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萊州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萊州灣,是中國渤海南部的一個海灣,西起東營市黃河河口,東至龍口市屺山母島高角,環海灣海岸線長319公里,總面積9530平方公里。

萊州灣沿岸重要港口有萊州、濱州、濰坊、東營和龍口等,1980年代前冬季常封凍,此後很少全海域封凍。該海域是中國重要的漁業和海鹽生產區,亦有石油天然氣蘊藏[1]

位置境域

萊州灣,指從黃河口至龍口一線以南的海域。東起屺姆島高角,西止黃河入海口,灣口寬96公里,朝北,面積6060平方公里(《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1996年數據),一說696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19.6公里,是山東最大的海灣。由于海灣西岸處於黃河口,黃河泥沙的大量攜入,海底堆積迅速,淺灘變寬,海水漸淺,灣口距離不斷縮短。

萊州灣岸線及海域分屬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東營區、廣饒縣,濰坊市的壽光市、寒亭區、昌邑市,煙臺市的萊州市、招遠市,龍口市[2]

地質形成

萊州灣屬次生灣,萊州灣的地質基礎是郯廬斷裂帶在山東省的沂沭斷裂帶,但它的一翼又是現代黃河三角洲,所以也可稱它為複合成因的海灣。

1855年黃河北徙以前,萊州灣和渤海灣處在一個圓滑海岸的同一海灣。1855年以後,由於黃河三角洲不斷從原來的灣頂和海淤進,把統一的海灣一分為二,形成渤海灣和萊州灣。兩個獨立的海灣,所以萊州灣是中國最年輕的海灣。

港灣

萊州灣岸線長,在東部又形成若干較小的港灣,主要有:

龍口灣,由屺姆島及連島沙壩與龍口市龍口鎮西海岸圍成,呈半月形。龍口灣港區水域面積38.6平方公里,淺海灘涂南至土城子村後,長約15公里,面積66.7餘平方公里。灣內水深小於10米,灣底向西南傾斜。灣內發育有內外兩列水下沙壩,走向西北--東南。外列形成時間晚於內列,規模較小。內列之北為官道沙壩,壩體窄長4.3公里,水深平均1.0米,其中小於1米段長4公里、約0.5公里,壩根部寬1.3公里,低潮時露出,外坡坡度1∶150,內坡坡度1∶10-1∶120。兩坡均長滿海草。南為鴨灘沙壩,由央格莊、土城子向北偏西50°方向延伸,壩體短,長1.7公里,寬0.4公里,水深小於2米。官道沙壩與鴨灘沙壩中間有一淺槽(稱閂洲雲母灘),龍口港外航道即在此上開挖而成。外列沙壩之北為尖子頭沙壩,呈三角形,長約2.5公里,寬1.2公里,由純淨的灰黃色細砂組成,外坡緩,內坡陡,頂部微有起伏,多由若干條沙脊組合而成,其上長滿海草。南面為發育不完善的錐型水下沙壩。灣內沙壩形成在-5米以內,內外列壩間水深3-5米,內列沙壩以里水深2-3米。海底底質,大致5米等深線以外為淤泥,以里為粉砂(不包括沙壩),粉砂的寬度向屺島束窄,向南展寬至-5米以外海域。

三山島港,位於三山嘴頭,原山南為自然港灣,明清時代設寨駐軍,山上築有炮台。1972年于山北建新漁港。南距萊州市城區30公里,有公路直達港口,港灣水域面積20萬平方米,港灣水深,低潮最深水位-8.2米,最淺-2米;潮位,最高潮位0.2米,平均潮位-1.0米;港灣地質,海底表層為鐵板沙,深層為岩石。

石虎嘴,自然漁港。位於萊州市城東北30公里。最高潮位水深6米,底質砂,安全風向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級。抗日戰爭前曾為重要商港之一。

刁龍嘴,自然漁港。因突出於萊州灣,北有沙嶺為屏障,形似刁龍,故名。形成港灣面積4.3萬平方米,水深3-4米,底質砂。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8級。歷來為境內主要漁港。

海廟後港,自然港灣。水深3-4米,底質砂泥。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風7級。抗日戰爭前後為境內主要漁港、商港之一。

虎頭崖港,部分石岸為膠東丘陵余脈,延至萊州灣內。因其突出部分形似虎頭,故名。港灣水深3-4米,底質砂泥。安全風向東北風,危險風向西北風7級。虎頭崖歷史悠久,景色秀麗,自古為境內重要漁港。30-40年代,一度成為重要進出口岸。1958年,虎頭岸石被炸掉,失去擋風屏障和沿岸渦流,導致流沙淤積,港灣變淺,大船不能靠岸,失去原港口價值。

太平灣,位於萊州市刁龍嘴南1公里,四周為沙嶺包圍,西南有小石島為屏障,灣內泊船安全,故稱太平灣。古為重要軍港。史載:隋、唐兩代6次東征高麗,均由此出發。明、清兩代,仍為重要軍港和商港。曾有「北有旅順,南有太平」之稱。1920年左右,仍可停泊載重50的帆船,後因流砂淤積,港灣面積急劇縮小,水位變淺。抗戰前夕棄置不用。

另外,黑港口、海北嘴、青鱗鋪、趴埠後、海倉均為自然小漁港,可泊漁船避風。

視頻

萊州灣 相關視頻

蔚藍力量走進渤海萊州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