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反俄情绪(俄语:Русофобия),泛指对于俄罗斯政府、俄罗斯文化、俄国人或公民的偏见、恐惧或仇恨情绪。与亲俄相对。
由于过去社会主义[1] 阵营的领袖是以俄罗斯为主体的苏联,因此反俄情绪通常与反共主义相结合。
中华民国在台湾时期
台湾台东鹿野乡敬老会全体合影。背后建物,以超过两人宽的中文字体,由右至左书写著“反共抗俄”字样。此一口号曾在1950至60年代的台湾广为传播 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由于东西冷战,中华民国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均偏向与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复加上苏联本身的封闭,使双方几乎没有往来。以及中华民国政府普遍认为在国共内战中败退且失去中国大陆的原因,就在于苏联对中共及国民政府内部共谍的长期资助和扶持,遂在台湾长期宣扬“反共抗俄”的立场,不断在教育及社会各层面丑化苏联及共产主义的形象,并严禁相关事物在台湾的传播。蒋中正本人也亲自扩充《苏俄在中国》一书,详述俄国自清末以来对华之侵略历史,以做为对苏联的警惕和提防(不过战前日本一直认为蒋介石在放任共谍渗透国民政府,后来的分析显示蒋介石到死前还不知道他逃往台湾之前的作为是赤化的带路党)。直到冷战结束后始扬弃此政策。但此一时期的教育宣传至今仍影响台湾社会对俄国的观感。
当时对俄国的贬抑词有俄寇。
但在民主化多年后,当代台湾民间则对俄国无感,亦不乏有崇拜者。
各地情况
日本
反俄是日本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重要原因,日本一直希望与清政府及北洋政府合作防俄,苏俄(苏联)在国民革命军北伐扮演的角色、清党后国民政府内仍有大量的共谍、以及国民政府对日本的排挤,让日本对国民政府并不信任、并刺激了日本激进派夺权及渐次侵略中国。
二战后,由于苏联拿下原隶属于日本的库页岛南部及南千岛群岛,日俄(苏)两方对后者更存有主权争议,因此部分日本右翼团体也经常以收复失土的名义制造反俄情绪。
中华人民共和国
晚清时期,中国国力衰弱,俄罗斯帝国吞并了中国北方的大量领土(最主要的是外东北、外西北)。其继承者苏联则频繁干涉中国内政,主导了外蒙古独立,长期策动新疆独立,武装入侵新疆、东北。中国一直存在反俄现象,多将俄罗斯人蔑称为“毛子”。
在苏联政府支持、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正式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苏关系经过建国之初短暂的蜜月期后,即因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关系,进入长期交恶状态。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两国面临全面战争。由于军事、经济实力远逊于苏联,出于苏联全面入侵的担忧,中国大陆当局和领导人在此后一直将苏联视为重点防备对象。1960、70年代的领导人毛泽东除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外,提出“深挖洞、广积粮”。同时,借由三线建设将国家工业建设的中心放致远离中苏边界的西南地区。外交上执行一条线、一大片的反苏策略。毛泽东逝世后,邓小平在1978年确定领导地位。1979年爆发中越战争,战场虽然在中国最南方,但千里之外的北方——苏联同样是防备重点。为防苏军入侵,中苏、中蒙边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均已进入临战状态。
苏联解体前夕,中苏关系缓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是最主要的继承者。进入21世纪,因中俄联合反制美国的原因,中国大陆与俄罗斯关系较为亲密,但中国大陆民众的反俄情绪并未消失,基于历史,很多人担心与俄罗斯过于亲密,在其国力胜于中国大陆之际会重蹈覆辙。网络时代,一直有“死了(半死不活)的毛子才是好毛子”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