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鸛是大型涉禽。其羽毛以白色為主,翅膀具黑羽,在高樹或岩石上築大型的巢,飛時頭伸直。白鸛為食肉動物,食性廣,包括昆蟲類,兩棲類,爬行類,小型哺乳動物和小鳥。覓食地大部分為具低矮植被的淺水區。一夫一妻制。

分布於歐洲非洲西北部,亞洲西南部和非洲南部。其為長途遷徙性鳥類,在撒哈拉以南至南非地區或印度次大陸熱帶地區越冬。在歐洲,白鸛有「送子鳥」之稱,被認為是吉祥鳥。白鸛是德國的國鳥[1]

歷史上,白鸛在中國也曾有分布。不過,由於盜獵猖獗,以及棲息地被大量侵占,在中國已經是地區滅絕。

目錄

形體特徵

白鸛為大型鳥類,體長90~115厘米,翼展195~215厘米,體重3000~3500克。壽命26年。部和腿部為紅色,幼鳥則為黑色。嘴長而粗壯,前頸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一般雄性體型大於雌性。幼鳥羽毛淺棕色、灰暗,鳥喙、眼周、眼先和喉為黑色。翅膀長且寬,可滑翔

其腿、都非常細長。羽毛主要為白色,翅膀處具黑羽。主翼羽、副翼羽、初級覆羽、上翼大覆羽、肩羽、小翼羽為黑色,具綠色或紫色光澤。初級飛羽基部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外側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2]

生活習性

在地上起飛時需要先在地上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飛行時,脖子向前伸,腿向後伸,超出其尾尖。與其他鸛鳥類似,其腿、頸和喙都非常細長。羽毛主要為白色,翅膀處具黑羽。具綠色或紫色光澤。

白鸛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居民點,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冬季主要棲息在開闊的大型湖泊和沼澤地帶。會避開高大的野草和灌木叢生的地區[3]

白鸛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常成群活動。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屐輕盈矯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上空飛翔盤旋。

白鸛是遷徙性鳥類,主要遷往熱帶非洲印度次大陸一帶越冬。

遷徙主要依靠上升的熱氣流進行高空滑翔運動,從而可利用很少的能量,進行長距離遷徙,因此常常避開廣闊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經過時,也要尋找最為狹窄的地方通過。遷徙的時間大多在上午至下午天氣最熱的時候,每天遷徙的距離可達100~200公里。

飛行時頭頸向前伸直,腳伸向後,遠遠突出於尾羽的外面。既能煽動兩翅進行鼓翼飛翔,也能利用上升的熱氣流在高空滑翔,特別是遷徙期間,在進行鼓翼飛翔時兩翅煽動較慢,顯得從容不迫,並常常和滑翔交替進行[4]

兩翅鼓動速度為每分鐘170次,飛行速度達每小時40~47公里,飛行高度可達1600米以上至3600米的高空,在遷徙期間甚至出現在4300米的喜馬拉雅山上空。從歐洲繁殖地遷往南非越冬地,最遠的遷徙距離往返可達20000多公里以上。在德國曾經記錄到一隻25歲的歐洲白鸛,在一生中總計遷徙了大約500,000多公里的距離。秋季大多在8月中下旬至9月初遷離繁殖地,春季於3~4月離開越冬地。遷徙時集成大群,每群常在500隻以上,最高記錄為21000多隻。

民俗文化

白鸛被稱為送子鳥,同時也被德國人當做「吉祥鳥」,相傳落在誰家,誰家就會幸福美滿,希望它們給自己家人帶來好運氣。因此,在德國鄉村,經常能看到住家的屋頂煙囪上搭着一個平台,那就是專為白鸛準備的。而千百年來,似乎也確實是白鸛築巢的家庭,都會很快生下小孩子[5]

而科學的說法是:古代時當主人家有人懷孕時,這家的燒火取暖的時間會比一般人家長,而白鸛更願意選擇這樣家庭的煙囪口造巢安家。久而久之,人們還是把白鸛認為吉祥的送子鳥,成為了一種民俗。

視頻

白鸛相關視頻

數以萬計的白鸛不遠千里從非洲飛到歐洲繁殖
《白鸛的傳奇故事 感人之極》

參考文獻

  1. 白鸛,在歐洲被認為是吉祥鳥,有「送子鳥」之稱,搜狐網 , 2019-2-10
  2. 白鸛,北方網新聞頻道, 2012-11-27
  3. 東方白鸛,中國網, 2006-12-7
  4. Science:白鸛的集體行為與全局遷徙模式 ,搜狐,2018-08-04
  5. #國鳥地圖#新一期國鳥地圖,德國國鳥——白鸛,快快戳開大圖看看吧,新浪博客,2014-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