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以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以撒:又译依撒格易司哈格,是《旧约圣经·创世记》中的人物,亚伯拉罕原配撒拉所生的唯一儿子,以扫雅各的父亲。

以撒希伯来语: |יִצְחָק阿拉伯语: إسحٰق英语Isaac),又译依撒格易司哈格,是《旧约圣经·创世记》中的人物,亚伯拉罕原配撒拉所生的唯一儿子,以扫雅各的父亲。

「以撒」在原文中的意为喜笑。在犹太列祖中,以撒是最长寿的一位,也是其中唯一没有改过名字的一位,还是唯一没有离开过迦南的一位(虽然他一度试图离开但上帝告诉他不要这样[1])。与圣经中其它列祖相比,以撒的经历较为平淡,一生中变故较少。

新约圣经中提到以撒的次数不多[2]早期基督教会认为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命令将以撒献作祭物是信心和顺服的榜样。

那时亚伯拉罕100岁,撒拉90岁。对亚伯拉罕有子的许诺令撒拉“因为我和我主都老了”就“笑了”,(创世记18:1-15)而当孩子出生,她说上帝使她喜笑(21:6)。

在以撒出生一段时间后,上帝命令亚伯拉罕要他到摩利亚地的一座山上献祭,祭品为他那独生的儿子以撒(22)。当他正要牺牲自己的儿子时,天使出现阻止。
根据弗拉维奥·约瑟夫斯,以撒当年25岁,他勒穆说是37岁。无论任何一样以撒已是成年人,绝对能制服年老的亚伯拉罕(那时已125或 137岁)。40岁的时候,他父亲亚伯拉罕差遣仆人回到本地本族,为他娶来妻子利百加。60岁时利百加生下孪生兄弟以扫以色列的祖先雅各。亚伯拉罕把所有家产归以撒,把妾侍所生子生前已打发出迦南。

以撒:《圣经》插图。

语源与意义

倪柝声等解经学者,认为以撒在某些方面可以看为基督预表[3][4]

  • 是闪族的子
  • 承受父亲一切的产业
  • 借着恩典而不是借着努力
  • 甘愿牺牲,顺服至死
  • 得着新妇(预表教会
以撒:《圣经》插图--以撒晚年。

注释

  1. 创世记26:1-6。
  2. 计18节21次。
  3. 倪柝声:《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上海福音书房出版
  4. 李常受:《创世纪生命读经》,美国安那翰水流职事站出版,

参考

  • Browning, W.R.F.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978-0-19-211691-8. 
  • Paul Lagasse, Lora Goldman, Archie Hobson, Susan R. Norton (编).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6th. Gale Group. 2000. ISBN 978-1-59339-236-9. 
  • P.J. Bearman, Th. Bianquis, C.E. Bosworth, E. van Donzel, W.P. Heinrichs (编). Encyclopaedia of Islam Online.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ISSN 1573-3912. 
  • Erwin Fahlbusch, William Geoffrey Bromiley (编).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1st.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and Brill. 2001. ISBN 978-0-8028-2414-1. 
  • John Bowden (编). Encyclopedia of Christianity 1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522393-4. 
  •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orporated; Rev Ed edition. 2005. ISBN 978-1-59339-236-9. 
  • Jane Dammen McAuliffe (编). Encyclopedia of the Qur'an.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 ISBN 978-90-04-12356-4. 
  • Geoffrey Wigoder (编).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Judaism 2nd.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978-0-8147-9388-6. 
  • Eerdmans, Wm. B. Eerdman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ISBN 978-0-8028-2400-4.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