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国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华民国国语,是指由中华民国政府规范与管理的标准汉语,主要以北京官话为标准,文字则使用正体中文,一般通称为国语、国文,主管机构为中华民国教育部[1]。虽然名为「国语」,但仅为事实上的官方语言及文字,并在部分法律提及其地位,例如「法院为审判时应用国语」[2]。大众运输工具播音时,国语、闽南语、客家语法定地位并列[3],监狱人员工作时原则应用国语[4]。原本的使用范围为中国全境,但随著1949年海峡两岸的分治分立而缩限至中华民国实际统治的台澎金马使用;经过半世纪以上的演化,使得中华民国国语已与其发源地中国大陆现今使用的现代汉语(即普通话)有些微不同。而香港亦惯常用「国语」来形容这个语言。而台湾民间在国语的口语使用上,会与政府之规范存有部分差异,为了与其他地区的标准汉语区别,有时会被以「台湾华语」称之;而带有闽南语音韵的「台湾国语」其定义则为具有台语腔调之国语。
中华民国从1912年建国开始[5],在语言政策上主要的国语运动发展「国语统一筹备会」明确国音应当以实际存在的口语语音作为标准,根据北京官话语音为国语标准音的基础,删除了不利拉丁化的北京话读书音后形成,并订注音符号等标准[6][7][8],并自19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国语蓬勃发展持续推动至1940年代。在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设立方面,承续自1902年(清光绪28年)的国语文独立设科,至1920年(民国9年)定名「国语」,1968年(民国57年)确立国语科课程标准的组织架构。政治思想的要求自1936年加入,1948年删除。历年来国语科佔小学教学科目总时数的平均百分比为30%,而其中读书最多[9]。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1945年接管台湾后,随著政权的转移,使得原来使用所属族群母语与旧有官方语言日语为主的台湾人需要学习国语[10][11]。经过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的常年推行,国语已成为现今台湾最常使用的共同语言[12]。相对于国语的强势流通,台湾本土语言则日渐式微[13]。台湾解严后,相对于北京官话为主的白话文,台湾语文运动兴起[14]。之后随著若干县市相继推行乡土及母语教学,国语推行委员会整合各种母语的拼音、用字问题,内容包括台湾闽南语(台湾话)、客家语、福州语(马祖话)及原住民语等敎学[15]。
目录
历史概述
中华民国国语运动的发展史从1912年建国开始[5],是近代中华民国语言政策的主要运动[8],并在1945年后也开始在台湾推行。[16]
中华民国国语/国文的规范与推广,历史上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负责,国共内战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国语继续于政府管辖的台湾地区强力推行,而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文,也逐渐在台湾民间普遍使用[17]。
民国前后
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的官方命名[18]。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次年2月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具有入声。同期并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20年代白话文运动
国语蓬勃发展起自19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在中国,其名称及用法持续推动至1940年代[5]。
1920年,京国之争后,由「增修国音字典委员会」将国音确立了「以北平读法为标准音」,即「新国音」,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19]。
1932年之后的国语广播,都採取了以《国音常用字彙》为标准的形式,各地的国语标准一致化。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即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20]
1945年前后的台湾
日治时期的台湾,「国语」一词则是日本统治者的官方语言—日本语[2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取代大日本帝国台湾总督府成为台湾最高统治机关。194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任命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以综理各项治台事务。当时在台湾最常用语是日语和台语,来台的国民政府官员由于语言障碍,几乎无法与百姓沟通[22]。虽与日本的「国语」用法名称截然不同,但近现代「国语」名词语源来自20世纪初的日本[23]。
1946年,陈仪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隶属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员、何容任副主任委员,综理全台湾的国语推行业务,以取代日本统治时期的官方语言日语。同年10月,陈仪下令停止报纸、杂志的日文版本,并禁止台湾作家用日文写作,对当时的台湾本地人有相当大衝击[lower-alpha 1]。
1949年后的台湾
1949年之后,由于中华民国政府撤退来台,几百万军队,官员及其眷属迁入台湾,他们同本省人各操自己的方言,互相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国民政府推行国语政策逐渐开始积极推广国语运动。[25][26][27]
国民政府在推行国语上以学校教育为主轴,兼及其他社教管道做实施[24][28]。然而这种作法却也导致了台湾民众对推行国语的反感,特别是浊水溪以南的民间社会。[29]
1990年代后的台湾
解严后多元文化的发展促使国民党政府改变,进一步宣布将母语教育纳入1996年实施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中:「国小一至六年级学生必须就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三种乡土语言任选一种修习」。[30]然而,根据主计总处于201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年轻人在家庭有少用地方语言,倾向用国语的趋势,且台北都会区、桃园中坜都会区、新竹次都会区、台中市区、马祖和原住民地区等地,国语几乎或已成为最强势的家用语言。[31]
语言地区差异
在台湾,国语/国文名称范围因时地有所别称,以学习过程言,例如:国小课程称国语、国中称国文、高中则称「本国语文」[32]。另外,国语文也兼指国语与国文[33],
国语与台湾国语差异
讨论「台湾国语」的相关文献有蔡美慧(1993年)、曹逢甫(2000年)、以及曹铭宗(1993年)等,讨论「台湾华语」的则有余伯泉等(1999年)、张月琴和石磊(2000年)、以及郑良伟(1997年)等;英译「Taiwan Mandarin」这个语彙可以在Cheng(1985年)以及Kubler(1979年)的著作中找到。
亦有主张认为普通话与国语应统称为「北京语」(不是北京方言)[34]。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台湾国语」别称,于台湾当地一般对话语境中,多指的是带有浓厚台湾本土闽南腔调及用法的国语口音[35]。
国语与普通话差异
王翠华著的《普通话vs.国语—两岸对话一本就通》为中华民国读者列出5600条中国大陆语词,以避免在词彙与语调沟通障碍[36]。
字音
1992年,李青梅的硕士论文《海峡两岸字音比较》,比较中国大陆的《新华字典》(1990年版)和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国语辞典》(1981年版)中3,500个常用字的注音,而发现到注音相同的2,711个,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个;这种差异可分三类:在北京音系范围内的不同选字、词典编撰上的问题、繁简字不同造成的:「……统计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个;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 (音项数目不等的) 字有789个,约佔23%。」[37]
2002年10月,李祥用电脑辅助比较《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7月第1版)和台湾的《国语一字多音审订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发现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项数目不等的)字有452个,有约13%不同。[37]
词彙
在词彙差异中,有些是因为台湾的标准化北京官话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国大陆所使用的一些语彙,而这些语彙在中国大陆则由于种种因素而不再常用。比如说,「里长」、「邮差」、「佣人」、「次长」、「级任教师」、「学艺股长」等,这些词语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词,也继续在台湾的国语中使用,而现今中国大陆则是使用反映社会关系的一些词语来替代它们。「先生」、「小姐」、「太太」、「老板」、「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称谓词语,中国大陆在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lower-alpha 2][38]。
融合眷村用语词彙
由于国民政府迁台后,在各地建设许多眷村,各省或帮派间词彙亦有少部份成为台湾的国语文词源,例如条子(警察)、马子(女性,女友),此亦影响到台湾的传媒用语[39]。
融合台港用语词彙
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迁台之后,台湾长期处于与中国大陆分治隔绝状态,因为台湾跟香港均仍使用正体字,而两地的出版物流通较多也较为方便,造成了有些用语并不是特有的,而是跟香港同时使用的。以学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稳定的学科,台港中的用语就是一致的,例如数学上的Matrix,三地都称为「矩阵」。但是在1949年之后才出现的学科,例如电脑,用语就有差别,例如电脑上的类似数学矩阵的Array,中国大陆称为(或者说译为)「数组」,而台湾称为(译为)「阵列」。或者像化学元素的「硅」,中国大陆规范作「硅」[40],而且1949年以后确定的元素週期表许多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称也都存在差异[41][42]。
拼音系统
Zhangtaiyan1899.注音方案建基在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之上,1918年由北洋政府发佈]]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佈。经过多年演变,现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43]。
早期的注音按照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字母「ㄜ」,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43]。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44]。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彙》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U+312D.),作为「ㄓㄔㄕ日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n)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笔直竖,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n)、ㄣ为ㄜ+(-n);同理,複韵母ㄞ解为ㄚ+ㄧ、ㄠ为ㄚ+ㄨ。ㆭ、ㆬ、(-n)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n)」[44]。
1986年,教育部公佈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称为「第一式」。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週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但不少幼稚园亦已教授。在台湾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辟字,亦是常用的汉字输入法,其推广相当普遍,多数幼童均熟练使用。在台语、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比如台语/闽南语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台湾方言音符号,载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45]。
中华民国的中文罗马拼音系统为国际上较流通的汉语拼音(2008年-),与这些官方系统并行的,是大体上已使用数十年的威妥玛拼音(韦式拼音)[46][47]。目前教育部规范地名、街道名、人名均以汉语拼音翻译,仅县市以国际通行为由维持威妥玛拼音,惟民间部分仍习惯以威妥玛拼音拼写。民进党执政时期曾使用通用拼音,因而在部分地方、人名仍出现通用拼音。中文罗马拼音一直有许多非纯正学术上的争论,也从未能回应在台外籍人士的需求,取而代之的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因此,台湾的现代国字罗马拼音一直处在多种版本的状态下,造成许多外国观光客、外籍居民和当地台湾人沟通上的困难[48]。
书写系统
「正体中文」是中华民国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发音或发声亦受影响。民间会使用正体中文来发佈讯息,少部份民众手写讲求快速则可能使用少数简体中文(如体写成「体」),也有少数谙日语的民众使用日本汉字(如实写成「実」、繫写成「繋」等)。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的《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和《罕用字体表》。标准写法和香港教育参考字形及中国大陆的繁体写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出头)」,台湾为「黄(田字不出头)」;香港为「骨(下为两横)」,台湾为「骨(下为“点提”)」,大陆为「骨(上方框内为向左横折)」;香港为「卫」、「卫」,台湾为「卫」为两不同字等等。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 ↑ 中华民国教育年鑑. 正中书局. 1974.
- ↑ 法院组织法第九十七条
- ↑ 大众运输工具播音语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条
- ↑ 监狱行刑法施行细则第七条
- ↑ 5.0 5.1 5.2 中国语文月刊社. 中华民国建国以来的一件大事:国语运动. 中国语文月刊社. 1971.
- ↑ 何秋堇. 注音符号的文化演现. 秀威出版. 1 May 2012: 49–. ISBN 978-986-221-915-7.
- ↑ 当代中国的文字改革.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5.
- ↑ 8.0 8.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国音学新修订第八版. 正中书局.流传文化.墨文堂文化. 2008: 614–. ISBN 978-957-09-1808-3.
- ↑ 我国小学国语科课程标准之演变及其内涵分析(1902-1993)
- ↑ 从帝大到台大.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02: 266–. ISBN 978-957-01-2210-7.
- ↑ 台语文运动访谈暨史料彙编. Ungian Iunn 杨允言. 2008: 317–. ISBN 978-986-01-3294-6.
- ↑ 古国顺. 台湾客语概论.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7–. ISBN 978-957-11-4012-4.
- ↑ 中华民国政府出版品目录彙编. 国立中央图书馆. 1995. ISBN 978-957-678-208-4.
- ↑ 陈正茂. 世纪交错杂感录:陈正茂随思笔记. 秀威出版. 1 February 2011: 221–. ISBN 978-986-221-624-8.
- ↑ 蓝顺德. 教科书政策与制度.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6: 127–. ISBN 978-957-11-4108-4.
- ↑ 志村雅久. 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推行国语运动之硏究.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t. of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 1993.
- ↑ 陈培丰:在台湾的两个国语「同化」政策―近代化.民族化.台湾化[失效連結]
- ↑ 郑惠芳. 舌尖上的粤语 (PDF). 联合早报. 2013-06-02 [2015-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年8月13日) (Chinese (Singapore)).
- ↑ 中华民国声韵学学会. 声韵论丛. 台湾学生书局. 1994.
- ↑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 中山先生建国宏规与实践. 财团法人中华民国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 1 October 2011: 564. ISBN 978-986-87530-1-3.
- ↑ 远流台湾馆/编著. 台湾史小事典. 远流出版. 2000: 98–. ISBN 978-957-32-4161-4.
- ↑ 远见杂志. Y"uan jian za zhi she. 1992.
- ↑ 台湾人为啥把“和”念成“汗”?
- ↑ 24.0 24.1 黄宣范,1993,国语运动与日语运动:比较的研究,见黄宣范,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语言社会学的研究,页88-126。台北:文鹤出版有限公司。(页107)
- ↑ 政府施政措施落实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4., 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 2012/12
- ↑ 刘阿荣, 我们共同的命运—族群、记忆与国家认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3-12-24., 国立中央大学
- ↑ 语言教育政策促进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讨, 《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 2008/9, 国家教育研究院
- ↑ 曹逢甫,2000,台式日语与台湾国语:百年来在台湾发生的两个语言接触实例。汉学研究:273-97。(页280-1)
- ↑ 思想. 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8.但是一般民众对于国民政府的反感,只停留于素朴而模糊的族群语言文化 情感,如对北京话作爲国语的反感、对母语受到压抑的不满等
- ↑ 台湾的多元文化.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5: 242–. ISBN 978-957-11-3912-8.
此举也促使国民政府从原先只尊重各地方言的政策,进一步宣布将母语教育纳入 一九九六年实施的国民小学课程标准中,以设置「乡土教学 ... 乡士语言与国语文同列为本国语文课程,国小一至六年级学生必须就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等三种乡土语言任选一种修习,国中则依其意愿 ... 另外,暂行纲要中亦说明,学校也可以依照地区特性和学校资源,开设闽南语、客家语、原住民语以外的乡土语言让学生选修学习,以培养
- ↑ 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中文网页. ebas.gov.tw.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5).
- ↑ 中华民国教育部:《我国中小学国语文基本学力指标系统规划研究》[失效連結]
- ↑ 台湾教育部:国语文. moe.edu.tw.[失效連結]
- ↑ 凌华苓:稽古以开新──吴守礼先生《国台对照活用辞典》问世[失效連結]
- ↑ 语言标准与否,无关文化素养. npf.org.tw.[失效連結]
- ↑ 王翠华,《普通话vs.国语--两岸对话一本就通》,五南出版社
- ↑ 37.0 37.1 李祥,2010,海峡两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异 --香港人走出学普通话的误区--之一
- ↑ 看中国报导,2003年,老外侃中国:台湾与大陆的异同 [online]。np:看中国。11月5日 [引用于2005年1月13日]。全球资讯网网址:存档副本. [2006-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8).。
- ↑ 如[1]
- ↑ Chinese Terms for Chemical Elements. Chemistry International -- Newsmagazine for IUPAC. IUPAC.
- ↑ 教育部两岸化学元素用字对照表,《异体字字典》()
- ↑ 黄福坤化学元素週期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 43.0 43.1 于锦恩,《民国注音字母政策史论[失效連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1月。ISBN 978-7-101-05395-1
- ↑ 44.0 44.1 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国语注音符号手册》,中华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ISBN 978-957-02-7324-3
- ↑ 朱网页:注音符号区块字表. tripod.com.
- ↑ Hanyu Pinyin to be standard system in 2009 (新闻稿). Taipei Times. 2008年9月18日.
- ↑ 中文译音採汉语 不补助通用 (新闻稿). 联合报. 2008年9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9月15日).
- ↑ 「高雄市政府双语标示英译除错活动—『Say it right:诚徵除错达人』」除错结果公告[失效連結],高雄市研考会。
来源
- 国语运动历史
- Liu, F. (1925). Les mouvements de la langue nationale en Chine (Société d'Edition ed.). Paris: Les Belles Lettres.
- 方师铎(1965)。五十年来中国国语运动史。台北:国语日报。
- 方师铎(1975)。中华新韵「庚」「东」两韵中「ㄨㄥ」「—ㄨㄥ」两韵母的纠葛。台北:国语日报社。
- 方祖燊(1996)。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国语运动史)。台北:文史哲。
- 王炬(1951)。国语运动的理论与实际。台北: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
- 史颖君(1985)。我国国语运动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何容、齐铁恨、王炬(编)(1948)。台湾之国语运动。台北:台湾书店。
- 志村雅久(1993)。中华民国台湾地区推行国语运动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硕士论文。
- 卓文义(1972)。民国初期的国语运动。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柳明奎(1961)。中国国语运动发展史。台湾省立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 夏金英(1994)。台湾光复后之国语运动(1945-1987)。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论文。
- 张博宇(1974)。台湾地区国语运动史料。台北:商务印书馆。
- 张博宇(编)(1987)。庆祝台湾光复四十週年台湾地区国语推行资料彙编。台中县:台湾省教育厅。
- 詹玮(1992)。吴稚晖与国语运动。台北:文史哲。
- 黎锦熙(1934)。国语运动史纲。上海:商务印书馆。
- 钱玄同(1999)。钱玄同文集(第三卷:汉字改革与国语运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 发音
- Chu, M.-N. (1998). The tonal system of Taipei Mandarin: Cross-dialect comparison and dialect-internal variation (China,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Kuo, Y.-H. (2005). New dialect formation: The case of Taiwanese Mandari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Essex, UK.
- Tai, J. H.-Y. (1978). Phonolog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Torgerson, R. C. (2005). A comparison of Beijing and Taiwan Mandarin tone register: An acoustic analysis of three native speech style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Provo, Utah. [2][失效連結]
- 佐藤圭司(1996)。《普通话》与《台湾国语》的对照研究。东吴大学日本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林怡君(2002)。台湾华语介音归属的实验研究。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张之玲(2000)。台湾华语介音的归属。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许书瑜(2006)。台湾地区国语二声的声调变异之语音学研究:闽南语/国语双语语者和国语单语语者之比较。国立政治大学语言研究所博士论文。
- 许慧如(2005)。台湾华语的几个等化现象。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博士论文。
- 陈春美(2001)。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三位候选人语音的声学与感知听辨分析。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冯怡秦(1996)。台湾地区国语四声的声学特质。国立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熊慎敬(2002)。台湾华语语句焦点之声学表现。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乐丽琪(1991)。国语软颚鼻音在台湾的音变状况。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 郑齐儿(2004)。从声学语音学角度分析在台湾的国语中声调之连併。国立政治大学语言研究所硕士论文。
- 萧菁惠(2006)。台湾地区华语语音调查研究—以闽南语区、客语区高中生个案为例。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戴凯峰(1996)。从语言学的观点探讨台湾与北京国语间之差异。政治作战学校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简清国(1971)。台语国语音韵系统对比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罗勤正(2003)。上升调的下降:闽南人说国语时的二声变调。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学系硕士论文。
- 词彙
- Tai, J. H.-Y. (1976). Lexical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沉芸生(编)(1992)。台湾国语。台北:号角。
- 曹铭宗(1993)。台湾国语。台北:联经。
- 许斐绚(2000)。台湾当代国语新词探微。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汤志祥(2001)。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语法
- Kubler, C. C. (1985). The development of Mandarin in Taiwan: A case study of language contact. Taipei: Student Book.
- Tai, J. H.-Y. (1977). Syntactic and stylistic changes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1949 (Report).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Research,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Agency.
- 吴佩怡(2006)。当代台湾国语语气词之研究:从核心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角度探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曾心怡(2003)。当代台湾国语的句法结构。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黄鸿盛(2004)。台湾华语形状量词的真实性。国立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杨蕙慈(2000)。台湾华语「啊」、「呼」、「说」在言谈上的使用及其性别差异。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蔡美慧(1993)。台湾国语的肯定与否定首位答词。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社会语言
- Brubaker, B. L. (2003). Language Attitudes and Identity in Taiwa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
- Chan, H.-C. (1994). Language shift in Taiwan: Social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 Feifel, K.-E. (1994). Language attitude in Taiwan: A social evaluation of language in social change. Taipei: Crane.
- Yang, R. Y.-S. (1988). Language maintenance and language shift among the Chinese on Taiwan. Taipei: Crane.
- 任承英(2000)。语言腔调感知及其主观评价之研究。国立新竹师范学院台湾语言与语文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吴淑娟(2002)。台湾南投县埔里镇国语第四声社会语言变异之研究。静宜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吕丽蓉(1987)。台湾地区语言使用及族类认同之调查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明洁(1994)。国语卷舌声母「ㄓ」,「ㄔ」,「ㄕ」之社会变异研究。静宜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林忆秋(1987)。大台北地区民众对国语与台语及其使用之态度调查。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曹逢甫(1997)。族群语言政策:海峡两岸的比较。台北:文鹤。
- 傅若玮(1998)。中文声调变异与社会网路:台中县潭子国中个案研究。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曾国盛(2004)。北埔地区客家人使用国语ㄐ、ㄑ、ㄒ之社会变异研究。静宜大学英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黄宣范(1995)。语言、社会与族群意识—台湾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台北:文鹤。
- 詹惠珍(1984)。国语/z/在台湾的发展状况—社会语言学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蔡淑仪(1997)。竞争中的语言-以台语和国语为个案研究。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延伸阅读
- 蔡美慧,1993,台湾国语的肯定与否定首位答词(Initial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Responses in Taiwan Mandarin)(英文)。辅仁大学语言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曹铭宗,1993,台湾国语。台北:联经。
- Cheng, Robert L. 1985. A Comparison of Taiwanese, Taiwan Mandarin, and Peking Mandarin. Language 61, no. 2: 352-77.
- 董忠司,1995,台湾汉语方言影响下的若干「国语」声母变体初稿。语文学报 2:1-28。
- Kubler, Cornelius C. 1979.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aiwan Mandarin and Textbook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14, no. 3: 27-39.
- 苏金智,2000,海峡两岸语文说略 [online]。np:大陆台商经贸网。10月27日 [引用于2005年2月2日]。全球资讯网网址:[4]。
- 谢国平,1998,台湾地区年轻人ㄓㄔㄕ与ㄗㄘㄙ真的不分吗?。华文世界(90):1-7。
- 魏岫明,1984,国语演变之研究。台北:国立台湾大学文学院。
- 余伯泉、江永进、许极炖、杨青矗、林央敏、黄元兴、董峰政,1999,跨越福佬台语(乙式)与台湾华语的拼音障碍。大叶学报 8:11-22。
- 张月琴、石磊,2000,台湾华语声调范畴感知。清华学报 30:51-65。
- 郑良伟,1997,台、华语的接触与同义语的互动。台北:远流。
外部连结
- 中华民国国语文研究协会
- ()中华民国国语文教育推广学会
- (英文)Taiwanese Mandarin Learning Site
- ()曹逢甫:台式日语与台湾国语:百年来在台湾发生的两个语言接触实例
- ()Daniel:所谓「台湾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