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撥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撥鼠

中文名:土撥鼠
中文別名:旱獺
英文名: marmot
二名法: prairie dog,groundhog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哺乳綱
亞綱: 真獸亞綱
目: 齧齒目
亞目: 松鼠亞目
科: 松鼠科
屬: 旱獺屬
種: 土撥鼠
分布區域:北美大草原至加拿大等地區

土撥鼠(學名:prairie dog),屬齧齒動物,成年後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土撥鼠與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屬於齧齒目松鼠科。土撥鼠主要以素食為主,食物大多為:蔬菜、苜蓿草、萵苣、蘋果、豌豆、玉米及其它蔬果為主,一天最多可以吃上五公斤的綠色蔬果。[1]

形態特徵

土拔鼠:土撥鼠與松鼠、海狸、花栗鼠等皆屬於齧齒目松鼠科。平均體重為4.5公斤,最大可成長至6.5公斤,身長約為56公分。

土撥鼠體短身粗,長37~63厘米。頸部粗短,尾、耳皆短,耳殼黑色。頭骨粗壯,上唇為豁唇,上下各有一對門齒露於唇外,兩眼為圓形,眶間部寬而低平,眶上突發達,骨脊高起,身體各部肌腱發達有力。體毛短而粗,毛色因地區、季節和年齡變異。被毛多為棕、黃、灰色。母土撥鼠有6~7對乳頭。

嘴部前方上下各有兩隻牙齒(門齒),主要用來切斷食物。前齒生長速度很快,因此必須經常咀嚼纖維質高的食物,否則會發生因為前齒生長過長而無法進食的情況。

生活習性

土撥鼠善於挖掘地洞,其洞穴通常都會有兩個以上的入口,以策安全。多數都在白天活動,喜群居,善掘土,所挖地道深達數米,內有鋪草的居室,非常舒適。它們不貯存食物,而是在夏天往體內貯存脂肪以便冬季在洞內冬眠。土撥鼠並不是田鼠。與其它鼠類的區別之一是:土撥鼠的洞口較大,且洞外有土撥鼠常走的路痕跡。

土撥鼠棲息於平原、山地的各種草原和高山草甸。集群穴居,挖掘能力甚強,洞道深而複雜,多挖在岩石坡和溝谷灌叢下。從洞中推出的大量沙石堆在洞口附近,形成土撥鼠丘。白天活動,食量大,每日啃食大量優良牧草,耐飢餓,不飲水,喜食含水量大的多汁飼料。野棲土撥鼠主要以莎草科、禾本科植物的葉、莖,豆科植物的花為食,且有季節性變化,在飼養條件下表現為雜食性。土撥鼠易馴化,不傷人,不耐熱,怕曝曬,抗病力強。當氣溫長時間低於10℃以下時,就自然冬眠,時間可長達3-6個月,當氣溫轉暖後自然甦醒。

生長繁殖

土撥鼠的壽命可長達15-20年,繁殖年限為10-15年。春季是土撥鼠配種的季節。一般年產1-2胎,雌獺妊娠期為三十天左右,有的達四十天產仔。每胎產仔6-8隻,多者達12隻以上。初生體重約27g,36-40月齡性成熟。其種群繁殖力與種群密度有關,當種群密度大幅下降時,繁殖大幅提高。

土撥鼠的懷孕期大約60~70天。幼鼠一出生就具備牙齒和皮毛,眼睛也已睜開,可立即開始進食。但是建議幼鼠出生2周內不要單獨飼養,還是由母鼠照顧比較好。幼鼠約3個月後即達到成熟期。它個頭適中,既不象老鼠那樣過於小巧,也不象兔子那樣會長到很大,更適合於拿在手中玩耍(約15~20厘米)。


亞種介紹

土撥鼠阿爾泰亞種
學名:Marmotabobakbaibacina,Brandt於1843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準噶爾界山)、新疆(阿爾泰山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阿爾泰山。

土撥鼠天山亞種
學名:Marmotabobakcentralis,Thomas於1909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天山山地)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喀什北。

土撥鼠內蒙亞種
學名:Marmotabobaksibirica,Radde於1862年命名。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外貝加爾地區。
學名:Marmotabobakbobak,Muller於1776年命名。分布烏克蘭,俄羅斯歐洲區域。
學名:Marmotabobakkozlovi,Fokanov於1966年命名。分布在在伏爾加河地區,薩拉托夫市附近。
學名:Marmotabobakschaganensis,Bazhanov於1930年命名。

分布範圍

土撥鼠主要分布於北美大草原加拿大以及俄羅斯,中亞和東歐草原
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西藏、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青海四川等藏區也有分布。

參考來源