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理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理县(藏语:ལིས་རྫོང་།,藏语拼音:Li Zong,威利:lis rdzong、羌语:pauɕuq)是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偏南所辖的一个县。总面积4318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4万人。

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地处北纬30°54′43″--31°12′12″,东经102°32′46″--103°30′30″,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1]

历史沿革

古代

理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杂谷脑河畔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禹贡》为梁州之域,秦属湔氐道。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汶山郡,始入中央版图。西汉地节三年(公元前67年)设广柔县,属蜀郡。

东汉灵帝光和七年(178年)属汉山郁。隋开皇六年(587年)置金川县(治所今通化乡卡子村)。仁寿元年(601年)改为通化县。唐武德八年(625年)置维州和薛城县,后陆续设小封县、维州和定廉县。宋、元设为霸州和保宁县。

明永乐五年(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

乾隆十七年(1752年),剿灭杂谷土司苍旺,改土归流置理番直隶厅,取治理番民之意。

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土归流,废杂谷土司,设杂谷厅(治所今薛城),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升为直隶厅,嘉庆八年(1803年)改为理番直隶厅,辖域辽阔,有“四土、五屯、九枯、十家、三番、六里”之称。

近现代

民国初期改厅州为县,民国2年(1913年)改为理番县,属川西道。民国24年属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5年(1946年)为缓和民族矛盾去“番”,改理番县名为理县。

1950年1月16日成立理县人民政府,属茂县专区。1951年11月县治由薛城迁杂谷脑。1958年7月析县成立含汶川、茂县在内的茂汶羌族自治县,1963年6月分县恢复理县至今。

1990年全县行政建置为2镇、12乡、82村。4个居委会、203个村民小组。

1997年,理县面积4313.4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3镇10乡。县政府驻杂谷脑镇。

2000年,理县辖4个镇、9个乡。

如今有彝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杂谷脑镇跨杂谷脑河两岸,一桥飞架河谷,沟通两岸交通,是国道213线(成阿公路)的枢纽和中心点。距成都202公里,离马尔康190公里。

截止2018年5月,理县通过设立产业扶持基金、小额信贷、农业保险以及产业发展融资风险保障金等方式,不断创新农村双创工作机制,打造现代农业+互联网的新型经营体系。全县累计投入创新创业基金2032万元,使用产业扶持基金1536.75万元,发放小额信贷资金1971.88万元。目前全县农村创业人数300人,创办企业5家,创业创新带头人20人,涵盖产业基地、微田园综合体、农产品加工和农村电商等农村一二三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农村双创氛围。

2018年12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撤销朴头乡,设立朴头镇,以原朴头乡的行政区域为朴头镇的行政区域。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缘[2]。东南与汶川相通,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离省会成都202公里,距州府马尔康193公里。全县面积为4313.42平方公里。国道317线沿杂谷脑河贯穿全境。

地质结构

龙门山断裂带中断,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5,922m,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高差悬殊,沟谷纵横。

地形呈蜿蜒起伏的立体单元,地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为低中山~中山~高山~极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区。境内群山连绵,峰峦重叠,海拔1,422~5,922m,高差悬殊,沟谷纵横。

气候特点

印度洋拍摄了一组座头鲸照片原图链接来自 人民网 的图片

西伯利亚西风气流、印度洋暖流和太平洋东南季风三个环流的影响,形成季风气候。因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具有山地立体型气候特征。冬季受青藏高原的北方冷气流的影响降水稀少,日照强烈,晴朗多大风,五、六月份西南季风加强,气温暖湿,降水增多,形成雨季,七、八月份青藏高压稳定,副热带高压西伸,降水减少,形成伏旱,九、十月份雨量增加,形成低温降雨季节。年降雨量在650毫米—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均气温6.9℃-11℃。

行政区划

杂谷脑镇

理县辖镇,县府驻地。1952年置杂谷脑镇,1992年农家乐乡并入。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3公里。面积197.5平方公里,人口1万。国道317线过境。辖兴隆、营盘街、玛瑙寨、克村寨、日底寨、官田,打色尔沟7个村委会和新街、老街2居委会。乡镇企业以商贸、运输、硅矿、酿造、水电为主。硅铁矿石远销日本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内外市场。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马铃薯、杂豆,经济林木有花椒苹果核桃。有藏传佛教黄教-寺庙1座。

米亚罗镇

理县辖镇。1951年建上来苏区,1954年更名米亚罗区,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54.6公里。面积672平方公里,人口0.1万。国道317线过境。辖米亚罗、胆杆、斯博果、大郎坝、尽头、山脚坝、八角碉7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造纸、木材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青稞豌豆等,为成都淡季蔬菜基地之一。高山盛产羌活六香、虫草、贝母等名贵药材。境内有米亚罗风景区,深秋之际,满山红叶,形成瑰丽多彩的金秋美景。

薛城镇

理县辖镇。1952年建薛城乡,1958年改公社,1992年置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3.4公里。面积250平方公里,人口0.5万。国道317线过境。辖较场、欢喜、箭山、甲米、沙金、塔子、水塘、大歧、小歧、马山、南沟11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杂豆、马铃薯。经济林木有苹果、花椒、核桃。城西宁江门上刻有“为中国的自由独立奋斗到底”等宣传标语,属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内有筹边楼1座,建于唐太和四年,为唐朝宰相李德裕筹边议事之地。

古尔沟镇

位于县城西部杂谷脑河上游,距县城30公里,东与杂古脑镇相邻,西界夹壁乡,南连朴头镇。镇地处东经102°24′,北纬31°31′,海拔2741.3米,幅员面积547.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13个村民小组,517户2212人,耕地2435亩,主产蔬菜(大白菜,连花白,花椰菜,莴笋),玉米,洋芋,青稞,葫豆等,盛产大黄,贝母,虫草,松茸,羊肚菌,党参等名贵中药材。

朴头镇

理县辖镇。1954年建朴头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2018年撤乡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11.7公里。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0.3万。国道317线穿境。辖朴头、一颗印、四南大、新店子、庄房、梭罗沟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盛产大白菜、莲花白、成都淡季蔬菜基地之一。属米亚罗红叶景区

甘堡乡

理县辖乡。1938年建甘堡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8公里。面积104平方公里,人口0.3万。国道317线过境。辖甘堡、日尔脚、八什闹、耳浦、熊耳、联合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杂豆、马铃薯。土特产有花椒、核桃、苹果

理县八乡

夹壁乡:理县辖乡。1951年置下来苏乡,1954年夹壁乡并入,1958年改夹壁公社,1984年置夹壁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48.1公里。面积352平方公里,人口0.1万。国道317线过境。辖夹壁、长河坝、二古溪、猛古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青稞、玉米、马铃薯、蚕茧。盛产莲花白。1990年被定为成都淡季蔬菜基地之一。产虫草、贝母、羌活、木香等药材。属米亚罗红叶景区。

蒲溪乡:理县辖乡。1955年置蒲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蒲溪羌族乡,1988年复名蒲溪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14.3公里。面积124平方公里,人口0.2万。辖河坝、色尔、蒲溪、奎寨、休溪5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矿产有石英石、大理石、水晶石。

上孟乡:理县辖乡。民国初置上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26.6公里。面积744平方公里,人口0.3万。薛孟公路穿境。辖塔斯、日波、木尼、日京、绿叶5个村委会。经济作物有苹果、花椒、核桃等。

下孟乡:理县辖乡。民国初置下孟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2.1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人口0.2万。薛孟公路过境。辖仔迭、萨门、班达、清流、沙吉、楼若、四马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土特产有花椒、苹果、核桃。

木卡乡:理县辖乡。1964年置木卡公社,1984年更名为木卡羌族乡,1988年置木卡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27.3公里。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0.2万。国道317线过境。辖木卡、列列、九子、三寨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青稞。林产品有苹果、花椒、核桃、车厘子(甜樱桃)。为成都淡季蔬菜基地之一。为理县甜樱桃种植基地。名胜古迹有大牛心的古灯夜明,剑山晚照,姜维城等。

通化乡:理县辖乡。民国时期置通化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为通化羌族乡,1988年复名通化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6.4公里。面积260平方公里,人口0.3万。国道317线过境。辖通化、卡子、甘溪、西山、院子、三岔、汶山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土特产有核桃、花椒、苹果。乡镇企业有大理石加工厂。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经过此地,留有刻下的标语、石碑等文物。

桃坪乡:理县辖乡。民国为桃坪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更名桃坪羌族乡,1988年复名桃坪乡。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9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0.3万。国道317线过境。辖桃坪、佳山、古城、东山、曾头5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金刚砂加工厂。农业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

人口民族

截止2018年末, 理县总户数15293户,理县公安户籍人口43375人,其中:男性21965人,占总人口的50.6%,女性24410人,占总人口的49.4%;城镇人口11706人,占总人口的27%,乡村人口31669人,占总人口的73%;藏族23175人,占总人口的53.4%,羌族14531人,占总人口的33.5%,汉族5405人,占总人口的12.5%,回族179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民族85人,占总人口的0.2%。人口城镇化率为38.15%,比上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2018年,全县共出生439人,死亡261人,出生率为8.59‰,死亡率为5.46‰,人口自然增长率3.12‰。

交通

317国道过境

旅游资源

米亚罗

米亚罗藏语意为“好耍的坝子”,是我国最大的红叶景区之一,九寨沟-黄龙寺旅游线上的又一胜景。景区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林海浩瀚,空气清新,四季风光宜人。其中尤以瑰丽的金秋红叶、神奇的藏羌少数民族风情驰名中外。风景区总面积达3688平方公里,比北京香山红叶风景区大180余倍,是我国当前发现并开放的面积最大、景色最为壮观的红叶风景区之一。

毕棚沟

原始生态景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完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优良的生态环境著称。景区内红叶、羊角花种类繁多,溪水潺潺,森林原始,瀑布飞挂,冰川奇特。这里是国内非常知名的徏步旅游圣地。因为可以非常充分的体验四姑娘山的美感及沟内优美的自然风光,因此这条国内外知名的徒步旅游线路每年都会吸引无数的徒步旅游爱好者来穿行。

古尔沟

古尔沟的矿泉水,流传着古朴的神话。据说,神泉洗眼后的人们永远心清目明,洗发后永远没有头屑。总之,温泉的水滑无比的确是真的,泉边红叶是美的,藏乡风情是甜的,泉眼里喷出的水是热的....游客跑得口渴了,可以将嘴凑在温泉出水口,直接饮用,过往游客都乐得在此歇脚,洗去一路的风尘。古尔沟温泉是当前四川省惟一的集浴用、饮用、疗用为一体的天然热矿泉,对人体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胆结石、胆囊炎等均有较好的疗效,具有美容、护肤、减肥、延年益寿等功能[3]

筹边楼

筹边楼位于理县薛城镇薛城小学内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天然岩石顶上,雄伟壮观,为唐蕃对峙时剑南道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筹划川西防务所建。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外柱12根、内柱4根将其空间隔成进深、面阔各3间。内外柱为方形,四棱卷刹起弧线,方形须弥座石质柱础。楼外建石栏杆一周,石栏杆、桩、条栏均为方形,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石珠。二楼高3.60米,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皆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故事,如商讨军事、演练兵士、山川地形等。大厅四面各开方形大窗三幅,厅外有一周木栅栏走良好。

凭栏眺望,青山如黛,景致似画,清风拂画,思古之情不由使人催然泪下。筹边楼不仅是唐蕃对峙的历史见证,而且更是当地各族人民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的象征。现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桃坪羌寨

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和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以及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后,至今基本上完好无损。

全寨共有98户人家。桃坪羌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民族的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完整。走进桃坪,映入眼帘地便是那些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参差交错、古朴神秘的羌族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全由石头垒成,高高低低、起起落落。走进桃坪,仿佛走进一个深深浅浅、迂回曲折的迷魂阵,因此桃坪被人们称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最高大的建筑是羌碉,他是桃坪地标志性建筑,主要用于防御敌人。座座古碉如宝剑直插云霄,有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羌族聚集区,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这样的碉楼,连接起数百里的村村寨寨,一旦发现敌情,马上施放烟雾,很快把战争的信息传到百里之外。这些碉楼成了桃坪羌寨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里的房屋叫做庄房,羌语叫“窝遮”。这些房屋全是用片石和粘土砌成的,高四五层,有比较科学的功能分布。下面一层用来养猪、羊等牲畜,中部的几层作灶房及起居室,最高一层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用来碾打和晾晒粮食。这种房屋就地取材,经济实用、冬暖夏凉,并且寿命都很长,一般可使用四五百年。庄房的砌制是羌族人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的重要标志,而且这种工艺是羌族工匠的专长,在整个阿坝州颇有影响。

在桃坪每个庄房的屋顶都放有一个白色的石头,这是羌族人的图腾,白石神是羌族人的天神。

木卡羌寨

重建后的理县木卡乡羌寨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原图链接来自 党政机关网 的图片

木卡羌寨沿用名“木宅寨”,羌语叫“麻泽布”,“木”为寨形,“卡”为关卡,是灌(口)马(塘)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木卡老寨房屋是典型的山谷坡面上的石木建筑群,具有平定、石墙、木架、过街楼、悬挑阳台等一系列典型的羌民族传统建筑特征。其民居“依山而建,垒石为室”,整个村落依靠自然的坡度呈梯状布局,在不同的高度上错落布置,高差甚大,从下往上看就如同岩石上生长出来的房子,十分雄伟。被誉为“岩石上的羌寨”。

木卡羌寨民俗特色突出,可以品尝风味别致的羌族餐饮,可以观赏热情奔放的羌家歌舞,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高歌畅饮,一定能带来不一样的体验[4]

民俗风情

信仰

信仰——解放前,除一部分邻近藏族地区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万物有灵,在屋顶上供奉白石以为天神。相传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战争失利,由北迁入岷山一带,与当地土著氏族戈基人发生大战,戈基人是狩猎氏族,身强善战,屡败羌人。当羌人准备转移时,有神向首领托梦,让他们以坚硬的白石和木棍为武器,颈上悬羊毛作标志,于是羌人照此办理,经过血战,大败戈基人,从此定居下来。为了感谢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最高神灵。羌族称释比为“许”,称白石为“俄许”,“释比”是勾通羌人与神灵的媒介。

供水系统

令人称奇的是羌族人做的地下供水系统,这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一个伟大创举。它的地下水通道不是铁管、胶管、木管,而是就地取材,用巨大的青石板拼砌而成,通过许许多多的暗道,清清的溪水流到每家门口,与现代的自来水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地下供水系统同时具备消防功能,如果村中不慎发生火灾,每户人家可以立刻揭开石板取水灭火。

城市荣誉

2018年5月,第十五届(2018)中外避暑旅游目的地排名”发布,理县在2018中国避暑休闲百佳县榜中排第84名。

2018年5月21日,理县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范例名单[5]

2018年6月,四川2017年度脱贫攻坚“1+3”考核结果出炉,理县被评为摘帽工作先进县,并获奖1000万元。

2018年8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贫困县脱贫摘帽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17年第一批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的40个贫困县,理县在列[6]

2019年1月,理县荣获2018年度全省重大农村改革任务推进示范县荣誉称号。

视频

理县相关的视频

大美川西,最美理县
航拍多彩理县
《非遗中国行》第二集-走进理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