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东海郡:中国古郡名。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郯城)。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魏置东海国西晋复置郡。

东海郡,一名郯郡东晦郡,中国古名。

秦代始置,郡治在郯县(今山东省郯城县)。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天长市一带,属徐州刺史部东汉、三国东海国西晋复置郡。南北朝时为双方争夺之地。东魏海州。隋初废,大业中复置郡,治朐山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海州为东海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海州。

目录

建置沿革

秦代

东海郡在秦代又称郯郡[1],始置年代已不可考。秦始皇楚国后,于楚国东部之地置陈郡薛郡[2]。《元和郡县志》谓秦时分薛郡置郯郡[3]治所在郯县[4]。刘师培认为:“疑在秦名郯,楚名东海,高祖初年名郯,又改名东海。”[5]

根据出土的秦代封泥有东晦□马字样,研究者认为秦代东海郡的正式名称应为东晦郡[6]。“晦,暝也”[7],东晦与东海意义相同[8]

秦代东海郡领县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始置年代 备注
郯县 山东省郯城县郯国故城遗址
堂邑县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战国
游阳县 今江苏省连云港市淮安市一带
建陵县[9] 今江苏省新沂市一带,原属述阳
兰陵县 山东省兰陵县西南兰陵镇 战国
海陵县 江苏省泰州市一带 战国 楚置海阳县,秦改名。
东阳县 安徽省天长市西北[10],(一说今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乡 汉初废县,并于此地置东阳郡,汉武帝执政时期又更名为广陵郡。
下邳县 江苏省邳州市一带
播旌县
赘其县 江苏省盱眙县西南
缯县 山东省枣庄市东北兰陵县一带
盱眙县 江苏省盱眙县东北 战国
淮阴县 江苏省淮安市一带
广陵县 江苏省扬州市蜀岗古城
凌县 江苏省泗洪县一带
襄贲县 山东省兰陵县东南一带
朐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西南一带

西汉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徒齐王韩信为楚王,以东海郡、会稽郡泗水郡薛郡陈郡楚国。次年,废楚王韩信,分其地为二国:立刘交为楚王,以彭城郡、东海郡、薛郡置楚国;立刘贾为荆王,以东阳郡、鄣郡、会稽郡置荆国。景帝三年(前154年),削楚国东海郡为汉郡,又削赵国、胶西等国,引发了七国之乱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东海郡南部数县置泗水国成帝元延四年(前9年),东海郡治郯县,属徐州刺史部,领二十县、十八侯国。其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大部、江苏省连云港市全境,以及徐州市东部一带。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东海郡有358414户,1559357人。

又《汉书》王子侯表载东海郡有辟土、东平、运平、文成、翟彭、东淮、淯、参、沂陵、江阳、藉阳、就乡等侯国,地望无考。[11]

西汉末年东海郡领县
县名 县治所在地 始置年代 王莽改名 备注
郯县 山东省郯城县郯国故城遗址 郯国
兰陵县 今该县兰陵镇西南[12] 战国 兰东 荀子任县令之地
襄贲县 山东省兰陵县一带 章信 曾析置鳣侯国
下邳县 江苏省邳州市一带 闰俭 有铁官。
良成侯国 江苏省邳州市一带 承翰 鲁安王子侯国
平曲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境内 平端
戚县 山东省微山县,一说在今临沂市境内
朐县 江苏省连云港市市区 秦代 有铁官。
开阳县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北沂河西 厌虏 故鄅国。原名啓阳,避汉景帝讳改开阳。
费县 山东省费县县城西北 顺从 都尉治所。故鲁国季氏邑。
利成县[13] 山东省临述县蛟龙镇前、后利城村 流泉
海西县[14] 江苏省灌南县一带 东海亭
兰祺侯国[15] 无考 溥睦 鲁安王子侯国
缯县 山东省兰陵县一带 缯治 缯国
南成侯国[16] 山东省费县一带 城阳共王子侯国
山乡侯国 无考,约在枣庄市东北 鲁孝王子侯国
建乡侯国 无考 鲁顷王子侯国
即丘县 山东省临沂市境内 就信
祝其县[17] 江苏省赣榆县班庄镇古城村 犹亭 有羽山。
临沂县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北
厚丘县 江苏省述阳县一带 祝其亭 元始三年,分厚丘县中乡置义阳侯国
容丘侯国 江苏省邳州市一带 鲁安王子侯国
东安侯国 江苏省东海县西北 业亭 鲁孝王子侯国
合乡县 约在山东省滕州市山亭区一带 合聚
承县[18] 山东省枣庄市一带 承治
建阳侯国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南常村一带 建力 鲁孝王子侯国
曲阳县 江苏省述阳县一带 从羊
司吾县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一带 息吾
于乡侯国 无考 泗水勤王子侯国
平曲侯国 无考 端平 广陵厉王侯国
都阳侯国 无考 城阳戴王子侯国
阴平侯国 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 楚孝王子侯国
郚乡侯国 无考 徐亭 鲁顷王子侯国
武阳侯国 山东省郯城县一带,详址无考 弘亭 史丹封国。
新阳侯国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北安阳村北附近 博聚 鲁顷王子侯国
建陵侯国 今江苏省新沂市一带,一说在今枣庄市 付亭 鲁孝王子侯国
昌虑侯国 山东省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 虑聚 鲁孝王子侯国
都平侯国 无考 城阳荒王子侯国

新莽、东汉

王莽改东海郡为沂平郡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年),封皇子刘阳为东海公,十七年进爵为王,东海遂为王国。建武十九年(43年),立东海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以原皇太子刘疆为东海王。二十八年(52年),徒鲁王刘兴为北海王,东海王刘疆兼食鲁郡,东海国都由郯县迁往鲁郡鲁县[19]。东海王刘疆迁都鲁郡后,多次上书要求将东海郡归还朝廷。明帝永平中,刘疆薨,其子刘政继立,东海郡收归朝廷,改鲁郡为鲁国。刘政虽以鲁国为封国,但王号不改,仍为东海王。永平十五年(72年),析东海郡之下邳、曲阳、司吾、良成四县与临淮郡数县置下邳国。顺帝永和五年(140年)东海国领十三县:郯、兰陵、戚、朐、襄贲、昌虑、承、阴平、利城、合乡、祝其、厚丘、赣榆。郯县为东海郡治、徐州州治。

献帝建安三年(198年),析东海郡、琅邪郡北海郡之地置昌虑郡利城郡。十一年,昌虑郡併入东海郡。建安十七年(212年),封皇子刘敦为东海王,复置东海国。此时鲁国刘羡仍为东海王,出现了两个东海王并存的局面,直至曹魏代汉。

魏晋南北朝

时省东海郡赣榆县。太和六年(232年),封文帝曹霖为东海王,置东海国。复置东海郡。太康元年(280年)复置赣榆县。此时东海郡领郯、祝其、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承、昌虑、合乡、戚,共十二县。有11100户。元康元年(291年),分东海置兰陵郡永嘉以后,东海郡没于后赵晋安帝时收复淮北,复置东海。

南朝宋明帝泰始中,青、徐二州为北魏攻佔,于赣榆县侨置青州。泰始七年(471),置东海县。又析赣榆县置鬱县,立西海郡,属青州。刘宋末年,东海郡领襄贲、赣榆二县,全郡有2411户,13941人。又于今江苏镇江一带置南东海郡,领郯、祝其、襄贲、利成、西隰、丹徒、武进等县,属南徐州。南齐建元初,于今江苏省涟水县一带置北东海郡,领襄贲、童、下邳、厚丘、曲城等县,属冀州(侨置)。

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得青州北海郡(侨置)之地,置东海郡,领赣榆、安流、广饶(梁侨置)、下密(梁侨置)四县,有1242户,5904人,属海州。武定八年,置郯郡,治郯县,领郯、临沂、建陵、归昌四县,属东徐州。北周改置朐山郡

隋唐

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诸郡。大业三年(607年)改海州为东海郡,治朐山县,领朐山、东海、涟水、述阳、怀仁五县。武德四年(621年),废东海郡,置海州,领朐山、龙沮、新乐、曲阳、述阳、厚丘、利城、怀仁等县。天宝元年(742年),仍以海州为东海郡,领朐山、东海、述阳、怀仁四县,有28549户,184009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海州。

太守

东海太守

  • □庆,秦末东海守。[20]
  • 汲黯,字长孺,东郡濮阳人。武帝建元末在任。迁主爵都尉[21]
  • 黎扶,武帝时在任。[22]
  • 鲁赐,砀郡人,武帝时在任。[23]
  •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宣帝地节中在任。元康元年(前65年)迁右扶风。[24]
  • 韦宏,鲁国邹人。宣帝时在任。[25]
  • 冯立,字圣卿,上党人。冯奉世之子。成帝时在任。[26]
  • 金参,汉哀帝时在任。[27]

东海相

  • 鲍永,字君长,上党屯留人。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至十六年任东海相。[28]
  • 郭竟,真定人。光武帝时在任。[29]
  • 宗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永平元年(58年)至五年(62年)在任。[30]
  • 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顺帝时在任。
  • 桓□,南阳人,永寿元年(155年)在任。[31]
  • 黄浮,汝南人,桓帝延熹中在任。[32]
  •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延熹末在任。[33]
  • 韦著,字休明,京兆杜陵人。灵帝时在任。[34]
  • 满□,山阳人。熹平元年(172年)在任。[31]
  • 刁韪,字子荣,彭城人。东汉末在任。
  • 赵咨,字文楚,东郡人。灵帝时在任。
  • 江沛,字周南,河内修武人。灵帝时在任。[35]
  • 鄐熙,东汉末在任。[36]
  • 汲廉,献帝初平三年(192年)在任。
  • 徐璆,字孟平,广陵人。献帝时在任。
  • 任恭,年代无考。[37]
  • 宥吾民,年代无考。[38]
  • 薛衍,年代无考。[39]
  • 青阳愔,年代无考。[40]

  • 昌豨,首任兼末任昌虑郡太守,建安三年腊月(199年初)至十一年(206年)八月在任,死后该郡併入东海郡。[41][42]

人物

  • 王臧,东海兰陵人。从申公习《诗》,武帝时为郎中令,后下狱自杀。[23]
  • 缪生,东海兰陵人。从申公习《诗》,官至长沙内史。[23]
  • 褚大,东海兰陵人。从齐人胡母生习《公羊传》。官至梁相。[23]
  • 孟□,人称孟卿,东海兰陵人。从嬴公习《春秋》,治《仪礼》、《春秋》。[23]
  • 孟喜,字长卿,孟卿之子,从田王孙习《易》,为丞相掾。[23]
  • 后苍,字近君,东海郯人。师从夏侯始昌、孟卿,治《诗》、《礼》,传《后氏礼》。[23]
  •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师从孟卿,传《疏氏春秋》,官至太子太傅[43]
  • 于定国,字曼倩,东海郯人。汉宣帝时丞相。[43]
  • 白光,字少子,儒生。师从孟喜,为经学博士。[23]
  • 严延年,字次卿,东海下邳人。汉宣帝时为河南太守。[44]
  • 严彭祖,字公子,东海下邳人。师从眭孟,习《公羊传》,立“春秋严氏学”,官至河南太守。[23]
  • 翼奉,字少君,东海下邳人。师从后苍,治《齐诗》。汉元帝时为谏大夫。[45]
  •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师从后苍。汉宣帝时御史大夫、前将军。[46]
  • 匡衡,字穉圭,东海承人。师从后苍。汉元帝时丞相。[47]
  • 殷嘉,师从京房习易学。[23]
  • 发福,师从栗丰习《韩诗》。[23]
  • 薛宣,字赣君,东海郯人。汉成帝时为御史大夫、丞相。[48]
  • 申咸,汉哀帝时给事中。[48]
  • 毋将隆,字君房,东海兰陵人,汉哀帝时为京兆尹。[49]
  • 毋将永,东海兰陵人。儒生,从沛人高相习《易经》。[23]
  • 王朗,字景兴,东海郯人。三国魏司徒
  • 王肃,字子雍,王朗子。三国魏经学家,编有《孔子家语》。
  • 糜竺,字子仲,东海朐人。三国蜀汉将领。
  • 何承天,东海郯人。刘宋时数学家,改定《元嘉曆》。官至衡阳内史、著作郎。
  • 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人。南朝梁、陈之际文学家。

参见

注释及徵引文献

  1. 《汉书》地理志郯县下应劭注:“秦郯郡。”《水经注》沂水:“秦始皇以为郯郡。汉高帝二年更从今名。”
  2. 《水经注》泗水谓秦始皇二十三年置薛郡。
  3. 《元和郡县志》:“秦置三十六郡,以鲁为薛郡,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郡为东海郡。”
  4. 《史记》陈涉世家:“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銍人董绁、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
  5. 《秦四十郡考》,收于《左盦集》
  6. 《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页93,傅嘉仪,2002,杭州:西令印社
  7. 《淮南子》高诱注
  8.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
  9. (明)郑复亨修、裴天右校,《隆庆海州志》.
  10. [1]
  11. 王先谦《汉书补注》地理志上三
  12. 人民网:《煌煌圣地 悠悠兰陵》
  13. 利成,东汉、魏晋作利城
  14. 海西,今本《汉书》误作海曲。《后汉书》郡国志:“海西,故属东海。”
  15. 兰祺,《汉书》王子侯表作兰旗
  16. 南成,一作南城
  17. 祝其,《鲁相谒孔庙残碑》作况基,见《隶释》卷十七。
  18. 承县,一作氶县。徐松《汉书地理志集释》:“氶县以氶水得名,作承者误。”杨树达曰:“周泰明《再续封泥考略》卷二有承丞之印,则承字不误。”
  19. 《后汉书》东海恭王疆传
  20. 《史记》陈涉世家
  21. 《汉书》张冯汲郑传
  22. 《汉书》惠帝功臣侯表
  23. 23.00 23.01 23.02 23.03 23.04 23.05 23.06 23.07 23.08 23.09 23.10 23.11 《汉书》儒林传
  24.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25. 《汉书》韦贤传
  26. 《汉书》冯奉世传
  27.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28. 《后汉书》申屠刚鲍永郅恽列传
  29. 《后汉书》皇后纪上
  30. 《论衡》程材。宗均,《后汉书》本传作宋均。
  31. 31.0 31.1 《隶释》东海庙碑
  32. 《后汉书》陈蕃王允列传
  33. 《隶释》汉太尉刘宽碑、《后汉书》卓鲁魏刘列传
  34. 《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风俗通义》十反
  35. 《隶续》刘宽门生题名碑
  36. 容斋随笔》五笔引《风俗通义》
  37. 《碑录》
  38. 《氏族典》卷五百七十七引《袁宏集》
  39.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0. 《通志》氏族略
  41. 《三国志·魏武帝纪》:(建安三年)(吕)布败,获(臧)霸等,公厚纳待,遂割青、徐二州附于海以委焉,分琅邪、东海、北海为城阳、利城、昌虑郡。 【《魏志十八·臧霸传》:《臧霸传》载『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建安十一年八月)割东海之襄贲、郯、戚以益琅邪,省昌虑郡
  42. 【《后汉书·郡国志三·徐州》东海郡〖昌虑县〗有蓝乡。】【《晋书·地理志下·徐州》东海郡汉置。统县十二,户一万一千一百。……朐、襄贲、利城、赣榆、厚丘、兰陵、昌虑、合乡、戚】
  43. 43.0 43.1 《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44. 《汉书》酷吏传
  45. 《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46. 《汉书》萧望之传
  47. 《汉书》匡张孔马传
  48. 48.0 48.1 《汉书》薛宣朱博传
  49. 《汉书》盖诸葛刘郑孙毋将何传

参考书目

  1. 王先谦,《汉书补注》,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2.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影印虚受堂本
  3. 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南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6. 魏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7. 隋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8. 旧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9. 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0. 严耕望,1947,《两汉太守刺史表》,上海,商务印书馆
  11. 谭其骧等,1974,《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12. 周振鹤,1987,《西汉政区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13. 水经注》,1990,陈桥驿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李晓杰,1999,《东汉政区地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5. 周振鹤,2006,《汉书地理志汇释》,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6. 辛德勇,《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载于《文史》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