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性口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皰疹性口炎是一種由單純皰疹病毒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臨床上以出現簇集性小水皰為特徵,有自限性,易復發。[1]
基本概述
皰疹性口炎亦稱皰疹性齒齦口炎,為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所致。傳染性強。終年可以發生。多鑑於1到3歲小兒,常在集體托幼機構引起小流行。
治療措施
無特效藥。可先用1%雷弗媽爾濕敷後塗擦魚肝油軟膏促其癒合,並可減輕疼痛。用流食或軟食,食前可用1%奴弗卡因液漱口或塗布,也可用0.5%地卡因塗布潰瘍,以減輕疼痛。全身可根據症狀採取對症治療(或特異治療)。
保持口腔清潔,多飲水,禁用刺激性藥物和食物。局部可塗皰疹淨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為預防繼發感染可塗2.5%-5%金黴素魚肝油,l-2小時一次。疼痛嚴重者可在食前用2%利多卡因塗布局部;食物以微溫或涼的流質為宜。發熱者可用退熱劑,有繼發感染時用抗生素。[2]
診斷要點
皰疹性口炎:常由單純皰疹感染引起,兒童與成人都可罹患。兒童發病常為初發,全身反應較重,可產生抗體。但若抗體產生不足,且在機體處於感冒、發熱、消化功能失常或局部機械性刺激因素存在等情況時,可因人體免疫狀態欠佳而使潛伏的病毒再次復發。成人患者常為復發性的單純皰疹。[3]
- 初發者常為6歲以下兒童。口腔內皰疹發出之前2~3天往往有發熱、淋巴結腫大、流涎拒食等前驅症狀。待口腔皰疹發出後,全身症狀即會消退。
- 皰疹發生於口腔粘膜任何部位。初起為粘膜充血而成的斑疹,在此基礎上出現成簇針頭大小水皰。皰壁薄,易破,破後留有潰瘍面,並有成簇痕跡。
- 皮膚可同時發病,多見於唇、鼻、頰及口角區域,亦先有紅斑,爾後出現成簇小水皰。水皰發作之前,有皮膚瘙癢、灼熱。腫脹等前兆。水皰易破,乾結後形成黃色痂皮,若有繼發感染,則成膿痂。
- 成人多為復髮型,全身反應輕微,病程較短。並且常有感冒、發熱等誘因。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往往在發熱後,好發於唇紅部及鄰近口周皮膚和口腔粘膜。先是出現散在紅色斑疹,很快斑疹上形成散在或成叢的小水泡,周圍有紅邊。初起時發癢,繼而有痛感。水泡很快潰破,形成淺潰瘍迅即結痂,數日即脫落自愈。全身症狀或輕或重,所屬淋巴結有時略腫大。嬰兒發生在口腔粘膜者,常因拒食啼哭才被發現。[4]
口炎症狀
- 起病時可有38℃-40℃的發熱;
- 1-2天後口腔黏膜上出現小水皰,可為單個,也可成簇;
- 小水皰破潰後形成很淺的潰瘍,上面有黃白色膜樣滲出物,周圍有紅暈;
- 患兒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煩躁哭鬧、拒食吐奶等表現。通常1到2周即可消退。
高發群體
皰疹性口炎是Ⅰ型單純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以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最易患病。若不經治療,經過l-2周會自愈,但容易復發,如果寶寶反覆發作,通常與微量元素鋅的缺乏有關。
高發季節
皰疹性口炎終年可以發生,冬季為流行高峰,且具傳染性,可在幼兒園等群體發病。
居家護理
嬰幼兒一旦出現皰疹性口炎,此時,父母的護理尤為重要!
- 急性期多為對症處理,如退熱、給寶寶用溫水擦胳膊腿的大血管處,有利於為寶寶降溫。
- 保持口腔清潔,勤餵水,禁用刺激性藥物和食物,飲食以微溫或涼的流質或半流質為宜,以減少刺激。
- 局部可塗皰疹淨抑制病毒,亦可噴撒西瓜霜,錫類散等。為預防繼發感染可塗2.5%-5%金黴素魚肝油,l-2小時一次。
- 如果反覆出現此類病症,建議多給寶寶吃含鋅豐富的食物,如牡蠣、果仁類食物。或者在醫生指導下補充微量元素鋅,可起到預防復發的作用。
媽媽錦囊
與手足口病鑑別
手足口病起病前一兩天發熱,隨後手足口病的口腔黏膜疹出現,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一周後疹子消退。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