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佛寺 (廣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佛寺 (廣州)
圖片來自gushiciku

大佛寺,全称大佛古寺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是一座佛教寺庙

历史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年间。当时的南汉开国高祖劉龑信奉佛教而又喜好建筑宫殿,因此在广州城区的东南西北四角各兴建了七座佛寺,以对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这二十八座佛寺被称为“南汉二十八寺”。现今的大佛寺的前身就是当时的二十八寺里的新藏寺,当时位于广州城的西南角。宋代时,新藏寺同二十八寺中的其它寺庙一道逐渐荒废。元朝时扩建为福田庵

明代初期朱元璋在位时,福田庵得以扩建。扩建时更名为龙藏寺。龙藏寺的规模很大,往南直到现今北京路丽都酒家附近(当时的南城脚),往北达到现在北京路与西湖路的交界(当时的枕拱北楼)。明朝末期,佛教式微,大佛寺也香火不济,后来改建为巡按御史公署。

清朝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攻陷广州,大肆屠城。作为巡按御史公署的大佛寺也毁于火灾。然而据说尚可喜晚年常常感到“不祥之兆”,遂采用手下谋士的建议,皈依佛教,兴建佛寺,以还屠城罪孽。后来安南王莫敬耀偕同其子莫元清都统使上京朝觐,路经广州时,尚可喜设宴招待。席间真修和尚请求安南王资助木材。安南王一口承诺,捐助了大量优质的楠木。同时平南王尚可喜自捐王俸,重修寺庙。重修工程于康熙二年(1663年])动工,新寺庙在次年落成。大殿高、深、宽各30米,供奉三尊铜铸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弥勒佛,各尊佛像高约6、重10,故名大佛寺

康熙六年(1667年),尚可喜之子成为驸马,同固伦公主一起回广州省亲。当时尚可喜迎请了第五世班禅喇嘛及四十多位藏传佛教高僧来到广州,举办“无遮大会”,持续四十九天。

雍正十一年(1733年)朝廷向全国佛门降谕旨,整顿沙门。而广州知府选择在大佛寺宣读谕旨,并在大佛寺建了“宣谕亭”。这时的大佛寺达到其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占地超过三万平方米。住寺僧人众多,香火旺盛。乾隆年间扩建,成为广州五大丛林之一。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时,在大佛寺内设立“收缴菸土菸枪总局”。

民国十年(1921年),六榕寺、海幢寺、大佛寺和光孝寺的住持与陈隶简、梁季宽、汤瑛等鉴于当时社会“世风日下,物欲横流”,功利主义盛行而社会道德水准降低,于是联合三十多人在大佛寺内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借弘扬佛法来影响社会。孙中山为此赠阅经社以“阐扬三密”匾。1922年,时任广州市长的孙科将大佛寺大殿附近空地没收充公并拍卖,以筹措北伐所需的军饷。1924年,又计划将全寺充公拍卖。当时的大佛寺住持敬胜和尚连同阅经社的名人出面向广东省政府请愿。陈济棠到寺院调查后,认为大佛寺历史悠久,有文物价值,遂努力将大佛寺基本架构(大殿、毗卢殿、禅堂、库房、方丈堂、僧舍、斋堂等等)保留下来。1926年周恩来在此举办高级培训班,为北伐培养军政人才。

抗日战争期间,寺中的僧人大都离开,只留下三个人看守。广州沦陷后,日伪政府的邮电部门占用了大佛寺部分地方,以堆放电信器材。抗战结束后,原来寺中的僧人陆续回到大佛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佛寺也被借用举办邮电员工训练班和邮电工人子弟学校。这时的大佛寺僧众稀少,香火零落。1956年,邮电工人子弟学校迁出,越秀区教育局占用大佛寺大堂作为惠新西街小学的课堂。

在文化大革命中,因红卫兵按当局的意思“破四旧”而将三尊佛像及观音菩萨像“清出”大佛寺,肢解後送到西村南岸五金厂仓库,准备冶炼。后来因周恩来批示得到保留。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因外交需要,六榕寺是其中一个景点,广州市革命委员会便将被肢解的铜像找出来,焊接复原后移供到了六榕寺。1982年再由政府出资修复原状,到1984年大雄宝殿落成後迁移进去,并由信徒捐资贴金。今天供奉在大佛寺的三尊大像,是仿照原型重新铸造。1986年对外开放,1993年8月9日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成立广东省第一家开放的佛教图书馆,目前正对大佛寺进行扩建。

大佛寺图书馆

大佛寺图书馆是一家向社会开放的现代化图书馆,成立于2000年9月。图书馆选址在寺院东侧,初建时占地面积为664平方米,后来移至新址后,超过1200平方米。2003年,大佛寺图书馆成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佛教分馆”。2008年,图书馆迁移到一处讨还回来的旧时寺院用地上。全馆收录各类佛教书籍及其他书籍超过一万八千种十五万本,包括《大正藏大藏经》、《乾隆大藏经》、《频伽大藏经》、《洪武大藏经》等经典。馆内不仅设有互联网络,还设有视听室,具备视听、念佛、坐禅等功能。大佛寺图书馆也会定期开展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活动,被誉为“繁华都市中的一方净土”。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宗廟,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參考文獻

  1.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