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海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海郡,漢置,山東舊青州府東部萊州府西部之地,治營陵(在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五十里),後漢徙治劇(在今山東壽光市東南三十一里),南齊治都昌(在今山東濰坊市東北),南朝宋及後魏治平壽(在今山東濰坊市西南),隋改為高陽郡[1]

建置沿革

漢朝

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削膠西國營陵、淳于、平壽、都昌、斟、桑犢六縣置北海郡,治所在營陵縣(今山東昌樂縣東南五十里),後屬青州刺史部[2]

漢武帝時,削膠西國安丘縣,別屬北海郡。元朔二年(前127年),菑川國推恩置劇侯國、平望侯國、平的侯國、劇魁侯國、益都侯國,別屬北海郡。元鼎元年(前116年),城陽國推恩置瓡侯國、東淮侯國,菑川國推恩置陸侯國,別屬北海郡。漢昭帝元鳳三年(前78年),益都侯國除。漢宣帝地節四年(前66年),膠東國推恩置樂望侯國、饒侯國、柳泉侯國,別屬北海郡。五鳳三年(前55年),陸侯國除;又以菑川王劉終古罪,削其益縣、壽光縣入北海郡,益都縣併入益縣,陸縣併入壽光縣。漢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膠東國推恩置羊石侯國、石鄉侯國、新城侯國、上鄉侯國,別屬北海郡。漢成帝建始二年(前32年),膠東國推恩置平城侯國、密鄉侯國、樂都侯國,高密國推恩置膠陽侯國、成鄉侯國,別屬北海郡。至此,北海郡領營陵、淳于、平壽、都昌、斟、桑犢、安丘、益、壽光九縣,劇、平望、平的、劇魁、瓡、樂望、饒、柳泉、羊石、石鄉、新城、上鄉、平城、密鄉、樂都、膠陽、成鄉十七侯國。

漢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省菑川、高密、膠東三國,屬縣併入北海郡,省並小縣。建武二十八年(52年),徙封魯王劉興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漢和帝永元元年(97年),復置淳于縣。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琅邪國推恩置平昌侯國、朱虛侯國,別屬北海國。後復置壯武、下密二縣。至此,北海國領劇、營陵、平壽、都昌、安丘、淳于、平昌、朱虛、東安平、高密、昌安、夷安、膠東、即墨、壯武、下密、挺、觀陽十八縣(侯國),治劇縣(今山東省壽光市東南三十一里)。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置城陽郡,北海國淳于、高密、壯武、平昌、夷安、昌安、營陵、朱虛等縣屬之。建安十一年(206年),國除為北海郡。

魏晉南北朝

魏文帝黃初三年(222年),進封贊公曹袞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黃初四年(223年),降封北海王曹袞為贊王,復為北海郡。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進封陽平縣王曹蕤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青龍元年(233年),國除為北海郡。

晉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封宗室司馬陵為北海王,改北海郡為北海國。咸寧三年(277年),徙封北海王司馬陵為任城王,省並北海國入齊國。太康四年(283年),立齊王子司馬寔為北海王,分齊國平壽、都昌、膠東、下密四縣復置北海國。晉惠帝太安元年(302年),廢北海王司馬寔,國除為北海郡。

十六國時期,北海郡先後為後趙(323年-350年)、段龕(350年-356年)、前燕(356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東晉(384年-399年)、南燕(399年-410年)所有,治平壽縣(今山東省濰坊市西南)。

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再次收復北海郡,領都昌、膠東、劇、即墨、下密、平壽六縣。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年),青州失陷,北海郡入北魏。即墨縣改屬長廣郡。

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在郁洲(今江蘇省連雲港市雲台山一帶)僑置青州,其下又僑置北海郡等郡,北海郡領郁、廣饒、贛榆、膠東、劇、下密、平壽七縣。齊高帝建元中,改郁縣為都昌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549年),奪取南梁北海郡,改為東海郡。

視頻

北海郡 相關視頻

星辰變:事成之後北海四郡,盡歸你管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