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歐平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東歐平原(East European Plain)位於歐洲東部,世界上第二平原之一,其範圍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裏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至波羅的海,近400萬平方公里廣大區域,平均海拔約170米。東歐平原大部分在俄羅斯境內,因此又稱為俄羅斯平原。它是歐亞草原,尤其是欽察荒原的延伸。
東歐平原由於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流眾多,特別適合農業耕種,這為俄羅斯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形成原因
東歐平原在構造上屬於俄羅斯陸台的一部分,在前寒武紀基底上覆蓋了厚薄不一的自古生代至今的地層,基本上呈水平分布。在地形上是一個廣大平緩而稍有微波起伏的丘陵性大平原,丘陵性高地與面積不大的低地相互交錯。平均海拔高度175米,最高463米(提曼山),但大部在200米以下,只有東南部裏海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為海積平原。在第四紀冰期時,東歐平原曾遭到四次冰川侵襲,冰川活動是形成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主要原因之一。北部和西北部以冰川侵蝕地貌為主,地表起伏不平,多湖沼;中部為主要冰磧區,冰磧丘陵間夾有沼澤低地;南部為冰水沉積區,多泥沙質平原,地勢較平坦,沖溝、坳溝、階地較發育。 看來東歐平原現代地貌的形成中既有侵蝕也有沉積。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
地理環境
俄語作Russkaya Ravnina,亦稱東歐平原(East European Plain, 俄語作Vostochno-Yevropeyskaya Ravnina)。又稱 「俄羅斯平原」。世界最大平原之一。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裏海之濱,東起烏拉爾山脈,西達波羅的海。面積約為 400萬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70米。有海拔300-400米的瓦爾代丘陵、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河沿岸丘陵等,並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裏海北岸為半荒漠和荒漠。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
礦藏豐富,有世界著名的頓巴斯煤田、庫爾斯克和克里沃羅格鐵礦區、尼科波爾錳礦區、第二巴庫油田。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沖溝、平谷地貌比較發育。東歐平原的平均海拔雖然只有170米,但平原上既有許多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如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丘陵等),也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由於地形波浪起伏,面積廣大,各地的氣候並不相同,動植物分布的差異也很大。從北向南,依次是嚴寒的苔原帶、比較寒冷的森林帶、氣候適中的森林草原帶、最南邊的草原帶。其中森林帶占了平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原上有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等著名大河。東歐平原上不僅有着豐富的煤、鐵、石油、錳等礦藏資源,而且人口稠密,工農業和水陸交通發達,以莫斯科為中心,分布着很多重要工礦區,是俄羅斯的心臟部分[1]。
氣候特點
平原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伏爾加河為流經本區的主要河流。自然環境具有顯著的地帶性,自北而南可分為苔原、森林苔原,針闊葉混交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與荒漠等自然帶。大部分地區地處北溫帶,氣候溫和濕潤。西部大西洋沿岸夏季涼爽,冬季溫和,多雨霧,是典型的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部因遠離海洋,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東歐平原北部屬溫帶針葉林氣候。北冰洋沿岸地區冬季嚴寒,夏季涼爽而短促,屬寒帶苔原氣候。南部地中海海沿岸地區冬暖多雨,夏熱乾燥,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
豐富資源
礦藏豐富,有世界著名的頓巴斯煤田、庫爾斯克和克里沃羅格鐵礦區、尼科波爾錳礦區、第二巴庫油田。俄羅斯東歐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國都在這片波狀平原上。礦物資源以煤、石油、鐵比較豐富。煤主要分布在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地,這些地方均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石油主要分布在喀爾巴阡山脈山麓地區、北海及其沿岸地區。其它比較重要的還有天然氣、鉀鹽、銅、鉻、褐煤、鉛、鋅、汞和硫磺等。阿爾巴尼亞的天然瀝青世界著名。歐洲的森林面積約占全洲總面積的39%(包括俄羅斯全部)。占世界總面積的23%。
地質地貌
地質構造上曾先後受4次冰期的影響,冰磧地貌十分發育。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平原南部地形較平坦。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沖溝平谷地貌比較發育。
平原北部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終磧壟,瓦爾代高地即由終磧壟演化而成。冰磧丘陵之間,廣布窪地、沼澤地。此外蛇形丘、鼓丘、冰磧埠等冰磧地貌也很普遍。丘陵性高地與低地交錯分布,平均海拔約170米。平原北部廣布冰川地形,有瓦爾代丘陵等典型的冰磧丘陵和冰水平原;南部流水地貌發育,黑海沿岸有乾旱地貌。東歐平原的平均海拔雖然只有170米,但平原上既有許多海拔300米以上的丘陵(如中俄羅斯丘陵、伏爾加丘陵等),也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由於地形波浪起伏,面積廣大,各地的氣候並不相同,動植物分布的差異也很大。從北向南,依次是嚴寒的苔原帶、比較寒冷的森林帶、氣候適中的森林草原帶、最南邊的草原帶。其中森林帶占了平原總面積的一半以上。平原上有伏爾加河、頓河和第聶伯河等著名的大河。
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裏海北岸為半荒漠和荒漠。主要河流有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並有低于洋面的裏海低地。
山脈走向
烏拉爾山脈北起北冰洋喀拉海的拜達拉茨灣,南至哈薩克草原地帶,綿延2000多公里,介於東歐平原和西伯利亞平原之間。整條山脈自北至南分為極地、亞極地烏拉爾山地和北、中、南烏拉爾山五段。山勢一般不高,平均海拔500-1200米;亞極地1894米的人民峰是烏拉爾山的最高峰。山脈的寬度為40-150公里。中段低平,是歐、亞兩洲的重要通道。
烏拉爾山脈示意圖烏拉爾山脈西坡較緩,東坡較陡。3米多高的洲際分界碑就立在東麓山坡前,距鐵路不到10米。由於地理條件不同,烏拉爾山脈兩邊的礦產資源和動植物分布有着明顯的區別。烏拉爾山脈是俄羅斯的一個礦藏寶庫,它的東坡蘊藏着磁鐵、銅、鋁、鉑、石棉等礦產;西坡則儲有鉀鹽、石油和天然氣。山脈東西坡氣溫不同,西坡的年平均降雨量比東坡多300毫米,分布着大片闊葉林和針葉林,林中生長着椴樹、橡樹、楓樹、白樺等樹種;東坡大多是落葉松,闊葉林很少見。
烏拉爾山脈還是伏爾加河、烏拉爾河同東坡鄂畢河流域的分水嶺。有趣的是生活在東西兩側河流的魚兒也不一樣:西側河流里的鮭魚體閃紅光,而東側河流里的馬克鱘魚和折東魚等卻都呈銀白色。
河流起源
伏爾加河,俄羅斯人的母親河。伏爾加河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河,它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代丘陵中的湖沼間。全長3690公里,最後注入裏海,流域面積達138萬平方公里,占東歐平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是歐洲第一長河[3]。伏爾加河的中北部是俄羅斯民族和文化的發祥地。千百年來,伏爾加河水滋潤着沿岸數百萬公頃肥沃的土地,養育着數千萬俄羅斯各族兒女。伏爾加河流域冬季寒冷漫長,積雪深厚。冬季河面封凍,上游冰期長達140天,中下游在90至100天左右。到了夏季,大量的積雪融水流入伏爾河。這些水源對裏海湖水的水量平衡,起着重要的調節作用。
民族文化
斯拉夫民族發源於今波蘭東南部維斯杜拉河上游一帶,於西元一世紀時開始向外遷徙,至六世紀時期居地已經遍布東歐以及俄羅斯地區。依居住地的不同,斯拉夫民族可分成東、西、南三支,其中東支主要分布於俄羅斯境內,分布在東歐各地者以西、南兩支為主。
馬札兒人[4]原為烏拉山西側的草原民族,於西元九世紀建立匈牙利王國。在向西遷徙的過程中,曾與斯拉夫人、西突厥人混居,移居匈牙利平原之後又受日耳曼文化的影響。
阿爾巴尼亞人主要分布於今阿爾巴尼亞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省,由於十四世紀以後一直後到土耳其的統治,文化充滿東方色彩,宗教上也以信仰伊斯蘭教為主。
羅馬尼亞人是東歐唯一的拉丁語民族[5],但跟大多數斯拉夫民族一樣,信奉東正教,他們是古羅馬人的後裔,因羅馬帝國曾在此建省並統治由留居東歐。
視頻
東歐平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俄羅斯的核心地區為什麼會分布在東歐平原? ,搜狐網 ,2018-04-29
- ↑ 亞洲和歐洲之間的地理分界線是如何確定的? ,搜狐網 , 2018-06-29
- ↑ 歐洲第一長河,母親河伏爾加河,電泳技術學習分享網。 2018-06-26
- ↑ 馬扎爾人建立了馬扎爾國,為何全世界都把他們稱作匈牙利?,騰訊網 ,2018-11-15
- ↑ 世界史:為什麼把羅馬尼亞人稱作拉丁族人?,網易 ,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