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巨龙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泰坦巨龙类(学名:Titanosauria),也称为泰坦龙类、巨龙类、伟龙类,是蜥脚下目的一个多样性演化支,包括萨尔塔龙与伊希斯龙,也包括一些地球上最重的陆行动物,例如阿根廷龙、潮汐龙;巨体龙被推测体重可达100公吨(虽然存在著许多质疑)。
古生物学家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族泰坦命名这个超科,泰坦神族的地位高于奥林匹斯十二主神。
泰坦巨龙类与腕龙科等相近物种,属于范围更大的巨龙形类演化支。
特征
即使与其他蜥脚类比起来,泰坦巨龙类的头部显得比较小。泰坦巨龙类的头部比较宽,类似圆顶龙与腕龙,不过巨龙类的头部比较长。它们属于大鼻龙类,拥有大的鼻孔,而且鼻骨是隆起的,牙齿小型且成铅笔状或钉状。
以蜥脚类而言,泰坦巨龙类的颈部是比较短的。尾巴类似一条鞭子,但没有梁龙科的尾巴长。泰坦巨龙类的骨盆是比其他蜥脚类纤细,而胸部是比较宽的,让泰坦巨龙类的四足呈现独特的步态,因此它们的脚印是比其他蜥脚类来的宽广。泰坦巨龙类的前肢比后肢来的粗短,脊椎是实心而非空心的,这也许是一个倒退回原始蜥脚类的特征。不过它们的脊椎组织是更有弹性,所以泰坦巨龙类可以比其他的蜥脚类移动的更迅速。
从化石的皮肤痕迹发现,在它们皮肤上大的鳞片周围镶嵌著较小的鳞片[1]。古生物学家甚至在萨尔塔龙的皮肤上发现类似甲龙的坚甲。
虽然泰坦巨龙类恐龙的体型巨大,但有些物种体型较小,可能是因为异域种化与岛屿环境隔离而造成的侏儒物种,例如马扎尔龙。
原始泰坦巨龙类具有平凹型或双凹型脊椎,进阶型泰坦巨龙类具有双凸型脊椎。毒瘾龙则具有介于两者之间的脊椎。
古生物学
食性
在白垩纪晚期的泰坦巨龙类粪化石中发现了植物岩(Phytoliths)与矽化的植物碎片,显示了泰坦巨龙类广泛且不挑剔的食性。一个在2005年公布的发现,显示泰坦巨龙类有广泛的进食范围,除了预期中的苏铁与针叶树,还有单子叶植物,包括棕榈科、禾本科、稻米与竹的祖先;有假设认为这些新植物造成草食性恐龙与草的协同进化。
蛋巢
最近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的Auca Mahuevot发现了一个大型的泰坦巨龙类蛋巢,在西班牙也有类似的发现。很明显地有数百只萨尔塔龙科的雌性个体挖掘洞穴,将蛋产于洞中,并用泥土与植被覆盖恐龙蛋。这些小型恐龙蛋的直径为11到12公分,其中包含化石化胚胎,以及完整的皮肤压痕。皮肤痕迹显示泰坦巨龙类具有小型的镶嵌状鳞片。这些证据显示泰坦巨龙类是群体动物,身体拥有装甲,这些装甲以及群体行动可能用来抵抗大型掠食动物的攻击,例如:阿贝力龙[2]。
参考文献
- ↑ Coria, R.A. and Chiappe, L.M. 2007.Embryonic Skin From Late Cretaceous Sauropods (Dinosauria) of Auca Mahuevo, Patgonia, Argentina. Template:Wayback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v81(6):1528-1532 doi:10.1666/05-150.1
- ↑ 存档副本. [2012-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