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禧太后”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第1行: 第1行:
{{東亞女性歷史人物
+
 
|名稱=孝钦显皇后葉赫那拉氏
 
|身份=[[清朝|大清]]慈禧皇太后
 
|姓=[[那拉氏]]
 
|穆坤= [[葉赫那拉氏|葉赫]]
 
|名=杏貞
 
|姓名=
 
|字=
 
|官職=
 
|封爵=
 
|位號=貴人→嬪→妃→貴妃→貴太妃→皇太后→太皇太后→追尊皇后
 
|封號=兰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慈禧(聖母)皇太后→慈禧太皇太后→孝欽顯皇后
 
|御稱號=
 
|湯沐邑=
 
|徽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宮號1=
 
|宮號2=
 
|前任=[[孝贞显皇后|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慈安母后皇太后)]]
 
|繼任=[[孝哲毅皇后|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嘉顺皇后)]]
 
|神號=
 
|尊號=
 
|旗籍=[[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
 
|乳名=
 
|幼名=
 
|兒名=
 
|童名=
 
|小字=
 
|號=
 
|法號=
 
|院號=
 
|其他名號=
 
|綽號=
 
|出生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br />{{birth date|1835|11|29}}
 
|出生地=[[大清]]
 
|婚年=[[咸丰 (年号)|咸豐]]元年(1851年)
 
|逝世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廿二<br />{{death date and age|1908|11|15|1835|11|29}}
 
|逝世地=[[北京|京师]][[中南海]][[仪鸾殿]]
 
|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墳墓=[[定東陵 (慈禧)|菩陀峪定東陵]]
 
|父親=[[惠徵]]
 
|嫡母=
 
|母親=佟佳氏
 
|夫=[[咸豐帝]]
 
|婚姻名份=妾
 
|夫之父=[[道光帝]]
 
|夫之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嫡母=
 
|夫之元配=[[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夫之正室=
 
|夫之繼室=[[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平妻=
 
|夫之側室=[[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br />[[端恪皇貴妃]]佟佳氏<br />[[玟貴妃]]徐佳氏<br />[[婉贵妃 (咸丰帝)|婉貴妃]]索綽絡氏<br />[[璷妃]]那拉氏<br />[[禧妃]]察哈拉氏<br />[[吉妃]]王氏<br />[[慶妃]]索綽羅氏<br />[[雲嬪]]武佳氏<br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br />[[璹嫔]]那拉氏<br />[[玉嬪]]那拉氏
 
|兄弟=[[桂祥]]<br />[[照祥]]<br />[[福祥]]
 
|姊妹=[[葉赫那拉氏 (醇賢親王嫡妃)|葉赫那拉氏]](夫[[醇親王]][[奕譞]])
 
|嫡兄弟=
 
|嫡姊妹=
 
|庶兄弟=
 
|庶姊妹=
 
|同胞兄弟=
 
|同胞姊妹=
 
|異母兄弟=
 
|異母姊妹=
 
|異父兄弟=
 
|異父姊妹=
 
|繼兄弟=
 
|繼姊妹=
 
|子=[[同治帝]]
 
|女=
 
|養子=
 
|養女=[[榮壽固倫公主]]
 
|繼子=
 
}}
 
[[File:慈禧太后.jpg|250px|thumb|慈禧肖像,荷蘭畫家[[胡博·華士]]繪]]
 
 
'''慈禧太后'''({{bd|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catIdx=Y,叶}})即'''孝欽顯皇后'''({{lang-mnc|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br> ᡤᡳᠩᡤᡠᠵᡳ<br> ᡳᠯᡝᡨᡠ<br>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v=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a=hiyouxungga gingguji iletu hvwangheu}}<ref>《漢滿詞典》,劉厚生、李樂營等主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頁。(ISBN 7-105-06386-6)</ref>),[[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太后'''({{bd|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catIdx=Y,叶}})即'''孝欽顯皇后'''({{lang-mnc|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br> ᡤᡳᠩᡤᡠᠵᡳ<br> ᡳᠯᡝᡨᡠ<br>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v=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a=hiyouxungga gingguji iletu hvwangheu}}<ref>《漢滿詞典》,劉厚生、李樂營等主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頁。(ISBN 7-105-06386-6)</ref>),[[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2018年12月17日 (一) 10:56的版本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满语ᡥᡳᠶᠣᠣᡧᡠᠩᡤᠠ
ᡤᡳᠩᡤᡠᠵᡳ
ᡳᠯᡝᡨᡠ
ᡥᡡᠸᠠᠩᡥᡝᠣ
穆麟德hiyoošungga gingguji iletu hūwangheo太清hiyouxungga gingguji iletu hvwangheu[1]),那拉氏,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丰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贵人,后依次晋封至懿贵妃。咸丰帝死后,其子同治帝继位,被尊为“聖母皇太后”,抬旗满洲镶黄旗[2]。同年与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谋发动辛酉政变,铲除掌權的顾命八大臣势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称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后,在慈禧的主持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慈禧之妹所生)继承皇位,是为光绪帝。慈禧与慈安继续垂帘听政。1898年,光绪帝推动戊戌变法,与慈禧发生矛盾。同年,慈禧发动政变,軟禁了光绪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随后临朝称制,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900年,庚子事变发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携光绪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得以返回北京。此后慈禧开始推行庚子新政,废除科举制度。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间大清帝國的实际统治者,包括前面与慈安太后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长达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乾隆帝。统治掌权时长不仅超越唐朝武则天[3]漢朝吕后[4]且超越大多数帝王;统治期间发动政变三次,立皇储两次。死后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生平

早年至入宮產子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父亲为惠徵(1805年-1853年7月8日),惠徵出身于北京满洲镶蓝旗世襲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原為吏部笔帖式,咸豐二年(1852年)昇為安徽徽宁池太广道道员,官居四品。史料没有记载她的出生地,与中国其它名人故里之争类似,关于出生地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长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说法。

五月初九,慈禧和日后的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同时被送入圆明园。他他拉氏则被封为麗貴人。慈禧和莊静因为相貌柔美,同时受到咸丰帝的宠爱。与其他嫔妃相較,慈禧具有較高水準的文化修养,能書寫漢文,擅于书法與繪畫。咸丰帝体弱多病,而当时国家又值多事之秋,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英法联军的侵略;咸丰帝开始允许慈禧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使得慈禧逐渐有了政治歷練與资本。咸丰帝有两个儿子,皇次子悯郡王刚出生便死去了,慈禧所生的皇長子载淳成为咸丰帝唯一一个活到成年的儿子,使懿贵妃在宫中的地位越发显贵。

咸丰駕崩,登位太后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年)八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攻破大沽口,占领天津。随后在八里桥击溃了清军的精锐,京师危在旦夕。9月22日,咸丰帝率包含慈禧在內的一干宫眷逃往热河避暑山庄避难,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师與聯軍議和。英法聯軍在北京大肆搶劫後,10月18日將包括圓明園在內的皇家“三山五園”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隔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在避暑山庄驾崩,年僅30歲。[5]临终前,咸丰帝令其年仅5岁的獨子载淳继承皇位,并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贊襄政務王、大臣」,辅佐嗣君,人称“顾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庄居丧期间,奉咸丰帝的皇后钮祜禄氏為“母后皇太后”,住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奉生母那拉氏為太妃,而後過一天傳帝令,加封為“聖母皇太后”尊號慈禧,住在西暖阁;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别被称为“东宮太后”和“西宮太后”。

垂簾聽政

政變成功後,恭親王奕訢以功獲封議政王,慈禧又授意恭親王及大臣,使他们上书建议兩宫听政。于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在养心殿垂帘听政。慈禧许诺:「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自此,每日都召恭親王、军机大臣讨论政治。内外奏章,两宫太后阅览之后,由恭親王拟旨,翌日,恭親王进呈,由两太后审阅之后,分别盖上咸丰帝賜同道堂小璽鈐作为标识,然后以同治帝的旨意颁示。慈安太后对权力并不感兴趣,日常朝政事务由慈禧处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务,慈禧仍要去征求慈安的意见。慈禧在垂帘听政之后,便采纳了御史徐啟文的意见,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评时事的过失;又采纳御史鍾佩賢的意见,崇节俭、重名器;采纳御史卞寶第的意见,严赏罚、整肃吏制、慎薦舉。又命令內直翰林整理前朝历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帘听政的事迹,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归纳总结。同年,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虽然在北伐西征中失败,但其势力仍然很强大。捻军活跃于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陕、甘地区以及西南云南地区,都发生了回族民变。兩宮太后重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员,最终分别于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灭了太平军和捻军这两股势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镇压云南回变陕甘回变。在兩宮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乱的局势逐渐趋于稳定,史称同光中兴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太后在此后一段时间内开始排斥維新派,並因此利用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6][7];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8]。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義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但看到“民氣可用”;而且当时号称上百万的义和团民已经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担心镇压义和团会促使其矛头转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大规模进入京畿,并且殘殺“教民”、攻擊外人、甚至殺死德國日本外交官等人員的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來源請求]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处死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随即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9]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15日,聯軍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占領全城;慈禧携光绪帝等宫眷自德胜门逃出京师,经过宣化大同太原,于九月到达西安。慈禧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与西方列强议和,并于翌年签订《辛丑条约》。慈禧和光绪帝都下詔罪己。端郡王載漪失势,溥儁也被废除大阿哥头衔,以公爵头衔迁出宫。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慈禧重新下令改革,是为庚子新政。这次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也被废除。在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下,慈禧决定效仿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下令“预备立宪”,[10]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国考察。


身後之事

慈禧的陵寝菩陀峪定东陵,营建过程前后持续了14年,耗银227万两,金碧辉煌、极尽奢华。1928年6月,軍閥孙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对慈禧的菩陀峪定东陵和乾隆帝裕陵进行大规模盗掘。盗墓者将定东陵内的珍宝洗劫一空,甚至连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雞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轰动全国的“清东陵盗宝案”。在清皇室的呼吁下,民国政府派员调查此事。孙殿英对外宣称是报祖上孙承宗之仇,并将其中部分盗取的宝物贿赂宋美龄孔祥熙等人,案件查办最终不了了之。寓居天津溥仪只得派人将挖出的遗骨重新敛葬。後來溥儀在其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指宋美龄),讓他耿耿於懷。

評價

慈禧掌權將近47年,兩次聽政、一次訓政,發動兩次政變,大清皇帝的指定權也掌握在慈禧手中,破壞了從清朝雍正帝以來所建立的秘密立儲的規定。除此之外,使用砒霜毒死光緒帝,加上其導致清朝的覆亡,守舊及拒絕。

慈禧掌政初期與慈安共同推動洋務運動,在位期間重用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等中興的功臣,讓洋務運動順利推行,創造了同光中興。掌政中期默許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啟用康有為梁啟超等變法人物,但後來因威脅其權勢,最後強制中止。掌政晚期推動清末新政,啟用奕劻載澤載灃張之洞袁世凱等新政功臣,廢除科舉、廢除殘忍的刑法、建立新軍、廢除女性纏足、推動立憲。慈禧對於晚清的改變,除了是推動者外,更是改變清朝的重要女性之一。

中國唐朝以來,就常以天朝自居,因此對於外國或外邦來朝,都認為他們是來進貢的,因此皇帝對於外邦的東西不敢興趣。清朝乾隆帝以來,施行更嚴格的閉關自守政策,儘管英國曾派遣馬加爾尼使團來面見乾隆帝,乾隆帝依舊把馬加爾尼使團列為只是向大清朝貢並來祝賀乾隆帝60大壽的使節團,而雙方因禮儀問題,也鬧得不歡而散。清朝以天朝自居的狀況,直到慈禧掌權後發生了變化,外國使臣與使節可定期到北京面見皇帝,向皇帝朝賀,也不再強調禮儀的問題。這是大清立國以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慈禧掌權後第一次外國使臣與使節到北京祝賀,是在同治帝親政後,由恭親王奕訢帶領外國使臣祝賀同治帝親政。在慈禧訓政時期,慈禧同光緒帝還親自接見外國使臣、使節夫人,並親自招待外國使臣與使節夫人遊歷慈禧居住的頤和園

清朝立國以來,外朝依舊是男性為主的社會,女性不得前往外朝,更不能拋頭露面,儘管是皇帝年幼,也只能在幕簾後聽政。慈禧雖掌政多年,從未到外朝接見官員,只有在內朝發表她對國政的看法及批閱奏章。不過慈禧在訓政時期改變了這樣的做法,與光緒帝一同面見外朝官員,其中在戊戌政變後,慈禧還與光緒帝一同面見外國使臣與使節夫人,讓外國使臣、使節夫人一窺慈禧的樣貌。慈禧掌政時期,將西方科技如照相機汽車引進紫禁城,因此現代人可看到晚清慈禧、光緒帝等多位皇室與官員的相片,將太后、皇帝、皇后的真實樣貌呈現出來,改變了過去只能透過宮廷畫師所繪畫的皇帝、皇后畫像來看皇室成員。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黃龍旗,也是清朝第一面國旗,也是慈禧掌政時期所確立。

慈禧在戊戌政變後,打算廢光緒帝,另立皇帝的做法,引發列強批評。再加上重用義和團對外國駐北京的使館進行慘無人道的燒殺,引發八國聯軍之役,讓慈禧的執政留下汙點,自己也難堪逃離北京。慈禧貪錢也貪權,導致清朝的覆亡,慈禧也將自己的後事辦得相當盛大,將許多珍寶跟她一起埋葬在清東陵,但也埋下了日後她的陵墓被盜的遠因。

傳說軼事

  • 傳闻清末重臣榮祿少年時代,與選秀入宮前之慈禧為情侶,故當慈禧成為皇太后並掌權之後,對於榮祿大力提拔,寵信有加。此說,見於前清宮中女官裕德齡原以英文出版、亦發行有中文版之小說體作品《愛戀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為台灣中視電視連續劇《戲說慈禧》所採用。然而此说并无任何实际依据、与当时的社会常理相悖并且不符合逻辑。实际上荣禄为人非常能干而且主张改革,所以为慈禧太后重用。
  • 清史稿》記載,慈禧去世時仍然在批摺子,可見她的勤政。涂良軍推薦的古裝劇《戲說慈禧》亦如實拍攝。
  • 民间传说称,叶赫那拉氏先祖布扬古被努尔哈赤杀害前诅咒到:“吾子孙虽存一女子,亦必覆满洲”,巧合的是清朝最后两位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均为叶赫那拉氏,而且一个被认为治国无能导致国力日衰,另一个在位时清朝灭亡。然此说法最早在清光绪年间才出现,且从未出现在之前的史料当中,可能为后人穿凿附会之说。

根据野史记载,慈禧在进宫之前,是当地一位有名的美人,当地的恶少早已对她垂涎三尺,于是有一次趁慈禧太后独自一人外出之际,便企图将其强奸,恰好荣禄路过此地,便赶跑了这群恶少,使慈禧太后免遭这群恶棍的侮辱。 从此以后,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一直保持着暧昧关系,即便慈禧太后进宫之后,两人还经常私通淫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更是将他们的关系公然暴露于公众的眼球之下,这从慈禧太后听政之后荣禄的平步青云之中便可以看出来。 荣禄只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后第一个公开的宠男,除此以外还有其它许多没有公开的被慈禧太后宠幸过的男人。 3、安德海和李莲英 据民间传言,慈禧太后除了恭亲王和荣禄之外,还与当时的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有染,尽管太监没有生理能力,但是他们可以给慈禧太后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和刺激,由于这两人很会在这个方面迎合慈禧太后,因此他们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万般宠爱 [11]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1. 《漢滿詞典》,劉厚生、李樂營等主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頁。(ISBN 7-105-06386-6)
  2. 《清穆宗实录·卷131》:咸丰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谕:“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镶黄旗满洲。”
  3. 武則天自660年起臨朝聽政,但唐高宗仍擁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二人地位平等,直至唐高宗683年去世,这时期相当于慈禧太后掌权时间前期与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武則天經廢立中、睿二帝后直接掌權及稱帝,到705年退位時,共在位二十二年,連同唐高宗時臨朝聽政,共在位四十五年。
  4. 自前195年漢高祖去世後臨朝聽政,操縱廢立皇帝,至前180年去世,共在位十五年。
  5.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1987, p. 44
  6. 次日朝罢,荣相请独对,问太后曰:传闻将有废立事,信乎?太后曰:无有也。事果可行乎?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行者。(《崇陵传信录》)
  7. 荣曰:上春秋已盛,无皇子,不如择宗室近支子建为大阿哥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宫中,徐承大统,则此举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崇陵传信录》)
  8. 荣曰:太后行之谁敢谓其不可者?顾上罪不明,外国公使将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惧也。(《崇陵传信录》)
  9. 1900年慈禧太后为什么对八国联军宣战. 《文史杂志》 2010年03期.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中文(简体)‎). 
  10. 《从晚清“仿行立宪”谈宪法的概念———兴盛时期话宪政之二》. 北京大学法律在线 (中文(简体)‎). [失效連結]
  11. http://bbs.tiexue.net/post2_12198217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