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佳里子龙庙

佳里子龙庙
图片来自xuite

子龙庙玉敕永昌宫,又称佳里永昌宫,位于台湾台南市佳里区子龙里,主祀赵圣辅天帝君。为奉祀三国蜀汉名将常山赵子龙(赵云)台湾首庙,少数主祀供奉常山赵子龙的庙宇之一。当地聚落也因庙得名为“子龙庙”(tsú-liông-biō)或再讹作台语同音的“子良庙”(tsú-liông-biō),日治时代糖铁并设置子良庙车站,而在当地设立的“子龙里”更成为国内少数以神明姓名来命名的村里之一。该庙最醒目的标的,即是赵子龙骑马挺枪、怀抱三国蜀汉幼主刘禅的塑像。亦是南部庙宇中惟二主祭蜀汉五虎将中的两位虎将的庙宇(另一是关羽,即关帝庙或武圣祠)。

目录

历史源流

子龙庙汉人聚落源于随郑成功渡台的福建同安人林六叔,被分配垦殖于佳里兴堡东势寮。

清朝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佳里兴堡东势寮村民为求精神寄托,决定筑草寮供奉神明。此时村人林廷龙于溪中捕鱼,发现溪中有一块漂流木盘旋不去,亦无法令其随溪水冲走。拾起后才发现上面被白蚁咬上“常山赵子龙”(赵云三国时期蜀汉将军)字样,村民认为是神意,而将此木供奉于草寮。之后有陌生唐山木雕师,自称来自唐山泉州,声称赵将军托梦于他,希望他将漂流木雕成金身,才将此木雕为大、小赵子龙将军像,东势寮亦于此时改称子龙庙。因赵云为后主刘禅封为永昌候,因此该庙亦称为永昌宫。

大正四年(1915年),原建庙宇年久失修。正董事林碧池(林精镠林金茎之祖父)、副董事林光粽、林玉抒等会集村庄耆老,倡议改建,坐向改为坐东朝西。民国四十六年(1957年),庙宇在一次雷雨中遭击破损。至民国四十八年(1959年)重修完成。

1989年,子龙庙永昌宫因年久陈旧,再度重建。组织重建委员会,聘前驻日大使林金茎为名誉主任。1995年初,庙殿建造完成。后续建造牌楼、围墙、庭园。于2000年举行落成大典。

主要特色

仪式特征

每逢农历二月十六日子龙庙永昌宫赵圣帝君诞辰时,寺庙会定期举办庆典,请水、煮油活动,只是科仪中的一部分,近年来,仪式已趋于定型化,固定每三年举办一次。

所谓“请水”,就是神明前往溪流或海边掬水,以为仪式之用,有饮水思源之意。“煮油”则为台湾民间常见的庙会祈安仪式之一,多出现于建醮“入醮”科仪,其目的在于净去附著于人身及物之秽气,以求合境平安。从1951年起,于农历2月14日至16日其中一天上午,前往邻近溪流请水,并将水带回庙内安置。下午则回庄进行煮油仪式,其仪式流程与其他亦进行煮油仪式的宫庙一致,但因子龙庙庄内大户众多,故在煮油队伍前,设有敲锣引路报信者,另在抬火油鼎者后,派一位挑担者,视情况加油入鼎。

庙宇内

在本庙中,除了主祭神像外,其内部陈设可说是当地庙宇所未见,拥有异于其他庙宇之设摆设。进庙左方通道往后门的地方,拥有青龙塑像之水池;右方通道则是白额虎塑像的水池,象征“左青龙、右白虎。内部信徒所捐的造型壁砖,上镂刻各种福庆吉祥图。左右进庙拱门之壁砖为“二十四孝”,内部壁砖则大多和蜀汉五虎将刘备孔明的传奇有关。庙外植有百年大榕树二株,其金香炉上面之磁砖全部都是蜀汉五虎将的事迹,如怒责督邮、斩黄巾贼关公华雄、古城关张会、张飞智擒严颜关羽黄忠张飞马超马超许褚等。

庙宇外

庙宇旁的塑像传说具有灵性,相传庙建成后其围墙曾多次毁坏,且神奇的都是塑像旁边围墙毁坏,传出有人于夜半听见马塑像长嘶吼后见到该塑像的马将旁边的围墙踹烂。事后地方人士请法师向赵王爷请示,赵王爷下神谕:围墙顶使用红色为漆,这才使马像平静。之后陆续增建补强时,其围墙一样使用绿色的漆料为颜色。又有地方传说,赵王爷的塑像每月均会骑马环绕庙宇周边巡视,还曾有为非作歹的盗贼、奸邪之人在被官吏和民众追捕时,见到赵王爷的塑像之枪头直接在渠之眼前晃动,当场惊愕到昏厥,而被绳之以法的故事。

寺庙

东亚传统宗教供奉神灵神话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统称为庙宇[1]

一般包括道观佛寺庙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祠堂家庙,但一些圣贤的家庙亦受宗族以外的信众参拜,故这些家庙同时事实上有著祭祀以及让信众祈求庇佑用的性质。道教宫观可称宫庙,佛教寺院可称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称祖庙宗庙,皇家太庙明堂则合称为庙堂

由于东亚传统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响、习合的情况,如佛道双修、三教合流神佛习合等,加上与民间信仰巫觋宗教合流,因此庙宇的名称、性质多变,甚至同一间庙宇同时具备多种性质。

建筑

除了一些单体式且不设前院的庙宇外,一般都有一个独立的为入口,如神道坊(庙宇牌坊)、山门鸟居等,也代表进入庙宇结界范围。入门之后为神道,可通往参拜之处。

庙宇主体建筑称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后来也指供奉仙真圣贤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宝殿,有些则称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规模较大的寺庙常有多个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庙宇周围会有镇守の森,有守护庙宇的神圣意义,也有些是作为风水林

类型与名称

“观”,原指宫殿的高大门,后因历代帝王常请方士或道士夜观星象、制定历法于“观”,后来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观,也作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筑物名称,如玄妙观白云观。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会以“宫”命名,两者又合称“宫观”。

民间信仰中的寺庙命名多元,传统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为帝、后、妃或王爷级的寺庙才会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宫”命名。例如妈祖曾先后在元代清代皇帝册封为天妃、天后,于是部分妈祖庙命名为天妃宫、天后宫;关羽被尊为协天大帝,于是一些关帝庙也命名为协天宫;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庙宇也会称为“宫”,如香港、澳门一些由民间释教信徒开设的观音庙名为水月宫。今日多数神庙都称“宫”。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为高阶神明的庙宇,供奉三清的庙宇名称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庙宇名称包含北极殿、真武殿等。

寺庙原指“寺院”“寺”原系朝廷办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为官廨别称。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曾将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中居住,因几个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中某某院也逐渐成为僧人居所代称。故后世称为寺或院,佛教僧侣修行、礼佛与居住的道场,如中国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阳白马寺”与香港“三大古刹”之一“青山禅院”,并随著汉传佛教传播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琉球伊斯兰教之礼拜堂称之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来是指结草为屋,后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专指仅有女性出家众(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场所如新北市石碇区莲池庵。也有一些民间释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庙宇命名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庙宇也有命名为“庵”如福州白龙庵

”本来指位于山窟或依山崖处据险而筑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师的庙宇也常命名为清水岩

“洞”系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后来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越南等地,因为民间释教与民间信仰合流,而成为庙的代名词之一。

儒教的寺庙包括祭祀孔子孔庙,以及祭祀圣贤、烈士、祖先的“”,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贤的祠又被民众视为祈福消灾的神明,遂与民间信仰结合变成民间寺庙,例如祭祀诸葛亮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庙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处,部份庙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岁代天府、奉祀池府千岁海埔池王府、奉祀张李莫府三千岁的五条港安西府、奉祀张天师天师府或广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审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厅,作为庙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湾斋教扶乩之场所亦常称为“堂”,例如壹善堂劝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菩提讲堂一贯道场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圣堂”等。

“坛”是举行祭祀的高台,在古代东亚常与政府祭祀相关,如天坛地坛先农坛、厉坛等,其中天坛、天公坛也成为常见祭祀玉皇上帝的庙宇名称,如新竹天公坛台湾首庙天坛。另外,一般私人设立的神坛也常称“某某坛”。

“庙”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为祭祀场所名称,如武庙文昌庙文武庙妈祖庙王爷庙城隍庙义民庙、祭祀后羿三嵕(zōng)庙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庙称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对于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称为神宫,小型的神社则称为“”,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传统信仰中的寺庙,除了与中国相同的类型外,村社里还有一种称为“亭 (越南)|Đình|亭”的寺庙,供奉村社保护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场所称为“御岳”,其中一些属于寺庙形式。

参考文献

  1. 道教宫庙组织或管理章程范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