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漳河 (衛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漳河[1] 全长466千米(至南陶),流域面积1.82万平方千米。是海河流域卫河支流

河系特色

「清漳河」「浊漳河」「漳河干流」三部分组成。

  • 清漳河大部流经于太行山区的石灰岩和石英岩区,泥沙较少,河水较清。
  • 浊漳河流经山西黄土高原地区,水色浑浊。
  • 清濁两源在河北省西南边境的合漳村汇合后称漳河,向东流至馆陶入卫河

流域概況

  • 漳河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发源于晋中昔阳县漳槽村附近;西源发源于和顺县西部的八赋岭。浊漳河上游分北、西、南三处源头,西源发源于沁县西北之漳源镇安高岭;南源发源于晋东南长子县西发鸠山;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西河口村。清漳河、浊漳河两支流入河北涉县境后,在合漳村汇流后称为漳河。
  • 清漳河自郭家村北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61公里;浊漳河自张家头村西入邯郸境至合漳村长约21公里。漳河自西而东,先后流经磁县临漳县魏县大名县,在馆陶县徐万仓村与卫河汇合,其间河道(合漳至徐万仓)全长189公里,流域面积达1.91万平方公里,控制邯郸境内流域面积2863平方公里。
  • 漳河流域西南高、东北低,在磁县观台镇以上是太行山区,沟谷狭深,河道弯曲度大,两岸地势较高,没有堤防,河床纵坡为1/200至1/300。河道由岳城水库京广铁路为丘陵区,纵比降为1/500至1/1000,至徐万仓为平原区,平均坡降为1/2430。

河道歷史

  • 漳河於历史上"频繁变换"河道;西汉之前,漳河属黄河水系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南徙至沽化附近入海后,属卫河支流。汉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隋炀帝开凿永济渠后,漳河作为南运河的一条支流,纳入了海河水系
  • 根据《水经注》记载,北魏之前,漳河故道以西找不到故道残留,牛河涧河渚河仍汇入漳河。元朝后也未见漳河北徙邯郸的史书记载。从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岑参到邯郸,东临漳河吟诗作赋和宋代有漳河决口水淹永年城的记载印证,磁县邯郸漳河故道应在北魏以后至宋代约900年时间内形成,这一时段内,漳河曾在成安吴村西南向北决口改道,北流经原邯郸县南堡兼庄,在东填池村折向东,又经永年姚寨,在永年城附近沿现今滏阳河下流。漳河在归故道的时期中,曾在原邯郸县小北堡的长坑附近决口向东北流,留下现在张庄桥分洪道利用的支漳河故道。从元代初至民国三十年(1941年),漳河在临漳三台附近曾五次大迁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