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印度蟒
圖片來自ipet

印度蟒學名Python molurus),廣州俗稱為南蛇,又稱亞洲岩蟒印度岩蟒黑尾蟒印度虎紋蟒,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下的一種無毒蛇類,主要分布於南亚印度次大陆

以前,分布于华南东南亚緬甸蟒曾被长期视为本种的亞種,直到2009年才确定緬甸蟒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物种

目录

特徵

成年的印度蟒平均能長達4,體重約為70至129磅或以上,其圍量更冠絕其它一般的蛇類。目前,體型最長印度蟒的紀錄是5.85米長(紀錄者為西孟加拉邦的Cooch-Behar)。印度蟒的鱗片平滑具光澤,頭部較為扁平,鼻端闊大並且向上方翹起。眼睛細小,擁有直線式的瞳孔,虹膜有明顯的金色斑點。其身體上有已經退化的殘肢,在肛門附近有相關痕跡,成短刺狀。

印度蟒的顏色偏向以白色黃色為基調,配以大型點狀斑紋,體紋顏色以暗棕至泥黃色為主,體色及紋理根據各處分布地的不同而有著差異。分布於西高止山脈阿薩姆邦山林地帶的印度蟒體色較深沉;而來自德干高原的印度蟒則明顯較為淺色。

地理分布

印度蟒主要分布於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阿薩姆邦不丹孟加拉國。其標準產地為「印度(Indiis)」。

保育狀態

印度蟒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低危」級別。[1]意指此蛇物種數量被判斷暫未有即時危險,但已屬於開始受到威脅的類別。[2]許多印度蟒遭獵殺的原因,是其優秀亮麗的表皮受到皮革商人的覬覦,因而逐漸成為瀕危物種。在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一帶,印度蟒常被原居民捕殺並作食物處理,當地人亦認為蟒蛇的脂肪具藥療作用,因此印度蟒的生態環境實在堪虞,目前泰米爾納德邦政府已下令保護印度蟒。

棲息地

蓋奧拉迪歐國家公園的印度蟒,正在地洞前方曬太陽]]印度蟒能在廣泛類別的地形活動,包括草原、濕原、灌木林、岩山、樹林與及河谷。牠們的生活亦需要接近水源。有時候印度蟒也會棲息於其它哺乳動物的洞穴、中空樹幹、水葦叢與及紅樹林中。

行為

印度蟒動作遲緩,平常性格頗顯怯懦,即使遇到危難也不擅長逃逸。行動路徑多以直線形式為主,移動時身體多呈直線狀。牠們是相當優秀的游泳者,也會以水中為活動根據地,必要時更能於水中潛伏一段時間。不過雖然印度蟒有在水中短時間逗留的能力,但牠們的主要活動地帶始終僅限於淺水或河邊位置而已。

進食習慣

印度蟒多隨意獵食哺乳動物鳥類爬蟲類等動物,在搜捕獵物時會展現出難得的活力,在狙擊獵物時會抖動尾巴並看準機會張口猛噬。若遇上具備相當體型的獵物,印度蟒便會以蟒蛇擅長的緊纏法勒死對手,通常以身體纏繞獵物僅一至兩圈,並催動肌肉施壓,已足以將獵物殺死。

可是即使牠遇上小型的獵物,如田鼠,牠還是會採用緊纏法先勒死獵物。每次進食過大型獵物後,印度蟒的動作會比平日更為不願行動,若牠在這種狀態下勉強行進,其身體可能會被體內未被消化的獵物的堅硬部份所撕裂。因此,如果印度蟒在剛進食的時候受到威脅或騷擾,有時候可能會將已吞下的食物嘔吐出來,讓身體重新靈活起來,方便從危機之中得以逃走。另外,在進食過大型獵物後,印度蟒可能會停止進食數周,而停食紀錄最久者甚至曾停食達兩年之久。目前尚未有人類被印度蟒吞食的報告。

繁殖

印度蟒屬於卵生動物,雌蛇每次能誕下多達100枚的蛇卵,亦會負起保護及孵育蛇卵的責任。作為變溫動物,雌性印度蟒不能直接以體溫孵育蛇卵,因此牠們多以身體肌肉在蛇卵周邊進行往復的磨擦,從而產生熱能,以確保有足夠溫度孵化蛇卵。初生幼蛇體長達45至60公分,並開始迅速成長。

亞種

缅甸蟒被确认为独立物种之后,本种目前未有被承认的亚种。

根據文獻記載,也許亞洲岩蟒之下尚有一個未被正式認可的亞種,名為錫蘭岩蟒,其學名為「P. m. pimbura(Deraniyagala, 1945)」,主要分布於斯里蘭卡

參考文獻

  1.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2). 
  2.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名單目錄及相關條件. [2008-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