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伯塔爪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艾伯塔爪龙是一种北美洲的小型食肉恐龙,它体长0.8米,因为体型小的缘故,经常饿肚子,所以只能靠吃白蚁生活。就体型而言,艾伯塔爪龙与热河龙、恩霹渥巴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排第678位,生活在距今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世。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挖掘出了767种恐龙化石,并为其命名,在北美洲发现了169种,加拿大发现了46种,其中就包括艾伯塔爪龙、副栉龙、似鸟龙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考古学家们的不断挖掘和发现更多的恐龙。
恐龙是中生代时期[1](2.3亿年前)的一类爬行动物,矫健的四肢、长长的尾巴和庞大的身躯是大多数恐龙的写照。它们主要栖息于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开阔地带。恐龙骨架因为其体型极其巨大或小巧、构造奇妙,已成为全球各地博物馆的主要展览品,恐龙开始被世人所知[2]。
形态习性
艾伯塔爪龙身长估计有0.8米,是已知最小型的北美洲阿瓦拉慈龙科恐龙。而且如同其他阿瓦拉慈龙科,亚伯达爪龙的前肢相当适合挖掘,但因为过短而不能挖掘出洞穴,它可能食虫动物,使用单一指爪挖开树木,以里面的昆虫,如白蚁为食。
形态特征
艾伯塔爪龙属于小型恐龙,体长0.8米。 在已知的 767 种恐龙中,体形排在第674位。 与艾伯塔爪龙 体形接近的恐龙,有祖母暴龙,热河龙,天青石龙,恩霹渥巴龙,羽龙,大连鸟等。
名称由来
恐龙,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3]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4]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5]。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蛇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视频
艾伯塔爪龙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007_地球的壮年时代——中生代时期 ,豆丁网,2010-11-29
- ↑ 世界最大恐龙骨架亮相自然博物馆,人民网,2014-12-03
- ↑ 最早发现恐龙的人:英国人吉登恩·曼特尔(图),搜狐,2013-01-02
- ↑ 南极洲有恐龙吗?——揭秘南极大陆神秘过往,网易,2019-01-18
- ↑ 恐龙71545,豆丁网,201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