,在上海將《紅樓夢辨》修訂為《紅樓夢研究》,由棠棣出版社出版。此時,俞平伯已經自覺地運用馬列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研究紅樓夢,但在慣性的作用下,治學走的仍是考據的路子。
1954年毛澤東親自發動對「俞平伯紅樓夢研究」和「胡適反動思想」的全國性政治大批判[3],是當時的着名事件。「文革」中俞平伯受到更多迫害,去河南息縣幹校勞動。
1990年10月15日,以90高齡逝於北京三里河南沙溝寓所。其故鄉德清建有俞平伯紀念館。
軼事典故
紅學之緣
俞平伯是「新紅學」的開拓者之一。他與顧頡剛通信討論《紅樓夢》。經過深入的研究和考證,他認為原書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作的,出版了新紅學的代表作——《紅樓夢辨》。這是他對《紅樓夢》研究劃時代的貢獻。1952年又將《紅樓夢辨》修訂為《紅樓夢研究》。1954年起陸續出版《脂硯齋紅樓夢輯評》《紅樓夢八十回校本》《<讀紅樓夢>隨筆》。1986年,應香港三聯書店與香港中華文化促進會的邀請,俞平伯赴港舉辦「《紅樓夢》研究」學術講座。
俞平伯在大批判浪潮中完成了《紅樓夢》後六十回的整理校勘工作,何其芳閱讀後向上匯報說:「其校勘工作的結果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用,也還有些錯誤。」俞平伯執意要為《紅樓夢》寫一序言,要以馬列主義的觀點說明《紅樓夢》的思想性和人民性,並主動請何其芳給予更多的幫助。文學所領導由於認定俞的思想覺悟所限,內部評價覺得此時他寫序言「希望不大」。
崑曲之情
是崑曲愛好者,致力於崑曲的傳承與保護。1935年3月17日,在其清華園寓所召開谷音社成立大會,被推為社長。他撰寫了《谷音社社約》和《同期細則》,指出谷音社旨在「發豪睛於宮微,飛逸興於管弦」。1956年8月,俞平伯又發起成立北京昆瞳研習社,擔任主任委員,親自擬訂《章程》、《同期公約》,與弟子精心整理校訂《牡丹亭》。1958年10月,為紀念湯顯祖逝世340周年,試演《牡丹亭》,周恩來、陳叔通、葉聖陶等觀看演出。1959年10月,《牡丹亭》參加國慶十周年獻禮演出,轟動一時。北京崑曲研習社除了發掘傳統劇目外,還改編、創作不少新戲,以反映新時代。
與張賢亮
張賢亮因為母親出身名門,又與俞平伯的長女俞成是世交好友,因此,張賢亮自小就認識俞平伯,稱其外公,稱俞成大姨。他說:「平伯公住在老君堂的時候,我也常去。那時我小,頑劣不堪,見了平伯公悚然抖擻,不敢與語。」
1955年7月,因為已故父親的歷史問題,張賢亮攜老母弱妹從北京遷到寧夏,先當農民,後任教員。兩年後,因在《延河》雜誌發表《大風歌》,被劃為「右派分子」,在農場勞動改造長達22年。在他被押去勞改期間,母親又被遣送回北京。無家可歸的張媽媽,只好投奔俞成,與其一起住在俞平伯家中。張賢亮回憶說:「平伯公視我母如女,多承照拂,前後達十餘年之久。」
1990年10月,俞平伯以91歲高齡仙逝後,張賢亮發表悼念文章《我有一個紅學家的「外公」》,文章寫得很平和,對命途多舛的俞平伯的理解真切而深刻,評價也客觀公允。因為經歷過苦難與屈辱,他更懂得人生的意義。
交友胡適
俞平伯與胡適是一對很有意思的朋友。一方面,他們都有相當的愛國心,當國家遭逢異族侵略,一個來到大後方,費盡心血為多苦多難的祖國作育人才;一個不惜放下學問,違背不做官的原則從事外交。兩人的關係也極好,彼此的日記中都有對對方的大量記述。俞平伯的紅學研究深受大他九歲的胡適的影響,中年時他甚至因為胡適受過政治上的委屈。然而,另一個方面,俞平伯與胡適在為人處事上大不相同,說是涇渭分明絕對沒有誇張。
人物評價
潘耀明:我與俞平老雖是忘年之交,他的道德文章,如高山流水,仰之彌高,是我這個文學小輩,窮一生努力,也難以沾到邊。
王之鴻:在逆境中能夠怡然,智也;在逆境中敢於直言,勇也。這的的確確是俞平伯先生。
俞平伯遺言自評:「胡適、俞平伯是腰斬《紅樓夢》的,有罪。程偉元、高鶚是保全《紅樓夢》的,有功。大是大非!千秋功罪,難以辭達。」[5]
作品
俞平伯的作品有諸多關於《紅樓夢》的研究,是「新紅學」的開拓者之一。經他與顧頡剛通信討論《紅樓夢》,並深入的研究和考證,認為原書只有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後四十回是高鶚續作的,出版了新紅學的代表作——《紅樓夢辨》。此外,他在民國初年出版許多詩詞、散文方面的文學創作。
詩歌
- 《冬夜》,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
- 《雪朝》,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
- 《西還》,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年。
- 《憶》,上海朴社,1923年。
- 《俞平伯舊體詩鈔》(1916-1959),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 《遙夜歸思引》(1945),北平彩華印刷局,1989年
- 《寒澗詩存》(1949-1966),收錄於全集。
- 《零篇詩草》(1967-1989),收錄於全集。
- 《古槐書屋詞》。香港書譜出版社,1980年。
散文
- 《雜拌兒》,上海開明書店,1928年。
- 《燕知草》,上海開明書店,1930年。
- 《雜拌兒之二》,上海開明書店,1933年。
- 《古槐夢遇》,上海六界版社,1936年。
- 《燕郊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年。
文評
- 《讀詩札記》北平人文書店,1934年。
- 《讀詞偶得》初版,上海開明書店,1923年。修訂版,1947年。
- 《清真詞釋》,上海開明書店,1948年。
- 《唐宋詞選釋》,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紅學
- 《紅樓夢辨》,上海亞東圖書館,1923年。
- 《紅樓夢研究》,棠隸出版社,195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 《紅樓夢八十回校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 《俞平伯論紅樓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書信
- 《俞平伯書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 《俞平伯周穎南通信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 《國外日記》,收錄於全集。
- 《秋荔亭日記》,收錄於全集。
全集
《俞平伯全集》共計十卷,收輯作者七十餘年來各類文章着述,集中體現了作者一生在文學、藝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一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和現代學術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於1997年11月由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發行。
- 第一卷 詩歌:《冬夜》、《雪朝》、《西還》、《憶》、《俞平伯舊體詩鈔》、《遙夜歸思引》、《寒澗詩存》、《零篇詩草》、《古槐書屋詞》。
- 第二卷 散文:《雜拌兒》、《燕知草》、《雜拌兒之二》、《古槐夢遇》與《燕郊集》(1928-1936)
- 第三卷 詩文論:《讀詩札記》
- 第四卷 詞曲論:《讀詞偶得》、《清真詞釋》、《唐宋詞選釋》
- 第五卷 紅樓夢着述一集:《紅樓夢辨》、《紅樓夢研究》
- 第六卷 紅樓夢着述二集:《讀紅樓夢隨筆》.《樂知兒語說紅樓》
- 第七卷 紅樓夢着述三集:《紅樓夢八十回校本》序言等五篇文
- 第八卷 書信
- 第九卷 書信
- 第十卷 家書 日記 俞平伯年譜[6]
評價
參考資料
- ↑ 俞平伯簡介,紅樓原創網
- ↑ 俞平伯 (1900~1990),中國作家網,2016-07-04
- ↑ 張隆溪表示:「四九年以前,他(錢鍾書)曾經對俞平伯先生的《紅樓夢辨》從學術的角度提出過批評。但五十年代全國掀起批判俞平伯《紅樓夢研究》的運動,弄得轟轟烈烈,對《紅樓夢》一知半解甚至一竅不通的人,都在一夜之間變成紅學家,對俞平伯口誅筆伐。錢先生說,在那整個政治而非學術的'紅樓夢批判'中,卻始終'沒有錢某一個字'。」(《萬象》一九九九年五月號張隆溪《懷念錢鍾書先生》)
- ↑ 無可奈何的俞平伯(圖),網易,2014-02-23
- ↑ 俞平伯生平,鳳凰網,2009-05-01
- ↑ 全集末附有《俞平伯年譜》,以供讀者查閱。
- ↑ 欒貴明整理《宋詩紀事補正》第七冊影印錢先生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