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糞化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糞化石

糞化石(Coprolite),化石糞便,史前動物所排放,魚類、爬行類、哺乳類等糞的化石。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糞化石

外文名; Coprolite

形狀; 多呈紐狀或鬆散的小球形

作用; 推測食性,判斷肛門基本形狀

多呈紐狀或鬆散的小球形,其中含有作為食物而未消化的其他生物的遺骸(北美泥盆紀魚的糞化石中有硬鱗魚的鱗),可以用來推測食性,在判斷肛門基本形狀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為大部分是由磷酸鈣構成,所以有時單獨的磷酸鹽團塊稱為糞化石。在英格蘭(Eng-land)北部最上部侏羅紀有稱為糞化石層的地層。

另一種定義

動物糞便的化石。英國地質學家巴克蘭(William Buckland)最早發現這種物質的真正的自然本性,他觀察到英格蘭西部格洛斯特(Gloucestershire)郡的里阿斯統(Lias Series, 2.08億∼1.87億年前)中的旋繞體,具有一種應當在呈柔軟狀態時經過爬蟲類或魚類腸子排出而形成的形態。

該旋繞體長期被認為是松科球果化石或牛黃石,巴克蘭推測為糞便成因。經分析進一步確認類似鬣狗的糞便,並發現該化石基本上由磷酸鈣和碳酸鈣組成,常常含有未改變的骨屑。巴克蘭將其命名為coprolite,乃取自希臘文kopros(糞便)和lithos(石頭)而成。[1]

參考文獻

  1. 為什麼會形成糞化石?, 知乎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