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音樂工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音樂工藝

圖片來自wp.npust.edu

音樂工藝(英語:Music Technology)主要研究及開發工藝與技術在音樂藝術上的應用,如各類電子硬體配備及電腦軟體在現代音樂製作上的使用,以錄製、播放、混音、存儲和演奏音樂等。它是音樂家作曲家研究或使用任何設備機器或工具來製作或演奏音樂。

概述

音樂工藝涵蓋了音樂較技術性的另一面如:聲學、程序設計、音樂心理學神經科學社會學以及種種音樂行業的經營手法等。許多大學及學院都設有此學系,尤其是在很多西方國家,此類學科相當地普遍。此外,在歐美有些中學也有提供音樂工藝的基本入門,已知最早的音樂技術應用是史前人類使用一種工具在頭上手工鑽孔以製作簡單的長笛

溯源

埃及開發了弦樂器,如豎琴七弦琴魯特琴,這需要製作細弦和某種類型的弦栓系統來調整弦的音高。古埃及人也用於管樂器如雙單簧管和打擊樂器如鈸。在古希臘,儀器還有雙簧aulos和七弦琴。聖經中提到了許多樂器,包括喇叭、管、豎琴、豎琴和風笛。在聖經時代,短號、長笛、號角、管風琴、管子和小號也被使用。在中世紀,音樂符號被用來創建一個書面記錄的樸素旋律的音符。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時代(約 1400-1600 年),發明了印刷機,允許大量生產活頁樂譜(以前是手工複製的)。這有助於更快地在更大範圍內傳播音樂風格。在巴洛克時代(約 1600-1750 年),鍵盤樂器技術得到發展,這導致管風琴和大鍵琴的設計得到改進,並在大約 1700 年開發了一種新的鍵盤樂器,鋼琴。在古典時期,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響曲》中為管弦樂隊增添了新的樂器,如短笛、低音大管、長號和未調音的打擊樂器。

在浪漫主義音樂時代(約 1810-1900 年),新作品為公眾所知的關鍵方式之一是出售樂譜,業餘音樂愛好者會在家中用鋼琴或其他樂器演奏樂譜。在 19 世紀,管弦樂隊中增加了薩克斯管、次中音號、瓦格納大號和短號等新樂器。

近代發展

大約在 20 世紀之交,隨著留聲機唱片(1892 年商業化)和無線電廣播(大約在 1919-1920 年開始商業化)的發明和普及,聽音樂的人數大幅增加,更容易將音樂分發給更廣泛的公眾。錄音對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流行音樂風格,因為它使歌曲和樂隊錄音廣泛地分佈。錄音的發明也催生了一種新的古典音樂子流派:電子作曲的具體音樂風格。

電子樂器盛行

多軌錄音的發明使流行樂隊能夠對多層樂器音軌和人聲進行疊錄,從而創造出在現場表演中無法實現的新聲音。20世紀初,電磁拾音器、放大器和揚聲器等電子技術被用於開發新的電子樂器,如電鋼琴(1929)、電吉他(1931)、機電風琴(1934)和電貝司(1935) )。 20 世紀的管弦樂隊獲得了新的樂器和新的聲音。一些管弦樂隊的作品使用了電吉他、電貝司或Theremin。

1947 年微型晶體管的發明促成了新一代合成器的誕生,這些合成器在 1960 年代首次用於流行音樂。與以前的鍵盤樂器技術不同,合成器鍵盤沒有弦、管或金屬尖頭。合成器鍵盤使用電子電路或後來的計算機晶片和軟體來創建音樂聲音。合成器在 1980 年代初期在大眾市場上流行起來。

科技創意

數字混音技術

1980 年代和隨後的幾十年中引入了許多新的電子或數字音樂技術,包括鼓機和音樂音序器。電子和數字音樂技術是音樂家或作曲家用來幫助製作或演奏音樂的任何設備,例如計算機、電子效果器或軟件。該術語通常指使用電子設備、計算機硬件和計算機軟件進行表演、播放、錄音、作曲、音樂的錄音和複製、混音、分析和編輯。

就像其他領域那樣,新穎的技術與科技豐富了音樂藝術的發展,也讓許多事情成為了可能。就如,通過新音效及聲音的創作及硬體技術的開發,許多實驗性的新樂器及配備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從而滿足了新新音樂人在音樂製作及創意上的需要。也因為如此,當代音樂有了新形式的表現及演奏方式。實際上,音樂工藝的概念跟音樂及科技創意上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通過音樂,人們一直都在不斷努力地找尋及創造新的表達方形及風格,從而研發了各種不同的新樂器和新儀器。因此,音樂工藝所包含的領域和定義還會不斷的擴大及發展下去。

軟體音序器廣泛使用

當代樂器如鋼琴,吉他及電子琴等的製作及改善的發展一直是音樂工藝最普遍及顯著的領域。然而,進入電腦時代以後,音樂工藝的實際範圍已大大地擴張,這也包羅了機械、電子、軟體等各種形式。也許,軟體音序器(英文:Software Sequencer)是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音樂技術形式之一。利用這類軟體應有盡有的音樂製作功能,可以輕易地在電腦錄製音頻或MIDI音樂程序,並能在之後有效地進行編輯工作如:混音、音效處理、調整及糾正等。

國產材製琴

台灣屏東科技大學克里蒙納之稱的木設系學院琴工坊,以國產材的「『轉』與『傳』之秋季饗宴」為主題,於2018年11月16日上午11:15在該校圖書與會展館。「學院琴」製琴工坊的願景能成為臺灣手工製作提琴的基地,將高深的工藝美學帶入大學院校及深入大眾生活。以臺灣國產材入料製琴,如針葉木檜木、扁柏、香杉、臺灣杉和闊葉木、臺灣櫸木相思樹桃花心木木、肖楠、福建柏、香樟、烏心石及該校種植之桃花心木產生高音質水平的小提琴,將可創造以在地化特色,且發揮循環經濟價值。[1]

高雄山葉吉他音樂產業

圖片來自yamaha

吉他產製

高雄山葉吉他音樂產業

1971年,日本Yamaha山葉公司於高雄加工出口區設立吉他工廠,上千位員工每年製造約四百萬支吉他,外銷至70多個國家;2007年1月正式停止生產後,日本Yamaha公司將生產線轉移至中國印尼;此後,高雄仍有手工樂器師傅持續製作客製化吉他。從大量機械生產到手工製作,從工廠作業員到音樂工匠,2011年5月6日~8月28日舉行吉他音樂產業特展,邀請七位過去任職於高雄山葉樂器楠梓廠的員工,分享所經歷點點滴滴的往事,以及3位吉他師傅的工匠生活,讓參觀的民眾進一步認識一支吉他的完成,背後必須花費多少的心血,同時也體認到高雄吉他產業的轉型歷程。[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