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五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李琪(871年-930年10月26日?[1][2][3]),字台秀,河南寿安(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中国唐朝及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唐官员,后梁年间为宰相。
家世和效力唐朝
李琪出自陇西李氏敦煌房,五世祖李憕在天宝末年为礼部尚书、东都洛阳留守,在安史之乱中以忠诚显名,拒绝投降安禄山,洛阳失守时遇害。曾祖李采,唐宪宗元和年间官至给事中。祖父李敬方,为唐文宗谏议大夫。父李縠,唐僖宗广明年间,为统军对黄巢大规模变军作战的诸道行营兵马都统王铎都统判官,因功为谏议大夫。[1]
李琪十三岁时,已以词赋诗颂为王铎所知,但王铎怀疑那些诗非李琪本人所作而是他人代笔。一次他设宴于公署,邀请李縠,秘密派人去李家,以《汉祖得三杰赋》为题测试李琪,李琪立即写就,结尾写道:“得士则昌,非贤罔共,龙头之友斯贵,鼎足之臣可重,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王铎读后为之惊骇,说:“这孩子是大器啊,将来主宰文坛。”[1]十四岁时,再次谒见王铎,王铎说:“刚才蜀中诏命到,用夏州拓跋思恭为收复都统,可以作一首诗吗?”李琪秉笔立就:“飞骑经巴栈,洪恩及夏台。将从天上去,人自日边来。此处金门远,何时玉辇回。蚤平关右贼,莫待诏书催。”王铎更奇之,因而抓着李琪的手曰:“这真是凤手啊。”次年,丁母忧,流寓齐鲁之地,然糠照薪(烧糠照明),把夜晚当白天一样写文章,读书数千卷,期间作诗赋。光启元年(885年)唐僖宗因内乱出奔,李琪私下作赋:“哀痛不下诏,登封谁上书。”[4]
唐昭宗年间,官员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李琪时年十八,将一轴赋装在袖子里谒见李谿。李谿览赋惊异,反穿鞋子迎李琪进门,取出李琪所作《调哑钟》《捧日》等赋,说:“我曾担心近年文士所作辞赋都在数句之后都没有赋题,吾子入句见题,而且句子对偶典丽,吁!可畏啊。”此事后,李琪更知名,中进士。兄李珽也中进士。乾宁二年(895年),唐昭宗封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为晋王,以薛廷珪、李琪为册使前往河东军部太原。天复(901年—904年)初,李琪考博学弘词,居第四等,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每看到不当政策,他就上章议论,文章秀丽,读者忘倦。昭宗逃难时,李琪隐居荆、楚间,自隐来历,号华原李长官。堂兄李光符为宜都长官,曾厌薄他。李琪寂寞,每临流踞石、摘树叶时试草制词,吁嗟怏怅,将树叶投入水中。[1]
效力后梁
后梁代唐后,李琪、李珽兄弟齐名,为梁开国皇帝后梁太祖所知,李珽被其任为崇政学士,李琪则被征为左补阙,再入为翰林学士,获赐大砚瓦。[5]开平(907年—911年)初年,两浙百姓上言请为尚父、吴越国王钱镠立生祠,太祖同意,令李琪撰生祠堂碑以赐。[6][7]乾化二年(912年)二月,太祖至贝州,命四丞相、李琪及其学士同僚卢文度、知制诰窦赏等十五人扈从。[8]累迁户部侍郎、翰林承旨。太祖多对敌国岐、晋及燕赵等地用兵,李琪常随驾居帐中,专掌文书,作文合太祖意,宠遇过人。其名播于海内。他重诺,怜才,奖善,家门和睦。[1]
梁末帝朱瑱贞明年间,李琪历任兵部、礼部、吏部侍郎,受命与冯锡嘉、张充、郗殷象同撰《梁太祖实录》三十卷,但叙述不工,事多漏略。[9]迁御史中丞,累擢尚书左丞。[1]李琪不喜要员刘昌素为人,因而善待与刘昌素同年进士却互相诟骂不亲近的卢损。李琪的妹妹瞎了一只眼睛,长年嫁不出去,就嫁给卢损,卢损慕李琪声誉而娶其妹。[10]
贞明六年(920年),李琪被任为中书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实质宰相。[11][12]卢损也受到提拔,累迁至右司员外郎。[10]儒生王延以所作赋谒见李琪,李琪看后欣然说:“最近作赋到这个地步的人很难得,王生升我堂矣。”荐为即墨县令。[13]于是士人称赞王延。[14]李琪仗着朱瑱近臣皇姐夫租庸使、户部尚书赵岩、国舅张汉杰的势力,收受贿赂。李琪性疏俊,倜傥负气,不拘小节,而同僚宰相萧顷谨慎细密。[15]但因李琪有才,中书省多按他而非萧顷的意思办事。[1]萧顷秘密收集李琪的错误。他很快对朱瑱奏称凡有摄官对李琪行贿,李琪就任他们为正职官。朱瑱大怒,想把李琪流放到远方,但因赵岩、张汉杰左右,只罢为太子少保,当是没有皇太子,这只是荣衔。[15]
效力后唐
庄宗年间
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克用之子晋王李存勖称帝,自称唐朝合法继承者,建立后唐,即庄宗皇帝。同光元年(923年),他突袭攻克梁都城大梁,朱瑱自杀,梁亡,全境为唐所并。庄宗素闻李琪名,欲大任。议者以为主导朝政的枢密使郭崇韬以勋臣身份为宰相,不知朝廷典故,当用唐朝名家辅佐之。李琪与礼部尚书薛廷珪因曾为晋王册礼使,有德望也有文才,都被推荐为宰相。但郭崇韬反对他们,指薛廷珪浮华、李琪粗疏。在郭崇韬和宰相豆卢革推荐下,尚书左丞赵光胤和礼部侍郎韦说被任为宰相。[16]梁旧臣也多嫉妒忌恨李琪。[1]二年(924年)三月,李琪被任为刑部尚书。[17]九月,奏请废止后梁法律,行唐文宗时法律《开成格》。[18]
三年(925年)六月,充昭宗、少帝改卜园陵礼仪使。[19]七月,充大行皇太后山陵礼仪使,以刑部尚书、判太常卿兼判吏部尚书铨事改任为吏部尚书,依前判太常卿。九月,郭崇韬出兵伐前蜀前,奏称如果宰相有缺,首推邺都副留守张宪,其次则身为中原士族富有文学的李琪、御史中丞崔居俭,可择而任之。[20][21]十月,庄宗奉皇太后尊谥宝册赴西京长安录座,以李琪读宝文,百官素服列队于长寿宫门外奉慰。当年秋,大水,庄宗忧心军粮不足,闰十二月,征集百官意见,李琪上疏数千言,引古田租之法和从权救弊之道,主张在用兵前合理预算,减轻农民税负以鼓励农事,对给政府送钱的人授以官爵,可充国库。[22][23]庄宗很赞同,下诏褒奖,[24]敕令有司执行,[25][26][27]却没有得到贯彻。[28]四年(926年)二月,庄宗命李琪为国计使,[29][30]将用为辅相,[1]但四月却在洛阳的兴教门之变中被杀。[31]
明宗年间
另一起兵变的领导者庄宗养兄李嗣源很快到洛阳接管,始称监国,又准备称帝,但不知是否当改国号。其近臣武宁节度使李绍真、枢密使孔循认为唐朝国祚已尽,建议改国号。李嗣源却认为自己的一生和庄宗及庄宗祖父李国昌、父李克用关系紧密,与他们是一家人。李琪指出改国号则是背弃三代旧主,李嗣源作为李克用养子是可以继承后唐帝位的,宜用以嗣子身份于柩前即位之礼。[32]李嗣源同意了,即位为明宗皇帝。[31][33]明宗初即位,命百官每五天随宰相入见内殿,称为“起居”,李琪认为不是旧礼,请求罢之,[34][35]只是每月朔望日才召百官入阁赐食。[36][37]但天成元年(926年)五月明宗仍宣诏在朔望入阁以外仍恢复五日起居,并成为定例。[38]
枢密使安重诲主导朝政。六月,李琪在吏部尚书、判太常卿事任上被任为御史大夫。[30][39][40]当月,安重诲前驱过御史台门,被殿直马延不慎冲撞,安重诲斩之于马前再上奏。李琪害怕安重诲,不敢弹劾,又怕谏官议论,托宰相任圜先知会安重诲,再报告明宗,但仍然迟疑不敢直言。七月,明宗则在安重诲请求下,下诏责马延冲撞重臣,戒谕中外。[31][39]李琪又奏论四夷来朝之礼,经太常寺讨论,明宗下诏大蕃入朝时按旧仪,于正殿排比铺陈立仗,百官排班,于正门引入使者对见。[41]十月,三上表请辞。[42]
豆卢革和韦说都被罢相后,二年(927年)正月,朝廷议论代之者。当时安重诲很信任孔循,在孔循推荐下,安重诲推荐太子宾客郑珏,郑珏被任为宰相,安重诲再推荐太常卿崔协。任圜欲用李琪,但郑珏素来厌恶李琪,孔循也因而反对李琪,对安重诲说:“李琪不是没文学,但是不廉。宰相应该端重有器度,才足为官员之首。朝论认为莫如崔协。”后来安重诲与任圜在明宗面前热烈争论崔协和李琪的优点。安重诲私下对任圜说:“现在正缺人,让崔协暂且当一下可以吗?”任圜说:“李琪才艺相当于时下一百人,而谗夫巧言阻其进用,忌害其能,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犹如弃苏合丸而取蛣蜣转丸。”安重诲笑而止。孔循每天说李琪的短处而称赞崔协,最终明宗任崔协和端明殿学士冯道为宰相,忽略了李琪。[31][43]李琪托病三度上章请老,朝廷不允,二月,除授(拜官授职)尚书右仆射。[1][39][44][45][46][47]同年刑部侍郎、权判太常卿马缟奏请明宗别立亲庙,追尊生身父祖为“皇”,得李琪等认可,[48]但明宗想追尊生身父祖为皇帝,李琪等又请追尊明宗生身父祖为皇帝,曾祖、高祖为皇。[49]在郑珏合群议所奏下,最后明宗追尊四代生身先祖为皇帝。[50]李琪上书中书省称按《开元礼》“上事日合有恩赐百官酒食”“仆射上事日,中书、门下率百官送上”,中书省下发太常寺,太常寺说查《开元礼》无“送上”之文,亦无恩赐酒食之事。[51]
前次拜相之争后,李琪为宰相们所疑,他们仔细检查他的上表,寻找错漏,导致李琪所奏事多被阻拦。三年(928年)五月,为太子少傅,当时并无皇太子,这完全是荣衔。[52]四年(929年),明宗讨灭叛将义武军节度使王都,从汴州回洛阳,[53]李琪时为东都留守,奏请率百官至偃师奉迎。[54]为赞扬明宗和北面招讨使王晏球败王都及其契丹盟军,李琪在所进《贺平中山王都表》中写道“败契丹之凶党,破真定之逆城”,将义武军军部定州误作邻镇成德军的军部真定,被冯道指责,罚俸一月。[39][55][56]平卢节度使、改回原名霍彦威的李绍真去世,李琪奉命撰《霍彦威神道碑》,因与霍彦威都曾效力后梁,李琪将霍彦威在梁的履历写得如同在唐一般,出于个人感情不称梁为伪朝。中书省为此指责他,并奏请明宗下诏重修,明宗从之。[1][57]
李琪因善作文而自负,显贵后,在牙版上刻金字“前乡贡进士李琪”,常置于座侧。李琪虽博学多才,却不持重,不知进退收敛,明知具有攻击性是冒险之举,仍然因不能自我镇静而为之。最终以太子太傅致仕,当时仍无皇太子,故仍是荣衔。长兴元年(930年)四月,明宗御文明殿受册徽号为圣明神武文德孝恭皇帝,李琪时为特进、太子少傅、上柱国、酒泉郡开国侯、食邑一千户。[58]十月,[2]李琪卒于洛阳福善里家中。生前,他将所作诏书编为十卷,名为《金门集》,大行于世。子李贞,官至邑宰。[1]
作品
- 《梁启圣匡运同德功臣、淮南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淮南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安抚兼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尚父守尚书令、扬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吴越王钱公生祠堂碑》
- 《s:长芦崇福禅寺僧堂上梁文》
- 《皇天大政论》十卷[59]
- 《金门集》十卷
- 《应用集》三卷[60]
- 《玉堂遗范》三十卷[61]
评价
- 《旧五代史》史臣曰:夫相辅之才,从古难得,盖文学政事,履行谋猷,不可缺一故也。如数君子者,皆互有所长,亦近代之良相也。如齐公(赵光逢)之明节,李琪之文章,足以圭表搢绅,笙簧典诰,陟之廊庙,宜无愧焉!
注释及参考文献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旧五代史》卷五十八
- ↑ 2.0 2.1 《旧五代史》卷四十一
- ↑ 930年10月26日,后唐明宗因李琪去世下令废朝。这并不完全代表李琪于当日卒。
- ↑ 《太平广记》
- ↑ s:谢朱梁祖大砚瓦状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 ↑ 《梁启圣匡运同德功臣、淮南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淮南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安抚兼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尚父守尚书令、扬杭越等州大都督府长史、上柱国吴越王钱公生祠堂碑》
- ↑ 《旧五代史》卷七
- ↑ 《旧五代史》卷一十八
- ↑ 10.0 10.1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
- ↑ 《旧五代史》卷十
- ↑ 《新五代史》卷三
- ↑ 《新五代史》卷五十七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一
- ↑ 15.0 15.1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二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一
- ↑ s:请行开成格奏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二
- ↑ 《旧五代史》卷五十七
- ↑ s:征蜀荐才疏
- ↑ s:陈经国事疏
- ↑ s:请转运官物授官奏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三
- ↑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六
- ↑ s:停折纳等税敕
- ↑ s:答李琪转仓赡军条陈敕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
- ↑ 《旧五代史》卷三十四
- ↑ 30.0 30.1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九
- ↑ 31.0 31.1 31.2 31.3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 ↑ s:不应改国号议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五
- ↑ s:请更定朔望入阁奏对疏
- ↑ s:答卢文纪整饬辞谢朝班等例诏
- ↑ s:请依李琪朔望奏对议(天成元年七月中书门下)
- ↑ s:依李琪朔望奏对敕
- ↑ 《五代会要》
- ↑ 39.0 39.1 39.2 39.3 《新五代史》卷五十四
- ↑ 《新五代史》本传仍作御史中丞。此从《旧五代史》本传、<明宗纪二><职官志>、《资治通鉴》。
- ↑ 《旧五代史》卷三十六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七
- ↑ 《新五代史》卷二十八
- ↑ 《旧五代史》卷三十八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七
- ↑ s:请更定朝班奏(清泰二年十一月御史台)
- ↑ 《全唐文》作尚书左仆射。
- ↑ s:请准为缟奏即令撰谥册议
- ↑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二
- ↑ 《新五代史》卷五十五
- ↑ s:李琪新授仆射上事奏(天成二年八月,中书门下)
- ↑ 《旧五代史》卷三十九
- ↑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六
- ↑ s:奉迎车驾还京奏
- ↑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六
- ↑ s:李琪上表误用真定罚俸敕
- ↑ 《旧五代史》卷四十
- ↑ 冯道《上唐明宗徽号册》
- ↑ 《宋史》卷二百零五
- ↑ 《宋史》卷二百零八
- ↑ 《宋史》卷二百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