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致仕是指東亞古代官員退休。中文中,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個相同意義的名詞。與現代退休制度最大的不同,古代政府通常不會為所有退休官員提供年金形式的養老金。
中國
中國古代官員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1],有疾可提前。對於官員是否強制退休、退休年齡,歷代政府規定不盡相同。《北史·韋孝寬傳》:韋孝寬「每以年迫懸車,屢請致仕。」北宋陳執中出任陳州郡守,認為錄事參軍蔡黃裳年紀大,要他自請退休;蔡黃裳本來不肯,但不敵陳執中威脅,只得被迫致仕,晚年流寓陳州。明朝初期,朱元璋時,文武官員可在六十歲時退休。此後,部分世襲武官,可在五十歲退休。明孝宗時規定,官員可在四十歲時提出退休。
宋代官吏致仕的條件
宋代對於官吏致仕的條件有着嚴格的規定,有年齡、身體狀況方面的,也有級別和品階方面的規定。
1、年齡。
這是官吏致仕的最基本條件。對於致仕官的年齡規定:按時致仕者有相應獎勵;戀位不退者不僅強令致仕,還要處以罰俸、降官等處罰。
宋代基本沿襲唐七十致仕之制。宋初太宗時規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北宋初期,由於局勢不穩定,官員較少,「七十致仕」並未嚴格執行。很多是超過七十歲的,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有詔云:「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許致仕」。
宋中期以後,由於冗官問題日益嚴重,致仕制度開始逐漸嚴格起來,並發展為強令致仕。《宋史·職官十·致仕》中侍御史知雜事司馬池說:「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請致仕者,許御史台糾核以聞。」但是也可以有例外情況。個別武官可延至80致仕。比如焦繼勛七十八歲時死於任上,贈太尉。少數元老、勛賢等可以留任,有的致仕官吏在朝廷需要時還可以復出任職,稱「落致仕」。《宋史·職官十·致仕》里就記載了大臣文彥博致仕後又復仕的情況。
2、身體狀況。
它是致仕的重要標準。如果確因昏老不能任事或自願就閒,可以申請提前休致。宋朝也曾規定:「雖未及七十,但昏老不勝其任,亦奏請之。」
3、官吏級別和品階的差異成為官吏致仕的參考條件。北宋前期,高級官吏致仕,必須「落職」,即解除在二館、秘閣中所任官職。神宗時,開始允許職事官都帶原職致仕。《宋史·職官十·致仕》有載:端明殿學士、工部尚書王素,觀文殿學士、兵部尚書、知蔡州歐陽修,是宋代「帶職致仕」的開端。從此,「帶職致仕,自素始也」。 宋代官吏致仕後的待遇及安置
致仕待遇
官員致仕退休後,可依在職時薪俸領取退休年金,一般而言分以下三種狀況:
領半俸-正常情況無過失年老致仕,一般而言都領半俸。
領全俸-年老致仕,而皇帝又認為該官員有功,可以特別恩旨領取全俸,並且安排使用朝廷驛站返鄉。在古時自費長途返鄉通常是極為耗財費力,常有客死途中之事,故准許使用驛站安全快速返鄉亦為皇帝一種恩賜。
無俸-犯錯被皇帝下旨或「部議」勒令強迫革職,只是稍顧慮該官員面子稱致仕,就沒有任何退休年金[2]。
視頻
致仕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古代官員退休年齡:周朝至明朝70歲清朝60歲,中國青年網,2015-1-29
- ↑ 清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有的全俸有的半俸,有些甚至無俸?,網易,201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