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河」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黄河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名 中国“母亲河” 所属类别 : 河流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
 
JYT對話 | 貢獻
基本信息
 
(未顯示由 6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16 次修訂)
行 1: 行 1:
 黄河  免费编辑 修改义项
+
{{Infobox person
中国 母亲河
+
| 姓名    = 黄河  (外文 称Yellow River) 中国母亲河 、河水、浊河
 +
| 圖像    =
  
  所属类别 : 河流
+
[[File:黄河1.jpg|缩略图|左|[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photoblog/1210/27/c5/14717201_14717201_1351343320191.jpg 原圖鏈結][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2466593.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
| 出生日期 =
 +
| 逝世时间 =
 +
| 出生地点 =
 +
| 國籍    = 中国
 +
| 職業    = 
 +
| 知名原因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 "。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 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
|    =  </br> </br> </br>
 +
}}
 +
'''[[黄河 ]]'''<ref>[https://baike.so.com/doc/4951143-5172588.html 黄河 ] </ref>[[中国]]“母亲河”。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 东9 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 青藏高原]] [[ 巴颜喀拉山脉]] 查哈西拉山的[[ 扎曲]] ,北麓的[[ 卡日曲]] ,和[[ 星宿海]] 西的[[ 约古宗列曲]] ,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 四川]] [[ 甘肃]] [[ 宁夏]] 、内[[ 蒙古]] [[ 陕西]] [[ 山西]] [[ 河南]] [[ 东]]9 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 黄土高原]] 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
 黄河是[[ 中华文明]] 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的治理
+
'''科普中国—— 黄河的治理'''
00:04:19
+
{{#iDisplay:t03919yi7me |480|360|qq}}
黄河的治理 00:04:19
+
 
 基本信息
+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
''' 中文名称'''
 
 黄河
 
 黄河
  
英文名称
+
''' 英文名称'''
 
Yellow River
 
Yellow River
  
别称
+
''' 别称'''
 
 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中国母亲河、河水、浊河
  
所属水系
+
''' 所属水系'''
 
 黄河水系
 
 黄河水系
  
地理位置
+
''' 地理位置'''
 
 中国北部
 
 中国北部
  
流经地区
+
''' 流经地区'''
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
[[ 青海]]  [[ 四川]]  [[ 甘肃]]  [[ 宁夏]]  [[ 内蒙古]] [[ 陕西]]  [[ 山西]]  [[ 河南]]  [[ 山东]]
  
发源地
+
''' 发源地'''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脉
  
 
主要支流
 
汾河、洮河、渭河等
 
  
河长
+
'''主要支流'''
 +
[[汾河]]、[[洮河]]、[[渭河]]等
 +
 
 +
''' 河长'''
 
 约5464公里
 
 约5464公里
  
河流面积
+
''' 河流面积'''
 
 约752443平方公里
 
 约752443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
''' 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
 
2571立方米/秒
  
注入海洋
+
''' 注入海洋'''
渤海
+
[[ 渤海]]
  
沿岸重要城市
+
''' 沿岸重要城市'''
 兰州、银川、郑州、济南、东营
+
 兰州、[[ 银川]] 、郑州、[[ 济南]] [[ 东营]]
  
  目录
+
== 历史变迁 ==
1历史变迁
+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应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 侵蚀]] 、搬运、堆积为内[[ 应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2干流概况
 
3支流水系
 
4流域概况
 
5水文特征
 
6开发治理
 
折叠编辑本段 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应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应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1]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经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河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经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河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跟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2]
+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北到[[ 海河]] ,南达江淮。跟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
== 干流概况 ==
  
 +
=== 黄河源 ===
 +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干流概况
+
[[File: 河2.jpg|缩略图|左|[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photoblog/2/2/8/7/2287522/20078/19/1187523338089_mthumb.jpg 圖鏈結][https://dp.pconline.com.cn/dphoto/list_355577.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折叠 河源
 
青海省玛多县多石峡以上地区为河源区,面积为2.28万平方公里,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
 
青海省玛多县黄河源区
 
  是青海高 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势雄浑,西有雅拉达泽山,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北有布尔汗布达山脉,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流域为界。湖盆西端的约古宗列,是黄河发源地。[4]
 
  
  星宿 海以上 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 扎曲 居于最北部 发源于查哈 西拉山, 河长70千米 河道窄,支流少,水量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 流。约古宗列 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 ,发源 于约古列宗盆 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 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3]
+
  是青 高原的一部分,属湖盆宽谷带,海拔在4200米 以上。 盆地四周 山势雄浑 ,西 有雅 达泽 山, 东有[[阿尼玛卿山]](又称积石山) 布尔汗布达山脉 南以巴颜喀拉山与长江 域为界 湖盆西端的 约古宗列, 是黄河 发源地。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ref>[https://gongyi.qq.com/a/20100819/000131.htm  玉树:星宿海],腾讯网 . 2016-03-01</ref>
 +
 
 +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 龙门]]"之说。所指"[[ 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 撒拉族]] 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 侯君集]] [[ 李道宗]] 奉命征击[[ 吐谷浑]] ,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8] ),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 星宿河源图]] 》,并撰有《[[ 河源记]] 》,指出"[[ 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黄河源头北源为扎曲,中源为约约古宗列曲(即玛曲),南源为卡日曲<ref>[http://www.chengduo.gov.cn/html/1723/84804.html  称多县河流资源],.称多县政府网站 . 2016-03-01</ref> ),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玛曲是黄河正源。
+
1952年黄委会组织黄河河源查勘队,进行黄河河源及从通天河调水入黄可能性的查勘测量,历时4个月,确认历史上所指的[[ 玛曲]] 是黄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8]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3] )。
+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军区邀请有关单位组成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为河源的建议(称多县文章载:南源为卡日曲,卡日曲源于各式冬雅和那扎仁,当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远流长,二水色与玛曲同,三水量较大。<ref>[http://www.chengduo.gov.cn/html/1723/84804.html  称多县河流资源],.称多县政府网站 . 2016-03-01</ref> 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 <ref>[https://gongyi.qq.com/a/20100819/000131.htm  玉树:星宿海],腾讯网 . 2016-03-01</ref>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4]
+
1985年黄委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曲为黄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东经95°59′24″,北纬35°01′18″处,树立了河源标志。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5]
+
2008年三江源头科学考察队考察后认为,由于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36.54公里,流量比约古宗列曲多两倍,按照国际上河流正源确定的三个标准,即"河源唯长、流量唯大、与主流方向一致"的标准,同时考虑流域面积、河流发育期、历史习惯,考察队建议在科考成果通过评审后,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将黄河源头定位于卡日曲。
  
  折叠 干流走向
+
=== 干流走向 ===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根据流域形成发育的地理、地质条件及水文情况,黄河干流河道可分
  黄河源头
+
 
黄河源头
+
[[File:黄河3.jpg|缩略图|右|[http://p4.qhimg.com/t01f0bae4ed18b48f31.jpg 原圖鏈結][http://www.82168.info/image/2780705367/]]]
 +
 
 
 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为上、中、下游和11个河段。
  
上游
+
''' 上游'''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
 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 托克托县]] 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
 
 +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
 +
 
 +
[[File:黄河4.jpg|缩略图|左|[http://www.ulanzhou.com/uploadfile/201001/20100107153416656.jpg 原圖鏈結][https://baike.so.com/doc/5375417-5611496.html ]]]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河源当地称玛曲。"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
 
星宿海
 
星宿海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穿行在约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
 穿行在[[ 约古宗列盆地]] 的河段,又称约古宗列曲,它串联大小水泊,蜿蜒东北行,穿过第一个峡谷--茫尕峡(长18公里)进入玛涌。玛涌即黄河滩,自茫尕峡出口至扎陵湖,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黄河滩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扎陵湖和鄂陵湖。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玛多县。
+
 黄河流经星宿海,先后接纳西北方向流来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来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继续东行约20公里,进入[[ 扎陵湖]] [[ 鄂陵湖]] 。出鄂陵湖东行65公里流经黄河上游第一座县城[[ 玛多县]]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黄河河以上流域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亿立方米,平时河面宽30~40米。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有最长的峡谷拉加峡、最窄的野狐峡、比降最陡的龙羊峡。
+
 玛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长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黄河流经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龙羊峡以上,大部位于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的首部,龙羊峡以下受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的控制,地壳扭曲,褶皱发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东西向的大山。黄河流经这些山谷或沿着较大断裂发育,其水流方向多与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宽忽窄,出现川峡相间的河谷形态。有最长的峡谷拉加峡、最窄的[[ 野狐峡]] 、比降最陡的[[ 龙羊峡]]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
 
 下河沿至河口镇河段:河道长990公里,区间流域面积17.4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宽浅的平原型冲积河流。本河段
  
河在内蒙古河套平原
+
[[File: 河5.jpg|缩略图|右|[http://p1.pstatp.com/origin/40380002cdc3d49d975f 圖鏈結][https://baike.so.com/doc/5670210-5882874.html]]]
  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平
 
  
 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
+
 开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渐折向东流,到河口镇则又转向南流,构成为著名的"黄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黄河流经富饶的宁夏平原,河道长317公里,河宽400~3000米,比降为4.5‱,河床由砂卵石组成。石嘴山至磴口,黄河穿行于乌兰布和沙漠与鄂尔多斯台地之间,河长88公里,比降2.9‱,河床缩窄,局部地段有砾石基岩出露,水面宽300~700米,河道两岸沙丘起伏,一望无际。磴口至河口镇,黄河蜿蜒于内蒙古[[ 河套平原]] 之上,河长585公里,河宽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缓慢,是弯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
+
''' 中游'''
  
 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桃花峪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
 黄河自河口镇至河南郑州市的[[ 桃花峪]] 为中游。中游河段长1206.4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
 
 黄河自河口镇急转南下,直至禹门口,飞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
  黄河在晋陕峡谷
+
 
黄河在晋陕峡谷
+
[[File:黄河6.jpg|缩略图|左|[http://img.pconline.com.cn/images/upload/upc/tx/itbbs/1410/09/c4/39431994_1412835479411_mthumb.jpg 原圖鏈結][https://dp.pconline.com.cn/photo/list_3409090.html 来自太平洋电脑网]]]
 +
 
 
 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米,比降为8.4‱。滚滚黄流,奔腾不息,将黄土高原分割两半,构成峡谷型河道。以河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陕西省,因之称晋陕峡谷。
  
晋陕峡谷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
[[ 晋陕峡谷]] 位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与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构造较简单。本河段河道比较顺直,河谷谷底宽,绝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峡谷两岸是广阔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支流水系特别发育,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条。本峡谷段流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15%。区间支流平均每年向干流输送泥沙9亿吨,占全河年输沙量的56%,是黄河流域泥沙来源最多的地区。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壶口瀑布,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
+
 晋陕峡谷河段,碛流较多,下段的[[ 壶口瀑布]] ,是黄河干流唯一的瀑布。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
 
 晋陕峡谷的末端是龙门。这里形势险要,两岸断崖绝壁,犹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龙门山与右岸的梁山隔河对峙,使河宽缩至100米左右。龙门是连接晋陕交通的古道渡口,历史上靠木船摆渡。解放后西安~侯马的铁路和公路,都在此通过,建有现代化的桥梁。
行 142: 行 146: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黄河出晋陕峡谷,河面豁然开阔,水流平缓。从禹门口至潼关,河道长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宽3~15公里,平均宽8.5公里。河道滩槽明显,滩面宽阔,滩地面积达600平方公里。滩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摆动频繁,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说,属游荡性河道。禹门口至潼关区间流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汇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门峡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
 黄河过潼关折向东流356公里至河南郑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 三门峡]] 以上113公里的黄土峡谷,较为开阔。三门峡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于中条山与崤山之间,是黄河最后的一个峡谷段,界于河南、山西之间,故称晋豫峡谷。三门峡至桃花峪区间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区间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常见的暴雨中心。暴雨强度大,汇流迅速集中,产生的洪水来势猛,洪峰高,是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黄河由山区进入平原的过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风岭,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下游
+
''' 下游'''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
 
 黄河桃花峪至入海口为下游。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仅占全流域
  黄河入海处
+
 
黄河入海处
+
[[File:黄河7.jpg|缩略图|右|[http://dingyue.nosdn.127.net/bty0aiTUtuAUR=2QyrurTsbZ8hxNZPdoqfNmKG6GZA8Ad1535018476846compressflag.jpg 原圖鏈結][https://image.so.com/i?src=360pic_strong&z=1&i=0&cmg=7bab4848fce0a8214837b68db83c57b3&q=%E9%BB%84%E6%B2%B3%E5%85%A5%E6%B5%B7%E5%A4%84%E5%9B%BE%E7%89%87#/]]]
 +
 
 
 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面积的3%,河道长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缓,平均1.11‱。下游河道横贯华北平原,绝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约束。河道总面积4240平方公里。由于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悬河",成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岭。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兰考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
 受历史条件的限制,黄河下游现行河道呈上宽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 兰考]] 东坝头河段长136公里,系明清河道,两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历史。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长236公里,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后才逐渐修筑堤防。陶城铺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桃花峪~高村河段长206.5公里,两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宽达20公里,河道宽浅,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乱,冲淤变化剧烈,主流游荡不定,是典型的游荡性河道。由于水流受胶泥嘴、险工和高滩崖的制约,河道形成若干节点,对河势有一定的控导作用。过去由于主槽摆动,造成严重的滩地坍塌。据调查1949~1958年郑州至孙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滩地53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行 157: 行 162: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高村至陶城铺河段,长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摆幅及速率,较游荡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属于游荡性河道与弯曲性河道之间的过渡性河段。经过整治,河槽已渐趋稳定。陶城铺至利津河段,长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两岸险工、控导工程鳞次栉比,防护段长占河长的70%,河势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变化不大,属于弯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
 利津以下是黄河的河口段。黄河河口位于[[ 渤海湾]] [[ 莱州湾]] 之间,滨海区海洋动力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属弱潮多沙、摆动频繁的陆相河口。
 +
 
 +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
 +
 
 +
== 支流水系 ==
  
  由于黄河将大量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大部分淤在滨海地带,填海造陆,塑造了黄河三角洲。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 路随之改道变迁。历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后曾经三次有计划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长也不断变化。20世纪90年代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经清水沟后逐步淤积塑造的新河道。[6]
+
=== ===
  
折叠编辑本段支流水系
 
折叠径流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
 
 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多弯曲,素有"九曲黄河"之称,河道实际流程
河流域
+
 
黄河流域图
+
[[File: 河8.png|缩略 |右|[http://txt22262.book118.com/2017/0627/book118372/118371054.png 原圖鏈結][https://image.so.com/i?src=360pic_strong&z=1&i=0&cmg=7bab4848fce0a8214837b68db83c57b3&q=%E9%BB%84%E6%B2%B3%E6%B5%81%E5%9F%9F%E5%9B%BE#/]]]
 +
 
 
 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为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的2.64倍。黄河支流众多,从河源的玛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黄河,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条,组成黄河水系。支流中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条,流域面积达5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77%;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条,流域面积达37万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积的50%。较大支流是构成黄河流域面积的主体。
  
 
 黄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而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积沿河长的增长速率差别很大。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集流面积39%和61%。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右岸124条,流域面积3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区间,右岸流域面积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积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长3472公里,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1206公里,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786公里,汇入支流极少,面积增长率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黄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对称分布,而且沿程汇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积沿河长的增长速率差别很大。黄河左岸流域面积为29.3万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积为45.9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河集流面积39%和61%。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流域面积23万平方公里;右岸124条,流域面积39.7万平方公里。龙门至潼关区间,右岸流域面积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积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游河段长3472公里,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游河段长1206公里,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游河段长786公里,汇入支流极少,面积增长率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黄河水系,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河流,分布于流域各地,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基岩性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使水系的平面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河网密度各地也不同。[7]
+
 黄河水系,按地貌特征,可分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个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河流,分布于流域各地,由于复杂的地质构造、基岩性质与地表形态的影响,使水系的平面结构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形式,河网密度各地也不同。  
  
多曲,西源源于日吉山北部,称洛曲,南源源于董切山,称贝敏曲,合流后从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称多县境,在扎陵湖,鄂湖中间入黄河,。境内河长128.9公里,支流共29条,正源从日吉山北部起,称日窝亚西水,左有牙西当陇水注入,向前左有窝陇拉博水注入,水为时令河,右有加日扎水注入,又有扣日哈毛青,亚热亚两条时令河注入,向前左有索地陇水注入,右有托洛曲注入(托洛曲较大,由大小12条小汇成,发源于托洛峡佳处站)左有才地马亚水注入,向前右有奔茨祥鄂水注入,左有托地托朵水,右又有那陇尕姆水注入,左有年渣陇巴水及另两条无名时令小水注入,又有努钦水注入,右有阿克昂仓水,赛尔晓贡玛水注入,左有内穷水注入,右又有一小水注入,有白木曲注入。多曲由西向东至北转向东北流,左有扎加龙水注入,右有无名河与柏格永曲注入,左有无名曲、加塔贤木恶文水、加塔格龙那水注入,至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县境,出境处水宽39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1.5米。
+
[[ 多曲]] ,西源源于日吉山北部,称[[ 洛曲]] ,南源源于董切山,称贝敏曲,合流后从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称多县境,在扎陵湖,鄂湖中间入黄河,。境内河长128.9公里,支流共29条,正源从日吉山北部起,称日窝亚西水,左有牙西当陇水注入,向前左有窝陇拉博水注入,水为时令河,右有加日扎水注入,又有扣日哈毛青,亚热亚两条时令河注入,向前左有索地陇水注入,右有托洛曲注入(托洛曲较大,由大小12条小汇成,发源于托洛峡佳处站)左有才地马亚水注入,向前右有奔茨祥鄂水注入,左有托地托朵水,右又有那陇尕姆水注入,左有年渣陇巴水及另两条无名时令小水注入,又有努钦水注入,右有阿克昂仓水,赛尔晓贡玛水注入,左有内穷水注入,右又有一小水注入,有白木曲注入。多曲由西向东至北转向东北流,左有扎加龙水注入,右有无名河与柏格永曲注入,左有无名曲、加塔贤木恶文水、加塔格龙那水注入,至加塔斜玛翁突附近出县境,出境处水宽39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1.5米。
  
 
 白木曲为多曲一大支流,为南源,由阿克不龙水,桑加水,贝敏赫若昌水,夏者涌水、贡德通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巴扎让龙巴水、达涌曲等大小22水汇成,其中夏者涌水,贡德涌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已水,扎让陇已水均较大,各由数水汇成,白木曲全长83.7 公里,南接阿木错和冠察,与多曲汇流处水宽30米,深0.7米,流速每秒0.5米。
 
 白木曲为多曲一大支流,为南源,由阿克不龙水,桑加水,贝敏赫若昌水,夏者涌水、贡德通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巴扎让龙巴水、达涌曲等大小22水汇成,其中夏者涌水,贡德涌水、错木玛水、拉香陇已水,扎让陇已水均较大,各由数水汇成,白木曲全长83.7 公里,南接阿木错和冠察,与多曲汇流处水宽30米,深0.7米,流速每秒0.5米。
  
 拉浪情曲,在称多县境西北角部,由扎根加陇水、热核样鄂水、那扎仁水、那扎陇查河等大小支流16条汇成,多数为时令河,至朵热强卡,拉浪情曲与帮卡曲合流称朵热强卡曲,是卡日曲的重要支流。[8]
+
 拉浪情曲,在称多县境西北角部,由扎根加陇水、热核样鄂水、那扎仁水、那扎陇查河等大小支流16条汇成,多数为时令河,至朵热强卡,拉浪情曲与帮卡曲合流称朵热强卡曲,是卡日曲的重要支流。<ref>[http://www.chengduo.gov.cn/html/1723/84804.html  称多县河流资源],.称多县政府网站 . 2016-03-01</ref>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四川省境内的两条大支流,位于黄河流域最南部,流经川北若尔盖高原,两河分水岭低矮,无明显流域界,存在同谷异水的景观,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称"姊妹河"。
行 182: 行 190: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黑河(又称墨曲),因两岸沼泽泥炭发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称嘎曲),地势较高,泥炭出露不明显,河水较清。
  
洮河,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
[[ 洮河]] ,是黄河上游右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倾山东麓,于甘肃省永靖县汇入黄河刘家峡水库区,全长673公里,流域面积25527平方公里,按沟门村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5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29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黄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仅次于渭河,居第二位。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20.8万立方米,仅次于白河、黑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来水量最多的支流。
  
湟水,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
[[ 湟水]] ,是黄河上游左岸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县境,流经西宁市,于甘肃省永靖县付子村汇入黄河,全长374公里,流域面积32863平方公里,其中约有88%的面积属青海省,12%的面积属甘肃省。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呼和浩特市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
 大黑河,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东北隅,是黄河上游末端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境的坝顶村,流经[[ 呼和浩特市]] 近郊,于托克托县城附近注入黄河,干流长236公里,流域面积17673平方公里。流域内盆地面积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纵横,是自治区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北部为山区,约占流域面积的54%,其余为黄土丘陵区。在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向由西向东,大黑河干流由北东方向流来,形成对流格局,故称逆向支流。
  
窟野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于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
[[ 窟野河]] ,是黄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市的巴定沟,流向东南,于陕西省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于流长242公里,流域面积8706平方公里。窟野河流域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严重影响。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晤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
[[ 无定河]] ,是黄河中游右岸的一条多沙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边县境,流经内蒙古伊克晤盟乌审旗境,流向东北,后转向东流,至鱼河堡,再转向东南,于陕西清涧县河口村注入黄河,全长491公里,流域面积30261平方公里。据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年径流量为15.3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2.17亿吨,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输沙总量仅次于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太原和临汾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
[[ 汾河]] ,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纵贯山西省境中部,流经[[ 太原]] [[ 临汾]] 两大盆地,于万荣县汇入黄河,干流长710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是黄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积占山西省面积的25%,地跨47个县市,人口917万,耕地1760万亩,分别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浇地719万亩,占全省44%。许多重要工业城市,如太原、榆次、临汾、侯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两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氵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
 
 渭河,位于黄河腹地大"几"字形基底部位,西起乌鼠山,东至潼关,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岭,流域面积13.48万平方公里,为黄河最大支流。按华县及(氵状)头水文站测验资料合计,渭河年径流量100.5亿立方米,年输沙量5.34亿吨,分别占黄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黄河输送水、沙最多的支流。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蓝田县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
+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华山南麓[[ 蓝田县]] 境,至河南省巩县境汇入黄河,河道长447公里,流域面积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宽42公里,流域形状狭长。据黑石关水文站资料统计,年平均径流量34.3亿立方米,年输沙量0.18亿吨,平均含沙量仅5.3公斤每立方米,径流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8.2万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黄河的多水支流之一
 +
 
 +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自北而南,过晋东南高原,穿太行山,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平原,于河南省武陟县南流入黄河。河长485公里,流域面积13532平方公里
  
河,发源于 山西省平遥 黑城村 而南 过晋东南高原 ,穿 太行山 自济源五龙口进入冲积 平原 ,于 南省武陟县南 黄河。 河长485公里, 流域面 积13532 平方公里。
+
[[金堤 ]] ,发源于[[河南新乡]] 流向东 北, 经豫、鲁两省 至台前县张庄附近 穿 临黄堤入黄河。滑县以下干流长158.6公里 是一条 平原 坡水 河流 。主要支流有 (包括柳青河)、回木沟和孟楼河等 。流域 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 积4869 平方公里 ,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金堤 河,发源于 河南新乡 县境, 向东 北,经豫、鲁两省 至台前县张庄附近穿临黄堤 入黄河。 县以 干流 长158.6 公里, 是一条 原坡水河 。主要支流有黄庄河(包括 柳青河) 、回木沟和孟楼河等。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呈狭长三角形,面积4869 平方公里 ,总人口288万,耕地530万亩
+
[[大汶 ]] ,发源于 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 县境 由东 西汇注 平湖 出陈山口后 入黄河。 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 马口 上称大汶河, 干流 长209 公里, 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以下称东 湖区, 域面积( 包括 新湖区)465 平方公里。  
  
  大汶河,发源于山东旋崮山北麓沂源县境内,由东向西汇注东平湖,出陈山口后入黄河。干流河道长239公里,流域面积9098平方公里。习惯上东平县马口以上称大汶河,干流长209公里,流域面积8633平方公里;以下称东平湖区,流域面积(不包括新湖区)465平方公里。[9]
+
[[File:黄河9.jpg|缩略图|左|[http://photocdn.sohu.com/20150515/mp15191845_1431680604319_19.jpeg 原圖鏈結][http://www.sohu.com/a/15191845_116154 来自搜狐网]]]
 +
=== 湖泊 ===
  
折叠湖泊
 
 
 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的,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它们是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
 
 黄河是由许多个湖盆水系演变而成的,到目前为止残留下来的湖泊较大的只有3个,它们是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东平湖。
  
一、扎陵湖和鄂陵湖
+
''' 一、[[ 扎陵湖]] [[ 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为构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变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国内海拔较高的淡水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为构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变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国内海拔较高的淡水湖。
  
 二、东平湖
+
'''二、[[东平湖]]'''
 +
 
 +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
 +
 
 +
== 流域概况 ==
 +
 
 +
=== 地貌特征 ===
 +
 
 +
黄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注[[渤海]]。流域内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形成自西而东、由高及低三级阶梯。
 +
 
 +
最高一级阶梯是黄河河源区所在的青海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耸立着一系列北西--南东向山脉,如北部的祁连山,南部的[[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黄河迂回于山原之间,呈"S"形大弯道。河谷两岸的山脉海拔5500~6000米,相对高差达1500~2000米。雄踞黄河左岸的阿尼玛卿山主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是黄河流域最高点,山顶终年积雪,冰峰起伏,景象万千。
 +
 
 +
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是黄河源头,玛多以上黄河河源区河谷宽阔,湖泊众多。黄河出鄂陵湖,蜿蜒东流,从阿尼玛卿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穿过,至青川交界处,形成第一道大河湾;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藏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
 
 +
级阶梯地势较平缓,黄土高原构成其主体,地形破碎。这一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个自然地理区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南部有崤山 熊耳山等山地。
 +
 
 +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中卫、中宁, 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750公里,宽50公里,海拔1200~900米。河套 原北部阴山山脉高1500余米,西部贺兰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别为3554米、2364米。这些山脉犹如一道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上腾格里、乌兰布和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
 
 +
[[鄂尔多斯高原]]的西、北、东三面均为黄河所环绕,南界长城,面积13万平方公里。除西缘桌子山海拔超过2000米以外,其余绝大部分海拔为1000~1400米,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风沙地貌发育。库布齐沙漠逶迤于高原北缘,毛乌素沙漠绵延于高原南部,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状态。高原内盐碱湖泊众多,降雨地表径流汇入 中,成为黄河流域内的一片内流区,面积达42200多平方公里。
 +
 
 +
黄土高原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抵青海高原,东至太行山脉,海拔1000~2000米。黄土塬、梁、峁、沟是黄土高原的地貌主体。塬是边缘陡峻的桌状平坦地形,地面广阔,适于耕作,是重要的农业区。塬面和周围的沟壑统称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梁呈长条状垄岗,峁呈圆形小丘。梁和峁是为沟壑分割的黄土丘陵地形,称黄土丘陵沟壑区。塬面或峁顶与沟底相对高差变化很大,由数十米至二三百米。黄土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植被稀疏,在长期暴雨径流的水力侵蚀和重力作用下,滑坡、崩塌、泻溜极为频繁,成为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
 
 +
汾渭盆地,包括晋中太原盆地、晋南运城--临汾盆地和陕西关中盆地。太原盆地、运城--临汾盆地最宽处达40公里,由北部海拔1000米逐渐降至南部500米,比周围山地低500~1000米。关中盆地又名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南界秦岭,北迄渭北高原南缘,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30.80公里,土地面积约3万平方公里,海拔360~700米。这些盆地内有丰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素有"米粮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
 +
 
 +
横亘于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自然地理上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也是黄土高原飞沙不能南扬的挡风墙。
 +
 
 +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处在此阶梯的东南和东部边缘。豫西山地由秦岭东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延伸,通称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东分散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别是黄河流域同长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太行山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最高岭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
 +
 
 +
第三级阶梯地势低平,绝大部分为海拔低于100米的华北大平原。包括下游冲积平原、鲁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鲁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
 +
 
 +
下游冲积平原系由黄河、海河和淮河冲积而成,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它位于豫东、豫北、鲁西、冀南、冀北、皖北、苏北一带,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本阶梯除鲁中丘陵外,地势平缓,微向沿海倾斜。黄河冲积扇的顶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约100米,向东延展海拔逐渐降低。
 +
 
 +
黄河流人冲积平原后,河道宽阔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积,河床高出两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平原地势大体上以黄河大堤为分水岭,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
 
 +
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山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黄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势雄伟,海拔1524米,古称"岱宗",为中国五岳之长。山间分布有莱芜、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
 
 +
黄河河口三角洲为近代泥沙淤积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濒临渤海湾。以利津县的宁海为顶点,大体包括北起徒骇河口,南至支脉沟口的扇形地带,黄河尾阊在三角洲上来回摆动,海岸线随河口的摆动而延伸。近百年来,黄河填海造陆,形成大片新的陆地。
 +
 
 +
=== 流域气候 ===
 +
 
 +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山脉众多,东西高差悬殊,各区地貌差异也很大。又由于流域处于中纬度地带,受大气环流和季风环流影响的情况比较复杂,因此,流域内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显著,气候要素的年、季变化大,流域气候有以下主要特征。
 +
 
 +
'''一、光照充足,太阳辐射较强'''
 +
 
 +
黄河流域的日照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属于充足的区域,全年日照时数一般达2000~3300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间;仅次于日照最充足的柴达木盆地,而较黄河以南的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普遍偏多l倍左右。
 +
 
 +
黄河流域的太阳总辐射量在全国介于中间状况,北纬37°以北地区和东经103°以西的高原地带,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余大部分地区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虽然不及国内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强,但普遍多于东北地区和黄河以南地区,为我国东部地区的辐射强区。
 +
 
 +
'''二、季节差别大、温差悬殊'''
 +
 
 +
黄河流域地区季节差别大,上游青海省久治县以上的河源地区为"全年皆冬";久治至兰州区间及渭河中上游地区为"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兰州至龙门区间为"冬长(六七个月)、夏短(一二个月)";流域其余地区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
 
 +
温差悬殊是黄河流域气候的一大特征。总的来看,随地形三级阶梯,自西向东由冷变暖,气温的东西向梯度明显大于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气温为-4℃左右的最低中心处于河源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域极端最低气温出现于河源区的黄河沿站,曾有过-53.0°c的记录(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气温为12-14℃的高值区则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境内,流域极端最高气温的记录出现在河南省洛阳地区的伊川站,其值达44.2C(1966年6月20日)。
 +
 
 +
黄河流域气温的年较差比较大,总趋势是北纬370以北地区在31~37℃之间,北纬370以南地区大多在21~31℃之间。
 +
 
 +
黄河流域气温的日较差也比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纬度地区,全年各季气温的日较差为13~16.5℃,均处于国内的高值区或次高值区。
 +
 
 +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
 +
 
 +
流域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间,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区多于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响较大的南界秦岭山脉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达700~1000毫米,而深居内陆的西北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其降水量却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于5,这是我国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
 
 +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总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十分悬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约为1.7~7.5,变差系数Cv变化在0.15~0.4之间。
 +
 
 +
'''四、湿度小、蒸发大'''
 +
 
 +
黄河中上游是国内湿度偏小的地区,例如吴堡以上地区,平均水汽压不足8百帕,相对湿度在60%以下。特别是上游宁夏、内蒙古境内和龙羊峡以上地区,年平均水汽压不足6百帕;兰州至石嘴山区间的相对湿度小于50%。
 +
 
 +
黄河流域蒸发能力很强,年蒸发量达1100毫米。上游甘肃、宁夏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属国内年蒸发量最大的地区,最大年蒸发量可超过2500毫米。
 +
 
 +
'''五、冰雹多,沙暴、扬沙多'''
 +
 
 +
冰雹是黄河流域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据统计,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和内蒙古境内全年冰雹日数多超过2天,其中东经1000以西的广大地区多于5天,特别是玛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区多达15~25天,成为黄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区域,也是国内的冰雹集中区。
 +
 
 +
沙暴和扬沙主要由大风所引起,并且与当地(或附近)的地质条件及植被状况密切相关。据统计,流域的宁夏、内蒙古境内及陕北地区,由于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均在30天以上,区域内又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数大多在10天以上,扬沙日数超过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达30~50天,扬沙日数超过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黄的河南省境内,还各有一个年沙暴或扬沙日数超过20天的区域,后者主要与黄河较大范围沙滩地的存在有关。
 +
 
 +
'''六、无霜期短'''
 +
 
 +
黄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从西向东逐步开始,并且同纬度的山区早于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黄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余地区在9月份。流域终霜日迟早的分布特点与初霜日正好相反,黄河下游平原地区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区则晚至8月上、中旬,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
 
 +
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无霜期较短,即使是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其无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区平均不足20天,可以说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余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
 
 +
=== 经济文化 ===
 +
 
 +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它部族,形成"华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
 
 +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
 
 +
== 水文特征 ==
 +
 
 +
=== 径流量 ===
 +
 
 +
'''一、实测年径流量'''
 +
 
 +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
 
 +
'''二、天然年经流量'''
 +
 
 +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
 
 +
'''三、年径流特性'''
 +
 
 +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
 
 +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
 
 +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
 
 +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
 
 +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
 
 +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
 
 +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
 
 +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
 
 +
=== 洪水特征 ===
 +
 
 +
黄河上游洪水多发生在9月,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兰州洪水主要来自贵德以上。由于降雨历时长,强度小,加之兰州以上植被较好,草地、沼泽等对降雨的滞蓄作用较强,形成黄河上游洪水涨落平缓,洪水历时较长,洪峰较低,洪水过程线呈矮胖型。兰州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为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也有22天,实测洪峰流量一般为4000~6000立方米每秒。
 +
 
 +
龙羊峡至兰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递增的,特别是洮河、湟水等较大支流汇入后,流量增加较为明显。但是兰州以下至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由于黄河流经流域内最干旱的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与兰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机会也不多,加之宁蒙河套平原河道宽浅,河槽调蓄作用较强,灌溉耗水和河道损失较大,虽然流域面积增加了16万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与洪水总量却往往有较大削减,一般可削减20%~25%。
 +
 
 +
黄河上游多为峡谷河段,不论洪水大小,一般传播时间变化不大,贵德到兰州约需1.5天,兰州到河口镇约需10.5天。黄河上游洪水到达中下游,一般成为基流。
 +
 
 +
黄河上游洪水实测资料开始于1933年大水以后,当时在兰州、包头等地设立了水文站。实测最大洪水发生在1946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总量65亿立方米。1981年大洪水兰州站洪峰流量虽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没有龙羊峡水库施工围堰挡水和刘家峡水库拦蓄,兰州站洪峰流量可达7090立方米每秒。据调查考证,上游地区最大历史洪水发生在1904年,兰州站洪峰流量达8600立方米每秒。
 +
 
 +
黄河中游河道长占全河总长的22.1%,但流域面积却占流域总面积的45.7%,汇入支流众多,面积增长率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区和黄河下游洪水的主要来源区。
 +
 
 +
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暴雨频繁,强度亦较大,点暴雨量每日可达300~500毫米,降雨历时一般为2~3天,最长可达5~10天,暴雨面积一般为2-3万平方公里,最大可达4万平方公里。如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碣镇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雨量达734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平方公里。
 +
 
 +
黄河中游地区61%的面积为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支流众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点是洪峰高、历时短、含沙量大。洪水发生时间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别是8月上旬出现洪水的机会较多。
 +
 
 +
一次洪水历时,一般为2~5天,最长为3~10天,洪水过程线多为涨落迅猛的尖瘦型。中游干流各站较大洪水洪峰流量为15000~20000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洪水,吴堡站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年)、龙门站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年)、三门峡站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年)。龙门站的洪水主要来自吴堡以上,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三门峡站的洪水主要来自龙门以上,洪峰平均占74.2%,洪量平均占75%~77%。
 +
 
 +
龙门至潼关河段长128公里,河道宽达3~19公里,滞洪削峰作用显著,对来自龙门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减20%~30%。
 +
 
 +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在大强度暴雨的冲击下,产生强烈的土壤侵蚀,致使中游地区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16亿吨中的89%来自中游地区,其中90%来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来自几次高含沙量洪水。如1933年8月陕县站12天洪水的输沙量约占全年沙量的50%。实测洪水最大含沙量,龙门站为933公斤每立方米,三门峡站为911公斤每立方米。
 +
 
 +
=== 凌汛 ===
 +
 
 +
黄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气候干燥寒冷,最低气温一般都在0℃以下,黄河许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结冰封河。每年初春开河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到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下游花园口至黄河人海口两个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称为凌汛。
 +
 
 +
黄河这两个河段的共同特点是:河道比降平缓,流速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纬度差较大;气温上暖下寒,结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冻开河则是自上而下,当上游解冻开河时,下游往往还处于封河状态,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湾、卡口等狭窄河段,由于排泄不畅,极易结成冰坝、冰塞,堵塞河道,导致上游水位急剧升高,严重威胁堤防安全,甚至决口。
 +
 
 +
冰凌洪水的大小,与河道中的槽蓄量和冰量的多少有关,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
 
 +
第一,冰凌洪水的洪峰流量沿程递增,与黄河下游伏秋大汛洪峰流量沿程递减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是因为开河时由于河道前期沿程存蓄水量迅速释放,流量逐段汇集、增多,造成凌峰流量沿程递增。如1972年凌汛期间黄河下游孙口站凌峰流量只有627立方米每秒,到泺口站迅速增至1270立方米每秒,而到了利津站则增加到2230立方米每秒。
 +
 
 +
第二,流量不大,水位很高。由于河道排泄不畅,或冰坝堵塞,造成上游河段水位迅速壅高。如下游利津站1955年凌峰流量仅1960立方米每秒,水位却达到15.31米,比1958年伏秋大汛期间104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还要高1.55米。
 +
 
 +
=== 水力资源 ===
 +
 
 +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时,根据干流落差4368米,计算得黄河干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610万千瓦。龙羊峡以下至人海口,共布置了46座梯级,利用落差2112米,总装机容量215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048亿千瓦时。
 +
 
 +
1979年全国水力资源普查结果:黄河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4054.8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552亿千瓦时,占全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9221.8亿千瓦时的6%。73.3%的水力资源分布在黄河干流上,其中集中分布在玛曲至青铜峡和河口镇至花园口两个河段,分别占干流的53.9%和32.1%。支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共1078.2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944.5亿千瓦时,其中水力资源蕴藏量大于1万千瓦的支流共140条,大于50万千瓦的支流仅有洮河、湟水、渭河3条,其他支流蕴藏量大多小于10万千瓦,开发条件亦较差。
 +
 
 +
全流域可能开发的装机容量大于1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100座,总装机容量2727.7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137.2亿千瓦时,占全国可开发水力资源的6.1%,在全国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
 +
 
 +
== 开发治理 ==
 +
 
 +
=== 水利枢纽 ===
 +
 
 +
陆浑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田湖镇陆浑村附近,黄河二级支流伊河上,距洛阳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积57.9%。
 +
 
 +
故县水库,位于黄河支流洛河中游洛宁县境故县镇下游,东距洛阳市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370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积(不含支流伊河面积)的41.8%。
 +
 
 +
西霞院反调节水库是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位于小浪底坝址下游16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下距郑州市116公里。
 +
 
 +
小浪底水利枢纽,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北40公里的黄河干流上,南岸属孟津县,北岸属济源市,上距三门峡水利枢纽130公里,下距焦枝铁路桥8公里,距京广铁路郑州黄河铁桥11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94155平方公里。
 +
 
 +
三门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中游下段干流上,两岸连接豫、晋两省,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原陕县会兴镇)东北约17公里处。坝址以上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91.5%。
 +
 
 +
天桥水电站,位于山西省保德县县城和陕西省府谷县县城上游8公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以上流域面积403878平方公里。
 +
 
 +
黄河龙口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北部,坝址距上游已建的万家寨水利枢纽25.6千米,距下游天桥水电站约70千米。
 +
 
 +
万家寨水利枢纽,位于黄河北干流上段托克托至龙口峡谷河段内。坝址左岸为山西省偏关县,距庄三铁路三岔堡车站82.3公里,右岸为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距丰准铁路(丰镇一准格尔旗)薛家湾车站60.6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394813平方公里。
 +
 
 +
三盛公水利枢纽,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磴口县境巴彦高勒(原三盛公)镇东南,包(头)兰(州)铁路黄河铁桥下游2.6公里处。东距包头市300余公里,西南距银川市200余公里。枢纽以上流域面积314000平方公里。
 +
 
 +
青铜峡水利枢纽,位于黄河上游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青铜峡峡谷出口处,下距银川市约80公里,距包兰铁路青铜峡车站6公里,并有铁路专线通电厂。枢纽以上流域面积275004平方公里。
 +
 
 +
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中卫市境内黄河干流上。
 +
 
 +
乌金峡水电站,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和靖远县平堡乡境内,坝址位于黄河干流乌金峡出口段,距白银市30公里,距兰州市90公里。
 +
 
 +
大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和榆中县交界的黄河干流大峡出口段飞鱼崖。距兰州市中心河道距离65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227798平方公里。
 +
 
 +
黄河小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境内黄河干流上小峡峡谷出口处,距上游距兰州市35公里,控制流域面积22.51万平方公里。
 +
 
 +
八盘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八盘峡村,距兰州市中心区约52公里。上距盐锅峡、刘家峡两级电站分别为17公里和49公里,下距兰州水文站50公里。
 +
 
 +
黄丰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的黄河干流上,上距苏只水电站9千米,下游为积石峡水电站,距青海省西宁市公路里程159千米。
 +
 
 +
积石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积石峡出口处,距循化县城3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206公里,距民和县城100公里。
 +
 
 +
寺沟峡水电站也叫炳灵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与积石山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寺沟峡上,上距大河家水电站29.5千米,下距刘家峡水电站44.5千米,距甘肃省兰州市122.5千米。
 +
 
 +
刘家峡水电站工程,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距刘家峡峡谷出口约2公里处,下至兰州市约100公里。坝址上距河源2020.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1766平方公里,约占黄河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
 +
 
 +
盐锅峡水电站,位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集附近黄河干流盐锅峡峡谷出口处,下距兰州市70公里,上距刘家峡水电站3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82704平方公里。
 +
 
 +
苏只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公伯峡水电站12公里,距西宁市150公里。
 +
 
 +
公伯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循化县与化隆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76公里,距西宁市153公里。
 +
 
 +
康扬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上距李家峡水电站17公里,下距公伯峡水电站约53.0公里,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公路里程105公里。
 +
 
 +
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位于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黄河干流上,电站坝址距上游李家峡水电站7千米,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09千米。
 +
 
 +
李家峡水电站,位于黄河上游青海省尖扎县与化隆县交界的李家峡峡谷出口以上约2公里处,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16公里,上距龙羊峡水电站河道距离10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6743平方公里。
 +
 
 +
尼那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境内黄河干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电站坝址8.6公里,距上游龙羊峡水电站41公里。坝址距西宁市公路里程124公里(直线距离80公里),至下游贵德县公路里程约20公里。
 +
 
 +
拉西瓦水电站,位于青海省贵德县及贵南县交界处的黄河干流上。
 +
 
 +
龙羊峡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和贵南县交界的龙羊峡峡谷进口约2公里处,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47公里,坝址上距黄河源头1687.2公里。坝址以上流域面积131420平方公里,占黄河全流域面积的17.5%。
 +
 
 +
班多水电站,位于青海省兴海县与同德县交界的黄河干流班多峡谷出口处,距西宁333千米。
 +
 
 +
黄河源水电站,位于青海玛多县扎陵湖乡附近,坝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处的黄河干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40公里,距省会西宁540公里。
 +
 
 +
=== 灌溉工程 ===
 +
 
 +
内蒙古黄河灌区,是中国著名的大灌区之一。其范围西起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至呼和浩特市东郊,北界狼山、乌拉山、大青山,南倚鄂尔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黄河南岸灌区。跨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和呼和浩特、包头、乌海3市的19个旗(县、区)。土地总面积2891万亩,现有耕地1878万亩,灌溉面积936万亩,农业人口201万,人均耕地9.3亩,其中水地4.7亩。
 +
 
 +
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灌溉历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是宁夏主要粮棉油产区,也是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灌区涉及青铜峡市、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平罗县、陶乐县、惠农县、石嘴山市及中卫县、中宁县、吴忠市、灵武市等4个县(市)的引黄灌溉部分,计12个县(市)和20多个国营农、林、牧场。
 +
 
 +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兰村、南至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140km,东西宽约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灌区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12个县(市、区)共56个受益乡(镇)的488个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205.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6.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49.55万亩,受益面积约占全省水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
 +
 
 +
引沁灌区,南依黄河,北靠太行山南麓,涉及济源市、孟州市、洛阳市吉利区的l5个乡滇,345个行政村,人口42万,耕地56.5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瓜菜、水果等。灌区始建于1965年,l968年初具规模,l969年6月通水灌溉。现有总于渠1条,干渠15条,总干加支渠16条,支渠l38条,中小型水库37座,蓄水池200个,提灌站156座,机井676眼以及相应的管理设施。
 +
 
 +
河南引黄灌区,范围涉及三门峡、洛阳、郑州、新乡、安阳、开封、濮阳、商丘9个省辖市,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引黄灌区27个,其中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14个,10万亩-30万亩的中型灌区8个,1万亩-10万亩的灌区5个,总计设计灌溉面积206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9.1%。河南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2064万亩,而有效灌溉面积仅为918万亩,占设计面积不足45%,实际灌溉面积还不足30%,灌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低产田。
 +
 
 +
位山引黄灌区,是中国6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规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斩黄河,兴建位山枢纽工程开始,40多年间,经过了1962年停灌,1970年复灌,1981~1983年引黄济津,1993~1995年引黄入卫工程建设,1998~2000年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历尽曲折,不断完善,现有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黄渠首,东、西两条输沙渠,两个沉沙区和三条干渠,分干渠53条,支渠385条,总长度3335公里,各类水工建筑物5000座,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控制8个县(市区)大部分区域。
 +
 
 +
小浪底水库,北岸灌区是小浪底水利枢纽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库优良的水质、充沛的水量,使洛阳、焦作、济源三市供水条件得到改善,为城乡工矿企业、城市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区、广利灌区的水量不足、解决山岭区人畜饮水困难,替代灌区内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补充地下水,改善生态环境。北岸灌区涉及济源、沁阳、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区,18个乡镇、476个自然村、设计灌溉面积68.87万亩,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223米,属于大(Ⅲ)型灌区。
  
  东平湖是黄河下游仅有的一个天然湖泊,地处山东梁山、东平和平阴三县交界处,北临黄河,东依群山,东有大汶河来汇,西有京杭运河傍湖直接入黄。[10]
+
== 参考资料 ==
 +
{{reflist}}
  
  折叠
+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於 2022年8月6日 (六) 23:16 的最新修訂

黃河 (外文名稱Yellow River)中國母親河、河水、濁河
國籍 中國
知名於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黃河 [1]中國「母親河」。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中上游以山地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為主。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下游的改道給人類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每年都會生產十六億噸泥沙,其中有十二億噸流入大海,剩下四億噸長年留在黃河下游,形成沖積平原,有利於種植。


科普中國——黃河的治理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黃河

英文名稱 Yellow River

別稱 中國母親河、河水、濁河

所屬水系 黃河水系

地理位置 中國北部

流經地區 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

發源地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


主要支流 汾河洮河渭河

河長 約5464公里

河流面積 約752443平方公里

平均流量 2571立方米/秒

注入海洋 渤海

沿岸重要城市 蘭州、銀川、鄭州、濟南東營

歷史變遷

黃河的孕育、誕生、發展受制於地史期內的地質作用,以地殼變動產生的構造運動為外應力,以水文地理條件下本身產生的侵蝕、搬運、堆積為內應力。在成河的歷史過程中,運動不息、與時俱進。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與黃河下游的泥沙堆積在史前地質時期就在進行,史後受人類活動的影響與日俱增。根據多方面的研究,古黃河有三個發展階段:第三紀至第四紀的早更新世為古黃河孕育期。第四紀中更新世(距今115萬年~10萬年)古黃河誕生成長期。晚更新世(距今10萬年~1萬年)黃河形成海洋水系。

歷史時期黃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經有過演變,有的變遷還很大。如內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為兩支,北支為主流,走陰山腳下稱為烏加河,南支即今黃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烏加河下游淤塞斷流約15公里,南支遂成為主流,北支已成為河套灌區的退水渠。龍門~潼關河道擺動也較大。不過,這些河段演變對整個黃河發育來說影響不大。黃河的河道變遷主要發生在下游。

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範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跟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約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幹流概況

黃河源

青海省瑪多縣多石峽以上地區為河源區,面積為2.28萬平方公里,

是青海高原的一部分,屬湖盆寬谷帶,海拔在4200米以上。盆地四周,山勢雄渾,西有雅拉達澤山,東有阿尼瑪卿山(又稱積石山),北有布爾汗布達山脈,南以巴顏喀拉山與長江流域為界。湖盆西端的約古宗列,是黃河發源地。

星宿海以上有三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2]

最早有關黃河源的記載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之說。所指"積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距河源尚有相當的距離。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征擊吐谷渾,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達柏海(即扎陵湖)望積石山,觀覽河源。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劉元鼎奉使入蕃,途經河源區,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顏喀拉山)。

正式派員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榮祿公都實為招討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歷時4個月,查明兩大湖的位置(元史稱"二巨澤",合稱"阿剌腦兒"),並上溯到星宿海,之後繪出黃河源地區最早的地圖。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錫、舒蘭探河源。探源後他們繪有《星宿河源圖》,並撰有《河源記》,指出"源出三支河"東流入扎陵湖,均可當作黃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爾沁藏布、蘭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測圖。乾隆年間齊召南撰寫的《水道提綱》中指出:黃河上源三條河(黃河源頭北源為扎曲,中源為約約古宗列曲(即瑪曲),南源為卡日曲[3] ),中間一條叫阿爾坦河(即瑪曲)是黃河的"本源"。

1952年黃委會組織黃河河源查勘隊,進行黃河河源及從通天河調水入黃可能性的查勘測量,歷時4個月,確認歷史上所指的瑪曲是黃河正源。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和青海省軍區邀請有關單位組成考察組,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卡日曲作為河源的建議(稱多縣文章載:南源為卡日曲,卡日曲源於各式冬雅和那扎仁,當為正源,理由有三:一源遠流長,二水色與瑪曲同,三水量較大。[4] 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5]

1985年黃委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誌。

2008年三江源頭科學考察隊考察後認為,由於卡日曲比約古宗列曲長36.54公里,流量比約古宗列曲多兩倍,按照國際上河流正源確定的三個標準,即"河源唯長、流量唯大、與主流方向一致"的標準,同時考慮流域面積、河流發育期、歷史習慣,考察隊建議在科考成果通過評審後,經過法定程序審核批准,將黃河源頭定位於卡日曲。

幹流走向

根據流域形成發育的地理、地質條件及水文情況,黃河幹流河道可分

為上、中、下游和11個河段。

上游

河源至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的河口鎮為上游,河道長3471.6公里,流域面積42.8萬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積的53.8%。

黃河上游瑪多縣多石峽以上稱河源區。河源當地稱瑪曲。"瑪"即瑪夏,藏語意為孔雀,"曲"是河,"瑪曲"即孔雀河。孔雀河起始於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窮山的瑪曲曲果日(意即黃河源頭山),山坡前泉群匯集成東、中、西三股泉流,東股最大,當地藏民稱它是瑪曲曲果(黃河源頭),

其地理位置為東經95°59′24″及北緯35°01′18″。三股泉流匯合後,串聯許多大小水泊,逐漸形成了一條6~9米寬的小河,東北流入約古宗列。

穿行在約古宗列盆地的河段,又稱約古宗列曲,它串聯大小水泊,蜿蜒東北行,穿過第一個峽谷--茫尕峽(長18公里)進入瑪涌。瑪涌即黃河灘,自茫尕峽出口至扎陵湖,東西長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黃河灘的西半部分就是著名的星宿海。

黃河流經星宿海,先後接納西北方向流來的扎曲和西南方向流來的卡日曲,水量大增,繼續東行約20公里,進入扎陵湖鄂陵湖。出鄂陵湖東行65公里流經黃河上游第一座縣城瑪多縣

黃河河以上流域面積2萬多平方公里,年水量5億立方米,平時河面寬30~40米。

瑪多至下河沿河段:河道長2211.4公里,水面落差2985米,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黃河流經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交接地帶,地質條件複雜。龍羊峽以上,大部位於青藏"歹"字型構造體系的首部,龍羊峽以下受祁呂賀"山"字型構造體系的控制,地殼扭曲,褶皺發育,形成了一系列走向北西或近乎東西向的大山。黃河流經這些山谷或沿着較大斷裂發育,其水流方向多與山地走向正交或斜交,河谷忽寬忽窄,出現川峽相間的河谷形態。有最長的峽谷拉加峽、最窄的野狐峽、比降最陡的龍羊峽

下河沿至河口鎮河段:河道長990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7.4萬平方公里(含內流區),水面落差246米,河道比降2.5‱,是寬淺的平原型沖積河流。本河段

開始由南向北,至三盛公逐漸折向東流,到河口鎮則又轉向南流,構成為著名的"黃河河套"。下河沿至石嘴山一段,黃河流經富饒的寧夏平原,河道長317公里,河寬400~3000米,比降為4.5‱,河床由砂卵石組成。石嘴山至磴口,黃河穿行於烏蘭布和沙漠與鄂爾多斯台地之間,河長88公里,比降2.9‱,河床縮窄,局部地段有礫石基岩出露,水面寬300~700米,河道兩岸沙丘起伏,一望無際。磴口至河口鎮,黃河蜿蜒於內蒙古河套平原之上,河長585公里,河寬500~2500米,比降1.3‱,水流緩慢,是彎曲型的平原河道。

中游

黃河自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的桃花峪為中游。中遊河段長1206.4公里,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43.3%,落差890米,平均比降7.4‱。

黃河自河口鎮急轉南下,直至禹門口,飛流直下725公里,水面跌落607

米,比降為8.4‱。滾滾黃流,奔騰不息,將黃土高原分割兩半,構成峽谷型河道。以河為界,左岸是山西省,右岸是陝西省,因之稱晉陝峽谷。

晉陝峽谷位於鄂爾多斯地台向斜與山西地台背斜交界,構造較簡單。本河段河道比較順直,河穀穀底寬,絕大部分都在400~600米。峽谷兩岸是廣闊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水土流失嚴重。支流水系特別發育,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56條。本峽谷段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積的15%。區間支流平均每年向幹流輸送泥沙9億噸,占全河年輸沙量的56%,是黃河流域泥沙來源最多的地區。

晉陝峽谷河段,磧流較多,下段的壺口瀑布,是黃河幹流唯一的瀑布。

晉陝峽谷的末端是龍門。這裡形勢險要,兩岸斷崖絕壁,猶如刀劈斧削。左岸的龍門山與右岸的梁山隔河對峙,使河寬縮至100米左右。龍門是連接晉陝交通的古道渡口,歷史上靠木船擺渡。解放後西安~侯馬的鐵路和公路,都在此通過,建有現代化的橋樑。

黃河出晉陝峽谷,河面豁然開闊,水流平緩。從禹門口至潼關,河道長125公里,落差52米,比降4‱。河谷寬3~15公里,平均寬8.5公里。河道灘槽明顯,灘面寬闊,灘地面積達600平方公里。灘面高出水面0.5~2.0米。本段河道沖淤變化劇烈,主流擺動頻繁,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之說,屬遊蕩性河道。禹門口至潼關區間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公里,匯入的大支流有渭河和汾河。

黃河過潼關折向東流356公里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落差231米,平均比降6‱。其中,三門峽以上113公里的黃土峽谷,較為開闊。三門峽以下至孟津151公里,河道穿行於中條山與崤山之間,是黃河最後的一個峽谷段,界於河南、山西之間,故稱晉豫峽谷。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大支流有洛河及沁河,區間流域面積4.2萬平方公里,是黃河流域常見的暴雨中心。暴雨強度大,匯流迅速集中,產生的洪水來勢猛,洪峰高,是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之一。孟津以下,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河段。南依邙山,北傍青風嶺,部分地段修有堤防。

下游

黃河桃花峪至入海口為下游。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僅占全流域

面積的3%,河道長785.6公里,落差94米,比降上陡下緩,平均1.11‱。下遊河道橫貫華北平原,絕大部分河段靠堤防約束。河道總面積4240平方公里。由於大量泥沙淤積,河道逐年抬高,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5米,部分河段如河南封丘曹崗附近高出10米,是世界上著名的"地上懸河",成為淮河、海河水系的分水嶺。

受歷史條件的限制,黃河下游現行河道呈上寬下窄的格局。桃花峪至蘭考東壩頭河段長136公里,系明清河道,兩岸堤防已有300~500年的歷史。東壩頭至陶城鋪河段長236公里,1855年黃河決口改道,泛流了20多年後才逐漸修築堤防。陶城鋪以下系大清河故道。

桃花峪~高村河段長206.5公里,兩岸一般堤距5~14公里,最寬達20公里,河道寬淺,河心多沙洲,水流散亂,沖淤變化劇烈,主流遊蕩不定,是典型的遊蕩性河道。由於水流受膠泥嘴、險工和高灘崖的制約,河道形成若干節點,對河勢有一定的控導作用。過去由於主槽擺動,造成嚴重的灘地坍塌。據調查1949~1958年鄭州至孫口河段每年平均塌失灘地53平方公里,其中絕大部分在高村以上。

高村至陶城鋪河段,長165公里。堤距1.5~8.5公里,主槽擺幅及速率,較遊蕩性河段小,一般在3~4公里,屬於遊蕩性河道與彎曲性河道之間的過渡性河段。經過整治,河槽已漸趨穩定。陶城鋪至利津河段,長310多公里,堤距0.4~5公里,兩岸險工、控導工程鱗次櫛比,防護段長占河長的70%,河勢已得到基本控制,平面變化不大,屬於彎曲性河道。

利津以下是黃河的河口段。黃河河口位於渤海灣萊州灣之間,濱海區海洋動力較弱,潮差一般1米左右,屬弱潮多沙、擺動頻繁的陸相河口。

由於黃河將大量泥沙輸送到河口地區,大部分淤在濱海地帶,填海造陸,塑造了黃河三角洲。隨着黃河入海口的淤積--延伸--擺動,入海流路隨之改道變遷。歷史上利津以下河道多次改道,1949年後曾經三次有計劃的人工改道,河口段河道長也不斷變化。20世紀90年代黃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流經清水溝後逐步淤積塑造的新河道。

支流水系

徑流

黃河屬太平洋水系。幹流多彎曲,素有"九曲黃河"之稱,河道實際流程

為河源至河口直線距離的2.64倍。黃河支流眾多,從河源的瑪曲曲果至入海口,沿途直接流入黃河,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共220條,組成黃河水系。支流中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有76條,流域面積達58萬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積的77%;大於1萬平方公里的支流有11條,流域面積達37萬平方公里,占全河集流面積的50%。較大支流是構成黃河流域面積的主體。

黃河左、右岸支流呈不對稱分布,而且沿程匯入疏密不均,流域面積沿河長的增長速率差別很大。黃河左岸流域面積為29.3萬平方公里,右岸流域面積為45.9萬平方公里,分別占全河集流面積39%和61%。大於100平方公里的一級支流,左岸96條,流域面積23萬平方公里;右岸124條,流域面積39.7萬平方公里。龍門至潼關區間,右岸流域面積是左岸的3倍。全河集流面積增長率平均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上遊河段長3472公里,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111平方公里;中遊河段長1206公里,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下遊河段長786公里,匯入支流極少,面積增長率僅有每公里29平方公里。

黃河水系,按地貌特徵,可分為山地、山前和平原三個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河流,分布於流域各地,由於複雜的地質構造、基岩性質與地表形態的影響,使水系的平面結構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形式,河網密度各地也不同。

多曲,西源源於日吉山北部,稱洛曲,南源源於董切山,稱貝敏曲,合流後從加塔斜瑪翁突附近出稱多縣境,在扎陵湖,鄂湖中間入黃河,。境內河長128.9公里,支流共29條,正源從日吉山北部起,稱日窩亞西水,左有牙西當隴水注入,向前左有窩隴拉博水注入,水為時令河,右有加日扎水注入,又有扣日哈毛青,亞熱亞兩條時令河注入,向前左有索地隴水注入,右有托洛曲注入(托洛曲較大,由大小12條小匯成,發源於托洛峽佳處站)左有才地馬亞水注入,向前右有奔茨祥鄂水注入,左有托地托朵水,右又有那隴尕姆水注入,左有年渣隴巴水及另兩條無名時令小水注入,又有努欽水注入,右有阿克昂倉水,賽爾曉貢瑪水注入,左有內窮水注入,右又有一小水注入,有白木曲注入。多曲由西向東至北轉向東北流,左有扎加龍水注入,右有無名河與柏格永曲注入,左有無名曲、加塔賢木惡文水、加塔格龍那水注入,至加塔斜瑪翁突附近出縣境,出境處水寬39米,水深1.3米,流速每秒1.5米。

白木曲為多曲一大支流,為南源,由阿克不龍水,桑加水,貝敏赫若昌水,夏者湧水、貢德通水、錯木瑪水、拉香隴巴扎讓龍巴水、達涌曲等大小22水匯成,其中夏者湧水,貢德湧水、錯木瑪水、拉香隴已水,扎讓隴已水均較大,各由數水匯成,白木曲全長83.7 公里,南接阿木錯和冠察,與多曲匯流處水寬30米,深0.7米,流速每秒0.5米。

拉浪情曲,在稱多縣境西北角部,由紮根加隴水、熱核樣鄂水、那扎仁水、那扎隴查河等大小支流16條匯成,多數為時令河,至朵熱強卡,拉浪情曲與幫卡曲合流稱朵熱強卡曲,是卡日曲的重要支流。[6]

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四川省境內的兩條大支流,位於黃河流域最南部,流經川北若爾蓋高原,兩河分水嶺低矮,無明顯流域界,存在同谷異水的景觀,加之流域特性基本相同,堪稱"姊妹河"。

黑河(又稱墨曲),因兩岸沼澤泥炭發育,河水呈灰色而得名。白河(又稱嘎曲),地勢較高,泥炭出露不明顯,河水較清。

洮河,是黃河上游右岸的一條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西傾山東麓,於甘肅省永靖縣匯入黃河劉家峽水庫區,全長673公里,流域面積25527平方公里,按溝門村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29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5公斤每立方米,水多沙少。在黃河各支流中,洮河年水量僅次於渭河,居第二位。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20.8萬立方米,僅次於白河、黑河,是黃河上游地區來水量最多的支流。

湟水,是黃河上游左岸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大坂山南麓青海省海晏縣境,流經西寧市,於甘肅省永靖縣付子村匯入黃河,全長374公里,流域面積32863平方公里,其中約有88%的面積屬青海省,12%的面積屬甘肅省。

大黑河,位於內蒙古河套地區東北隅,是黃河上游末端一條大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卓資縣境的壩頂村,流經呼和浩特市近郊,於托克托縣城附近注入黃河,幹流長236公里,流域面積17673平方公里。流域內盆地面積5154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29%,土地平坦、肥沃,渠系縱橫,是自治區的重要糧食基地之一。北部為山區,約占流域面積的54%,其餘為黃土丘陵區。在內蒙古境內,黃河流向由西向東,大黑河幹流由北東方向流來,形成對流格局,故稱逆向支流。

窟野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多沙粗沙支流,發源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勝市的巴定溝,流向東南,於陝西省神木縣沙峁頭村注入黃河,於流長242公里,流域面積8706平方公里。窟野河流域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區之一,對黃河下遊河道淤積有嚴重影響。

無定河,是黃河中游右岸的一條多沙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北部白于山北麓定邊縣境,流經內蒙古伊克晤盟烏審旗境,流向東北,後轉向東流,至魚河堡,再轉向東南,於陝西清澗縣河口村注入黃河,全長491公里,流域面積30261平方公里。據川口水文站1957~1967年實測資料統計,平均年徑流量為15.3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2.17億噸,平均含沙量141公斤每立方米,輸沙總量僅次於渭河,居各支流第二位。

汾河,發源於山西省寧武縣管涔山,縱貫山西省境中部,流經太原臨汾兩大盆地,於萬榮縣匯入黃河,幹流長710公里,流域面積39471平方公里,是黃河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省的最大河流。汾河流域面積占山西省面積的25%,地跨47個縣市,人口917萬,耕地1760萬畝,分別占全省人口37%,耕地30%,其中水澆地719萬畝,占全省44%。許多重要工業城市,如太原、榆次、臨汾、侯馬等,集中分布在汾河的兩大盆地中,地位十分重要。

渭河,位於黃河腹地大"幾"字形基底部位,西起烏鼠山,東至潼關,北起白于山,南抵秦嶺,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為黃河最大支流。按華縣及(氵狀)頭水文站測驗資料合計,渭河年徑流量100.5億立方米,年輸沙量5.34億噸,分別占黃河年水量、年沙量的19.7%和33.4%,是向黃河輸送水、沙最多的支流。

洛河,發源於陝西省華山南麓藍田縣境,至河南省鞏縣境匯入黃河,河道長447公里,流域面積18881平方公里,流域平均寬42公里,流域形狀狹長。據黑石關水文站資料統計,年平均徑流量34.3億立方米,年輸沙量0.18億噸,平均含沙量僅5.3公斤每立方米,徑流模數每平方公里為18.2萬立方米,水多沙少,是黃河的多水支流之一。

沁河,發源於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自北而南,過晉東南高原,穿太行山,自濟源五龍口進入沖積平原,於河南省武陟縣南流入黃河。河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

金堤河,發源於河南新鄉縣境,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台前縣張莊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莊河(包括柳青河)、回木溝和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288萬,耕地530萬畝。

大汶河,發源於山東旋崮山北麓沂源縣境內,由東向西匯注東平湖,出陳山口後入黃河。幹流河道長239公里,流域面積9098平方公里。習慣上東平縣馬口以上稱大汶河,幹流長209公里,流域面積8633平方公里;以下稱東平湖區,流域面積(不包括新湖區)465平方公里。

湖泊

黃河是由許多個湖盆水系演變而成的,到目前為止殘留下來的湖泊較大的只有3個,它們是河源區的扎陵湖、鄂陵湖和下游的東平湖。

一、扎陵湖鄂陵湖

扎陵湖和鄂陵湖為構造湖,是由古代的大湖盆演變而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國內海拔較高的淡水湖。

二、東平湖

東平湖是黃河下游僅有的一個天然湖泊,地處山東梁山、東平和平陰三縣交界處,北臨黃河,東依群山,東有大汶河來匯,西有京杭運河傍湖直接入黃。

流域概況

地貌特徵

黃河流域西界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流域內地勢西高東低,高差懸殊,形成自西而東、由高及低三級階梯。

最高一級階梯是黃河河源區所在的青海高原,位於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北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聳立着一系列北西--南東向山脈,如北部的祁連山,南部的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黃河迂迴于山原之間,呈"S"形大彎道。河谷兩岸的山脈海拔5500~6000米,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雄踞黃河左岸的阿尼瑪卿山主峰瑪卿崗日海拔6282米,是黃河流域最高點,山頂終年積雪,冰峰起伏,景象萬千。

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是黃河源頭,瑪多以上黃河河源區河谷寬闊,湖泊眾多。黃河出鄂陵湖,蜿蜒東流,從阿尼瑪卿山和巴顏喀拉山之間穿過,至青川交界處,形成第一道大河灣;祁連山脈橫亘高原北緣,構成青藏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分界。

第二級階梯地勢較平緩,黃土高原構成其主體,地形破碎。這一階梯大致以太行山為東界,海拔1000~2000米。白于山以北屬內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黃河河套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兩個自然地理區域。白于山以南為黃土高原,南部有崤山、熊耳山等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中衛、中寧,東至內蒙古托克托,長達750公里,寬50公里,海拔1200~900米。河套平原北部陰山山脈高1500餘米,西部賀蘭山、狼山主峰海拔分別為3554米、2364米。這些山脈猶如一道道屏障,阻擋着阿拉善高原上騰格里、烏蘭布和等沙漠向黃河流域腹地的侵襲。

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東三面均為黃河所環繞,南界長城,面積13萬平方公里。除西緣桌子山海拔超過2000米以外,其餘絕大部分海拔為1000~1400米,是一塊近似方形的台狀乾燥剝蝕高原,風沙地貌發育。庫布齊沙漠逶迤於高原北緣,毛烏素沙漠綿延於高原南部,沙丘多呈固定或半固定狀態。高原內鹽鹼湖泊眾多,降雨地表徑流匯入湖中,成為黃河流域內的一片內流區,面積達42200多平方公里。

黃土高原北起長城,南界秦嶺,西抵青海高原,東至太行山脈,海拔1000~2000米。黃土塬、梁、峁、溝是黃土高原的地貌主體。塬是邊緣陡峻的桌狀平坦地形,地面廣闊,適於耕作,是重要的農業區。塬面和周圍的溝壑統稱為黃土高原溝壑區。梁呈長條狀壟崗,峁呈圓形小丘。梁和峁是為溝壑分割的黃土丘陵地形,稱黃土丘陵溝壑區。塬面或峁頂與溝底相對高差變化很大,由數十米至二三百米。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髮育,植被稀疏,在長期暴雨徑流的水力侵蝕和重力作用下,滑坡、崩塌、瀉溜極為頻繁,成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地。

汾渭盆地,包括晉中太原盆地、晉南運城--臨汾盆地和陝西關中盆地。太原盆地、運城--臨汾盆地最寬處達40公里,由北部海拔1000米逐漸降至南部500米,比周圍山地低500~1000米。關中盆地又名關中平原或渭河平原,南界秦嶺,北迄渭北高原南緣,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30.80公里,土地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海拔360~700米。這些盆地內有豐富的地下水和山泉河,土質肥沃,物產豐富,素有"米糧川"、"八百里秦川"等美名。

橫亘於黃土高原南部的秦嶺山脈,是我國自然地理上亞熱帶和暖溫帶的南北分界線,是黃河與長江的分水嶺,也是黃土高原飛沙不能南揚的擋風牆。

崤山、熊耳山、太行山山地(包括豫西山地),處在此階梯的東南和東部邊緣。豫西山地由秦嶺東延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和伏牛山組成,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上。崤山余脈沿黃河南岸延伸,通稱邙山(或南邙山)。熊耳山、外方山向東分散為海拔600~1000米的丘陵。伏牛山、嵩山分別是黃河流域同長江、淮河流域的分水嶺。太行山聳立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最高嶺脊海拔1500~2000米,是黃河流域與海河流域的分水嶺,也是華北地區一條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線。

第三級階梯地勢低平,絕大部分為海拔低於100米的華北大平原。包括下游沖積平原、魯中丘陵和河口三角洲。魯中低山丘陵海拔500~1000米。

下游沖積平原系由黃河、海河和淮河沖積而成,是中國第二大平原。它位於豫東、豫北、魯西、冀南、冀北、皖北、蘇北一帶,面積達25萬平方公里。本階梯除魯中丘陵外,地勢平緩,微向沿海傾斜。黃河沖積扇的頂端在沁河河口附近,海拔約100米,向東延展海拔逐漸降低。

黃河流人沖積平原後,河道寬闊平坦,泥沙沿途沉降淤積,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5米,甚至10米,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平原地勢大體上以黃河大堤為分水嶺,以北屬海河流域,以南屬淮河流域。

魯中丘陵由泰山、魯山和沂山組成,海拔400~1000米,是黃河下游右岸的天然屏障。主峰泰山山勢雄偉,海拔1524米,古稱"岱宗",為中國五嶽之長。山間分布有萊蕪、新泰等大小不等的盆地平原。

黃河河口三角洲為近代泥沙淤積而成。地面平坦,海拔在10米以下,瀕臨渤海灣。以利津縣的寧海為頂點,大體包括北起徒駭河口,南至支脈溝口的扇形地帶,黃河尾閶在三角洲上來回擺動,海岸線隨河口的擺動而延伸。近百年來,黃河填海造陸,形成大片新的陸地。

流域氣候

黃河流域幅員遼闊,山脈眾多,東西高差懸殊,各區地貌差異也很大。又由於流域處於中緯度地帶,受大氣環流和季風環流影響的情況比較複雜,因此,流域內不同地區氣候的差異顯著,氣候要素的年、季變化大,流域氣候有以下主要特徵。

一、光照充足,太陽輻射較強

黃河流域的日照條件在全國範圍內屬於充足的區域,全年日照時數一般達2000~3300小時;全年日照百分率大多在50%~75%之間;僅次於日照最充足的柴達木盆地,而較黃河以南的長江流域廣大地區普遍偏多l倍左右。

黃河流域的太陽總輻射量在全國介於中間狀況,北緯37°以北地區和東經103°以西的高原地帶,為130~160千卡/平方厘米·年;其餘大部分地區為110~130千卡/平方厘米·年,雖然不及國內西南部,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區強,但普遍多於東北地區和黃河以南地區,為我國東部地區的輻射強區。

二、季節差別大、溫差懸殊

黃河流域地區季節差別大,上游青海省久治縣以上的河源地區為"全年皆冬";久治至蘭州區間及渭河中上游地區為"長冬無夏,春秋相連";蘭州至龍門區間為"冬長(六七個月)、夏短(一二個月)";流域其餘地區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

溫差懸殊是黃河流域氣候的一大特徵。總的來看,隨地形三級階梯,自西向東由冷變暖,氣溫的東西向梯度明顯大於南北向梯度。年平均氣溫為-4℃左右的最低中心處於河源的巴顏喀拉山北麓,流域極端最低氣溫出現於河源區的黃河沿站,曾有過-53.0°c的記錄(1978年1月2日)。年平均氣溫為12-14℃的高值區則位於黃河下游山東省境內,流域極端最高氣溫的記錄出現在河南省洛陽地區的伊川站,其值達44.2C(1966年6月20日)。

黃河流域氣溫的年較差比較大,總趨勢是北緯370以北地區在31~37℃之間,北緯370以南地區大多在21~31℃之間。

黃河流域氣溫的日較差也比較大,尤其中上游的高緯度地區,全年各季氣溫的日較差為13~16.5℃,均處於國內的高值區或次高值區。

三、降水集中,分布不均、年際變化大

流域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650毫米之間,中上游南部和下游地區多於650毫米。尤其受地形影響較大的南界秦嶺山脈北坡,其降水量一般可達700~1000毫米,而深居內陸的西北寧夏、內蒙古部分地區,其降水量卻不足150毫米。降水量分布不均,南北降雨量之比大於5,這是我國其他河流所不及的。

流域冬干春旱,夏秋多雨,其中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左右;盛夏7~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降水總量的四成以上。流域降水量的年際變化也十分懸殊,年降水量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約為1.7~7.5,變差係數Cv變化在0.15~0.4之間。

四、濕度小、蒸發大

黃河中上游是國內濕度偏小的地區,例如吳堡以上地區,平均水汽壓不足8百帕,相對濕度在60%以下。特別是上游寧夏、內蒙古境內和龍羊峽以上地區,年平均水汽壓不足6百帕;蘭州至石嘴山區間的相對濕度小於50%。

黃河流域蒸發能力很強,年蒸發量達1100毫米。上游甘肅、寧夏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屬國內年蒸發量最大的地區,最大年蒸發量可超過2500毫米。

五、冰雹多,沙暴、揚沙多

冰雹是黃河流域的主要災害性天氣之一。據統計,黃河上游蘭州以上地區和內蒙古境內全年冰雹日數多超過2天,其中東經1000以西的廣大地區多於5天,特別是瑪曲以上和大通河上游地區多達15~25天,成為黃河流域冰雹最多的區域,也是國內的冰雹集中區。

沙暴和揚沙主要由大風所引起,並且與當地(或附近)的地質條件及植被狀況密切相關。據統計,流域的寧夏、內蒙古境內及陝北地區,由於多年平均大風日數均在30天以上,區域內又有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和毛烏素沙漠,全年沙暴日數大多在10天以上,揚沙日數超過20天;有些年份沙暴最多可達30~50天,揚沙日數超過50天。此外,在汾河上游和小浪底以下沿黃的河南省境內,還各有一個年沙暴或揚沙日數超過20天的區域,後者主要與黃河較大範圍沙灘地的存在有關。

六、無霜期短

黃河流域初霜日由北至南、從西向東逐步開始,並且同緯度的山區早於平原、河谷和沙漠。如黃河上游唐乃亥以上初霜日平均在8月中、下旬,而黃河中下游一般在10月上、中旬;流域其餘地區在9月份。流域終霜日遲早的分布特點與初霜日正好相反,黃河下游平原地區較早,平均在3月下旬,而上游唐乃亥以上地區則晚至8月上、中旬,其餘地區介於兩者之間。

由此可見,黃河流域無霜期較短,即使是黃河下游平原地區,其無霜日也只有200天左右;而上游久治以上地區平均不足20天,可以說基本上全年有霜;流域其餘地區介於兩者之間。

經濟文化

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石器時代,就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文明,比如藍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現在黃河支流渭河;龍山文明出現在山東半島等等。6000多年前,流域內已開始出現農事活動。大約在4000多年前,流域內形成了一些血緣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黃帝兩大部族最強大。後來,黃帝取得盟主地位,並融合其它部族,形成"華夏族"。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都把黃河流域認作中華民族的搖籃,稱黃河為"母親河",為"四瀆之宗",視黃土地為自己的"根"。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誌着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藥,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裡。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

水文特徵

徑流量

一、實測年徑流量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時,在進行複查和插補的基礎上,採用1919~1953年系列,計算陝縣實測年徑流量為412億立方米。1962年提出《黃河干支流各主要斷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計算成果》,其中陝縣站實測年徑流量423.5億立方米,秦廠站472.4億立方米。1975年黃委會規劃辦公室編制治黃規劃時,採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計算黃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其中三門峽站實測年徑流418.5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9.8億立方米。1982年黃委會設計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門峽站實測年經流量417.2億立方米,花園口站466.4億立方米。

二、天然年經流量

1975年對黃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實測年徑流量進行了還原,選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還原了引黃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庫調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門峽站天然年徑流量498.4億立方米,花園口站559.2億立方米。1986年提出《黃河水資源利用》報告。根據黃河的實測情況,對年徑流系列又進行了延長,採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過還原,提出了黃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徑流量成果,其中三門峽站為503.8億立方米,花園口站為563.4億立方米。

三、年徑流特性

黃河流域年徑流量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因受大氣環流的影響,降水量較少,而蒸發能力很強,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僅相當於降水總量的16.3%,產水係數很低。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徑流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1%.居全國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於長江、珠江、松花江。

從流域年徑流深等值線來看,黃河流域水資源的地區分布很不均勻,由南向北呈遞減趨勢。大致西起吉邁,過積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幹流至汾河與沁河的分水嶺一線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於600毫米,年徑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較豐沛的地區。流域北部,經皋蘭、海原、同心、定邊到包頭一線以北,氣候乾燥,年降水量小於300毫米,年徑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黃河流域水資源最貧乏的地區。在以上兩條線之間的廣大黃土高原地區,年降水量一般為400~500毫米,年徑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區。

因受季風影響,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季節性變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漲,容易泛濫成災,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匱乏,徑流的年內分配很不均勻。7~10月的汛期,幹流及較大支流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徑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黃河流域水資源年際變化也很懸殊,花園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徑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徑流可達938.66億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徑流僅273.52億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為3.4。黃河支流各站的徑流年際變幅比幹流還要大,最大與最小年徑流的比值一般為5~12,乾旱地區的中小支流甚至高達20以上。

黃河幹流龍門以上各站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為0.22~0.23,龍門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門峽、花園口兩站的Cv值分別為0.23和0.24。黃河較大支流的Cv值較高,一般為0.4~0.5。

從多年的實測資料來分析,黃河流域年徑流還存在連續枯水段持續時間長的特點。長時段連續枯水,給水資源利用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黃河挾帶泥沙數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達16億噸,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達300~500公斤每立方米,並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黃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難度。

洪水特徵

黃河上游洪水多發生在9月,主要來自蘭州以上,蘭州洪水主要來自貴德以上。由於降雨歷時長,強度小,加之蘭州以上植被較好,草地、沼澤等對降雨的滯蓄作用較強,形成黃河上游洪水漲落平緩,洪水歷時較長,洪峰較低,洪水過程線呈矮胖型。蘭州站一次洪水歷時平均為40天,最長可達66天,最短也有22天,實測洪峰流量一般為4000~6000立方米每秒。

龍羊峽至蘭州河段洪峰流量一般是沿程遞增的,特別是洮河、湟水等較大支流匯入後,流量增加較為明顯。但是蘭州以下至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由於黃河流經流域內最乾旱的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僅150~300毫米,汛期加水也很少,與蘭州以上洪水遭遇的機會也不多,加之寧蒙河套平原河道寬淺,河槽調蓄作用較強,灌溉耗水和河道損失較大,雖然流域面積增加了16萬多平方公里,但洪峰流量與洪水總量卻往往有較大削減,一般可削減20%~25%。

黃河上游多為峽谷河段,不論洪水大小,一般傳播時間變化不大,貴德到蘭州約需1.5天,蘭州到河口鎮約需10.5天。黃河上游洪水到達中下游,一般成為基流。

黃河上游洪水實測資料開始於1933年大水以後,當時在蘭州、包頭等地設立了水文站。實測最大洪水發生在1946年,蘭州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15天洪水總量65億立方米。1981年大洪水蘭州站洪峰流量雖然只有5600立方米每秒,但如果沒有龍羊峽水庫施工圍堰擋水和劉家峽水庫攔蓄,蘭州站洪峰流量可達7090立方米每秒。據調查考證,上游地區最大歷史洪水發生在1904年,蘭州站洪峰流量達8600立方米每秒。

黃河中遊河道長占全河總長的22.1%,但流域面積卻占流域總面積的45.7%,匯入支流眾多,面積增長率為285平方公里每公里,是全河平均值的2.07倍。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是黃河流域的主要暴雨區和黃河下游洪水的主要來源區。

三門峽至花園口區間,暴雨頻繁,強度亦較大,點暴雨量每日可達300~500毫米,降雨歷時一般為2~3天,最長可達5~10天,暴雨面積一般為2-3萬平方公里,最大可達4萬平方公里。如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場暴雨,歷時5天,暴雨中心石碣鎮站7月29日最大24小時雨量達734毫米,5天雨量200毫米以上的面積超過4.4萬平方公里。

黃河中游地區61%的面積為黃土高原,溝壑縱橫,支流眾多,河道比降陡,由暴雨形成的洪水特點是洪峰高、歷時短、含沙量大。洪水發生時間基本上都集中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特別是8月上旬出現洪水的機會較多。

一次洪水歷時,一般為2~5天,最長為3~10天,洪水過程線多為漲落迅猛的尖瘦型。中游幹流各站較大洪水洪峰流量為15000~20000立方米每秒。實測最大洪水,吳堡站為24000立方米每秒(1976年)、龍門站為21000立方米每秒(1967年)、三門峽站為22000立方米每秒(1933年)。龍門站的洪水主要來自吳堡以上,洪峰平均占62.8%,洪量平均占80%~84%。三門峽站的洪水主要來自龍門以上,洪峰平均占74.2%,洪量平均占75%~77%。

龍門至潼關河段長128公里,河道寬達3~19公里,滯洪削峰作用顯著,對來自龍門以上的洪峰,一般可削減20%~30%。

黃土高原土質疏鬆,地形破碎,植被覆蓋率低,在大強度暴雨的衝擊下,產生強烈的土壤侵蝕,致使中游地區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16億噸中的89%來自中游地區,其中90%來自汛期,汛期又主要集中來自幾次高含沙量洪水。如1933年8月陝縣站12天洪水的輸沙量約占全年沙量的50%。實測洪水最大含沙量,龍門站為933公斤每立方米,三門峽站為911公斤每立方米。

凌汛

黃河流域冬季受西北風影響,氣候乾燥寒冷,最低氣溫一般都在0℃以下,黃河許多河段在冬季都要結冰封河。每年初春開河時,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到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下游花園口至黃河人海口兩個河段,往往形成冰凌洪水,稱為凌汛。

黃河這兩個河段的共同特點是:河道比降平緩,流速較小,河流的流向都是從低緯度流向高緯度,緯度差較大;氣溫上暖下寒,結冰封河是溯源而上,而解凍開河則是自上而下,當上游解凍開河時,下游往往還處於封河狀態,上游下泄的冰水在急灣、卡口等狹窄河段,由於排泄不暢,極易結成冰壩、冰塞,堵塞河道,導致上游水位急劇升高,嚴重威脅堤防安全,甚至決口。

冰凌洪水的大小,與河道中的槽蓄量和冰量的多少有關,它具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冰凌洪水的洪峰流量沿程遞增,與黃河下游伏秋大汛洪峰流量沿程遞減的情況正好相反。這是因為開河時由於河道前期沿程存蓄水量迅速釋放,流量逐段匯集、增多,造成凌峰流量沿程遞增。如1972年凌汛期間黃河下游孫口站凌峰流量只有627立方米每秒,到濼口站迅速增至1270立方米每秒,而到了利津站則增加到2230立方米每秒。

第二,流量不大,水位很高。由於河道排泄不暢,或冰壩堵塞,造成上遊河段水位迅速壅高。如下游利津站1955年凌峰流量僅1960立方米每秒,水位卻達到15.31米,比1958年伏秋大汛期間10400立方米每秒的水位還要高1.55米。

水力資源

1954年編制《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時,根據幹流落差4368米,計算得黃河幹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610萬千瓦。龍羊峽以下至人海口,共布置了46座梯級,利用落差2112米,總裝機容量215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48億千瓦時。

1979年全國水力資源普查結果:黃河流域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4054.8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552億千瓦時,占全國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59221.8億千瓦時的6%。73.3%的水力資源分布在黃河幹流上,其中集中分布在瑪曲至青銅峽和河口鎮至花園口兩個河段,分別占幹流的53.9%和32.1%。支流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共1078.2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944.5億千瓦時,其中水力資源蘊藏量大於1萬千瓦的支流共140條,大於50萬千瓦的支流僅有洮河、湟水、渭河3條,其他支流蘊藏量大多小於10萬千瓦,開發條件亦較差。

全流域可能開發的裝機容量大於1萬千瓦以上的水電站共100座,總裝機容量2727.7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137.2億千瓦時,占全國可開發水力資源的6.1%,在全國7大江河中居第二位。

開發治理

水利樞紐

陸渾水庫,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田湖鎮陸渾村附近,黃河二級支流伊河上,距洛陽市67公里,控制流域面積3492平方公里,占伊河流域面積57.9%。

故縣水庫,位於黃河支流洛河中游洛寧縣境故縣鎮下游,東距洛陽市16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5370平方公里,占洛河流域面積(不含支流伊河面積)的41.8%。

西霞院反調節水庫是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位於小浪底壩址下游16公里處的黃河幹流上,下距鄭州市116公里。

小浪底水利樞紐,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南岸屬孟津縣,北岸屬濟源市,上距三門峽水利樞紐130公里,下距焦枝鐵路橋8公里,距京廣鐵路鄭州黃河鐵橋115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94155平方公里。

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中游下段幹流上,兩岸連接豫、晉兩省,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原陝縣會興鎮)東北約17公里處。壩址以上流域面積68.8萬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91.5%。

天橋水電站,位於山西省保德縣縣城和陝西省府谷縣縣城上游8公里的黃河幹流上。電站壩址以上流域面積403878平方公里。

黃河龍口水利樞紐位於黃河北幹流北部,壩址距上游已建的萬家寨水利樞紐25.6千米,距下游天橋水電站約70千米。

萬家寨水利樞紐,位於黃河北幹流上段托克托至龍口峽谷河段內。壩址左岸為山西省偏關縣,距莊三鐵路三岔堡車站82.3公里,右岸為內蒙古自治區准格爾旗,距豐准鐵路(豐鎮一準格爾旗)薛家灣車站60.6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394813平方公里。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盟磴口縣境巴彥高勒(原三盛公)鎮東南,包(頭)蘭(州)鐵路黃河鐵橋下游2.6公里處。東距包頭市300餘公里,西南距銀川市200餘公里。樞紐以上流域面積314000平方公里。

青銅峽水利樞紐,位於黃河上游寧夏回族自治區青銅峽市青銅峽峽谷出口處,下距銀川市約80公里,距包蘭鐵路青銅峽車站6公里,並有鐵路專線通電廠。樞紐以上流域面積275004平方公里。

黃河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位於中衛市境內黃河幹流上。

烏金峽水電站,位於白銀市白銀區四龍鎮和靖遠縣平堡鄉境內,壩址位於黃河幹流烏金峽出口段,距白銀市30公里,距蘭州市90公里。

大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和榆中縣交界的黃河幹流大峽出口段飛魚崖。距蘭州市中心河道距離65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27798平方公里。

黃河小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皋蘭縣境內黃河幹流上小峽峽谷出口處,距上游距蘭州市35公里,控制流域面積22.51萬平方公里。

八盤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八盤峽村,距蘭州市中心區約52公里。上距鹽鍋峽、劉家峽兩級電站分別為17公里和49公里,下距蘭州水文站50公里。

黃豐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的黃河幹流上,上距蘇只水電站9千米,下游為積石峽水電站,距青海省西寧市公路里程159千米。

積石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境內積石峽出口處,距循化縣城30公里,距省會西寧市206公里,距民和縣城100公里。

寺溝峽水電站也叫炳靈水電站,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與積石山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寺溝峽上,上距大河家水電站29.5千米,下距劉家峽水電站44.5千米,距甘肅省蘭州市122.5千米。

劉家峽水電站工程,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境內,距劉家峽峽谷出口約2公里處,下至蘭州市約100公里。壩址上距河源2020.2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81766平方公里,約占黃河流域面積的四分之一。

鹽鍋峽水電站,位於甘肅省永靖縣鹽鍋集附近黃河幹流鹽鍋峽峽谷出口處,下距蘭州市70公里,上距劉家峽水電站3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82704平方公里。

蘇只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與化隆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上距公伯峽水電站12公里,距西寧市150公里。

公伯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循化縣與化隆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上距李家峽水電站76公里,距西寧市153公里。

康揚水電站,位於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李家峽水電站17公里,下距公伯峽水電站約53.0公里,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公路里程105公里。

直崗拉卡水電站,工程位於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黃河幹流上,電站壩址距上游李家峽水電站7千米,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09千米。

李家峽水電站,位於黃河上游青海省尖扎縣與化隆縣交界的李家峽峽谷出口以上約2公里處,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16公里,上距龍羊峽水電站河道距離10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6743平方公里。

尼那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貴德縣境內黃河幹流上,距上游拉西瓦水電站壩址8.6公里,距上游龍羊峽水電站41公里。壩址距西寧市公路里程124公里(直線距離80公里),至下游貴德縣公路里程約20公里。

拉西瓦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貴德縣及貴南縣交界處的黃河幹流上。

龍羊峽水電站,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和貴南縣交界的龍羊峽峽谷進口約2公里處,距青海省省會西寧市147公里,壩址上距黃河源頭1687.2公里。壩址以上流域面積131420平方公里,占黃河全流域面積的17.5%。

班多水電站,位於青海省興海縣與同德縣交界的黃河幹流班多峽谷出口處,距西寧333千米。

黃河源水電站,位於青海瑪多縣扎陵湖鄉附近,壩址在鄂陵湖出口下游17公里處的黃河幹流上,距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城40公里,距省會西寧540公里。

灌溉工程

內蒙古黃河灌區,是中國著名的大灌區之一。其範圍西起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東至呼和浩特市東郊,北界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南倚鄂爾多斯台地,包括河套、土默川、黃河南岸灌區。跨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呼和浩特、包頭、烏海3市的19個旗(縣、區)。土地總面積2891萬畝,現有耕地1878萬畝,灌溉面積936萬畝,農業人口201萬,人均耕地9.3畝,其中水地4.7畝。

寧夏引黃灌區,是我國四大古老灌區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灌溉歷史。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是寧夏主要糧棉油產區,也是全國12個商品糧基地之一。灌區涉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賀蘭縣、平羅縣、陶樂縣、惠農縣、石嘴山市及中衛縣、中寧縣、吳忠市、靈武市等4個縣(市)的引黃灌溉部分,計12個縣(市)和20多個國營農、林、牧場。

汾河灌區,位於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積分布在汾河兩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蘭村、南至晉中地區介休縣洪相村,長約140km,東西寬約20km,西以太(太原)汾(汾陽)公路和磁窯河為界,東以太(太原)三(三門峽)公路和南同蒲鐵路為界。灌區跨太原、晉中、呂梁三市,12個縣(市、區)共56個受益鄉(鎮)的488個村,全灌區控制土地面積205.5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56.84萬畝。設計灌溉面積149.55萬畝,受益面積約占全省水地面積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區之一。

引沁灌區,南依黃河,北靠太行山南麓,涉及濟源市、孟州市、洛陽市吉利區的l5個鄉滇,345個行政村,人口42萬,耕地56.5萬畝。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經濟作物有棉花、瓜菜、水果等。灌區始建於1965年,l968年初具規模,l969年6月通水灌溉。現有總於渠1條,乾渠15條,總干加支渠16條,支渠l38條,中小型水庫37座,蓄水池200個,提灌站156座,機井676眼以及相應的管理設施。

河南引黃灌區,範圍涉及三門峽、洛陽、鄭州、新鄉、安陽、開封、濮陽、商丘9個省轄市,截止2007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型引黃灌區27個,其中3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14個,10萬畝-30萬畝的中型灌區8個,1萬畝-10萬畝的灌區5個,總計設計灌溉面積2064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19.1%。河南引黃灌區總設計灌溉面積2064萬畝,而有效灌溉面積僅為918萬畝,占設計面積不足45%,實際灌溉面積還不足30%,灌區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中低產田。

位山引黃灌區,是中國6個特大型灌區之一,規模宏大,作用重要。自1958年腰斬黃河,興建位山樞紐工程開始,40多年間,經過了1962年停灌,1970年復灌,1981~1983年引黃濟津,1993~1995年引黃入衛工程建設,1998~2000年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歷盡曲折,不斷完善,現有設計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的位山引黃渠首,東、西兩條輸沙渠,兩個沉沙區和三條乾渠,分乾渠53條,支渠385條,總長度3335公里,各類水工建築物5000座,設計灌溉面積540萬畝,控制8個縣(市區)大部分區域。

小浪底水庫,北岸灌區是小浪底水利樞紐的配套工程,利用小浪底水庫優良的水質、充沛的水量,使洛陽、焦作、濟源三市供水條件得到改善,為城鄉工礦企業、城市居民生活和農業灌溉供水,改善引沁灌區、廣利灌區的水量不足、解決山嶺區人畜飲水困難,替代灌區內地下水的過度開採,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北岸灌區涉及濟源、沁陽、孟州和吉利三市一區,18個鄉鎮、476個自然村、設計灌溉面積68.87萬畝,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引水洞底高程223米,屬於大(Ⅲ)型灌區。

參考資料

  1. 黃河
  2. 玉樹:星宿海,騰訊網 . 2016-03-01
  3. 稱多縣河流資源,.稱多縣政府網站 . 2016-03-01
  4. 稱多縣河流資源,.稱多縣政府網站 . 2016-03-01
  5. 玉樹:星宿海,騰訊網 . 2016-03-01
  6. 稱多縣河流資源,.稱多縣政府網站 .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