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笼中元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鸡笼中元祭,或迳称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农历七月于台湾北部的基隆地区举办的中元法会,为台湾重要民俗祭典,并名列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台湾十二大地方庆节”之一。其以中元节为核心,涵盖相关民间宗教仪式与官方、民间的周边艺文活动。大体上从农历七月一日老大公庙开龛门开始,历经十二日主普坛开灯放彩,十三日迎斗灯绕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灯游行、海滨放水灯头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锺馗,八月一日的关龛门等,祭典活动时间长达一个月。于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指定为“国家文化资产”之国定重要民俗。
历史沿革
基隆中元祭起源于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垦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狮球岭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则分布于狮球岭以南,暖暖一带的河谷与山地。双方因籍贯各异,常因商业、 土地、耕种、习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斗,死伤惨烈,对立情势紧张,甚至迁怒彼此所信仰的乡土神,有“尪公不过狮球岭”、“尪公没头壳,圣公没手骨”的俗谚。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兰传入的北管音乐团体也因分为西皮及福禄,西皮以堂为称号供奉田都元帅,福禄以社为号供奉西秦王爷,除一般拼阵外也发生集体械斗情形,以致今日两者以旭川河为其分界处。
1851年(咸丰元年)八月,漳泉冲突不断发生,至1853年,双方在鲂顶(今南荣公墓)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死伤百馀人;因挑衅而将再次械斗时咸丰年间基隆漳泉械斗共有三次,分别为咸丰三年(1853年)、九年及咸丰十年(1860年),基隆小刀会动乱有两次,发生于咸丰四年与八年。,有漳籍、泉籍双方大老、头人出面调解,藉以平息械斗,将双方死难骸骨称为“老大公”,合葬祭祀,庙名“老大公庙”。协商以字姓轮值主普,以宗亲血缘取代祖籍地域观念,融合漳泉,轮流举办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灵。以比赛阵头来代替械斗打破头,以求达到社会和谐,共存共荣的大同世界。1855年(咸丰五年),基隆中元祭开始举办,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馀年。
轮值字姓
自咸丰年间开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亲轮流主普,称为“十一字姓”。传说经由抽签决定张廖简、吴、刘唐杜、陈胡姚、谢、林、江、郑、何蓝韩、赖、许的顺序,称为“张头许尾”。
1947年(民国36年)起,基隆李字姓宗亲会正式加入基隆市“联姓会”。 1952年(民国41年),基隆市联姓会第一次参加鸡笼中元祭活动。
1954年(民国43年),基隆市联姓会首次轮值主普(当时由 李、黄、郭、王、杨、柯蔡姓主办)。
然而基隆 李、郭、黄、王、曾、杨、柯蔡、邱丘、苏周连、锺萧叶、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宗亲组成的“联姓会”,于1954年(民国43年)要求加入轮流主普,共十二单位轮值。
1981年(民国70年),李姓、郭姓、黄姓脱离基隆市联姓会组织,单独参加每年的鸡笼中元祭活动。
因台湾人以“黄尾”之称觉得不吉,经协调后,改成今日张廖简、吴、刘唐杜、陈胡姚、谢、林、江、郑、何蓝韩、赖、许、联姓会、李、黄、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1991年(民国80年) 基隆李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1992年(民国81年) 基隆黄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1993年(民国82年) 基隆郭姓为(从联姓会)独立后的第一次主普。
信仰背景
中元节为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其宗教祭典却涵盖整个农历七月。其发源本来自道教地官大帝诞辰,于农历七月释放地狱鬼魂的传说。又结合佛教目连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兰盆会”。长期以来系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种仪式,为超度无主孤魂,台湾俗称“拜好兄弟”的节日。
而台湾本为移民社会,开拓过程中,许多人死于船难、瘟疫、械斗等,凡死于非命而又无妥善安葬者,常被认为将化身“厉鬼”。因汉人社会特别重视血缘传承、宗族延续,没有后嗣的“罗汉脚”,死后无人祭拜则被视为无主孤魂。为安抚这些厉鬼与孤魂,台湾随处可见有应公、万应公、大众爷、金斗公[1] 、百姓公、万善爷、大冢公、水流妈等阴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