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战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战步》选自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六韬》卷六《犬韬》。

《六韬》不仅仅是一部兵书,也是一部治国安邦定国的政治著作,其治国思想体系大体上属于黄老道家,提倡无为而治 。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1]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英语法语等多种文字

提示

本篇论述了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首先论述了步兵同车、骑作战,必须依据丘陵险阻,占据有利地形。在兵力配备上,长兵器强弩在前,短兵器在后,轮番战斗。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无丘陵险阻可依的情况下,同敌车、骑交战,应将部队部署成“四武冲陈”,并设置行马、蒺藜等障碍物,迟滞敌军行动,再深挖壕沟,构筑防御工事,即可抵挡敌军进攻。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答道:“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把长兵器和强弯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战斗,更番休整。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量到达时,我即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使材士强弩戒备后方。”武王问:“我既无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达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战车骑兵夹击我两翼,突击我前后,致使我全军恐惧,溃败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器材,把牛马集中编在一起,步兵结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战车骑兵即将到来,就广泛布设蒺藜,并挖掘环形壕沟,宽深各五尺,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进退,用车辆连接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即成营寨。用材士强弩戒备左右,然后号令我全军猛烈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好啊!”

治国思想

《六韬》治国思想的基本思路是圣贤的君主通过使用贤能之人治国,并提出了一套足以和儒家内圣外王学说相媲美的治国战略思想,即"心以启智,智以启财,财以启众,众以启贤,贤之有启,以王天下。"要通过修炼个人心性以获取智慧,通过个人智慧来获取财富,通过财富来获取众人拥戴与归附,从拥戴归附自己的众人中获取贤才,通过贤才来提高自己,这样就成为一个良性循环,遇到一定的时机,就以行动以获取天下。《六韬》强调以道以智治国,在竞争激烈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思想相比更具有可行性 。

历史意义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六韬》据传在7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此外,在日本由于源义经盗得《六韬》因而作战得以出奇制胜的传说,使得《六韬》中的《虎韬》(日本作:“虎之卷”),在日本成为“成功之路必读之书”的同义词[2]

视频

战步 相关视频

六韬
老梁批讲六韬三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