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口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口炎(stomatitis),是指口腔黏膜受到機械的、化學的及細菌的直接損害,病變波及口腔內多處黏膜,產生黏膜糜爛。[1]

症狀起因

(一)感染因素

細菌感染

球菌性口炎壞疽性口炎等。

病毒感染

皰疹性口炎唇皰疹等。

其他

念珠菌性口炎等。

(二)理化性損害

褥瘡性口炎煙草性口炎等。

(三)全身系統疾病的口腔表現

感染性疾病

麻疹猩紅熱繼發口炎等。

營養缺乏性疾病

維生素B缺乏維生素C缺乏等引起的口炎等。

血液系統疾病

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繼發口炎口腔黏膜壞死

代謝及內分泌障礙因素

繼發糖尿病的口炎等。

其他

過敏性口炎等。

(四)原因不明因素

復發性口腔潰瘍等。

常見疾病

球菌性口炎壞疽性口炎皰疹性口炎唇皰疹念珠菌性口炎褥瘡性口炎煙草性口炎麻疹猩紅熱維生素B缺乏維生素C缺乏等引起的口炎、白血病粒細胞缺乏症糖尿病過敏性口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等。[2]

診斷

了解是否伴有全身表現

口炎發病與全身狀況關係密切,僅少部分是單純由局部原因引起。故問診時要全面了解疾病的發生及發展過程。除注意口腔情況外,是否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症狀和病損,以及治療經過等。

發病的緩急

化學性燒傷、放射性損傷所致口腔炎以及藥物過敏性口腔炎,一般發病較急。而系統性疾病所致口腔炎則發病較緩慢。

發病過程及發病時間

復發性口腔潰瘍有反覆發作史及自限性,一般7~10d癒合。創傷性口腔炎無反覆發作史,有創傷史,去除刺激因素後幾天,可癒合。血液病的口腔內表現常在嚴重的全身症狀出現之前出現。

鑑別診斷

球菌性口炎

球菌性口炎是由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等為主的細菌感染所引起,臨床上以形成假膜損害為特徵,故又稱為膜性口炎。大多數是繼發於其他損害之後的感染。本病有以下特點:

多見於嬰幼兒,起病急劇,發熱,白細胞增高。可發生於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表現為充血水腫及散在或融合成片的淺表潰瘍。潰瘍表面有纖維素滲出形成偽膜。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時的偽膜微突出黏膜表面,較易拭去,遺留溢血糜爛面。肺炎雙球菌感染時,出現銀灰色偽膜,厚而光亮,似絨膜狀。患者有自發痛,唾液增多,口臭。區域淋巴結腫大壓痛。口腔病損的持續1~2周左右癒合。塗片檢查或細菌培養可確定病原菌。[3]

壞疽性口炎

本病由奮森螺旋體和梭形桿菌感染所致的一種以組織的腐敗死為主要病理過程的疾病。又稱為奮森口炎或走馬牙疳。多在局部或全身抵抗力下降時發病。本病多見於青壯年,起病急驟。好發於前牙牙齦,牙齦緣及齡乳頭形成穿掘性壞死潰瘍。唇、頰、舌、齶、咽及口底等處可有不規則壞死性深潰瘍,觸之易出血。有特異性腐敗惡臭、劇烈疼痛、進食及吞咽困難。常伴有發熱、頭痛、乏力、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白細胞升高。病損塗片可見大量病原菌。

皰疹性口炎

由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口腔病損。病毒感染後,潛伏於神經節內,也可潛伏在淚腺唾液腺內,當機體抵抗力下降時,潛伏的病毒沿神經干向外遷移到神經末梢,並在鄰近的上皮細胞內複製和擴散。本病嬰幼兒多發,以2~3歲最易發生。有全身前驅症狀如躁動不安,發熱寒戰等。2~3d後口腔出現簇狀小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1~2mm大小周圍繞以窄的紅暈。皰疹破裂後留有表淺潰瘍。部分患者唇紅黏膜及口周和面部皮膚並發皰疹。有劇烈自發痛,口臭不明顯。口內唾液增加,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病期間從皰內液體或唾液中可分離培養出單純皰疹病毒。血清抗單純皰疹病毒抗體效價升高。整個病程7~10d。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慢性真菌病。主要病變部位發生在口腔,稱為念珠菌性口炎,在臨床上可分為四型。

急性偽膜型

又稱雪口病或鵝口瘡。多見於嬰幼兒,尤以新生嬰兒最多見。多在出生後2~8d內發生。好發部位為頰、軟齶。表現為黏膜上出現乳白色絨狀膜,不易剝離,強行剝離則出現滲血,露出其下鮮紅糜爛面。剝後不久又有新的絨膜形成。患者有口乾、燒灼感及疼痛。小兒哭鬧不食。KOH或PAS塗片可見白色念珠菌菌絲。[4]

急性萎縮型

又稱抗生素性口炎。多見於大量應用抗生素及激素的患者。病損多見於舌,表現為黏膜有彌散性紅斑,舌背乳頭萎縮,舌色鮮紅。口腔乾燥,燒灼樣疼痛明顯。僅有發紅萎縮時,塗片時不易發現菌絲,伴有急性偽膜型時,則可見白色念珠菌絲。

慢性萎縮型

又稱義齒性口炎。多見於戴義齒者,且多無夜間摘下義齒習慣者。按其原因及表現又可分為3型:

  • Ⅰ型:局部創傷或對牙托材料過敏所致,與白色念珠菌感染關係不大。表現為基托相對的黏膜點狀充血或有出血點,或為局限性的小範圍紅斑。
  • Ⅱ型:基托相應黏膜發生廣泛紅斑。
  • Ⅲ型:基托不貼合時在紅斑基礎上有顆粒形成。患者均有口乾、燒灼痛或刺激痛。病程可數月至數年,病變反覆發作,時好時壞。

4、慢性增殖型

可見於頰黏膜、舌背及齶部。表現為黏膜白色斑塊樣增生及角化病變,白斑間可有紅色充血期。也可表現為粉紅或紅色的結節或肉芽腫增生。塗片難以找到白念菌絲。活檢取材病理表現為PAS染色可見白色念珠菌絲侵入上皮。

創傷性潰瘍

由於機械性刺激因素對口腔黏膜的損傷可形成創傷性潰瘍。由於機械性刺激作用方式,力量大小及作用時間長短不同,出現的病損備有特點。

褥瘡性潰瘍

多見於成年人,尤其老年人多見。病損多位於刺激物接觸或鄰近的部位。早期受刺激處黏膜發紅,重刺激下致潰瘍形成。潰瘍外形與刺激物形狀相吻合。長期受刺激,形成深潰瘍,潰瘍邊緣輕隆起,中央凹陷,表面有黃白色偽膜。潰瘍疼痛不明顯。去除局部機械刺激,潰瘍很快消失。

舌系帶潰瘍

又稱Riga病。多見於舌系帶短的嬰兒。由於舌系帶短,初萌出的下切牙切緣又較銳,當吸吮,伸舌時,舌系帶易受下切牙切緣刺激充血、發紅、腫脹、久之形成潰瘍。再長時間繼續摩擦,潰瘍可擴大並轉變成增殖性炎症病變。患兒舌活動受限,哭鬧不安。

藥物過敏性口炎

是指過敏體質的機體通過接觸、口服或注射等不同途徑接觸變應原後所產生的口腔黏膜變態反應性炎症。有以下臨床特點:有用藥史,一般用藥後24~48h發病。病損可發生在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初起黏膜灼熱發脹,出現紅斑,繼之形成水皰,皰易破裂形成糜爛和潰瘍,周圍黏膜充血明顯。口腔疼痛明顯,進食困難,張口受限,局部淋巴結腫大。可伴有四肢、顏面的皮損,表現為紅斑丘疹、水皰。眼結膜可有充血、發炎。生殖器或肛門可伴紅斑、皰損和糜爛。發病期間嗜酸性粒細胞計數可偏高。

營養缺乏病引起的口、舌、齦炎

1、維生素B1缺乏症常為早期突出損害。

  • 口角炎:面側對稱性口角黏膜濕白、皸裂、糜爛、結痂。過度開口或繼發感染時有疼痛。
  • 唇炎:唇黏膜光滑發亮,從鮮紅、火紅色到暗紫色變化。偶有極度乾燥、脫屑或剝脫糜爛,有燒灼痛或刺痛。唇紅皺紋或縱裂增加。
  • 舌炎:早期舌乾燥,燒灼感或刺痛感,然後舌體腫大,呈鮮紅色或紫紅色,皺紋或溝紋出現,絲狀乳頭消失,蕈狀乳頭增大。晚期全部舌乳頭萎縮,使舌面變得光滑、發亮呈萎縮性舌炎,有時呈地圖狀舌,有時伴有小潰瘍。

2、維生素C缺乏症

牙齦炎牙齦出血是早期出現的突出表徵。牙齦腫脹,邊緣可糜爛及形成潰瘍,牙槽骨萎縮、牙齒脫落。可繼發感染,伴有疼痛及血腥樣口臭。

3、煙酸缺乏症

煙酸又稱維生素PP。口腔主要表現為舌黏膜炎。絲狀乳頭蕈狀乳頭萎縮呈光禿狀,舌發紅,對創傷或其他刺激特別敏感,易患創傷性潰瘍。可有舌灼痛、觸痛及自發痛。晚期唇頰、口底、齶、喉等整個口腔黏膜都受累。頸、手指、前臂等顯露部位皮膚伸面有對稱性狀似日曬的紅斑,灰棕色素沉着,皮膚乾燥、變厚。

內分泌及代謝障礙引起的口、齦炎

  1. 糖尿病性口炎:表現為牙齦紅腫,嚴重者出現牙周膿腫,牙齒鬆動脫落。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可致口腔乾燥,頰黏膜觸痛及脹感、燒灼感,多伴有味覺障礙。舌有時腫大發紅,有齒印跡或發生溝裂。確定診斷靠糖尿病全身症狀及尿糖、血糖的測定等。
  2. 月經期易發生牙齦充血、出血,月經停止後自行停止出血。絕經期牙齦可出現發紅、疼痛易出血舌乳頭萎縮、口乾、灼痛、味覺異常等。
  3. 妊娠期可使原有齦炎加重,從妊娠2~3個月後開始出現明顯症狀,至8個月時達到高峰。分娩後約2個月時,齦炎可大部消退至妊娠前水平。臨床表現為跟乳頭水腫、充血、易出血、口臭等。
  4. 青春期易發生慢性非特異性牙齦炎,女性較多見,均發生於有局部刺激物的部位。唇側牙齦間乳頭常呈球狀突起,牙齦暗紅或鮮紅,水腫鬆軟和光亮。

檢查

(一)體格檢查

口腔檢查

檢查口腔黏膜的病損應注意辨別病損的類型、分布、大小、形狀、數目、深淺、軟硬等。有無殘冠、殘根或不良修復體等刺激因素。病損較為局限者,應考慮機械因素所致。病損廣泛的糜爛,應考慮化學性損傷所致。瀰漫性口腔黏膜充血、水腫、灼痛、或呈現淺表性潰瘍並覆蓋有偽膜,常提示為細菌因素所致口腔炎。以壞死、壞疽為主者提示走馬瘡、奮森口炎或血液病等在口腔的表徵。

皮膚檢查

一些口腔炎、齦炎、舌炎伴有皮膚病損。故體檢時應檢查皮膚有無病損,病損的類型、分布及症狀等。猩紅熱麻疹皮疹有決定性診斷意義,皮膚出血傾向對血液病的診斷有輔助價值。

(二)實驗室檢查

微生物檢查

通過對病損部位塗片用Gram染色法染色觀察診斷革蘭陽性及陰性球菌梭狀桿菌奮森螺旋體等引起的細菌感染。通過對塗片滴加10%氫氧化鉀溶液,在微火焰上固定,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無白色念珠菌菌絲及孢子來診斷白色念珠菌感染。

脫落細胞學檢查

對皰疹性口炎可在局麻下刮取潰瘍底部脫落的上皮細胞做塗片,用Papanicolaou染色法染色可以確診。

免疫學檢查

檢查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的變化可協助診斷某些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特別是白色念珠菌病及病毒感染時,免疫功能可以低下。

血液學檢查

感染性口炎時應查血常規及白細胞分類。懷疑過敏性疾病時,應查白細胞分類及嗜酸性粒細胞直接計數。口腔黏膜有白色念珠菌感染時應檢查血液中鐵、葉酸及維生素B12的含量。對血液病患者應做全面的血象檢查。[1]

治療

鵝口瘡

治療上除防治誘因外,可用碳酸氫鈉溶液於哺乳前後清潔口腔。局部塗抹制黴菌素溶液或冰硼散

皰疹性口炎

應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禁用刺激性藥物和食物。局部可塗皰疹淨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為預防繼發感染可塗金黴素魚肝油,疼痛嚴重者可在食前用利多卡因塗布局部;發熱者可用退熱劑,有繼發感染時用抗生素。

潰瘍性口炎

治療在於及時控制感染,加強口腔護理,以利凡諾溶液漱口;雙氧水高錳酸鉀液清洗潰瘍面,然後塗金黴素魚肝油、錫類散等。可用利多卡因局部止痛。補充足夠的營養和液體,預防和糾正水、酸鹼失衡;及時控制感染,針對病因選用抗生素治療。

預防措施

鵝口瘡

避免濫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注意哺乳衛生,加強營養,適當增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

皰疹性口腔炎

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禁用刺激性藥物和食物。

日常護理

做好口腔護理

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0.1%依沙吖啶(利凡諾)溶液清洗潰瘍面,可用含漱劑。鼓勵多飲水,進食後漱口,保持口腔黏膜濕潤和清潔,減少口腔細菌繁殖。對流涎者,及時清理流出物,保持皮膚乾燥清潔,避免引起皮膚濕疹及糜爛。

正確塗藥

為了確保局部用藥達到目的,塗藥前應先將紗布或干棉簽放在頰黏膜腮腺管口處或舌系帶兩側,以隔斷唾液;再用干棉簽將病變部黏膜表面吸乾淨後方能塗藥。塗藥後囑患者閉口10min,然後取出隔離唾液的紗布或棉球,不可立即漱口、飲水或進食。

飲食護理

以高熱量、高蛋白、豐富維生素的溫涼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宜,對由於口腔黏膜糜爛潰瘍引起疼痛影響進食者,於進食前局部塗抹2%利多卡因,同時避免攝入刺激性食物。對不能進食者應給予腸道外營養,以確保能量與水分供給。

食具專用

患者使用的食具應煮沸消毒或高壓滅菌消毒。

監測體溫

體溫超過38.5℃時,給予患者松解衣服、置冷水袋冰袋等物理降溫,必要時給予藥物降溫。同時做好皮膚護理。

視頻

口腔炎怎麼得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