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南遗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卑南遗址位于台湾台东县卑南山东南端的山麓,是属于台湾东部之新石器时代卑南文化的一个代表性遗址。根据考古学家的推断,该遗址存在的年代大约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为兴盛。[1]
目录
古迹特色
- 整个卑南遗址公园的规划理念,是将遗址视作一个苍穹博物馆。就是可以在园区内看到现场的考古发掘展示,卑南遗址公园的地址是台东市文化公园路200号。
- 卑南遗址的广义面积可达100万平方公尺(约100公顷),是目前台湾所发现最大的史前聚落。
- 此外,卑南遗址也出土了许多石板棺以及棺内精美的陪葬品,是环太平洋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
- 目前,卑南遗址不但是中华民国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所指定的国定遗址,同时在该处也设有卑南文化公园,是台湾第一个考古遗址公园,园区面积约30公顷(30万平方公尺)。
遗址简史
- 卑南遗址最早的日本籍人类学者鸟居龙藏所开始,他曾为卑南遗址的石柱拍摄两帧照片,其拍摄时间可能约在1896年。
- 而鹿野忠雄则是第一位将卑南遗址当作考古遗址加以研究的学者,在鹿野忠雄1930年发表的文章中曾叙述在卑南遗址所在处有数不清的板岩石柱竖立于地表上。
- 1945年时,金关丈夫和国分直一首次对最大立石的周围开始进行试掘,并发现埋藏于遗迹地底的陶器以及住屋遗迹。
- 二次大战结束之后,虽然有不少台湾学者陆续前来卑南遗址进行调查,但都未曾做过发掘。
- 1980年,南回铁路卑南车站(即今台东车站)开工,将地下沉睡数千年的遗构、遗物大量揭露,并造成严重破坏,而引起舆论及各方的高度关切。
- 台东县政府遂委托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的宋文薰、连照美两位教授,进行抢救考古。抢救考古工作共进行13梯次,前后长达9年,成果十分丰硕。
- 无论是发掘面积、出土石棺及遗物数量皆是台湾考古史的空前纪录,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现于世,令人惊艳。
出土文化
- 卑南文化主要分布于台湾东部的海岸山脉和花东纵谷南段的河阶、海阶或山区的缓坡地。
- 重要遗址除了卑南遗址之外,还包括扫叭、富山、渔场、渔场南、东河Ⅰ、东河Ⅲ等其他地方。
- 在这些遗址都出土了大量镰刀、石刀等农具,有垦地伐木的石锄、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镰,舂榖的石杵等。而且器型也有大型化的趋势,可见农耕更形发展、也更重要了。
- 至于海岸地区的遗址则出土丰富的网坠、尖器等渔业用具,又显示对海洋资源的依赖。
- 狩猎的主要工具则有石矛、石镞等。
聚落建筑
- 卑南遗址的范围相当大,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尺。不但聚落庞大,而且建筑物成排分布,格局严谨,已经是颇具组织的社会结构。
- 其住屋略成南北轴向,遥指都兰山。每栋家屋坐西朝东,远望溪流与海洋。家屋主体为长方形平面,东西长11.5公尺。南北宽5.5公尺。
- 以板岩石板、大漂石为墙基,木材为柱,屋墙、屋顶葺以竹架、茅草。
- 屋前以石板铺成方形前庭,屋后有椭圆形砌石圈,用来储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还有零星分布的高架榖仓,支柱上配有防鼠板。
传承发展
工艺技术
陶器
- 长期定居促使族人发展出各类工艺技术。
- 除了农具、猎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来盛水、储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制,偶而使用转盘整修技术,以露天方式烧成,火侯较低。
- 外表以橙色素面为主,少有纹饰。
- 主要器形有罐、钵、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纺轮、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许装饰品如陶珠、陶环,随葬品如陶偶等。
玉器
- 精致的玉器最能显现族人审美观与工艺技术能力。
- 包括玉与似玉材质制成的头饰、耳饰(如长条形玉耳饰)、颈饰(如小玉铃)、胸饰、腕饰、臂饰(如喇叭形环),以及一些非实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样繁多,风格别具。
- 造形上,以玦形耳饰最富于变化,其中人兽形玦造形可作为代表,并已被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选为该馆的馆徽。
- 这些玉器多为族人平常的装饰品,人过世后则当作随葬品长埋地底。从这些玉器的精细程度来判断,很可能已经有人专门从事玉石饰品制作,并以玉制器物来交易。
石板棺
- 有数以千计的石板棺埋在卑南遗址的建筑物底部,成带状分布,而且与地上建筑物的座向相同,显然意义非比寻常。
- 棺内更有丰富又精美的陪葬玉器、陶器,可见当时人已有灵魂观念,相信死后另有世界,并且有相沿成俗的丧葬仪礼。
- 出土的家屋与墓葬上下紧密交叠,成为卑南遗址的一大特色。
- 该遗址也发现了被猎头的无头遗骸,很可能是因为族群扩张领域、在争夺自然资源开始出现部落间的流血战争。
遗址公园
- 基于卑南遗址的重要性,宋文薰教授于1982年即建议就地兴建野外博物馆。
- 1988年,卑南遗址被中华民国内政部列为国家一级古迹。
- 1991年,中央政府决定将遗址现地规划为“卑南文化公园”。
- 2002年8月,位于卑南遗址附近台东市康乐车站的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首先开幕。
- 4个月后,卑南文化公园游客中心正式对外开放,台湾第一个遗址公园于焉诞生。
- 2018年卑南文化公园更名为卑南遗址公园。
相关文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
- 连照美,1982,卑南遗址第109号墓葬及其相关问题。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no. 31:191-221。
- 连照美,1989,卑南遗址抢救考古发掘始末。考古人类学刊,no. 45:66-84。
- 连照美、宋文薰,1983,台东县卑南遗址发掘报告(一)。考古人类学刊,no. 43:117-36。
- 连照美、宋文薰,1985,卑南遗址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第二卷:墓葬分析。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林志兴、林文贤、林娜铃,1998,卑南遗址的故事。台东市: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 吕理政、夏丽芳,1997,卑南遗址与卑南文化。台东市: 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 宋文薰、连照美,1984,卑南遗址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第一卷:遗址发掘与陪葬品分析。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宋文薰、连照美,1986,卑南遗址发掘资料整理报告.第三卷:遗址堆积层次及文化层出土遗物之分析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宋文薰、连照美,1987,卑男遗址第9-10次发掘工作报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宋文薰、连照美,1988,卑男遗址第11-13次发掘工作报告。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 谭丽平、连照美、余炳盛,1997,台湾卑南遗址出土玉器材料来源之初步研究。考古人类学刊,no. 52:211-20。
- 王强,1983,谈台东卑南遗址。人类与文化,no. 18:36-49。
- 杨淑玲,1997,卑南遗址出土的玉器。 台东市: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筹备处。
开放时间
- 星期日:09:00 – 17:00
- 星期一:休息
- 星期二:09:00 – 17:00
- 星期三:09:00 – 17:00
- 星期四:09:00 – 17:00
- 星期五:09:00 – 17:00
- 星期六:09:00 –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