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北海道

圖片來自bobby

北海道(日語:北海道/ほっかいどう〔ほくかいだう〕)是日本最北的一級行政區,亦是日本現時唯一以「」為名的行政區劃首府札幌市

北海道面積共83,423.84平方公里(包括有爭議的南千島群島在內)[1],是日本面積最大的一級行政區。全道共轄有35、129、15。2022年時,北海道的人口有518萬人,是日本人口排名第八多的一級行政區。

北海道亦可以指該行政區所在的島嶼,即北海道本島,其與本州四國九州並列為日本本土四大島,該島面積為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2],亦是世界面積第21大島嶼。除了北海道本島之外,北海道亦轄有渡島大島利尻島禮文島等離島。日本有領土主張但未實際控制的南千島群島在日方行政區劃下亦由北海道管轄。

由於北海道是在近代才進行開發,因此人口密度遠較日本其他地區為低。這使得北海道保有眾多未經人工干擾的自然環境,吸引眾多遊客到訪。北海道亦擁有日本四分之一的農地,成為日本食糧提供的重要基地。據品牌總和研究所的調查,自2009年開始,北海道已連續14年位居都道府縣魅力度排行榜首位。

目錄

地名由來

北海道的原住民阿伊努族在過去曾將北海道、庫頁島千島群島阿伊努人居住的地區統稱為阿伊努茅希利阿伊努語假名:アィヌモシㇼ,轉寫:Aynu-mosir),意為人類居住之處。而和人(日本古代居民)則稱阿伊努人為蝦夷,稱北海道為蝦夷地[3],並且還曾以渡島、越渡島等名稱代指北海道。

明治政府設立開拓使之後,政府考慮修改蝦夷地這一名稱,對此曾多次在北海道探險的松浦武四郎向政府提出了北加伊道、海北道、海東道、日高見道、東北道、千島道等六個方案,最後政府決定採用「北加伊道」這一名稱,並效仿律令制時代五畿七道中的東海道南海道西海道,將「加伊」(かい/カイ、kai)改為同音的「海」字,成為北海道這個名稱的由來

象徵

北海道旗和北海道徽均制定於1967年5月1日,其設計是以開拓使時代的北辰旗為理念的七稜星圖案[4]。北海道道鳥是棲息於釧路濕原等地的丹頂鶴,在1964年通過道民投票決定。道樹是北海道代表性針葉樹魚鱗雲杉,在1964年通過道民投票決定。道花是玫瑰,在1978年通過一般募集選出。

地理

北海道位於日本的北部,南部隔津輕海峽本州相望,北面則隔宗谷海峽庫頁島(亦稱薩哈林島,日文稱樺太)相對,西面是日本海,東面則是鄂霍次克海千島群島太平洋。北海道本島面積77,983.92平方公里,是日本面積第二大島嶼,在世界全部島嶼中則位列愛爾蘭島之後[5]伊斯帕尼奧拉島之前,是世界面積第21大的島嶼。

在地圖上,北海道呈現菱形外形。位於北海道中部的石狩低地帶將北海道分為東西兩部分,西側是半島地區,東側則是主體地區。蝦夷山系自南方的日高山脈開始往北延伸,南北縱貫北海道的主體地區,在北海道中部分為往東延伸的石狩山地、北見山地[6],以及向西、向北延伸的夕張山地、天鹽山地。其中石狩山地是北海道地勢最高的地區,北海道最高峰大雪山旭岳(標高2,219米)也位於這一山系。

在這兩大山地之間是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等盆地。北海道東部地區的知床半島等地的山脈是千島弧的延長。在這一山地以南則是十勝平原根釧台地等平原。主體地區和半島地區的分界線石狩低地帶北起石狩灣,南至太平洋,是北海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而半島地區主要包括渡島半島和道南山地。渡島半島為東北日本弧內帶的延長,在地形和地質上與東北地方相似。渡島半島地形多山,並且其中有不少是火山

北海道本島附近有多座離島,多分佈在日本海一側地區。北海道的主要離島包括了渡島小島渡島大島奧尻島天賣島燒尻島利尻島禮文島

北海道共有13條一級水系河流。在北海道的所有河流中,長度最長、流域面積最大的是石狩川。石狩川的長度達268公里,是日本第三長河流,位列信濃川利根川之後;流域面積為14,330平方公里,僅次於利根川,是日本流域面積第二大河流。石狩川在過去曾是一條極易氾濫的河流。在明治時期,為了解決水患問題,日本政府對石狩川進行截彎取直,使得石狩川的長度縮短了約100公里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釧路川等河流亦是北海道的一級水系中長度較長、流域面積較大的河流。

北海道亦是日本湖泊較多的地區,日本面積前20大湖泊中有9個位於北海道。北海道的湖泊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火山口湖,以阿寒湖摩周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爺湖等湖泊為代表。另一類型是海跡湖,典型例子包括佐呂間湖網走湖能取湖風蓮湖

領土問題

日本和俄羅斯之間存在南千島群島主權問題南千島群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是指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四個島嶼。在二戰末期,蘇聯派軍隊佔領了這一地區。日本認為在1855年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時,條約規定兩國國境位於擇捉島和得撫島之間,因此得撫島以南的南千島群島是日本的固有領土。而俄羅斯則認為四島被俄國統治是二戰的結果,因此南千島群島理所應當是俄國的領土。南千島群島現在由俄羅斯實際統治,而日本自戰後開始就持續對俄羅斯要求歸還南千島群島[7]。現在日俄之間有舉辦無簽證交流等活動,試圖促進北海道人和南千島群島俄羅斯居民之間的交流[8]

氣候

北海道除了道南的部分沿海地區屬西岸海洋性氣候和溫帶濕潤氣候之外,幾乎所有地區都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少數高海拔地區符合亞寒帶標準。北海道的年平均氣溫在5至10度之間,年均降水量在800至1,800毫米之間,和日本其他地區相比,北海道的氣候較為涼爽乾燥。

北海道全年氣候溫差頗大,雖然夏季的北海道氣候頗為涼爽,但冬季時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可達到零下8度以下,其中又尤以道北道東地區更為寒冷。特別是內陸的盆地地區全年溫度變化劇烈,旭川市曾在1902年錄得零下41度的記錄[9],是日本的寒極。但這一地區也是北海道夏季較為炎熱的地區。此外北海道全境均被日本政府定為豪雪地帶,部分地區更被指定為特別豪雪地帶。

洋流給北海道的氣候帶來很大影響,對馬暖流、親潮(千島海流)等洋流途徑北海道海域。按照氣候特徵,北海道可以分為鄂霍次克海沿岸、日本海沿岸、太平洋沿岸東部和太平洋沿岸西部四個氣候區。日本海沿岸地區比其他三個地區氣溫略高,在夏季降水較少,冬季則受來自大陸的季風影響而降雪較多。太平洋沿岸西部地區包括了自渡島半島南部至日高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夏季較為溫暖且降水較多,冬季則相對溫暖且降雪較少。太平洋沿岸東部地區包括了十勝至根室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夏季涼爽且降水較少。冬季雖頗為寒冷但降雪亦少。這一地區還以多霧而聞名,釧路市有「日本霧都」之稱。

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則全年降水相對較少。在冬季時鄂霍次克海海域會有流氷接近海岸[10],使得北海道成為世界上緯度最南的能見到流冰的地區。此外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在夏季易發生焚風現象,因此這一地區在夏季時有出現溫度反而比北海道南部更高的情況。

2018年8月17日,因北海道上空有冷空氣進入,大雪山系黑岳落下初雪,比平均值提早了約一個月,創下自1974年(昭和49年)以來最早降雪的紀錄[11]。但在同年冬季,稚內市、旭川市等地的初雪記錄均比往年平均值大幅延遲。

歷史

古代歷史

現在的考古證據證明北海道自舊石器時代開始,就有人類活動。北海道內現在發現的最早的考古遺跡,是位於千歳市祝梅的三角山遺跡。這一遺跡發現的石器製造距今兩萬年之前。在北海道亦發現了繩文時代的土器。但和本州以南地區不同的是,彌生文化並未傳播至北海道,取而代之的是續繩文文化。續繩文文化在北海道一直持續到7世紀。在續繩文文化時代之後,北海道進入擦文文化時期,這一時代一直持續到14世紀。擦文文化是北海道地區特有的文化,亦是北海道最後的陶器文化時期。在擦文文化興盛的同時,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則進入鄂霍次克文化時期[12]。但隨著阿伊努人勢力的逐漸擴大,鄂霍次克文化最終被擦文文化同化。

14世紀後,北海道進入愛努文化時期。阿伊努人主要以狩獵和漁業為生,風俗習慣和和人大相徑庭。現在北海道多地仍有愛努式砦的遺跡。與此同時,自室町時代開始,和人亦到達渡島半島的南端,並且開始在北海道定居[13]

和人和阿伊努人之間雖頻繁展開貿易,但兩者之間的衝突也不少。隨著和人移居者的逐漸增加使得和人地的面積擴大,和人和阿伊努人之間的對立亦日益激化。1457年時,阿伊努人就和和人之間爆發坷相曼夷之戰。1669年,又爆發沙牟奢允之戰,愛努人在這場戰爭中戰敗,從此在與和人關係中完全淪為從屬地位。但愛努人的反抗並未停止,1789年,又爆發國後目梨之戰。這場戰爭之後,愛努人口開始大幅減少,並且愛努人逐漸由和人的貿易對象轉變為被和人僱傭的人群,完全被融入和人的經濟體系之中,傳統的愛努社會開始解體。

在江戶時代後期,隨著俄羅斯的領土擴張至遠東地區,北海道近海海域亦開始時有俄羅斯船舶出現。俄國曾多次對日本要求通商,但被日本拒絕。為了加強對俄羅斯的防衛,幕府派出最上德內、近藤重藏、間宮林藏[14]伊能忠敬等人探險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地區,和人對北海道的地理狀況亦有了更多了解。1799年,幕府將東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1807年又將西蝦夷地改為幕府直轄地。不過在俄羅斯的威脅減輕之後,1821年,全蝦夷地又重新成為松前藩領地。

開拓期至二戰時期

1868年,明治新政府曾先後設立箱館裁判所、箱館府,由此將北海道地區納入新政府的統治之內。但在同年12月,舊幕府軍佔領五稜郭進而統治北海道地區,其首領榎本武揚宣布成立蝦夷共和國政權,並和新政府軍之間爆發箱館戰爭。1869年6月,在舊幕府軍投降之後,新政府正式納入北海道全境,並使其成為五畿七道之後第八個以「」作為統稱的地區,轄下設11國86郡。

1869年,新政府設立開拓使治理北海道,由此北海道開始進入大規模開發時代。新政府鼓勵失去工作的武士士族移民北海道,並且為了加強國防,還設置了屯田兵制度[15]。除了政府動員的移民之外,亦有自發性的大規模移民,其代表例為帶廣的晩成社[16]

1882年,開拓使被廢止,政府改設函館縣札幌縣根室縣等三縣以及農商務省北海道事業管理局來管理北海道。但由於北海道人口分佈不均,使三縣一局的體制效率不彰。1886年,政府決定廢除三縣一局,改設由內務省直轄的北海道廳 (1886-1947)。日本政府在這一時期聘請眾多外籍顧問來到北海道,代表人物為札幌農學校教頭威廉·史密斯·克拉克。外國技師為北海道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思想,並培育出眾多人才,在北海道的現代化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

隨著開拓事業的進展,越來越多日本人移民北海道,其中又以和北海道氣候較為接近的東北地方北陸地方最多[17],此外四國人也在北海道移民中有較高比重。自1869年至1936年的這段期間,共有約300萬人移居北海道。北海道的遼闊土地和煤炭資源使得農業和能源產業成為北海道戰前的重點開發產業。然而殘酷的勞動環境和沉重的工作量使得北海道成為工人運動頻發的地區。大正時期,受到大正民主浪潮的影響,北海道文化運動興盛,教育也日趨普及。北海道帝國大學就是成立在大正時期。並且這一時期有多份地方報紙創刊。在進入昭和時代之後,北海道接連受到金融恐慌和昭和農業危機的波及。

隨著日本逐步偏重參與二戰,日本開始在北海道發展軍需產業,並對言論自由和教育文化領域嚴格管控。雖然北海道是日本國內在二戰中受空襲較少的地區,但北海道仍在1945年7月遭到了美軍的空襲,室蘭函館根室釧路等都市在空襲中受災嚴重。

戰後至今

在二戰末期和結束之初,北海道一度陷入空前混亂狀態。蘇聯軍隊在1945年8月佔領了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地區,造成大量難民湧入北海道,亦遺留下南千島群島領土問題史達林曾提出讓蘇聯以留萌釧路為界佔領北海道北部的計畫,但被美國總統杜魯門拒絕。同年10月4日,美軍的先遣部隊登陸函館,並迅速分駐北海道各地,北海道進入被同盟國軍隊佔領時期。駐北海道的美軍數量最多時曾有24,000至25,000人。直到1954年,美軍才全面撤出北海道。

另一方面,北海道成為因戰敗而從海外回到日本的日本人最大的移民目的地之一。在1945年和1946年,有24萬原本居住在外國的日本人移民北海道,這也為日後北海道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大量人手。在戰前,北海道並不適用於府縣制,地方自治體系和日本本土其他地區並不相同。直到1947年新憲法地方自治法公佈之後,北海道於該年5月3日起正式以「」作為其行政區名稱,成為和日本其他都府縣完全相等的自治體,並成立民選的北海道廳與道議會。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北海道綜合開發計劃,象徵北海道進入戰後新的開發時期。

在1960年代之前,由於出產煤炭,北海道亦曾是日本的能源基地。但在1960年代之後,隨著石油成為主要能源,北海道的礦業陷入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公共建設和服務業成為北海道經濟的支柱。然而這也導致北海道經濟出現依賴公共投資的問題。

1972年,札幌舉辦了冬奧會。這場賽事大幅提高了北海道的國際知名度,亦使得北海道的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飛躍性的進步。然而依賴公共投資的經濟模式卻使得北海道的經濟發展在1980年代之後逐漸放緩。1970年代時,北海道的經濟成長率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水準相當。但在進入1980年代之後,北海道的經濟成長率和日本全國的平均水準的差距日益增大。1997年,北海道最大的銀行北海道拓殖銀行破產[18],給北海道經濟帶來嚴重打擊。現在旅遊業、商業、資訊產業等新產業成為北海道發展較快的行業,但北海道仍面臨人口減少和轉變產業結構等諸多議題。

交通

鐵路

北海道首條鐵路線路是小樽市和札幌市之間的手宮線。這條線路通車於1880年,也是日本第三條通車的鐵路路線[19]。此後北海道鐵路事業快速發展。在1960年代之前,由於北海道是日本主要煤炭產地,因此當時修建了眾多將煤炭搬運出海的貨運鐵路。鐵路亦在北海道開拓歷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鐵路的修建使得沿線地區得到了快速發展,例如旭川市就是因為地處鐵路交通的結點而得到開發,成為道北地區的最大都市。1904年,隨著小樽和函館之間的鐵路開業,北海道主要都市之間均已由鐵路聯通。同時日本郵船還開闢了青森至函館的鐵路輪渡航路,鐵路成為北海道和本州之間重要的交通手段。當時除了國有鐵道之外,亦有不少私人企業,如定鐵[20]、北海道拓殖鐵道等公司經營鐵路業務。1930年代時,北海道的鐵路線路網已基本完成。

戰後初期,北海道仍修建了湧網線松前線羽幌線等鐵路新線,並且開始進行鐵路電氣化。但在1960年代之後,隨著汽車的逐漸普及、航空交通的發展、礦山相繼關閉、農村地區人口減少,北海道的鐵路事業陷入赤字。1970年代之後,國鐵為改善財政狀況,以根北線為開始,陸續廢止北海道的眾多鐵路路線,即使是名寄本線這樣的幹線也被廢除。然而另一方面,1988年,青函隧道通車,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交通狀況大幅改善[21]。1987年,國鐵分割民營化,北海道絕大部分鐵路都由北海道旅客鐵道(JR北海道)繼承經營。

然而由於人口稀少導致除札幌附近地區之外鐵路利用效率低,JR北海道的經營狀況長期嚴峻,1990年代後也仍有赤字的鐵路線路被廢止。現在JR北海道總共運營有14條路線,合計2,457.7公里的鐵路路線。2013年度,JR北海道總乘客數達1億3410萬6千人[22],其中以札幌旭川之間的列車乘客數最多,其次是札幌和函館、札幌和帶廣之間的列車。

札幌車站是北海道鐵路交通的核心,超級神威號宗谷號鄂霍次克號北斗號十勝號超級大空號列車等JR北海道運行的行駛於北海道各主要都市間的特急列車全部以札幌作為運行端點[23]:78。2013年,札幌站日均乘客數達93,152人[24]。除了JR北海道之外,北海道還有三家鐵路事業者。太平洋煤礦銷售運輸在釧路市經營有一條運煤的貨運鐵路。

函館市企業局交通部經營函館市路面電車業務。札幌市交通局札幌市營地下鐵的經營者,現在札幌市營地下鐵包括了南北線東西線東豐線三條線路。貫通日本本土的新幹線亦有開進北海道,北海道新幹線在2016年3月開通新青森新函館北斗區間[25],預計2030年末從新函館北斗延伸至札幌。

公路

1870年時,北海道已有170公里長的公路。在19世紀末期,北海道政府曾修建自札幌至網走的公路。但直到大正時代中期,由於鐵路是北海道交通的主角,公路建設並不被重視。戰後隨著汽車開始普及,北海道亦急速開始了公路的建設。1971年,千歲北廣島和札幌至小樽的高速公路通車,是為北海道首條高速公路。現在公路承擔北海道80%以上的客運量,是北海道交通的核心。目前北海道擁有道央自動車道札樽自動車道道東自動車道三條高速公路[26]。2014年時,北海道共有高規格幹線道路10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96公里[27]。北海道的高速公路建設情況仍遠滯後於日本平均水準。同時北海道一般國道長度為6,722公里,都道府縣道的長度為11,783公里,市町村道的長度為71,025公里,合計北海道共有一般公路89,530公里。另外,除了私家車之外,巴士也是北海道重要的都市間移動手段。2012年,北海道共有52條都市間路線巴士,其中有39條以札幌作為起點[28]

海運

在江戶時代,北海道和本州之間就通過北前船進行貿易往來。在明治初期,郵船汽船三菱會社曾一度壟斷北海道的海運市場。1882年,共同運輸會社成立,以和三菱展開對抗,爭奪北海道的海運市場。1885年,日本政府下令將兩家公司合併為日本郵船會社,北海道的海運市場再次進入壟斷狀態。這一時期還開通了由函館小樽出發,前往北海道各地的航線。進入大正時期後,小樽、室蘭釧路根室等港亦開通了不途徑函館,直接前往本州的航線。

戰後,日本政府決定將室蘭港、苫小牧港、釧路港等太平洋沿岸的港口作為開發重點。而函館港和小樽港的地位則相對下降。同時隨著空運的發展,貨運取代客運成為海運的主要市場。現在北海道擁有苫小牧港和室蘭港兩個特定重要港灣,以及函館港、小樽港、釧路港等10個重要港灣和24個地方港灣。北海道現在和本州之間有15條定期貨運航線[29]。就貨物進出口量來看,苫小牧港是北海道最大港口,之後則依次是函館港、室蘭港、釧路港、小樽港。

在客運方面,北海道現在和本州之間有十條定期航線,其中有五條自苫小牧港出發,三條自小樽港出發,兩條自函館港出發。2011年,國土交通省指定 國際散貨戰略港灣 釧路港, 北海道和本州之間的渡輪有172.3萬人乘坐。渡輪也是北海道本島和離島之間重要的交通手段。現在北海道本島和奧尻島天賣島燒尻島利尻島禮文島之間有定期渡輪航線。2011年,北海道本島和離島之間的定期航線乘客數為68.3萬人。在國際航運方面,北海道和俄羅斯之間開設有定期客運航線。2011年,北海道和俄羅斯之間的輪渡航線有乘客3,629人。

空運

在1937年,日本航空輸送曾開通札幌和羽田之間的定期航線,但在1940年停飛。1951年,日本航空開設了千歲機場和羽田機場之間的定期航線。隨後全日空也在1958年開通了千歲-仙台-羽田的航線。

1950年代中期之後,北海道內各地開始建設機場,北海道逐漸建設了以千歲機場為核心的道內航空網。1988年新千歲機場開業之後,北海道又相繼開通了飛往海外的航線。由於直接通過陸路交通方式到達北海道較為不便,因此空運成為北海道最重要的聯外交通方式[30]。2013年,羽田機場和新千歲機場之間的航線有8,838,667名乘客乘坐,是日本國內乘客數最多的航線。

而關西至新千歲和名古屋至新千歲的航線乘客數也在日本航線乘客數排名中位居前列。現在北海道內共有14座機場(其中禮文機場處在暫停使用狀態),其中新千歲旭川函館三座機場有定期國際航班運行。北海道內的機場中以新千歳機場乘客數最多。新千歲機場在2017年乘客數達22,717,980人,是日本乘客數第四多的機場。在新千歲機場之後,北海道旅客較多的機場是函館機場和旭川機場。

北海道內還有Air Do北海道空中系統兩家航空公司。Air Do主要經營由羽田機場前往北海道各機場和自新千歲機場前往日本各地的航線[31]。北海道空中系統則經營丘珠機場利尻機場釧路機場函館機場三澤機場以及函館機場至奧尻機場和三澤機場的航線。

影片

夏の北海道2023|喬仔帶你睇薰衣草花海!夏天必去薰衣草園 《富田農場》《中富良野薰衣草園》

參考文獻

  1. 01北海道 (PDF). 国土地理院. 2017-10-01 [2018-0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4). 
    1. REDIRECT Template:Ja icon
  2. 島面積 (PDF). 国土地理院. 2017-10-01 [2018-02-0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2-04). 
    1. REDIRECT Template:Ja icon
  3. 北海道の名前について. 北海道. [202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4. 北海道の概要/シンボル. 北海道. [2022-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2) (日語). 
  5. Geography of Ireland. Government of Ireland.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4) (英語). 
  6. 3.北海道の地形・地質 (PDF). 基礎地盤コンサルタンツ株式会社. [2014-09-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7. 返還要求運動のはじまり. 独立行政法人 北方領土問題対策協会.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日語). 
  8. 交流の実施概要. 独立行政法人 北方領土問題対策協会.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9) (日語). 
  9. 歴代全国ランキング. 全国積雪寒冷地帯振興協議会.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0) (日語). 
  10. わかるかな?流氷 Q&A. 北海道立オホーツク流氷科学センター. [2014-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1. 北海道・大雪山で初雪 平年より1カ月早く. 朝日新聞. [2019-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5) (日語). 
  12. オホーツク古代文化浪漫. オホーツク観光連盟.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18) (日語). 
  13. 北海道民のなりたち. 北海道.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4. 間宮林蔵は北海道を中心に活動した. 北海道ファンマガジン.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5. 開拓時代. 北海道デジタル図鑑.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3) (日語). 
  16. 第三章 開拓使・札幌県時代(明治2年〜19年). 帯広市.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7. 第二次世界大戦前における北海道移民の空間移動と定着状況. 地理学評論.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8. 北海道拓殖銀行経営破綻. 北海道ファンマガジン. [2014-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19. 旧国鉄手宮線. 小樽市.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9) (日語). 
  20. じょうてつのあゆみ. じょうてつ.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06) (日語). 
  21. 完成後のあゆみ. JR北海道.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22. 会社概要. JR北海道.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日語). 
  2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Chishi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24. 各種データ. JR北海道.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1) (日語). 
  25. 北海道新幹線 新青森~新函館北斗間開業に伴う運行計畫の概要について JR北海道,2015年9月16日。
  26. 開通予定区間 > 北海道. NEXCO東日本.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2) (日語). 
  27. 高規格幹線道路の整備状況. 国土交通省北海道開発局.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28. 都市間バスの運行状況. 国土交通省北海道運輸局.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29. ①定期フェリー航路一覧 (PDF). 北海道. [2014-09-0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9-07) (日語). 
  30. 北海道の航空輸送. 北海道.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9) (日語). 
  31. 時刻表. AIRDO. [2014-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7)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