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万春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台中万春宫,旧名蓝兴宫,是位于台湾台中市中区光复里的妈祖庙,妈祖被称为“台中妈”、“蓝兴妈祖”。
沿革
此庙建庙时间说法不一,庙方的万春宫庙产谕示碑,记载可追溯蓝廷珍建立。宫志《万春宫:台中妈祖的故事》记载,康熙六十年(1721年),南澳总兵蓝廷珍来台平朱一贵事件前,先从湄洲朝天阁恭请妈祖三妈神像来台湾,将神像驻驾奉于台南大天后宫,至雍正元年(1723年)平靖,才迎此神像奉祀于大墩庄店(今三民路一带)建庙,定名为“蓝兴宫”。但《重修台湾府志》及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均无此妈祖庙的记载,直到乾隆年间的古地图〈岸里社番与张蓝二家田园纷争图〉中才出现。《台湾总督府公文类纂宗教史料汇编(明治二十八年至明治三十五年四月)》,记载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所建。
林爽文事件,蓝兴宫遭破坏,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复庙庭。道光四年(1824年),在郑卿云、林开梅、许其昌的倡议下,重修并更名为“万春宫”,并立有万春宫庙产谕示碑。
1896年(明治29年),日本本愿寺占领万春宫,改为中尊寺。1900年(明治33年),被挪为台中公学校女子部(今笃行国小),为台中女子现代教育之始。
1900年台中进行第一次市街改正,万春宫部分建筑被拆除规划为排水沟渠与街道。1911年进行第二次市街改正,这是调整规模最大的一次,连同万春宫拆除大墩街上的许多民宅,划出棋盘格式的笔直马路,妈祖暂时供奉于民间商家。
1917年(大正6年),时任台中区区长林耀亭邀请台湾中部七间妈祖庙(万春宫、旱溪乐成宫、梧栖朝元宫、鹿港天后宫、彰化南瑶宫、北港朝天宫、南港奉天宫)的妈祖圣像搭车到乌日车站,再从树仔脚庄徒步迎至新富町。当时台湾总督府铁道部还将苗栗到二水的火车票九折优惠,在台中车站加开两个剪票口、设置接待处、设置临时邮局提供加盖纪念邮戳、架设电话亭,首次的五妈会(亦称七妈会)一共举办40天。
1947年,林坤、林景焜联合地方善士信众,组织重建委员会,于现址重建万春宫。1951年大殿及两廊完成。1952年5月,庙方主委林坤委托律师赖耿松,指控前管理员刘臭献在1940年将锦町四丁目的庙地转卖给女婿吕炳煌。同月,吕炳煌委托律师赵鉌,指称当时12年前庙方未提出异议。1958年拜殿竣工、1971年修建天后阁牌楼。省辖市时期,与旧社南兴宫、台中万和宫、台中乐成宫号称台中市的四大妈祖庙。
古物
大门崁字对联为:“万仞仰宫墙抗手女中尧舜,春王遵正朔追棕天上娥英。”、“天上有真如世世毫光永照,圣母无偏志生生智慧圆通。”
拜殿天井有一对螺贝卷毛、头戴斗笠的青斗石石狮,据耆老口述是万春宫遭拆毁时被当时管理人埋藏,战后才在今中正路与平等街口的台湾银行出土。因戴斗笠,常吸引民众目光,庙方解释是为了免于雨水破坏。本体为清代作品,下有束腰造形之底座,底座则有“民国戊辰蒲月”阴刻年款。2011年报导时,住持洪永松表示五十多年前,一位信徒带还未长牙的8、9岁孙子用牙龈与石狮的石牙互相磨牙,据说回去后没几日,小孩就长出牙。
其妈祖被称为“台中妈”、“台中妈祖”、“蓝兴妈祖”。庙方的大妈神像,庙方视为由蓝廷珍奉请来台的开基妈祖神像,其风格类似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的鹿港天后宫所奉祀的湄洲妈祖神像,推测为乾隆之前的神像。
庙内龙爿回廊上的铜钟,钟口为波浪型,具金线描绘图案,为咸丰已未年(1859年)仲春由泉州同安人、漳州人共同敬献。正殿神龛上方的木匾,为光绪十七年(1891年)所赠,其上阳刻“海晏河清”描金字样。上款“光绪岁次辛卯元月”,下方印章已脱落,下款“管带衙队左翼信官林荣华暨队目德明萧锦隆胡清陈□ 添丁海龙阿甲泉潭仝勇丁等叩”,可见之木板拼接痕迹,推测其日治前因木材限制,所产生的风格类型产物。庙内正殿外有一对泉州白石龙柱,李干朗从形式判断为清中叶之作品。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一般包括道观、佛寺、祠等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或宗庙,皇家太庙与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门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或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阙,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与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获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岩”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的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与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参考文献
- ↑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