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耀勳 | |
---|---|
出生 |
1913年 日治台灣南投廳草屯鎮 |
逝世 |
1986年(82-83歲) 美國 |
教育程度 | 日本 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1928) |
年代 | 20世紀哲學 |
研究領域 | 臺灣哲學 |
洪耀勳(外文拼音:Hung Yao-hsün/Hung Yao-hsun/Hung Yao-Shun[1],臺羅拼音:Âng Iāu-Hun,1903年-1986年),南投草屯人。畢業自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曾任臺北帝國大學講師,二戰爆發時赴往北平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教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戰後回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著有《西洋哲學史》、《實存哲學論評》、《哲學導論對話》等,為臺灣哲學思想的先驅。
目錄
生平
洪耀勳出生於南投草屯[2]。其父洪清江曾任草屯街莊助役、信用組合理事、草屯街協議員等。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攻讀,1927 年返台與臺灣民眾黨幹部吳淮水之妹吳琇進結婚,隔年畢業旋即歸國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副手、助手乃至講師,曾於《臺灣文藝》發表〈悲劇哲學─齊克果與尼采〉(悲劇の哲學─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芸術與哲學─特別是它與歷史社會的關係〉(芸術と哲學─特にその歴史的社會との関係)二文等探討實存哲學。1937 年起日據華北,受過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籍知識份子也被派駐至佔領區;洪耀勳因此受派赴北平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教授,後於周作人為校長的北京大學任教授,著有《認識論》、《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等。戰後 1946 年與滯北平、天津的臺籍菁英組織臺灣省旅平同鄉會,並創辦《新臺灣》雜誌為臺人權益發聲。回臺後受林茂生引薦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而 1950 年起擔任主任長達二十載,作育英才無數,捍衛哲學思想的自由,然 1972 年退休後旋即爆發黨政勢力迫害大學自治的臺灣大學哲學系事件[3]。著有《西洋哲學史》、《實存哲學論評》、《哲學導論對話》等,除專研實存哲學外,對佛學亦有領略 ─ 臺大晨曦學社於 1960 年 4 月 8 日成立時曾邀請洪耀勳授講《我對佛教的看法》(My View of Buddhism),此篇附有英文佛學名相的演講記錄,後登載於《菩提樹》第 98 期。
洪耀勳 1986 年於美國辭世。其臺大宿舍位於青田街8巷12號,現為老屋茶館。洪耀勳家學淵厚,出身草屯門第,後繼更是人才濟濟:其子洪伯文為生物科技尤其DNA研究的權威;姪子洪伯廷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外甥許世楷為津田塾大學名譽教授、亞東關係協會理事,曾任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為在日臺灣獨立運動領導者之一。
理論與主張
洪耀勳負笈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28 年歸國後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與屬京都學派的務台理作 、岡野留次郎、淡野安太郎 共事,受當時思潮京都學派哲學及實存主義(Existenzialismus)影響,著述見諸於學術論叢及報章雜誌等[3][4][5],研究海德格、齊克果、雅斯培、和辻哲郎、努出比徹等,對實存運動思想體系研究建樹甚豐,也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來建構實存(die Existenz)思想體系;戰後因言論自由壓制及母語限制,洪耀勳雖轉向實存論的純哲學研究,然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內默默守護思想自由,為解嚴後狂飆的本土運動、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可謂之「臺灣哲學的盜火者」[3]:
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的風土論
洪耀勳〈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1932)主張「沒有言語則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則沒有批判、沒有批判則不能達到事物的真相」,行文間可端一方面德國浪漫主義的黑格爾辯證法、赫德語言源論,另一方面德國實存主義的海德格語言存有論的思想影響等,自脫於當時臺灣新文學藉中國白話文運動 ,進而主張臺灣語文自身的主體性。〈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1936)兩篇則引述和辻哲郎批判海德格《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而建立以空間為前提之「風土論」 ─ 可參之人文自然環境的環境(Milieu) ─ 來論述臺灣語言文化不可化約的個殊性;此論不僅是為當時臺灣文藝找到思想理據的抽象原則,也是藉由黑格爾辯證法處理臺灣作為「種」的「人間」(此處日文意指為人的總稱,亦為人世間之解)考察,進而提出臺灣「社會性」為中介處理「個人─社會」、「歷史─風土」等箇中互為的辯證關係。
生存交涉的實存哲學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1934)兩篇則是從康德 、尼采、馬克思、黑格爾為肇,胡塞爾、海德格為嗣,研論實存哲學 ─ 一方面論張哲學「人(間)為何」(人間は何であるか)的命題,另一方面研析黑格爾─海德格如何處理「個人─群體」實存的辯證關係。〈悲劇哲學─齊克果與尼采〉(1935)提出「生存交涉」的辯證關係為當時臺灣文藝的論述供以理據 ─ 個體自主自覺的存在與其他客體的存在的實存關係。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哲論著作〈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1938)研究喬治亞哲人努出比徹(Schalwa Nuzubidse)二書《真理與認識的構造─真理論的實在論的第一導論》(Wahrheit und Erkenntnisstruktur. Erste Einleitung in den Aletheiologischen Realismus, 1926)、《哲學與智慧─真理論的特殊導論》(Philosophie und Weisheit. Spezielle Einleitung in die Aletheiologie, 1931),是以努出比徹「真理論」、曾天從「純粹現實學的體系」為底,進而徹底理論化「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提出「相即」互相滲透及「包越」超對立的辯證關係,藉此揚棄絕對否定的中介(intermediate),「作為絕對靜即絕對動的全體的、現實的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得以成立的可能[6]。
對學術自由的貢獻
洪耀勳擔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二十載間,雖鋒頭不比當時口若懸河的殷海光,但紮實的學術功夫不僅致力與實存主義與德國哲學研究,為本土運動、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更是多次任內謹慎進用師資,不但擋下情治系統試圖安插的眼線人馬,並保得同仁陳康、殷海光得以藉《自由中國》發表時論,曾天從能夠私下安然研究馬克思,也不斷栽培哲學後進:傅偉勳赴美深造因其兄長政治犯傅煒亮、傅偉奇政治犯身份受阻,因洪耀勳力保方能成行;聘白色恐怖受難者遺族如臺共知識份子楊克煌之女楊斐華[7]為助教、師承左翼僧侶高執德的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葉阿月任教佛學;而楊樹同、郭實渝、胡基峻、張瑞良(張炎憲胞姐)、鄔昆如等皆為洪耀勳門下,無論是學術思想還是實務上,均保衛了臺大哲學系的自由學術風氣[3] 。
著作列表
著書
- 1938《認識論》。北平:北平師範大學 [約1938-1945年間,由趙天儀得知以日文書寫線裝書形式出版(上課講義集結成書)]。
- 1957《西洋哲學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1957《西洋哲學史二》。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1962《哲學導論對話》。臺北:協志工業 [1962初版;1966二版;1973 三版;1990 四版]。
- 1966《實存哲學論評》。臺北:水牛 [1966初版;1970二版;1976三版;1989四版]。
- 1982/3《西洋哲學史 新一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篇章論文
- 1932〈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臺灣新民報》,號400,版11 [昭和7年1月13日]。
- 1934〈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臺灣教育》,號378,頁68-76 [昭和9年1月]。
- 1934〈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臺灣教育》,號380,頁17-23 [昭和9年3月]。
- 1934〈斷想〉,《臺灣警察時報》,頁43-45 [昭和9年9月,旨在強調煙酒對身心的戕害]。
- 1934〈斷想〉,《臺灣警察時報》,號228,頁102-104 [昭和9年11月,旨在闡述懷疑精神的重要性]。
- 1935〈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臺灣文藝》,卷2號4,頁1-9。
- 1935〈臺灣文化資料整理的詮釋學方法〉,《臺灣新民報》 [由〈風土〉得知於昭和10年5月上旬在《新民報》發表,失迭]。
- 1936(正確篇名不詳,但與辯證法有關),《東亞新報》,期55,[由〈藝術と哲學〉得知於昭和11年1月11日發表,失迭]。
- 1936〈芸術と哲學特にその歴史的社會との関係〉,《臺灣文藝》,卷3號3,頁19-27。
- 1936〈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臺灣時報》,頁20-27 [昭和11年6月]。
- 1936〈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臺灣時報》,頁16-23、28 [昭和11年7月]。
- 1938〈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哲學科研究年報》,輯5,頁195-337 [昭和13年9月15日,推測可能為升等之作]。
- 1938〈廣西の教育〉,《臺灣時報》,頁94-100 [昭和13年12月]。
- 1942〈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師大學刊》,卷1,頁1-8。
- 1943〈存在論之新動向〉,《師大學刊》,卷2,頁1-10。
- 1951〈海德格哲學導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2,[民40年2月]。
- 1953〈實存哲學家卡兒.雅思巴斯〉,《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5,頁113-148 [民42年12月]。
- 1961〈我對佛學的看法〉,《菩提樹》,期98,頁8-9 [民50年1月8日]。
- 1962〈瞿爾結戈特—為人,作品和思想〉,《哲學年刊》,期1,頁80-117。
- 1985〈新世界哲學論考〉,《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5。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
參見
參考文獻
- ↑ 在〈實存哲學家卡兒.雅思巴斯〉、〈海德格哲學導論〉等文的著者外文拚音為 Hung Yao-hsün,而〈新世界哲學論考〉則為 Hung Yao-hsun。亦有二手文獻將其外文拚音為 Hung Yao-Shun。
- ↑ 章子惠(編). 臺灣時人誌. 臺北: 國光. 1947: 68.
- ↑ 3.0 3.1 3.2 3.3 洪子偉. 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 臺大文史哲學報. 2014-11-01, (81). ISSN 1015-2687. doi:10.6258/bcla.2014.81.04.
- ↑ 廖欽彬. 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編) 蔡振豐, 張政遠; 林永強. 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231–260.
- ↑ 廖欽彬.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學の展開─日本哲學と洪耀勳の間.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15-06-01, 12 (1). ISSN 1812-6243. doi:10.6163/tjeas.2015.12(1)111.
- ↑ 黃文宏. 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17-03-01, (53). ISSN 1015-8995. doi:10.6276/NTUPR.2017.03.(53).01收入洪子偉、鄧敦民(編),2019,《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 楊斐華學識蒹優,曾譯俄哲鄔斯賓斯基(P. D. Ouspensky)著作《第四道》(The Fourth Way: A Record of Talk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G. I. Gurdjieff)與《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
-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2-24].
- ↑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homepage.ntu.edu.tw. [2018-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