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
墨是东亚传统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条。墨的主要原料是煤烟、松烟、明胶等,是碳元素以非晶质型态的存在。透过砚用水研磨可以产生用于毛笔书写的墨汁,在水中以胶体的溶液存在。
墨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会影响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较多。另有存放时间较长的墨,其致密度较高,并经过长年累月的干燥,使墨色的立体感更高。这种墨被称为“古墨”。
目录
历史
在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可以上溯到西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经有发现墨迹。
在发掘出来的殷商时期龟甲卜骨上,除了刻有文字之外,亦有用跟朱墨书写的文字;在湖北云梦县亦有发掘出战国时代的墨块。
《庄子》中有“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辑而立,舔笔和墨”一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用毛笔和墨水了。
秦朝以前制墨主要使用天然墨,以后人造墨与天然墨并用。
汉朝时有一种叫作“黥面”的惩罚,就是用一种由墨丸磨出来的墨来纹在犯人的脸上。
东汉时期扶凤(凤翔)、延州(延安)等地均产墨,以榆麋(千阳)墨最佳,所以“榆麋”又成了墨的别称。
三国时代魏国韦诞因制墨著名,被尊为制墨祖师。
明朝末代潞王朱常淓《述古书法纂》云:“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罗颀在《物原》一书中称:“邢夷作墨,史籀始墨书于帛。”除了文字之外,墨亦有用于纹身。
制造
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卷第九第九十一篇最早纪述制墨的方法:“用上好烟捣细,过筛;一斤烟末和上五两好胶,浸在梣树皮汁中,再加五个鸡蛋白,又将一两朱沙,二两犀香捣细和入,放入铁臼,捣三万下。每锭墨不超过二三两,宁可小,不可大”。
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卷十六《丹青》篇的《墨》章,对用油烟、松烟制墨的方法有详细的叙述。墨烟的原料包括桐油、菜油、豆油、猪油、和松木;其中以松木占十分之九,其余占十分之一。
烧油取烟法
- 北宋沈括发明用石油烟制墨:《梦溪笔谈》卷二十四记载:“延州境内出产石油,色如黑漆,燃烧后产生浓烟,帐篷沾上变黑;我扫取一些石油烟制墨,墨色又黑又亮,胜于松烟墨;于是大做起来,墨上刻以“延州石液”字样。这种墨将来必定大行于世,因为石油产于地下,源源不尽,不像松树,终有一天被采伐殆尽;如今齐鲁一带的松林,已被采伐殆尽,而太行山,北京西一带的松林只剩下幼树了”。
“书窗拾轻煤,拂帐扫馀馥。辛勤破千夜,收此一寸玉”,解说是扫灯烟制墨。
-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有一段文字记载烧桐油制墨法:“迩来墨工以水槽盛水,中列盆碗,燃以桐油,上覆以一碗,专人扫媒,和以牛胶,揉成之,其法甚快便,谓之油烟。或讶其太坚,少以松节油或漆油同取媒,尤佳。”。
- 明《天工开物》记载的烧油取烟法:将桐油、清油或猪油放入油灯中点燃,油灯上方有铁盖收集油烟。每一位熟练的工人可以掌管200盏油灯,动作要敏捷,否则油烟过老。然后用鹅毛刷轻轻将铁盖表明层的油烟刷入纸片上,这是上等油烟,造出的墨精美有光泽。铁盖里层油烟,必须用力刮下的是次等油烟。每斤油可刮取约一两上等油烟。
烧松木取烟法
在地上搭长十几丈(1丈=3.3米)长的竹棚,用纸和草席密封,竹棚和地面联接处,用泥土密封。竹棚上每隔一段开一个烟孔,竹棚内用砖铺通烟道。
斩取松木必须将松树干底部钻洞,点火烤树干,让松香流净。即便残留一点松香,烧出的松烟也质量不好。将松木斩块堆入竹棚,从竹棚前端点火,连烧几天,松烟从竹棚前端向竹棚后端弥漫,待冷却后便可以入竹棚刮取松烟。从竹棚后段刮取的松烟叫清烟质量最好,供优质墨料,中段刮取的是二等松烟,叫“混烟”,用做普通墨;前段刮取的松烟叫“烟子”,供印刷用。
墨烟处理
明代文献中通用的有两个方法:
- 筛选法:用细绢筛将油烟或松烟筛选出细净均匀的墨烟。
- 沉淀法:油烟或松烟放入水池中,久浸沉淀,上层细而匀是精料。
配料
制墨的配料各家不同,常常秘而不宣。通常包括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如丁香、紫草、秦皮、苏木、白檀、苏合香、珍珠等。各种配料有一千种以上。
捣练
将烟料和配料和成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或用铁锤锤击烟料团一万次成为墨团。
墨锭
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中,压成墨锭。墨锭形状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半月形、圆柱形、鸟兽型等;图案有弥勒佛、十二生肖、松、凤、鹤、鱼、鸟、花等。其中还有砚墨 ,其中以金鱼砚墨最为名贵。
传播
制墨名家
墨汁
研究书目
- 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 《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美 钱存训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ISBN 7-5633-4472-1
参见
视频
墨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不是所有的笔墨纸砚,都叫文房四宝,腾讯网,2019-06-03
- ↑ 汉式工艺|古 墨 生 香 ,搜狐,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