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玉渠宮
沿革
廟中的田都元帥為乾隆卅年(1765年)由泉州府晉江縣分香到鹿港。早期來自福建晉江縣石獅的田都元帥與李府千歲奉於民宅,直到1903年建廟。廟址位在大有里車圍巷1號、鹿港第一市場旁,為廟地不大但歷史悠久的角頭廟。1967年8月重修完工時,建廟以來已歷經三次重修。
2009年重建時,由彩繪專家、鹿港老街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奕興、玉渠宮主委施肇興等人主持策劃,請薪傳獎施弘毅做廟門的金雞與銀犬石雕,木雕藝師施明旺雕刻樂器木人偶,楊紹鑫作黑虎將軍。執事人也保留吳長榮的大木作、謝東哲的陶塑、歐陽錦華的書法、施教鏞的七爺八爺等。李奕興還突破傳統,在廟內彩繪放上兒童卡通人物。施肇興表示,起初對於廟宇有卡通人物,反對聲浪很大,但後覺得為廟的特色,也獲得小朋友喜歡。2009年11月17日晚,安座入火。
祭祀
以農曆六月十六日為田都元帥聖誕,當日分靈的廟宇人員、戲班、演藝人員會來祭拜。在清治時期,凡有戲班到鹿港,未開演前,全體演員必須到碼頭邊的玉渠宮拜戲神,鹿港人說,這就是傳說中的「拜碼頭」的由來。執導公視人生劇展《奔馳的縱貫線》的陳文彬曾帶著莊凱勛到此廟祭拜,祈求演藝事業順利,後來莊凱勛得到金鐘獎電視電影男主角獎後,兩人還一同還願。田都元帥除為戲神,亦為守護兒童的神明,以往若有產婦難產,該神明會被請進產房護佑。鹿港的三尊戲曲神中,只有此神供奉在宮廟中,而西秦王爺、孟府郎君到2017年報導時依然還供奉在彰化南北管音樂戲曲館中。
門神有別於一般道教廟宇的尉遲恭與秦叔寶,玉渠宮是風將軍與火將軍,是由於田都元帥有封號為「九天風火院忠烈大元帥」。
鹿港各角頭廟有暗訪的儀式,又分為王爺勢力巡境的內巡,及跨越自己角頭邀各角頭廟宇參與的外巡,共同點是王爺巡守之處,各戶都得設香案祭拜路口還得釘青竹符。鹿港玉渠宮進行暗訪前,廟方會先供置天台,祭拜並請示上蒼擇定日期,請李府千歲領軍。要貼出公告表示會先犒賞駐守四方兵馬。舉行時,平素交誼較為熱絡的廟宇也來陪壇伴駕,像1979年玉渠宮作為主駕時,由鹿港潤澤宮擔任副駕,陪駕還有鹿港杉行街武澤宮、鹿港鎮安宮等,不過媽祖是不參與的。當晚鹿港各家戶門前會放置紮好的稻草人或剪紙人像,代表著被邪神惡鬼附身的人體,先在人體前後揮動,讓邪惡鬼怪附在人像上,再由暗訪王爺及天兵天將緝捕帶到河邊放逐。
陣頭
玉渠宮有名為「三姑六婆高蹺陣」的陣頭,表演者多為男扮女裝,搭配華麗的裝扮、逗趣的傳統民謠。學生時代的鹿港作家李昂,當時只以「高蹺陣」稱呼,描寫組員有十二位男性,包括有傳統的公背婆、穿鳳仙裝的少女、村姑等,還有有現代的人物造形,如穿白紗的新娘、懷孕的女人、臉油彩挺著大肚子的小丑,並稱讚他們想法趕上時代潮流。
除以金雞和銀犬代替石獅子守護廟門外,廟方也製作金雞銀犬的大仙翁仔,作為田都元帥的駕前專屬陣頭。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靈、神話或傳說人物、歷代聖賢、歷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築物,均可統稱為廟宇[1]。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這些家廟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廟,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廟與明堂則合稱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場也會使用「講堂」作為弘法場所名稱如慧日講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為祭祀各神祇場所的泛稱,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廟、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參考文獻
- ↑ 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 (PDF).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18-04-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