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印度蟒
图片来自ipet

印度蟒学名Python molurus),广州俗称为南蛇,又称亚洲岩蟒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纹蟒,是蛇亚目蟒科蟒属下的一种无毒蛇类,主要分布于南亚印度次大陆

以前,分布于华南东南亚缅甸蟒曾被长期视为本种的亚种,直到2009年才确定缅甸蟒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

目录

特征

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长达4,体重约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围量更冠绝其它一般的蛇类。目前,体型最长印度蟒的纪录是5.85米长(纪录者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印度蟒的鳞片平滑具光泽,头部较为扁平,鼻端阔大并且向上方翘起。眼睛细小,拥有直线式的瞳孔,虹膜有明显的金色斑点。其身体上有已经退化的残肢,在肛门附近有相关痕迹,成短刺状。

印度蟒的颜色偏向以白色黄色为基调,配以大型点状斑纹,体纹颜色以暗棕至泥黄色为主,体色及纹理根据各处分布地的不同而有著差异。分布于西高止山脉阿萨姆邦山林地带的印度蟒体色较深沉;而来自德干高原的印度蟒则明显较为浅色。

地理分布

印度蟒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阿萨姆邦不丹孟加拉国。其标准产地为“印度(Indiis)”。

保育状态

印度蟒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低危”级别。[1]意指此蛇物种数量被判断暂未有即时危险,但已属于开始受到威胁的类别。[2]许多印度蟒遭猎杀的原因,是其优秀亮丽的表皮受到皮革商人的觊觎,因而逐渐成为濒危物种。在喀拉拉邦泰米尔纳德邦一带,印度蟒常被原居民捕杀并作食物处理,当地人亦认为蟒蛇的脂肪具药疗作用,因此印度蟒的生态环境实在堪虞,目前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已下令保护印度蟒。

栖息地

盖奥拉迪欧国家公园的印度蟒,正在地洞前方晒太阳]]印度蟒能在广泛类别的地形活动,包括草原、湿原、灌木林、岩山、树林与及河谷。它们的生活亦需要接近水源。有时候印度蟒也会栖息于其它哺乳动物的洞穴、中空树干、水苇丛与及红树林中。

行为

印度蟒动作迟缓,平常性格颇显怯懦,即使遇到危难也不擅长逃逸。行动路径多以直线形式为主,移动时身体多呈直线状。它们是相当优秀的游泳者,也会以水中为活动根据地,必要时更能于水中潜伏一段时间。不过虽然印度蟒有在水中短时间逗留的能力,但它们的主要活动地带始终仅限于浅水或河边位置而已。

进食习惯

印度蟒多随意猎食哺乳动物鸟类爬虫类等动物,在搜捕猎物时会展现出难得的活力,在狙击猎物时会抖动尾巴并看准机会张口猛噬。若遇上具备相当体型的猎物,印度蟒便会以蟒蛇擅长的紧缠法勒死对手,通常以身体缠绕猎物仅一至两圈,并催动肌肉施压,已足以将猎物杀死。

可是即使它遇上小型的猎物,如田鼠,它还是会采用紧缠法先勒死猎物。每次进食过大型猎物后,印度蟒的动作会比平日更为不愿行动,若它在这种状态下勉强行进,其身体可能会被体内未被消化的猎物的坚硬部份所撕裂。因此,如果印度蟒在刚进食的时候受到威胁或骚扰,有时候可能会将已吞下的食物呕吐出来,让身体重新灵活起来,方便从危机之中得以逃走。另外,在进食过大型猎物后,印度蟒可能会停止进食数周,而停食纪录最久者甚至曾停食达两年之久。目前尚未有人类被印度蟒吞食的报告。

繁殖

印度蟒属于卵生动物,雌蛇每次能诞下多达100枚的蛇卵,亦会负起保护及孵育蛇卵的责任。作为变温动物,雌性印度蟒不能直接以体温孵育蛇卵,因此它们多以身体肌肉在蛇卵周边进行往复的磨擦,从而产生热能,以确保有足够温度孵化蛇卵。初生幼蛇体长达45至60公分,并开始迅速成长。

亚种

缅甸蟒被确认为独立物种之后,本种目前未有被承认的亚种。

根据文献记载,也许亚洲岩蟒之下尚有一个未被正式认可的亚种,名为锡兰岩蟒,其学名为“P. m. pimbura(Deraniyagala, 1945)”,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

参考文献

  1.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2). 
  2.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名单目录及相关条件.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