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
白俄羅斯共和國(英語: Republic of Belarus )(Беларусь|translit=Biełaruś;IPA-be|bʲɛlaˈrusʲ|IPA;|Беларусь||bʲɪlɐˈrusʲ ),通稱白俄羅斯,或稱白羅斯[1],是位於東歐的內陸國家[2],首都為明斯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於1991年8月25日從蘇聯獨立,於同年12月19日改稱「白俄羅斯共和國」。
白俄羅斯東及北部與俄羅斯聯邦為鄰,南部與烏克蘭接壤,西部同波蘭、立陶宛和拉脫維亞毗鄰,國土面積達207,600平方公里,人口達968.98萬人(2008年)[3],大部分居住在明斯克或者其他大城市附近,將近80%人口為土生土長的白俄羅斯人,主要少數民族依次是俄羅斯人、波蘭人和烏克蘭人。1995年後,白俄羅斯語和俄羅斯語被設為官方語言。
白俄羅斯憲法並無明確規定國教,大多數人信仰俄羅斯東正教,其次則為羅馬天主教,而基督宗教的不少節日(如復活節等)也被設為國定假日。
目錄
辭源
白俄羅斯(|Белару́сь)在白俄羅斯語的字面意思是「白色的羅斯」,其中「白」代表白色,「羅斯」跟「俄羅斯」本質上是同一個詞語。漢人與羅斯人並不接壤,蒙古人西征時,才與羅斯人接觸,蒙古語的詞彙不能以/r/開頭,所以蒙古人在r前面加上/o/,用Орос(拉丁化:Oros)來稱呼「羅斯」,漢人從蒙古人處聽到羅斯一詞,因此按蒙古語Орос音譯為俄羅斯,所以,「羅斯」、「俄羅斯」本質上是同一個詞語。
在白俄羅斯獨立前,其英文正式名稱即Belarussia,只是白俄羅斯獨立後,為了體現出與俄羅斯(Russia)的區別,才將國名縮短為Belarus,實際上Rus跟Russia仍然是同源詞。
Белару́сь在中文翻譯從前有「別洛露西亞」等。但現代中文譯名普遍使用「白俄羅斯」。斯拉夫語言中「白色」的詞的發音和中文的「白」的發音相近,但語言結構不同,只是一個巧合,並無辭源上的關係。中文譯名「白俄羅斯」既是音譯,也是意譯。
白俄羅斯名稱中的白色的緣由有多種說法:
歷史
公元9世紀至11世紀,現代白俄羅斯的大部分領土屬於維京人在公元862年建立的基輔羅斯,一個由留里克王朝統治的遼闊的東斯拉夫國家。在基輔羅斯大公雅羅斯拉夫一世於1054年去世後,基輔羅斯逐漸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地方公國[6]。
在9至10世紀間,今白俄羅斯南北部建立波洛茨克、圖羅夫—平斯克等公國。13至14世紀起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併,立陶宛大公國的創立首先是經濟的原故,其次是政治以及和白俄羅斯這塊土地上的族裔的文化上的一致[7],13世紀的蒙古對俄羅斯的征服期間,白俄羅斯遭蒙古人的金帳汗國短暫佔領幾年,從此處攻打西歐及波蘭,直到立陶宛大公國掘起,這塊土地才躲過這一劫[8]。
1386年2月2日立陶宛大公國和波蘭通過兩國統治者的婚姻之後結為共主邦聯[9]。聯合更加深入的意向最終促使兩國在1596年經過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1696年波蘭語取代白俄羅斯語成為官方語言,同時白俄羅斯語被宣布為非法[10]。
1486年莫斯科人伊凡三世打算以武力來統一諸羅斯公國,特別是白俄羅斯、烏克蘭和俄羅斯西部的土地[11]。1795年,俄羅斯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掀起對波蘭的瓜分,波蘭和立陶宛之間的聯邦走向結束[12],這期間白俄羅斯這塊土地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
沙俄尼古拉一世和亞歷山大三世當政期間,因去波蘭化和俄羅斯化的影響下白俄羅斯的文化遭到壓制和摧殘。白俄羅斯的19世紀被視為現代白俄羅斯民族意識覺醒和更加自信的時代。
一戰將要結束的1918年3月25日,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尚在談判中時,白俄羅斯就首先宣佈了從德國的統治之下獨立,成立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13]但隨後波蘇戰爭的爆發,導致這個短命的共和政體的東西兩部分領土被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波蘭第二共和國各自佔領。
1919年1月1日,蘇維埃俄國在佔領的白俄羅斯領土上宣佈建立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2月17日又和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為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其後在戰爭中大片土地被波蘭占領,蘇俄為了與波蘭談判,於7月17日正式解散了立陶宛-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4]在蘇維埃俄國於1920年7月重新佔領明斯克之後,於7月31日重建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1年,波蘇戰爭結束,戰爭雙方對白俄羅斯的瓜分被保持下來,今日白俄羅斯領土的西部歸屬波蘭[15][16][17]。
1922年12月30日,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簽署了蘇聯成立條約,成為蘇聯建立時的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18]
蘇德戰爭中,白俄羅斯在1941年6月22日—1944年8月期間被納粹德國占領。其間白俄羅斯成為了所有蘇聯加盟共和國中國民經濟遭遇打擊最沉重的一個,在那段時間裡,納粹德國摧毀了白俄羅斯290座城市中的209座,另外還摧毀了85%的工業及超過100萬幢的建築物。[19]
經過戰後的迅速發展,白俄羅斯的工業得到恢復,並成為了蘇聯西部的主要製造業中心,創造工作機會,吸引俄羅斯族人前來就業。[20]
1986年,白俄羅斯的鄰國烏克蘭發生車諾比核電廠事故,因風向與地形的關係,造成東南部的戈梅利州與莫吉廖夫州兩個州受到嚴重的污染。
1991年8月25日,在白俄羅斯共產黨的支持下,國家國名從「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變更為「白俄羅斯共和國」[21]。蘇聯解體後,1991年8月25日白俄羅斯宣布獨立。獨立3年後的1994年6月24日和7月10日的兩場總統選舉中)[22],曾經在國內並不知名的亞歷山大·盧卡申科一舉擁有了國家聲望。在第一輪選舉中他的得票率為45%,第二輪以80%[23]的得票率擊敗14%得票率的競爭對手維亞切斯拉夫·弗蘭采維奇·克比奇當選總統。在之後的2001年、2006年和2015年選舉中皆連續獲選擔任總統。
政治
白俄羅斯是實行總統制的共和國,政府由總統和國會所組成,根據1994年憲法所規定,每五年舉行一次總統的選舉,1996年總統任期五年被改為七年任期一次,國會的下議院由110位成員所組成,上議院則由64位成員所組成。
「國際特赦組織」、「人權觀察」等長期指責總統盧卡申科「專制式」統治。
地理
白俄羅斯位於歐洲的中部,是一個內陸國家,與其接壤的國家有在東部的俄羅斯,北部的拉脫維亞,波蘭,西北的立陶宛以及南部的烏克蘭。白俄羅斯面積20.76萬平方公里,南北相距560公里,東西相距650公里[26]。
白俄羅斯地處東歐平原,地勢低平、多為河流溼地[27],森林覆蓋面積達到40%[28][29],平均海拔高度160米[30],最高峰為捷爾任斯克山,海拔345米,最低點在涅曼河為90米[27]。
大小河流2萬多條,總長9.06萬公里。主要河流有第聶伯河、普里皮亞季河、西德維納河、涅曼河和索日河,其中6條河超過500公里。涅曼河向西北流入波羅的海,普里皮亞季河朝東與第聶伯河匯合後注入黑海[31]。
白俄羅斯擁有總面積為2000平方公里的1萬個湖泊,最大的納拉奇湖面積為79.6平方公里,享有「萬湖之國」美譽。另有130多個水庫,水利資源豐富。
氣候介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海洋性氣候[27]。冬季氣候特徵則較為溫暖,1月西南部平均氣溫−4℃(布列斯特),東北部則為-8℃(維捷布斯克)。夏季氣候涼爽而潮濕,平均氣溫18℃[32]。白俄羅斯年降水量為550毫米~700毫米[27]。
資源
白俄羅斯礦產資源豐富,30多種礦物分布在4000多個礦區,最重要的礦藏有鉀鹽,貯量居歐洲前列,可供開採20-115年。非礦資源有花崗石、白雲石、石灰石、泥灰和白堊、防火材料和亞粘土等。泥炭貯量44億噸(占原蘇聯總儲量的36%)。
飲用礦泉水和醫療礦泉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為36%,原始森林面積占19%。木材儲量為10·93億立方米,每年出口各種木材約500萬噸。另外,白俄羅斯境內有各種動物3.1萬種。
行政區劃
1為明斯克市、2為布列斯特州、3為戈梅利州、4為格羅德諾州、5為莫吉廖夫州、6為明思克州、7為維捷布斯克州。 白俄羅斯全國劃分為7個國家一級行政區,包括6個州(вобласць)和一個具有獨立行政區地位的市—首都明斯克市。
主要城市
經濟
白俄羅斯的工業基礎較好,機械製造業、冶金加工業、機床、電子及激光技術比較發達和先進,IT業也很發達;農業和畜牧業亦較發達,馬鈴薯、甜菜和亞麻等產量在獨聯體國家中居於前列。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2%,工業增長10.4%,農業增長2.1%。
人口
白俄羅斯人口為989.86萬人(2003年1月),多年來呈下降趨勢。主體民族白俄羅斯族占81.2%,俄羅斯族占11.4%,波蘭族占3.9%,烏克蘭族占2.4%,猶太人占0.3%,其他民族占0.8%。當地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而西北部的一些地區則信奉天主教以及獨立教派(東正教和天主教的合併教派)。
文化
白俄羅斯傳統服飾最初受基輔羅斯時期服飾風格的影響,隨後主要受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俄羅斯等其他歐洲國家的影響。除了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白俄羅斯的烹飪技術接近立陶宛,但給人的感覺是沒有鄰國豐富,也沒有鄰國那樣引人矚目。可能是由於人們普遍缺乏國家認同感,許多人喪失了傳統的飲食習慣。在過去100年,俄羅斯化使白俄羅斯許多傳統文化消失。
盧卡申科總統提出電台和電視台廣播要符合法令,向市民推薦每日白俄羅斯語所占的百分比,但沒有說明是否要在原則上必須用白俄羅斯文。電台和電視台歸屬國有。報紙大部分為國家控制,如「白俄羅斯共和國報」等。白俄羅斯政府每年贊助不少文化節:
- 「精湛的七十二坊」;
- 「明斯克之春」;
- 「七十二文藝匯演」;
- 國際爵士樂節;
- 全國收穫祭;
- 「兒童及青少年藝術」;
- 青年藝術比賽綜藝節目;
- 「悲慟的尼爾斯維施城堡」;
- 「米爾城堡」;
- 白俄羅斯節;
- 全國詩詠與歌唱。
無論是在音樂、藝術、詩歌、戲劇或舞蹈,這些事件展現了白俄羅斯演員的才華,在這些節日裡,他們被授予各類獎項:「傑出民族英雄」、「白俄羅斯優秀音樂藝術」。一些國家假日,如獨立日和勝利日,吸引了很多人潮,同時也舉辦煙花匯演、各種軍事遊行。最鍾愛的節日都在明斯克舉行。
白俄羅斯有四個世界遺產遺址:
- |Мірскі замак(米爾)城堡;
- Нясвіж(尼爾斯維施)城堡;
- Белавежская пушча(別洛韋日大森林)(與波蘭共有);
- 斯特魯維測地弧(愛沙尼亞、芬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挪威、摩爾多瓦、俄羅斯、瑞典和烏克蘭共有)。
教育
白俄羅斯教育發達,普通學校實行十二年制免費義務教育。高等院校學制4-5年,分免費和繳費兩種形式。2005年教育預算支出占國家總預算支出的2.08%。現有4128所學前教育機構(在學兒童約9萬人)、4221所普通中等教育機構(在校生約128萬人)、253所中等專業學校、55所高等院校(其中國立高等院校43所、非國立高等院校12所)。據統計,目前普通中等教育機構的工作人員共15萬人,其中教師約14萬人;在高等院校工作的有2萬餘人。
著名大學有: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成立於1921年,學生14000人,教師1610人;白俄羅斯國立技術大學,成立於1920年,學生21000人,教師1560人;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成立於1914年,學生14586人,教師1038人;白俄羅斯國立經濟大學,成立於1933年,學生15000人,教師700人;白俄羅斯國立農業大學,成立於1940年,學生9106人,教師630人;明斯克國立語言大學,成立於1948年,學生4500人,教師537人。
媒體
到2005年底,白俄羅斯共有1255家報刊,發行量和影響最大的報紙是總統辦公廳機關報--《蘇維埃白俄羅斯報》,用俄、白兩種文字出版,日發行量約40.29萬份,創刊於1927年。此外發行量在1萬份以上10萬份以下的的報紙有:《共和國報》、《人民報》、《為了祖國的榮譽》、《青年旗幟報》、《白俄羅斯田野》、《白俄羅斯實業報》、《人民意志報》。
電視和廣播機構主要為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廣播公司,該公司直屬總統管轄,公司主席、副主席由總統任免。公司下轄新聞部、電視台、電台、無線電技術中心和商業廣告部,在各州設有分部,其廣播電視服務覆蓋全國。共有約3000名專業人員。白俄羅斯國家廣播電視公司下屬的白俄羅斯廣播電台創建於1925年11月,現有三套節目。第一套節目每天播出19小時。第二套節目每天播出16小時。「首都」廣播電台每天播出12小時。三套節目都混用俄、白兩種語言廣播,烏克蘭、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與白相鄰地區及俄羅斯烏拉爾山脈以西地區可收聽到。白俄羅斯國際廣播電台通過互聯網每天用白語、俄語、漢語、德語、英語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中國及20多個歐洲和非洲國家廣播4小時。白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創建於1956年,混用白語和俄語播出,日播出時間約20小時。
其他
參考文獻
- ↑ cite web|publisher=白羅斯駐華大使館|=http://china.mfa.gov.by/zh/embassy/news/b8b3447550dfb5ec.html%7Ctitle=‘白罗斯”而不是‘白俄罗斯’%7Cdate=2018-03-17%7C%7Caccessdate=2018-03-17%7Clanguage=zh-hans%7Cdead-url=no%7C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317235113/http://china.mfa.gov.by/zh/embassy/news/b8b3447550dfb5ec.html%7Carchive-date=2018-03-17
- ↑ cite web|url=http://unstats.un.org/unsd/methods/m49/m49regin.htm#europe%7Ctitle=Standard Country and Area Codes Classifications (M49)|accessdate=2010年4月22日|publisher=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date=2010年4月1日|author=UN Statistics Division|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417070721/http://unstats.un.org/unsd/methods/m49/m49regin.htm%7C archivedate= 2010-04-17 | deadurl= no}}
- ↑ 中國外交部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03-02.
- ↑ Jan Zaprudnik. Belarus: At A Crossroads In History. Westview Press. 1993年pages=2頁. ISBN 0-8133-1794-0.
- ↑ James Minahan. 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Greenwood. 1998年: 35頁. ISBN 0-313-30610-9.
- ↑ cite book | last = Plokhy | first = Serhii | title = The Origins of the Slavic Nations |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year= 2006年 | pages = 第94–95頁 | url = | isbn = 0-521-86403-8 }}
- ↑ cite book | last = Ermalovich | first = Mikola | title = Pa sliadakh adnago mifa (Tracing one Myth) | publisher=Minsk: Navuka i tekhnika | year= 1991年 | pages = | url = http://www.books-by-isbn.com/5-343/5343008763-Pa-sliadakh-adnaho-mifa-M-Ermalovich-5-343-00876-3.html | isbn = 978-5-343-00876-0 }}
- ↑ cite book|author1=Charles Henry Robinson|title=The Conversion of Europe|date=1917年|publisher=Longmans, Green|pages=第491–492頁
- ↑ cite book | editor-last = Jones | editor-first = Michael | last = Rowell | first = S. C. | contribution = Baltic Europe | title =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6) | 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year= 2005年 | page = 第710頁 | isbn = 0-521-36290-3
- ↑ "Belarusian", UCLA Language Materials Project
- ↑ cite web|url=http://www.ruf.rice.edu/~sarmatia/197/Nowak.html |title=The Russo-Polish Historical Confrontation |accessdate=2007-12-22 |last=Nowak |first=Andrzej |date=1997-01-01 |work=Sarmatian Review XVII |publisher=Rice University |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8110551/http://www.ruf.rice.edu/~sarmatia/197/Nowak.html%7C archivedate= 2007-12-18 | deadurl= no
- ↑ cite book | last = Scheuch | first = E. K. |author2=David Sciulli | title = Societies, Corporations and the Nation State | publisher=BRILL | year= 2000年 | page = 187頁 | url = | isbn = 90-04-11664-8
- ↑ cite book | last = Ioffe | first = Grigory | title = Understanding Belarus and How Western Foreign Policy Misses the Mark | publisher=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 date = 2008-02-25 | page = 57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00B6wxgftH8C&pg=PA150&dq=west+belarus#v=onepage&q=west%20belarus&f=false | isbn = 0-7425-5558-5
- ↑ cite book| title=The Soviet-Polish peace of 1921 and the creation of interwar Europe |first=Jerzy |last=Borzęcki |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wjsk1sdZzdIC&pg=PA36 |page=36 |publisher=Yale University Press |year=2008 |isbn=978-0-300-12121-6
- ↑ Sorge, Arndt. The global and the local: understanding the dialectics of business syste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1-84331-385-4. 已忽略未知參數
|=
(幫助); - ↑ cite book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RSxt-JB-PDkC&pg=PA37&dq=occupation+of+Western+Belarus#v=onepage&q=occupation%20of%20Western%20Belarus&f=false |title=Miniature empires: 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ewly independent states |accessdate=2009-11-10 |last=Minahan |first=James |year=1998 |publisher=Greenwood Press |isbn=978-0-313-30610-5
- ↑ cite book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FCBVPqAWuUsC&pg=PA19&dq=occupation+of+Western+Belarus#v=onepage&q=occupation%20of%20Western%20Belarus&f=false |title=Homelands: war, population and statehood in Eastern Europe and Russia, 1918–1924 |accessdate=2009-11-10 |last=Baron |first=Nick |year=2004|publisher=Wimbledon Publishing Company |isbn=978-1-84331-385-4
- ↑ cite book | last = Marples | first = David | title = Belarus: A Denationalized Nation | publisher=Routledge | year = 1999 | page = 5 | url =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EMCYfOSaLSgC&pg=PA8&dq=Belarusian+People%27s+Republic&cd=3#v=onepage&q=Belarusian%20People%27s%20Republic&f=false | isbn = 90-5702-343-1
- ↑ cite book | last = Axell | first = Albert | title = Russia's Heroes, 1941–45 | publisher=Carroll & Graf Publishers | year= 2002 | page = 247 | url = | isbn = 0-7867-1011-X
- ↑ cite =http://www.iexplore.com/travel-guides/europe/belarus/history-and-culture |title=白俄羅斯歷史文化 |accessdate=2006-03-26 |publisher=iExplore.com
- ↑ cite web|url=http://countrystudies.us/belarus/39.htm |title=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Library of Congress |publisher=Countrystudies.us |accessdate=2013-04-29
- ↑ cite=http://www.umsl.edu/services/govdocs/wofact94/wf950026.txt |title=World Factbook: Belarus |accessdate=2007-12-21 |date=1994-10-20 |format=TXT |publisher=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 ↑ cite web|url=http://countrystudies.us/belarus/39.htm |title=Belarus – Prelude to Independence |accessdate=2007-12-22 |last=Fedor |first=Helen |year=1995 |work=Belarus: A Country Study |publisher=Library of Congress
- ↑ cite=http://hrw.org/english/docs/2005/01/13/belaru9878.htm |title=Essential Background – Belarus |accessdate=2006-03-26 |year=2005 |publisher=Human Rights Watch}}
- ↑ cite =http://www.amnesty.org/en/region/europe-and-central-asia/eurasia/belarus |title=Human rights by country – Belarus |accessdate=2007-12-22 |year=2007 |work=Amnesty International Report 2007 |publisher=Amnesty International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2011715/http://www.amnesty.org/en/region/europe-and-central-asia/eurasia/belarus |archivedate=2007-12-12 |deadurl=yes }}
- ↑ Template:Cite = http://landofancestors.com/travel/statistics/geography/235-coordinates-of-the-extreme-points-of-the-state-frontier.html
- ↑ cite web| title = Key Facts | publisher=Press Service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Belarus | year = 2015 | url = http://president.gov.by/en/facts-en/}}
- ↑ cite book|author1=Jan Zaprudnik|title=Belarus: At A Crossroads In History|date=1993|location=Westview Press|isbn=0-8133-1794-0|pages=xix(19頁)|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qtnTh3-2Ki8C&pg=PA1&dq=Belarusia+name&cd=3#v=onepage&q=
- ↑ cite book | last = Bell | first = Imogen | title =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2003 | publisher=Taylor & Francis | year = 2002 | page = 132 | url = | isbn = 1-85743-137-5
- ↑ Fedor, Helen. Belarus – Climate. Belarus: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1995 [2007-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