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地理
|
|
|
日本是位於中國大陸之東北偏北、朝鮮半島之東、西伯利亞以南的東亞國家,有效管轄範圍介乎北緯20°25′至45°31′之間(未包含與俄羅斯的南千島群島主權爭議領土擇捉島,包含在內則最北端為45度33分)、東經122°56′至153°59′之間,所處時區是UTC+9,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9小時。
位置及面積
日本位於歐亞大陸以東、太平洋西部,由數千個島嶼組成,眾列島呈弧形。日本國土被海完全包圍,並無與任何國家的陸地相連。西面的日本海對岸是俄羅斯、北朝鮮及韓國,西南面的東海面向中國大陸及台灣,南面面向菲律賓海的美屬北馬里亞納群島。
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資料,日本的領土四極是:
最東端:東京都南鳥島,北緯24°16′59″,東經153°59′11″
最西端:沖繩縣與那國島,北緯24°26′01″,東經122°56′01″ 最南端:東京都沖之鳥礁,北緯20°25′31″,東經136°04′11″ 最北端: 日本政府主張:北海道擇捉島,北緯45°33′28″,東經148°45′14″
有效管轄範圍:北海道稚內市宗谷岬對岸的弁天島,北緯45°31′13″,東經141°56′27″。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及統計研修所的《2012年統計年鑑》,日本於2010年領土面積有377,950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度33,889公里,其中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的海岸線長度19,240公里。
日本的領海範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三條所規定的領海基線起12海里,位於北海道宗谷海峽、北海道與本州之間的津輕海峽、九州以西的對馬海峽西、東水道,以及九州以南的大隅海峽,則劃作5個「特定海域」,領海以基線起三海里為界。日本的排他性經濟海域範圍則是離領海寬度基線200海里(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57條),但與韓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所爭議,正在進行協商。
領土爭端
日本與鄰國共有三處領土爭端,分別是南千島群島(和俄羅斯有主權爭議,由俄羅斯實際統治。日本稱其為北方領土);獨島(和韓國有主權爭議,由韓國實際統治。日本稱其為竹島);釣魚島(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此外,日本和中國及韓國在日本的專屬經濟區範圍上有不同見解。中國和日本在東中國海上的專屬經濟區劃界有分歧;且中國認為沖之鳥島不能算是島嶼,只能算是岩礁,因而不認為沖之鳥島附近海域是日本的專屬經濟區。2012年,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承認沖之鳥島北方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的海域為日本的大陸架,但沖之鳥島南方海域是否為日本大陸架則暫時擱置。
地質地貌
地質
日本列島地處亞歐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及菲律賓板塊四個板塊的交界處。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相互碰撞,使得日本列島逐漸從海中突起。就地質學來看,日本列島十分年輕。中央構造線和糸魚川靜岡構造線是橫貫及縱貫日本的兩大斷層。糸魚川靜岡構造線以東一帶是日本最大的地塹中央地塹帶。在地質學上,中央地塹帶的西側是西南日本,東側是東北日本。中央地塹帶西側附近的地層表面覆蓋有歷史較短的火山噴出物,其下方則是誕生於中生代及古生代的地層,距今約有5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的歷史。而中央地塹帶一帶的妙高連峰則誕生自2,500萬年前,多為堆積物及火山噴出物構成。顯示在中央地塹帶曾發生過巨大的地殼變化。西南日本以中央構造線為界,分為內帯和外帯。中央構造線北側的是高溫型的領家變成帯,地質以片麻岩和花崗岩為主,而南側是高壓型的三波川變成帯,以結芯片岩為主。 [1] 兩條構造線迄今都仍在活動,也是日本國內火山和地震密集的地區。 [2] 地形
日本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布全國,成為民居、耕種、經濟活動集中之處。山地面積占土地面積最大的四國,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為49%。日本全國最高峰則是位於太平洋沿岸山梨縣及靜岡縣交界的富士山,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山嶽標高資料, 富士山的海拔高度達3,776米。富士山自1708年之後就沒有再大規模噴發過,不過仍然是一座活火山。 日本國內平原面積不大,大多都是小規模的沖積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積台地。當中最大的是首都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面積約13,000km²。其他規模較大平原則包括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的濃尾平原、大阪及京都兩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東北部宮城縣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因日本地狹人稠,在許多沿海的平原地區,日本通過開山填海以增加土地面積。
日本自北至南的四大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北海道位於日本列島的最北端,南隔津輕海峽與本州相對。北海道舊名蝦夷,原住民族為愛努族,當地的很多地名也來自愛努語。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脈和東部的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張山地等。北海道內的最高山峰是旭岳,海拔2291米。在山脈的中間有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名寄盆地、北見盆地等盆地。北海道東海岸平原較少,較大的平原有十勝平原。西海岸的平原面積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積最大的地區,森林面積占全道面積的71%,也是日本木材生產量最多的地區。和日本其他地區相比,北海道的湖泊數量頗多,主要湖泊有阿寒湖、屈斜路湖、支笏湖、洞爺湖等。
本州島是日本最大的島嶼。北美板塊和歐亞板塊在本州北部擠壓太平洋板塊,形成了縱貫本州北部的奧羽山脈。發源自奧羽山脈及其他山脈的河流在其中游形成盆地,下游則形成平原。奧羽山脈西側的日本海沿岸地區有大量火山景觀,主要火山有岩木山、鳥海山、月山。而奧羽山脈東側的太平洋沿岸地區的主要山脈有北上山地,高度相對較低。日本海溝位於本州東部的海域,海溝西側發生過多次巨大地震。奧羽山脈的南側是日本面積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日本的首都東京也位於這裡。關東平原人口密集,也是地震的多發地區。中央地塹帶在關東地方一帶縱貫本州的中部,而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也位於中央地塹帶。中央地塹帶以西則是連綿險峻的高山,自東向西分別是赤石山脈、木曾山脈和飛驒山脈,三條山脈合稱為日本阿爾卑斯山脈,山脈匯集的長野縣也因此成為日本地勢最高的地區。而日本阿爾卑斯山脈以西的山勢則比較平緩。以鈴鹿山脈為界,以西是近畿地方。近畿地方沒有太高的山脈,位於平緩山脈之中的京都盆地和奈良盆地是日本歷史最為悠久的地區。近幾地方以西是中國地方。中國山地橫貫了中國地方,山脈北側是山陰地方,南側是山陽地方。山陰地方平原較少且面積狹小,人口密度也較低。而山陽地方則人口密集,氣候溫暖,是日本重要的工業地區。
四國位於日本西南部,北隔瀨戶內海和本州相望,南為太平洋。是日本四大島中最小的一個。四國山地橫貫四國島中部且山勢險峻,也是四國各縣和主要水系的分界線。由於四國山地的存在,四國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北部的瀨戶內海沿岸溫暖乾燥,南部則高溫多雨。四國地方地形崎嶇多山,交通不便,經濟也欠發達。
九州是日本四大島嶼中位置最南的。九州的中部是九州山地,其核心阿蘇山周邊為少見完整位於陸地上的的破火山口。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萬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北部地勢較平,而南部山地較多。中部則在數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國和朝鮮半島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日本國土的最南部是琉球群島,範圍包括了沖繩縣和鹿兒島縣南部的島嶼地區。沖繩地方古為琉球國,二戰後為美軍接管,直到1972年日本重新統治沖繩。這裡的人民獨立性強,與日本本土其它地方的風俗迥然不同。沖繩地方自南向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
自然災害
日本地處四個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和火山活動十分活躍。世界上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中,有約10%都是在日本附近發生。1996年到2005年期間,世界上發生的里氏6級以上的地震中,有20%都是發生在日本。20世紀以來,在日本發生並造成重大損失的大地震有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場地震導致超過10萬人死亡,是日本史上死者最多地震。地震給日本首都東京帶來毀滅性打擊)、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此次地震都之後都市的地震對策和建築基準法的修訂及防災意識產生了重大影響)和2011年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地震所帶來的海嘯給東日本太平洋沿岸地區帶來重大災害,其引發的核電站事故帶來的嚴重影響至今仍未消除)。而在沿海地區,地震之後引發的海嘯常帶來遠超過地震的影響,英語中的海嘯(Tsunami)一詞就是來自於日語。1896年發生的明治三陸大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達38米,超過22,000人遇難或失蹤。2011年發生的東北地方太平洋沖地震引發的海嘯最高浪高達40.5米,約2萬人遇難或失蹤。
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引發的災害在日本也不少見。1708年富士山寶永大噴發時,江戶市內也堆積了大量火山灰。1986年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發,島上所有居民都被迫離島避難。1991年發生在長崎縣的雲仙普賢岳噴發也導致43人遇難。而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日本其他的主要自然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洪水、颱風、雪災和低溫災害等。
天然資源
日本地理年齡年輕,地下埋藏的礦物品種眾多,有「礦藏博物館」之稱。但日本的大部分礦藏難以開採利用或缺乏開採價值,是一個天然資源短缺的國家,工業發展所依賴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大部分都由外國進口。
2008年,日本的石油進口量達到20,243萬噸,且石油進口對中東地區依存度頗高;2006年,日本輸入液化天然氣輸入量達818億6000萬立方米。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日本在能源來源上對石油的依賴已經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以及原子能。
南關東地區有一些天然氣埋藏於地下,但因其地處人口密集地區,開採受到限制。金屬資源方面,日本對金屬資源需求極殷。日本的銅產量曾經是世界第一,但現今和其他金屬資源都已經採掘枯盡,因此也是極為依靠進口。2009年,日本鐵礦石進口量達10,547萬噸,銅礦進口量達4,776千噸,鋅進口量達886千噸。日本過去曾有大規模煤礦開採,主要的產煤地點有北海道、山口縣、福岡縣等。在鼎盛時期,全日本曾有超過800處煤礦開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年產量曾達6000萬噸。戰後雖曾一度大幅減少,之後隨着經濟發展又有回升。1950年之後,產量曾超過5,000萬噸。不過隨着石油地位的提升,加之日本國內開採費用高昂,日本國內的煤礦接連關閉停產。2002年之後,僅有釧路煤礦還在開採,年產量約在60萬噸。[1]
參考文獻
- ↑ 日本留學常識之日本地理概況 ,搜狐201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