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尼木縣(藏語:སྙེ་མོ་རྫོང་,藏語拼音:Nyêmo Zong,威利:snye mo rdzong)是中國西藏自治區的一個縣,隸屬拉薩市,位於西藏自治區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1]。面積3265.9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2003年)。縣政府駐塔榮鎮。

目錄

縣名來歷

尼木,藏語意為「麥穗」。

在吐蕃王時期(公元七世紀),為「烏如」所轄,九世紀後,吐蕃王朝結束,此地是貴族「悉囊氏」的勢力所轄。十三世紀,屬香萬戶的勢力範圍。

元世祖時代尼木既已設宗。元朝時譯為「聶摩」。

明朝時尼木被譯成「聶母」。

清朝則稱作「尼莫」、「尼穆」、「尼木」、「尼冒」等,是西藏地方政府的一個宗。

民主改革前尼木境內分設尼木宗和麻江宗。

1959年二宗合併為尼木縣,隸屬拉薩市管轄[2]

位置境域

尼木縣地處西藏中南部、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位於自治區中南部,地處北緯29.4°。東經90.1°,距拉薩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後藏的結合部。西部與日喀則南木林縣相鄰,東部與曲水縣相接,南部與日喀則地區仁布縣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相連,北與當雄縣接壤。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尼木縣居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地勢是北高南低,尼木河兩岸為代表的河谷地區,地勢平坦。平均海拔3800米以上,境內最高點窮母崗峰,海拔7048.8米,最低點為瑪曲河匯入雅魯藏布江處,海拔為3701米。

氣候特徵

尼木縣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夏季雨水集中,輻射強,年日照時數2947.8小時。年均溫6.7℃,1月均溫- 40℃,7 月均溫15.0℃,年降水量295.3毫米,無霜期為260 天。自然災害主要有乾旱山洪泥石流蟲災霜凍冰雹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到2013年,尼木縣有林地1.707萬公頃,主要為灌木,部分為人工林。草場面積26.5萬公頃,水流域面積800公頃。

礦藏資源:截止到2013年,尼木縣礦產資源主要有泥炭等。尼木縣帕古鄉擁有豐富的銅礦和石材資源。縣境大理石資源豐富,潛在開發資源巨大。

生物資源:截止到2013年,野生動物主要有狗熊野雞猞猁黑頸鶴貝母雞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貝母蟲草黃連雪蓮花等。農作物主要有:青裸春小麥豆類油菜豌豆玉米及其他雜糧等。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主要飼養氂牛犏牛綿羊山羊等。

風俗特色

1300年前,松贊干布的大臣吞彌·桑布扎在尼木縣創造了藏文字。它與凝聚着藏民族智慧的,有着同樣悠久歷史的還有藏香雕版藏紙,並稱為「尼木三絕」[3]。民族手工業主要生產氆氌藏香藏紙陶器等。縣內3個鄉有地下溫泉。白面具藏戲是延續五世達賴時期創作的,哲蚌寺雪頓節演出均以尼木縣白面具藏戲為序幕和收場。尼木縣土特產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紙、藏香、高原畜產品與高原魚類。

文字之香

關於藏文字的起源,佛教界認為系吞彌·桑布扎所創;西藏本土宗教苯教則認為是苯教始祖辛饒米沃奇的智慧成果;還有學者認為系脫胎於伽濕彌羅文(今克什米爾文)或者多文或者象雄瑪文或者黎宇文(于田文)。其中,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的觀點被普遍接受。

佛教史籍記載,公元7世紀上半葉,吞彌·桑布扎等15名藏族青年受吐蕃第32代贊普藏王松贊干布委派,前往天竺(今印度)學習梵文和天竺文。由於水土不服,唯有吞彌·桑布扎沒有病故他鄉,他先後從黎敬和拉熱白森格學習梵文天竺文,其認真刻苦的敬業精神獲得天竺人的敬稱「桑布扎」(意為賢良的藏人)。回歸故里後,按照松贊干布的旨意,吞彌·桑布紮根據梵文字母以及藏語語音的特點,整理出藏語的30個輔音字母以及4個元音字母,被稱為藏語的30個子音字和4個母音字。吞彌·桑布扎還編撰了《文法根本三十頌》等,完成了藏民族文字的整理規範工作。

如今的尼木縣就是吞彌桑布扎的故鄉,並保有其故居,屬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尼木三絕」的藏香、藏紙、雕刻均與吞彌桑布扎有着萬千聯繫。2012年,中國工商總局向尼木縣頒發了藏香源產地地理標識,尼木縣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藏文字博物館

尼木縣吞巴鄉的村民依靠這裡獨特的水源、氣候、資源、工具及獨特的藏香製作工藝和配方生產出了聞名遐邇的「尼木藏香」。吞巴鄉成為藏香生產專業鄉,有數百人從事藏香生產。

藏香原理出自藏醫的熏療法, 配方來源於諸佛菩薩續寶典,具有醫療效用。藏香經過一千多年不斷的創新和完善,已經發展成為十幾個不同的品種,每個品種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所以吞彌·桑布扎又被當地藏族人民親切地稱為「富貴平安佛」。藏香之所以流傳至今,除了它的祭祀作用外,藏香一直就與西藏藏藥中的「熏療法」一脈相承。因為,在藏香里包含了大量名貴的植物藥;如:藏紅花檀香長松蘿安息香冰片乾草等。它適合在各種場合使用,香味四溢,更對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各種傳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尼木藏尼紙

作為中國造紙技術的分支,具有獨特的技術特色。據現存資料考證,尼木縣藏尼紙產生於公元7世紀40年代,隨着社會對紙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經印刷用紙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紙業的發展,藏尼紙業得到了一定的傳播。由於藏尼紙具有久經歲月不遭蟲蛀、無酸性、質地堅韌、耐摺疊、耐磨、耐腐蝕等特點,所以僧人特別喜歡用它來抄寫經文。

尼木藏紙生產歷史悠久,至今仍完全按照傳統的手工製造工藝來製作。它的製作原料是當地的一種叫狼毒草的有毒性的野草,藏語叫「日加」,造紙時主要是使用它的根部,所以採摘時對環境有所影響,采後需要5-10年才可以重新生長。尼木藏紙製作共有六道工藝,全由手工完成,基本採用家庭式世家傳承生產,要長期操作才可學會,而且製作都是沒有具體的量化指標,全憑經驗操作。尼木縣人民政府正在採取措施,加大對製作藏尼紙技術的保護力度。

塔榮鎮雪拉村藏紙製作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傳統的製作工藝特殊,在原材料中主要使用了尼木縣本地一種叫日加的毒性很強的草,使藏紙的保存時間可長達上千年。現在尼木縣將藏紙的製作手工藝技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保護。

普松雕刻

普松是著名的「雕刻之鄉」。雕刻在尼木縣普松鄉有着悠久的歷史,是普松鄉群眾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一項古老技藝,作為在全區享有盛譽的傳統技藝,雕刻藝人在長年累月的鑽研過程中不斷對其進行豐富和發展。雕刻服務範圍已從過去為舊西藏上層進行宗教活動服務,發展成為旅遊產品,雕刻內容也從最初的體現宗教活動、人物禮儀、自然風光等擴展到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

普松雕刻形式多樣,應用廣泛,不僅有單一的文字雕刻,還有圖文並茂的圖案;不僅應用於藏傳佛教活動,還應用於印經幡,西藏很多山口懸掛的經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製的,在拉薩市場,它們占有90%的份額。隨着農牧區經濟的發展,普松雕刻藝人隊伍發展迅速,有106名雕刻師和494名相關從業者,占全鄉人口的28.73%。

風景名勝

著名寺廟

寧瑪派的早期聖地托噶,據說可以追溯至公元8世紀蓮花生大師來藏弘法時期。巴古比如宇那寺有1200年前蓮花生大師修建的三個修行洞。日措卓瓦曲旦寺元代佛塔。尼木的名勝古蹟還有赤松德贊於公元8世紀修建的切嘎卻德寺。切嘎卻德寺系8世紀赤松德贊修建,1996年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吞巴鄉吞達村

距拉薩市138 公里, 距尼木縣城塔榮鎮14公里,緊鄰申尼公路,是傳統藏香生產地。

吞達村位於美麗的吞達溝谷底部。谷底溪流成網,綠樹成蔭,良田依溪流分布,與樹林交錯鑲嵌,村舍散落林間,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風光,與周圍中高山地的荒蕪粗獷雄渾形成鮮明對比,儼然一個「世外桃源」。吞達村最負盛名的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手工水磨生產藏香[4],至今還完整保留藏香水磨135座,沿河流自然曲線分布。

吞彌·桑布扎故居

藏文文字創製者吞彌·桑布扎的故鄉在尼木縣吞巴鄉。2003年,公元7世紀創造藏文字的藏族學者吞彌·桑布扎的故居被發現,是吞巴鄉村民自瑪桑珠居住了30 多年的農家院落里。約60平方米的古宅純樸穩重。屋內四壁都繪有壁畫,壁畫保存完整,顏色鮮艷。其中一幅描繪了吞彌·桑布扎向松贊干布敬獻經書的情景,吞彌·桑布扎的故居是一棟典型的藏式建築,曾經有兩層,現只存一層。

米珠通門林寺

位於塔榮鎮尚日村,距離尼木縣城主幹公路2 公里,距離中尼公路10 公里。始建於1240年,創建人為拉曰年布,具有代表性的活佛是尼達旺扎。米珠通門林寺是拉薩地區唯一一座苯教寺廟。1986年經尼木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開放。寺廟占地947.9平方米,寺內有珍貴文物十餘件。其中有保存完好的具有苯教特色的壁畫和一副藤製古盾牌。

日措卓娃塔

位於塔榮鄉日措村的一小山腳下,傳說是一塊石頭自地下自然長成。塔原有兩座, 一天一位孕婦來此,在其中一座石塔上坐着歇息、了一會兒(想當時塔還未「長」成, 比較矮),結果那石塔竟被坐死,停止生長,只有另一座塔「長」了起來。後來又有了另一個傳說, 說是不孕的婦女,只要繞塔轉上幾圈,即可懷胎,塔名遂揚。傳說信不信由人,不過其中所含的原始生殖崇拜內容,卻是實實在在的。

塔址處原本無寺,1994年,一位境外的尼木籍藏胞捐資八萬餘元, 當地百姓又湊集錢款,並且投工投勞,建起了這座卓娃塔寺

尼木鐵索橋

15世紀上半葉,古代西藏著名的橋樑專家唐東傑布垃薩河上架鐵索橋,歷經六年,才把拉薩河鐵索橋造好。他站在拉薩鐵索橋上向後藏方向射了兩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藝人揀到送了回來,唐東傑布認為,這是在尼木修建鐵索橋的吉兆。第二年,他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鐵索橋攜徒弟到了尼木。開始並不順利,卻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們,說他們是招搖撞騙,故意為難他們,讓唐東傑布用詩詞講一段經典,唐東去!只布毫不遲疑地用詩詞吟詠一段經典經文,喇嘛聽後對唐東傑布崇拜得五體投地。尼木的群眾昕說要在尼木河上修橋,便積極捐錢捐物,派遣鐵匠,唐東傑布還親自幫着鐵匠鼓起皮風箱,掄起大錘。鐵匠們看到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熱心,更加賣力地幹活,很快就打成了4條40多尺的鐵鏈,僅僅幾個月,從塔榮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鐵龍一般的索橋。

麻江窮母崗日峰

從草八井經尼木縣的麻江到雅魯藏布江大竹卡渡口,有一條古老的峽谷通道,中尼公路也曾經通過這裡。在麻江一帶,可以望見北方海拔7048 米的窮母崗日峰,那是念青唐古拉山脈南端的最高峰。

安剛熱水河

在距離尼木縣塔榮鎮大約10公里的安剛區,有一條幾乎全部由溫泉泉流匯集成的河流,人們稱為「熱水河」。河水溫度一般在81.5℃, 誤入其中非常危險,附近地溫也在57℃左右。熱水河流出幾公里以外,水溫仍在20℃以上。縣內三個鄉有地下溫泉,卡如、林崗兩個鄉的溫泉可以飲用,續邁鄉的溫泉可以洗溫泉浴。溫泉水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著名人物

吞彌·桑布扎,生活於松贊干布時期, 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據說,當年松贊干布為儘快發明本民族的文字,以促進吐蕃王朝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特選派了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前往印度取經學法,其中之一就是吞彌·桑布扎。因勞累饑渴,有三位大臣先後死於途中,僅吞彌·桑布扎取經學成歸來,並創製了藏文,被譽為「藏文之父」[5]

視頻

尼木縣 相關視頻

2019年尼木縣續邁鄉完小六一(四二)節目
首屆尼木新年聯歡晚會
文香故里 金色尼木
尼木縣《我和我的祖國》快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