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薩姆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阿薩姆邦,位於印度東北部,是國家文化和地理上最獨特的地區之一,也是阿薩姆紅茶的產地。阿薩姆邦以自然風光而聞名。景觀包括茶園,雅魯藏布江古蹟和寺廟,斯瓦米·維韋卡南達曾經說:「僅次於克什米爾,阿薩姆是印度最美麗的地方。」

地理

阿薩姆邦西部同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國相連,南部與梅加拉亞邦、特里普拉邦、米佐拉姆邦為界,北部接壤阿魯納恰爾邦和不丹,東部毗連那加蘭邦、曼尼普爾邦。最大城市是古瓦哈提,首府第斯普爾城位於古瓦哈提的郊區。阿薩姆邦處於布拉馬普特拉河的中部流域(上游在西藏,下游在孟加拉)。在冬天旱季,河水下降,無數沙洲島嶼展現出來,每年新的出現,舊的消失。在雨季(6月至9月)大部分都會被淹沒在水裡。

阿薩姆邦位於印度東北邊,位處南亞夏季季風北上的路線。降水主要屬於地形雨。在6月至9月的雨季時,來自印度洋的暖濕西南季風從恆河三角洲一路進入孟加拉的低地平原,在向北前行300-400千米後,受到卡西山的阻擋,被迫在2至5千米的範圍內上升至1370米的高度。氣流被迫抬升時發生濕絕熱降溫,使其中的水蒸氣凝結為水滴,在迎風坡形成降雨。阿薩姆邦的地形有三種型態:北部山區-北喜馬拉雅山,北部平原(布拉馬普特拉河平原)和德干高原。陡峭的河谷與激流出了山口後形成網狀河,並在阿魯納恰爾邦與阿薩姆邦地區形成沼澤。

全邦下分27縣。

歷史

迦摩縷波 阿薩姆邦的古代歷史大部分仍深埋地下,僅有一小部分向世人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據考證,早在石器時代早期,當地便有人類居住,如今考古學家正在嘗試向人們揭示往昔的真實情況。

公元前100年,阿薩姆邦開始為世界其他地區地人們所知。《紅海環航記》中描述了在基督教出現之前中國絲綢如何從阿薩姆邦運到了埃及和羅馬。托勒密在其地理學著作中也描述了阿薩姆邦。 有把握地說,阿薩姆邦最早的居民是棕色人種或前達羅毗荼人。公元前10世紀,早在印度宗教經典《吠陀經》編纂之前,黃色人種穿越過東部的山口來到這片土地,逐漸在當地定居繁衍。《吠陀經》中稱黃色人種為基拉塔人,現今東北部地區的民族被認為是基拉塔人的後代。東輝國意為"東方光芒之城",它曾被基拉塔人政權立為首都。神話史詩中稱基拉塔人所統治的土地從印度北方的喜馬拉雅山脈的腳下一直延伸到南方的孟加拉灣。相傳,東輝國是由基拉塔國王那羅迦修羅建造而成。根據《迦犁往世書》和《毗濕奴往世書》的記載,當時這片土地被稱作迦摩路巴。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記載了關於那羅迦修羅國王的繼承者福授王的故事。

公元四世紀,中國正處於兩晉時期,當時能到此地建立國家的黃色人種民族,可以肯定是炎黃先民。總之必然跟中國有着不言而喻的密切淵源,因為當時青藏高原的民族也沒有形成,所以該民族必然是經過漢族地區到達阿薩姆一帶的。根據Kiratas一詞的發音,推斷他們應該屬於炎帝麾下的某部族。

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在公元7世紀曾遊歷阿薩姆邦,他稱這片土地為"迦摩縷波"。他撰寫的遊記對我們了解當地情況很有幫助。中世紀時期,東輝國改稱為迦摩縷波。玄奘對婆塞羯羅伐摩國王統治下的強大繁榮的迦摩縷波王國讚譽有加。當時,可能是迦摩縷波王國最鼎盛的時期。

從迦摩縷波王國鼎盛時期之後一直到公元13世紀它被阿豪馬人占領之前,這片土地經歷了混亂不堪的歲月,當時沒有一個政權能夠獨撐大局。因此,當阿豪馬人於公元1228年越過東部山脈來到這片土地(印證前文,為傣族人)時,輕而易舉地取得了阿薩姆地區的統治權。 在阿薩姆語中,「阿薩姆」,相當於現今阿薩姆邦西南部坎如普縣(Kamrup)。玄奘接受了當地國王拘摩羅(kumāra)的邀請到迦摩縷波國講法。這裡也是性力派流行地區。

在阿薩姆地區海拔400~600米的地方,有石器時代人類居住的證據。當地的輝祖母綠石是他們製造石器的原料。

公元前10世紀,克拉底人穿越外喜馬拉雅山口來到阿薩姆,逐漸在當地定居繁衍。4世紀左右,蒙古人建立東輝國,在中世紀時期名為迦摩縷波國,公元7世紀左右迦摩縷波國達到鼎盛,統治着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雅魯藏布河谷至孟加拉的土地。迦摩縷波國消逝後該地便陷入分裂。

公元1228年,緬甸東北部、中國雲南一帶的傣族越過阿薩姆東部山脈,征服當地各部族結束長期戰亂,建立了阿含王國(Ahom)[1],史稱阿薩姆王國。

此後,傣族在當地建立了強大的王朝統治,建都於阿薩姆-賽比薩加。阿含王國國力強盛,被統治德里的蒙兀兒王朝視為對他們的挑戰。先後17次派兵征討阿含王國,均無功而返。

在13世紀,來自緬甸的傣族人在阿薩姆邦建立了阿豪姆王國,他們的歷史紀年《菩愣記》是記載阿薩姆歷史的最早書記。如今,他們的語言已經消失了,只有少數專家能夠解讀這些古老文獻。除了曼尼普爾邦印度東北部的其餘各邦都曾經納入阿豪姆王國的版圖。

公元1671年,蒙兀兒帝國大軍在最後一次出征中和傣族軍隊在薩萊伽特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傣族軍隊在拉其特·巴爾普坎將軍的率領下取得了戰鬥的最終勝利。拉其特·巴爾普坎因此成就了其不朽的盛名,他在戰鬥中表現出來的英勇精神和很多軼事至今仍在當地民間傳頌。這些傳說故事如今已經成為阿薩姆歷史和民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18世紀後期,毗濕奴派信徒毛摩利亞·摩漢塔人起義,以抗議在信奉性力派的王后普勒斯瓦麗教唆下出現的宗教紛爭,導致一系列宮廷政變和糾紛。從此阿含王朝由鼎盛走向衰落。緬甸人趁機從東部邊境侵入阿薩姆,屠殺了大量的傣族。

阿薩姆地區在第一次英緬戰爭[2]中被英軍占領。在1826年英緬簽訂的「楊達坡條約」之後阿薩姆及其周圍地區歸英屬印度統治,英國派總督進行管理。從此,結束了傣族對阿薩姆地區長達600年的統治。之後,阿薩姆成為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為了反抗殖民統治者,阿薩姆人不斷反抗,但均以失敗收場。

1947年印度宣告獨立,阿薩姆成了印度一個邦,當局不斷壓制當地傣族的發展,不承認傣族對阿薩姆歷史的貢獻,並不斷將傣族邊緣化。

由於各部族之間的通婚、傣族在當地社會地位的下降等多種原因,大多數傣族已融合進其它民族中,只剩下不到60萬的傣族,多信仰印度教,主要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

阿薩姆地區與不丹和孟加拉國接壤,文化、居民及氣候等均與中國雲南及包括緬甸在內的東南亞諸國接近。因而該地區是印度推行旨在制衡「中國影響」的「印度東望政策」的重要起因(這地方也被認為是野生水稻出現的地方)。

因民族問題,阿薩姆邦一直存在撣族獨立組織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尋求獨立建國,當地原住民波多人、孟加拉穆斯林屯墾者以及對立的部落之間一直存在的土地糾紛。

2014年阿薩姆當地的武裝叛軍發動一系列攻擊行動,造成至少69人喪生,其中有18名兒童。事件發生後,有村民前往警察單位要求討回公道,警方卻向村民們開槍,導致三位村民死亡。因為社會不安定,有關當局推斷至少有兩千人逃離家園。

視頻

阿薩姆邦 相關視頻

阿薩姆邦旅遊宣傳片
非常好聽的印度阿薩姆邦歌曲《Makon Bai》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