滏陽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滏陽河[1] 古稱釜水、滏水,位於中國河北地區的河流,是北方很典型乾旱缺水型河流代表之一,同時也是海河流域中子牙河水系的一條重要支流。
河道概況
滏陽河流經磁縣、邯鄲市區、永年縣、平鄉縣、巨鹿,匯入邢台的大陸澤,原是從黑龍洞到大陸澤的一段河流,後來大陸澤乾涸,經過對河道得疏通,滏陽河河道得以延長為流經邯鄲、邢台、衡水的一條重要河流。在歷史上滏陽河曾經是漳河的一條支流。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滏水脫漳,形成滏陽河道雛形,後經歷代疏通改造逐步形成當下的滏陽河。由於上游流經山地、丘陵地區,河水挾帶大量泥沙順流而下,進入平原地區後,河道窄小,水流放緩,淤積大量的泥沙,逐步堵塞河道,成為地上河,一遇大雨,不易排泄,就很容易形成水患。
汙染破壞
1949年以來由於上游工農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水量大幅減少,河道淤積並且日益萎縮,還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日益衰落,除汛期外時有斷流發生,徹底喪失航運功能,再加上上世紀80、90年代以來,由於沿途大量工業及生活污水不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滏陽河整個流域都已被嚴重污染絕大部分地段屬超Ⅴ類水體,徹底失去了飲用、漁業、養殖、灌溉等功能。河水往往呈現醬黃色或墨黑色,惡氣襲人,已成為沿途地區的一大公害。如今滏陽河邯鄲市境內情況雖已有改善,邯鄲市政府也對滏陽河實施了河道清淤疏浚、截污治污、綠化亮化等工程,但是滏陽河整體水質惡化卻無多大改觀。
名稱典故
對滏陽河最早進行記載的是先秦典籍《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三百里,曰神麇之山……滏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歐水。」但是卻沒有寫明滏陽河得名原因。又根據漢代《淮南子·地形訓》記載:「其泉沸騰,勢若釜湯,故曰釜。」因為是記載河流名稱,所以在旁邊加上三點水,寫作滏。
河道治理
滏陽河處於太行山迎風坡,水源短、坡度陡、流速急,洪水峰高量大、河道泄量上大下小,過水能力與來水量很不適應,每年汛期泄洪不及時候,經常洪水泛濫。該河沿線支流眾多,滯洪區工程有黃粱夢滯洪區和永年窪滯洪區。1949年以後當地政府對滏陽河進行了多次治理和改造,沿河不僅修建橋樑、攔河閘、涵洞,並且還開挖了向留壘河的分洪道,減輕了洪水對下游帶來的壓力。到2010年滏陽河的總過水能力增加許多,遇大洪水可以安全通過,解除了滏陽河的水患。2012年投資2688萬元的峰峰礦區滏東橡膠壩正式啟用,這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橡膠大壩,滏陽河防洪標準將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
參考文獻
- ↑ 在你的印象中滏陽河是這樣 你知道滏陽河的這一面嗎,每日頭條,2017-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