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自網易

胳膊下端與手掌相連的部分:手~,~骨,~力,扼~(表示惋惜等情緒)。[1]

詳細註解

wàn

[名]

形聲。從肉,從宛,宛亦聲。「宛」意為「凹形的」。「肉」與「宛」聯合起來表示「臂端與手掌之間的可以使手掌向內凹曲的部分」。本義:臂下端與手掌相連可以活動的部分

⑵同本義 [wrist]

⑶又如:腕錶(手錶);腕脫手腕脫位。形容書寫忙迫緊張);腕釧手鐲);腕法(寫字用腕的方法);腕頭(猶言手上);腕闌(手鐲類的飾物)

⑷和臂相仿的任何某些突起物 [brachium]

海百合的放射線

頭足類的觸手

⑺似觸手的突起物

⑻某些水母腦內的白色帶狀物

⑼構成鰓足類觸手冠的任意捲曲的肌肉附肢

⑽[量詞]∶串。用於連貫起來可以繞在手腕上的東西 [string]

妾身有隨身的翠珠囊一枚,更有二十五輪香串一腕,與秀才權為信物。——元·武漢臣《玉壺春》

⑾手段;伎倆 [means]

何功使願果,盡力輸老腕。——元·張雨詩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手,䀑聲。 《說文》:「𢯲,手𢯲也。揚雄曰:『𢯲,握也。』」段玉裁註:「各本作手掔,今正,𢯲者,手上臂下也。肉部曰:『臂者,手上也。肘者,臂節也。』又部曰:『厷者,臂上也。』是則肘以下手以上,渾言之曰臂。析言之,則近手處曰𢯲。……俗作捥。」《正字通·手部》:「𢯲,一作𢮗,別作腕,義同。」清邵瑛《說文群經正字》:「今經典或作捥……或為腕。」《集韻·換韻》:「𢯲, 《說文》:『手𢯲也。』揚雄曰:『𢯲,握也。』或作腕、捥。」本義為手掌手臂交接處。 《張家山漢墓竹簡》:「前厥以利股膝,反𢯲以利足蹢。」《儀禮·士喪禮》:「設決,麗於𢯲。」鄭玄註:「𢯲,手後節中也。」古書中表示「手腕」義,還可以見到「捥」、「腕」和「掔」三種形體。《左傳·定公八年》:「將歃,涉佗捘衛侯之手,及捥。」 《靈柩經·骨度》:「腕至中指本節長四寸,本節至其末長四寸半。」《漢書·郊祀志上》:「莫不搤掔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顏師古註:「掔,古手腕之字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腕,烏灌反,或作捥,皆俗用字也。」𢯲原是表示手腕義的正體,與手有關,故從手,䀑聲,但由於「䀑」對一般人而言太陌生, 「宛」比「䀑」常見,因此改作從手宛聲。字又從月(肉),是因為腕部有肉,後來統一作「腕」形,「腕」成為表示「手腕」義的現行通用字。而用為手腕字的「掔」當是「𢯲」之形近訛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烏貫切,音惋。《說文》本作掔。手掔也。《揚雄曰》掔,握也。《玉篇》手腕也。《釋名》腕,宛也。言可宛屈也。《戰國策》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嵆康·琴賦》發和顏,攘皓腕。 又與捥同。《史記·刺客傳》偏袒搤捥而進。索隱捥,古腕字。

詞性變化

[動]

握 [hold]

腕,握也。——《集韻》[2]

常用詞組

腕骨wàngǔ

[carpus] 構成手腕骨頭。人類的腕骨包括:與橈骨相連的近側列的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以及與掌骨相連的遠側列的大多角骨、小多角骨、頭狀骨、鈎骨

腕力wànlì

[wrist power] 手腕的力量;腕部的力量

手腕子

腕子wànzi

[wrist] 胳膊下端跟手掌相連接的可以活動的部分

腕足wànzú

[peduncle] 某些有機體較大的部分或整個有機體所連接的細狹的部分(如腕足類動物的腕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