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第二十一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英語:the XXI Olympic Winter Games,法語:les XXIes Jeux olympiques d'hiver),於2010年2月12日至28日間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舉行,而部分項目則會於鄰近的威士拿舉行。此屆奧運會是繼1976年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和1988年卡加利冬季奧運會後,加拿大第三次舉辦的奧運會,亦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首次舉辦的奧運會。
最終,東道主加拿大憑冰球、冰壺、有舵雪橇等項目反超挪威,以14金7銀5銅完成賽事,除了成功登上獎牌榜首位外,也成為了歷屆冬季奧運中成績最傑出的主辦國,德國和美國則排名次位和第三。加拿大同時也是歷屆冬季奧運中取得最多金牌的國家,打破了前蘇聯在1976年創下的13金以及挪威在2002年同樣創下的13金紀錄,另外也一掃1976年蒙特利爾夏季奧運會和1988年卡加利冬季奧運會身為東道主卻未能奪得金牌的窘境。[1] 溫哥華的奧運征程始於 1998 年,當時加拿大奧委會 (COC) 選擇溫哥華而不是卡爾加里和魁北克作為加拿大申辦 2010 年冬季運動會的目標。從技術上講,該競標是溫哥華與海岸山脈度假小鎮惠斯勒之間的合資企業,惠斯勒位於溫哥華以北約 70 英里(110 公里)處,是大多數奧運會滑雪和滑水項目的擬議場地。溫哥華申辦奧運會與伯爾尼、瑞士、平陽、朝鮮和薩爾茨堡的申辦者一起入圍2002 年 8 月,奧地利。一個月後,伯爾尼在全民投票表明大多數伯爾尼選民不想為奧運會支付費用後撤回了申辦。2003年7月2日,國際奧委會最終投票在布拉格舉行。首輪抽籤中,平陽獲得51票,溫哥華以40票屈居第二,薩爾茨堡獲得16票,薩爾茨堡在第二輪投票中被淘汰,溫哥華以56比53獲勝,將奧運會帶到加拿大第三次(蒙特利爾於 1976 年舉辦,卡爾加里於 1988 年舉辦)。
背景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第115次會議 2003年7月2日,在捷克布拉格舉行 | |||||
---|---|---|---|---|---|
城市 | 國家 | 第一輪 | 第二輪 | ||
溫哥華 | 22x20px 加拿大 | 40 | 56 | ||
平昌 | 韓國 | 51 | 53 | ||
薩爾茨堡 | 22x20px 奧地利 | 16 | - |
為了爭取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加拿大有三個城市角逐提名為代表該國的候選城市,分別是魁北克城(角逐2002年主辦權的落選城市之一)、卡爾加里(1988年的主辦城市)和溫哥華。在1998年11月21日舉行的第一輪投票中,溫哥華-威士拿區獲得了26票,魁城獲得了25票,而得票最低(21票)的卡爾加里則被淘汰。在同年12月3日舉行的第二輪投票中,溫哥華以40票比32票擊敗魁城,成為代表加拿大的候選城市,而溫哥華亦開始準備與其他國際城市爭取最後的主辦權。
經過了發生於冬季奧運的2002年主辦權投票中的賄賂醜聞,國際奧委會為下一屆投票更改了許多關於投票過程的章程,並於2002年10月24日創立了評審委員會。在為2008年夏季奧運主辦權投票之前,參加競爭的主辦城市常常會包機邀請奧委會委員到其城市,並隨其遊覽,以及提供當地的禮物。缺乏監督的結果就引起了許多賄選的指責。國際奧委會在輿論壓逼下將投票的章程嚴謹化,把焦點集中在審核主辦城市的技術方面是否達到要求。奧委委員將各城市特點作為分析報告,並將意見轉上奧委會。主辦城市的投票申請於2003年1月提交,審核方面則在2003年5月前結束,並隨後提交出結論報告。
溫哥華的居民在一個公民投票中被問到如果溫哥華成功中標,他們是否願意接受作為主辦城市的居民所需負擔的責任。結果顯示64%的居民表示接受,是同類型的公民投票第一次獲得成功。鄰近美國華盛頓州的州議會以及時任州長駱家輝亦通過了一項決議表示支持溫哥華的競選,並將之送交國際奧委會。[2]
國際奧委會於2003年2月公佈最後的挑選名單,當中包括溫哥華及另外兩國的候選城市:韓國的平昌和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主辦權在同年7月2日於捷克布拉格舉行的第115屆國際奧委會會議中由投票取決。在第一輪投票中,平昌郡取得了最高票數,而得票最低的薩爾茨堡則被淘汰。在第二輪投票中,絕大部分投票給薩爾茨堡的委員都將其選票投給了溫哥華,溫哥華因此獲得了2010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
多倫多曾於2001年代表加拿大角逐2008年夏季奧運的主辦權。由於奧運會的主辦權通常由各大洲之間輪替,如果多倫多當年成功中標,溫哥華幾乎肯定沒有機會獲得2010年冬季奧運的主辦權,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當時亦因此拒絕表態支持多倫多的競選。多倫多最終敗於北京。
溫哥華是歷屆冬季奧運會主辦城市之中的首個沿岸城市(而2014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索契將會是第二個)、冬季平均氣溫最高的城市(而2014年冬季奧運會的主辦城市索契則更高)、以及都會區人口最多的城市。(2006年主辦城市都靈的市內人口較溫哥華市多,但都會區人口卻少於溫哥華。)
建程
溫哥華在角逐2010年冬季奧運的主辦權時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集資興建比賽場地。經溫哥華奧組委(Vancouver Organizing Committee,VANOC)的協調,興建場館所需的資金將由加拿大聯邦政府和卑詩省政府各出一半。奧組委後來亦開始接受私營企業和機構所提供的贊助和捐款。這些機構普遍認為主辦奧運會將有助鞏固溫哥華在舉辦1986年世界博覽會時已建立的聲望,以及提升本地的基礎建設(例如擴建溫哥華架空列車系統),所以都踴躍提供資金。
省內基礎建設的擴建工程皆是卑詩省政府而非奧組委的範疇。連接列治文市、溫哥華國際機場和溫哥華市中心的捷運線(溫哥華架空列車加拿大線)經過3年多的工程,已經於2009年8月17日通車。省政府亦斥資六億加元擴建連接溫哥華和威士拿的海天公路(Sea-to-Sky Highway)以迎合奧運會期間的交通流量。
2010年冬季奧運的運作開支於2004年時預計為大概14億加元。奧組委首席執行官費爾朗於2006年時則估計運作開支將大概為17億加元,資金主要來自贊助商和拍賣電視轉播權,並且無需由政府撥款。五億八千萬元將用於興建或翻新比賽場地,而二億元將用於保安開支。保安服務將主要由加拿大皇家騎警提供。
象徵
大會標誌
2010年冬季奧運的標誌在2005年4月23日公佈,是依照因努伊特石堆的形象描繪而成,名為「Ilaanaq」,是因紐特語中朋友的意思。因努伊特石堆廣泛分布於加拿大北極圈內,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數個原住民族群所建,讓人在缺乏自然地標的雪地上也可認出自己身在何方。另外,標誌形象也可以被理解為一名冰球的守門員,反映冰球作為加拿大國粹運動的地位。
獎牌
本屆冬奧會的獎牌是由當地的原居民亨特和設計師阿爾貝爾花18個月完成[3]。這屆賽事的獎牌最大的特色是呈波浪形設計,象徵著主辦國的波浪、山脈和雪,是在歷屆夏季奧運會或冬季奧運會中的首次。同時,本屆冬奧會獎牌設計的另一特色是每面獎牌上的花紋圖案亦不一樣,也突破了歷屆奧運會的限制[4]。另外,本屆賽事的獎牌是眾多屆奧運會中最重的一面,約重500至576克。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
---|---|---|---|
正面設計 | 100px | 100px | 100px |
背面設計 | 100px | 100px | 100px |
吉祥物
2010年冬季奧運和殘奧的吉祥物於2007年11月27日公報,當中魁特奇(Quatchi)和米加(Miga)為冬奧吉祥物,而蘇米(Sumi)則是殘奧吉祥物。魁特奇是北美大腳野人,而米加是虎鯨和柯莫德熊的混合體,蘇米則為戴虎鯨帽子的動物保護神。另外,本屆冬季奧運有一隻非官方的吉祥物,名為Mukmuk,是一種稀有的溫哥華島土撥鼠,它會於比賽場館以外的地方出現[5][6]。
火炬
在奧林匹亞點燃後,聖火傳遍了整個希臘,從雅典飛往維多利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接力賽經過了加拿大的每一個省和地區,其中包括 1976 年和 1988 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蒙特利爾和卡爾加里。
2009 年 10 月 30 日,聖火降落在加拿大的維多利亞。兩位奧運獎牌獲得者卡特里奧娜·勒梅·多安 (Catriona le May Doan) 和西蒙·惠特菲爾德 (Simon Whitfield) 共同完成了接力賽的第一站。
11 月 8 日,火焰空運到達努納武特地區的阿勒特,這是世界上最北端的永久居住地,距離北極 817 公里。
2010年2月9日,為紀念兩國友誼,聖火在華盛頓州(美國)和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加拿大)之間的和平弧過境點短暫進入美國。2 月 12 日,在開幕式上,雖然因技術問題阻止了火炬四臂之一升起,但火炬仍然成功點燃了火炬手:Nancy Greene Raine、Wayne Gretzky 和 Steve Nash . 然而,Catriona Le May Doan 在閉幕式期間通過當時正在工作的第四臂單獨重新點燃了大鍋,從而獲得了機會。
參賽國家及地區
2010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共有82個國家或地區參與,當中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加納、黑山、巴基斯坦、秘魯和塞爾維亞均是首次參賽,而缺席上屆賽事的墨西哥、牙買加及摩洛哥均再次參賽。歐洲國家盧森堡本派出兩位運動員參賽,但由於其中一人賽事受傷,另一代表未能在開幕式前報名,均無緣是屆冬季奧運。另外,包括哥斯達黎加、肯尼亞、馬達加斯加、泰國、美屬維爾京群島以及委內瑞拉等上屆的參賽國家也未有派出運動員參與今屆的任何賽事。
參考資料
- ↑ 加國14金寫完美句號. 明報加西版. 2010-03-01 [2010-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4).
- ↑ Gov. Locke Congratulates Vancouver, B.C., on Winning Bid for 2010 Olympic Winter Games, Highlights Economic Benefits to Washington State. [2008-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2).
- ↑ 溫哥華冬奧獎牌正式對外公布 奧運史上分量最重. [201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溫哥華冬奧會獎牌發布 設計內涵創史上多項第一. [2010-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 ↑ 2010 Vancouver Olympics' mascots inspired by First Nations creatures. CBC Sports. 2007-11-27 [2007-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8).
- ↑ 溫哥華冬奧會吉祥物亮相 華裔移民參與設計. [2009-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