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敬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许敬雅 Arthur Hacker | |
---|---|
出生 |
1932年6月1日 英国威尔特郡梳士巴利 |
逝世 |
2013年10月9日 英国 | (81岁)
职业 | 插画家、画家、历史学家 |
许敬雅,MBE(Edward Arthur Hacker, 1932年6月1日-2013年10月9日),来自英国的香港插画家、画家和历史学家,1967年至1989年任职于香港政府新闻处,1972年为清洁香港运动创作名为“垃圾虫”的卡通人物。
许敬雅先后毕业于法汉姆艺术学校和皇家艺术学院,来港前曾于伦敦历任《旗帜晚报 》设计师和艺术总监等职,1967年加入港府后任职艺术总监,随后于1974年升任创作总监。他创作的“垃圾虫”在七、八十年代深入民心、家喻户晓,成为清洁香港运动的标记。此外,他在港府供职期间也设计过不少海报、邮票和书刊等。1989年退出港府后,他选择留港生活,并热衷于研究香港历史、著述自娱和从事艺术创作。
目录
生平
早年生涯
许敬雅在1932年6月1日生于英国威尔特郡梳士巴利,[1][2]父母分别是陆军准将爱德华·西德尼·赫加(Brigadier Edward Sidney Hacker,1887年-1955年)和身兼诗人、小说家和画家于一身的卡拉·兰尼恩·兰尼恩·赫加(Carla Lanyon Lanyon Hacker,1906年-1971年)。[3][4]许敬雅的曾祖父爱德华·赫加(Edward Hacker,1812年-1905年)是线雕画家 、叔祖亚瑟·赫加 (Arthur Hacker,1858年-1919年)是皇家美术学院出身的古典派人像画家、外祖母海伦·兰尼恩(Helen Lanyon,1887年-1935年)则是爱尔兰诗人。[3][4]
许敬雅在家中排行最小,他的兄长乔治·兰尼恩·赫加 (George Lanyon Hacker,1928年-)是圣公会神职人员,曾任坎布里亚郡的彭里斯教区主教 ;[3]他的胞姊卡洛塔·赫加·勒米厄(Carlotta Hacker Lemieux,1931年-)是加拿大小说家。[3]许敬雅从小便随家人迁居英国各地,以至是加拿大、直布罗陀和百慕达等地。[2]1943年,他返回英国,入读位于伯克郡克罗索恩 的碧索德学校(Bigshotte School),其后于1946年至1949年升读德文郡的凯利书院 (Kelly College)。[1]1949年至1953年,本身对艺术拥有浓厚兴趣的他入读萨里郡的法汉姆艺术学校 (Farnham School of Art,创意艺术大学前身),接受正规的艺术教育。[1]许敬雅后来曾经加入国民服务,于陆军的南方司令总部素描部门工作,除役后于1955年考入皇家艺术学院深造,钻研版画复制术,至1958年毕业,并考获该院的准院士资格(A.R.C.A.)。[2][1]
从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后,许敬雅在1958年至1959年间以自由身从事设计和艺术创作,[1]周末有空的时候还会到苏豪的脱衣舞馆作速写。[2]1959年,他获伦敦《旗帜晚报 》聘用为设计师,由设计海报和社论版面做起。[2][1]1962年,他转投伦敦的飞利浦唱片 出任艺术总监,专职唱片包装封面设计,但在任仅一年后,便于1963年重返《旗帜晚报》升任艺术总监。[2][1]在伦敦生活期间,他还曾经分别参与皇家美术学院和伦敦画会 (The London Group)的画展,为伦敦的剧院设计布景,以及两度举办个人画展。[5][1]
港府生涯
在伦敦《旗帜晚报》具多年创作经验的许敬雅,于1967年获香港政府聘请来港出任政府新闻处艺术总监,随后于1974年升任创作总监,到1989年从港府退休,职级为总新闻官;[6][1][7]任内,他也曾兼任邮票谘询委员会委员。[5]在港府任职22年间,他成为政府宣传品的主要设计人之一,在处内更有“Frankenstein' Hacker”(“科学怪人许敬雅”)的绰号,[8]经他设计的物品包括海报、邮票、刊物、广告和展览布置等。[9]其中较为人所知的,计有分别在1973年和1982年首先发行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第四套和第五套通用邮票,[10]以及为时任港督麦理浩爵士(后为勋爵)于1973年发起的扑灭罪行运动,设计出一把“断匕首”,作为运动的标志之一。[9]
不过,许敬雅最为人熟知的作品,要算他在1972年为清洁香港运动设计的卡通人物“垃圾虫”。[8]清洁香港运动同样由港督麦理浩爵士发起,透过举办海滩清洁日等宣传和教育活动,从而美化市容、培养市民爱护公德、和向大众灌输保持公众地方整洁的意识。[11]同年,麦理浩还在立法局通过《1972年裁判司(修订)条例》,授权执法人员对乱抛垃圾等有违公德的人士提出检控,加强阻吓性。[11]
为了配合清洁香港运动,由许敬雅于1972年设计的“垃圾虫”取代了六十年代的“平安小姐”,成为了整个运动的主角。[8]他设计的“垃圾虫”像一个身材矮小肥胖、形象顽皮淘气的小朋友,造型也参考了传统的龙。[8][12]此外,虫身采用他最喜爱的酒瓶绿为主色调,再配上红色波点、眼罩和一条开叉的尾巴,以突显其奸角的身份。[8][12]整个设计过程并不轻易,许敬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前后画了350份草稿才能够定稿;[12]期间,他又从朋友圈子中寻找灵感,以不同朋友的面貌特征对草稿加以修改,并要依赖一点“运气”才最终成功设计出“垃圾虫”。[12]
凭借其丑陋的外形,再配上“人见人憎”等字眼作为宣传口号,“垃圾虫”成功令大众对留下深刻印象,在七、八十年代的香港深入民心。[8]加上港府又推出一系列以“垃圾虫”为主题的海报和宣传广告,并播出题为《垃圾虫》、由女歌手叶丽仪主唱的宣传歌曲,使“垃圾虫”成为了整个清洁香港运动中,最为家喻户晓的主角。[8]事实上,“垃圾虫”在1972年推出的同一年,新闻处还设计出“清洁小姐”,后来又有在1975年推出的“小白兔”,但知名度皆远逊于许敬雅创作的“垃圾虫”。[8]
自清洁香港运动发起后,香港的市容在20年间得以逐步改善,市民对于保持环境卫生的意识日渐提高,乱抛垃圾的情况渐较昔日少见,某程度上也有赖于“垃圾虫”所收的宣传效用。[12]踏入九十年代,“垃圾虫”终由“清洁龙”取代,退下火线,而许敬雅也在1989年4月从港府退休。[8][9]退休时,他特别获新闻处举办欢送会,曾任新闻处长的布政司霍德爵士和时任新闻处长丘李赐恩均有到贺。[9]在同年6月的英女皇寿辰授勋名单中,他更获英廷颁授MBE勋衔,以肯定他在港府供职期间的表现。[7]
退而不休
许敬雅从港府退休后选择留在香港定居,而且还花时间考究香港历史。[13][14]他对香港历史的浓厚兴趣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当时香港博物美术馆(香港历史博物馆和香港艺术馆前身)馆长温讷(John Warner)正举办一个名为“百年前之香港”的历史图片展,而负责设计展览场刊的许敬雅也参与其中,从而对香港的历史图片产生兴趣。[15]多年来,他收集了大量与香港有关的旧照片和明信片,并多次展出自己的收藏品,和把收藏品辑录成书,当中计有在1989年出版的Historic Postcards of Hong Kong(《香港历史明信片》)、1997年出版的Hong Kong: A Rare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1860s(《香港:罕有的1860年代相片纪录》)和同一年出版的Arthur Hacker's Wanchai(《许敬雅的湾仔》)等。[15][6]许敬雅也曾经为英皇御准香港赛马会(后改称香港赛马会)在1995年搜集该会历任主席的照片;[13]以及于1997年出版The Hong Kong Visitors Book: A Historical Who's Who(《香港宾客簿:历史名人录》)一书,该书与他其他的明信片集不同,书中除了附以大量旧照片以外,还深入介绍历年来到访香港的中外名人。[14]
过往在政府工作以外,许敬雅闲时也不减对艺术创作的兴趣。[2]他于1976年出版一本名为Hacker's Hong Kong(《许敬雅的香港》)的插画书。[16]书中收录了不少以香港为题材的插画,这些插画都由他用墨水笔以轻松和富普普艺术风格的笔触,描画出香港的生活百态。[16]退休以后,他仍不时在香港创作和展出风格相近的画作。[14][2]
晚年生涯
2009年一次意外跌倒后,许敬雅行动变得不便,身体状况也渐不如昔,虽然得到家中佣人及不少好友照顾,但后来也不得不迁出位于愉景湾的住所,搬到一所政府疗养院接受专人照顾。[17]2013年10月9日,他因为肺炎并发症在玛嘉烈医院病逝,终年81岁。[17]虽然是“垃圾虫”的创作者,但许敬雅的身份本身并不广为人知,香港高等科技教育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许迅也表示,设计界除了为许敬雅的离世感到惋惜,也慨叹香港市民鲜有知道他就是“垃圾虫”之父。[18]
许敬雅的追思礼拜在2013年12月4日傍晚于中环圣约翰座堂举行,同日晚上香港外国记者会还为他举行守夜悼念仪式,多位好友,旧日政府同僚和香港记者俱乐部认识的各界好友也有出席。[19]
个人生活
许敬雅的主要兴趣包括绘画、写作、收藏旧照片和明信片、以及研究香港历史;[15][5]他是伦敦绅士会所车路士艺术会 ,以及香港外国记者会、香港木球会、香港记者俱乐部和皇家香港游艇会(后改称香港游艇会)的会员。[1]许敬雅特别喜爱香港外国记者会,闲时都爱到位于中环旧牛奶公司仓库的会址用餐或饮酒消遣。[6]除了母语英文外,他也能够说流利的广东话和法文。[2]
许敬雅虽然有不少朋友,但他终生不娶,也没有任何子女,他曾解释自己不结婚是为了免除离婚的重担。[17]
附录:主要经历 | |
---|---|
|
荣誉
部份著作
- Hacker's Hong Kong. Hong Kong: G. Powell & T. Thomas, 1976.
- (直译:《许敬雅的香港》。香港:G·鲍威尔及T·托马斯,1976年。)
- Hacker's Cartographic Extravaganza, 1983.
- (直译:《许敬雅的狂气图集》,1983年。)
- Edited by Bob Davis, Historic Postcards of Hong Kong: from the private collection of Arthur Hacker. Hong Kong: Stock House Productions, 1989. ISBN 978-9-62742-401-7
- (直译:卜·戴维斯主编,《香港历史明信片:许敬雅的个人藏品》。香港:斯托克府制作室,1989年。)
- Hong Kong in Posters: a history of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Hong Kong: Government Printer, 1990.
- (直译:《海报中的香港:公共服务广告史》。香港:政府印务局,1990年。)
- Hong Kong: A Rare Photographic Record of the 1860s. Hong Kong: Wattis Fine Art, 1997. ISBN 978-9-62851-591-2
- (直译:《香港:罕有的1860年代相片纪录》。香港:华蒂斯艺术,1997年。)
- Arthur Hacker's Wanchai. Hong Kong: Odyssey, 1997. ISBN 978-9-62217-465-8
- (直译:《许敬雅的湾仔》。香港:奥德赛出版社,1997年。)
- The Hong Kong Visitors Book: A Historical Who's Who. Hong Kong: Guidebook Company, 1997. ISBN 978-9-62217-417-7
- (直译:《香港宾客簿:历史名人录》。香港:旅行指南公司,1997年。)
- China Illustrated: western views of the middle kingdom. Boston: Tuttle, 2004. ISBN 978-0-80483-519-0
- (直译:《图说中国:西方眼中的中土王国》。波士顿:图托,2004年。)
- Shanghai Century. Hong Kong: Wattis Fine Art, 2005. ISBN 978-9-62851-592-9
- (直译:《上海世纪》。香港:华蒂斯艺术,2005年。)
- British Hong Kong: fact and fable. Hong Kong: Lanyon, Lanyon, 2006. ISBN 962-85904-0-5
- (直译:《英属香港:事实与传说》。香港:兰恩尔·兰恩尔,2006年。)
相关条目
注脚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Sinclair (1984), p. 135.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Bowring (2005)
- ↑ 3.0 3.1 3.2 3.3 Maitland (1976), p. 3.
- ↑ 4.0 4.1 Edited by Blain, Clements and Grundy (1990), p. 472.
- ↑ 5.0 5.1 5.2 Who's Who in Hong Kong (1979), p. 73.
- ↑ 6.0 6.1 6.2 "Favourites" (9 May 1999)
- ↑ 7.0 7.1 7.2 "Supplement to Issue 51772", London Gazette, 16 June 1989, p. 17.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Chapter 13: Of Green Monsters and Broken Daggers", GIS Through the Years (1999)
- ↑ 9.0 9.1 9.2 9.3 〈创作总监许敬雅荣休,新闻处同僚举行欢送〉(1989年4月26日)
- ↑ 《香港邮政集邮目录第一册》(2004年第3版),页1.17至1.20。
- ↑ 11.0 11.1 梁可欣(2010年)
- ↑ 12.0 12.1 12.2 12.3 12.4 "Have we cleaned up our act?" (1992)
- ↑ 13.0 13.1 "Hacker on the Trail of Jockey Club Chairmen of Yesteryear" (24 September 1995)
- ↑ 14.0 14.1 14.2 "Gallery revisits pop art of city's Swinging '70s" (7 March 2006)
- ↑ 15.0 15.1 15.2 Hacker (2005), p. 102.
- ↑ 16.0 16.1 Maitland (1976), pp. 4-5.
- ↑ 17.0 17.1 17.2 Fenton (12 October, 2013)
- ↑ 〈垃圾虫之父肺炎病逝〉(2013年10月13日)
- ↑ "A Wake for Mr Arthur Hacker MBE" (retrieved on 23 December 2013)
参考资料
英文资料
- Maitland, Derek, "A Disco Dim Sum with Hacker", The Correspondent Vol 1 No.13. Hong Kong: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of Hong Kong, 1976, pp. 3-5.
- Who's Who in Hong Kong: a bibl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79. ISBN 978-9-62702-804-8
- Sinclair, Kevin, Who's Who in Hong Kong. Hong Kong: Database Pub., 1984.
- Edited by Blain, Birginia, Clements, Patricia, and, Grundy, Isobel, The Feminist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in English: women writers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B. T. Batsford Limited, 1990. ISBN 978-0-30004-854-4
- "Have we cleaned up our act?",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992.
- "Hacker on the Trail of Jockey Club Chairmen of Yesteryea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4 September 1995.
- GIS Through the Years. Hong Kong: Govern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1999.
- "Favourit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9 May 1999.
- Hacker, Arthur, "Postcards of Hong Kong", Arts of Asia Vol. 35. Hong Kong: Arts of Asia Publications, 2005, pp. 102-113.
- Bowring, Simon, "Writer and Artist Arthur Hacker", HK Magazine. Hong Kong: Asia City Publishing, 18 August 2005.
- "Gallery revisits pop art of city's Swinging '70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7 March 2006.
- Fenton, Anna Healy, "Historian and artist Arthur Hacker left legacy of creativity",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2 October, 2013.
- "A Wake for Mr Arthur Hacker MBE",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retrieved on 23 December 2013.
中文资料
外部连结
- Arthur Hacker, "One-Armed Bandit", HK Golfer
- Fenton, Anna Healy, "Goodbye to Arthur Hacker and Anthony Lawrenc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0 October, 2013
- Morales, Juan José, "Arthur Hacker’s Hong Kong: A sense of place", Beyond Thirty-Nine, 2 December 2013.
- Fenton, Anna Healy, "Arthur Hacker: artist, illustrator, historian, author", The Correspondent, November-December 2013. Hong Kong: The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 Hong Kong, December 2013.
- 〈创作政府宣传品、培育港人公民意识40年:垃圾虫之父许敬雅病逝〉,《苹果日报》,2013年10月13日
- 〈“垃圾虫”之父许敬雅逝世 〉,《苹果日报》即时新闻,2013年10月12日
- 《垃圾虫》(叶丽仪主唱)
- Arthur Hacker - obituary, Daily Telegraph, 31 December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